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春夜喜雨》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作】
春夜喜雨——[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润物:滋润万物。
野径:野外的小路,这里泛指四方郊野。
锦官城:又称锦城,成都的别称。
红湿:雨后的花丛,红润一片。
花重:花朵经雨而湿重。一说色泽浓艳。
【古诗今译】
多好的雨啊,似乎知道季节已经来临,当万物复苏萌生之际便应时而来。它随着轻柔的春风悄悄地在夜间飘落,滋润着万物,细微得听不到一点响声。你看那四面八方的郊野黑云密布,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闪烁着一点光明。待到天亮日出,看那被雨水滋润的花丛,经夜雨润泽的湿重而又浓艳的鲜花定会开满锦官城。
【简析】
杜甫诗集中有五十多首写雨的诗篇,以《喜雨》为题的,共四首,以这一首最为知名。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作品一开篇,诗人便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那绵绵春雨写得有情有知,善解人意。喜悦之情溢之于笔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又一次采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在无声之处,将雨的连绵滋润之态写得十分传神,把“好雨”动作情态和雨夜里人的欣喜心态都写得形象、含蓄、鲜活、生动。这两句诗重在一个“潜”。诗人不用“洒”,也不用“落”,而用这个“潜”字,如果用了“洒”或“落”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如此恰切形象,都不回如此准确地传递出那种不知不觉的情境。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在这一联,诗人不是继续从听觉描写,而是转为从视觉感受描写眼前的春雨的情状,以开阔的夜景去描绘那听不见的细密春雨。前一句以乌云说明天阴雨长,正好满足了自然万物的需求。后一句与前一句形成对比,在无边的暗夜中跳出亮色调,色彩鲜明,富有画的意境。同时也见出春天的雨势,虽然黑云密布,但并没有风雨飘摇之势,所以船上人才会那般平和,给人一种安详、静谧、平和的喜悦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联是诗人虚掷的一笔,由眼前的雨展开的想象。诗人由雨夜想象雨过天晴,花儿含苞带雨的喜人景象,饱含着雨水的花儿如在眼前,那不堪重压的花枝仿佛就在眼前不停地摇晃不着。说明这雨整整下了一夜,已经下透了。诗人的想象,极大地拓展了诗的情感与思维空间,使得诗意更深一层,喜悦之情也不言自明。
平常之景最为难写,能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临其境,可见诗人手笔之高超。这是一首五律,前两联用流水对,把春雨的神韵一气写下,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体。诗人是按先“倾耳听雨”、再“举首望雨”、后“闭目想象”的'过程和角度,去表现春夜好雨的。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想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锤炼精工;在表现手法上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诗中句句绘景,句句写情,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名家点评
元人方回《瀛奎律髓》:“红湿”二字,或谓海棠可当。此诗绝唱。
明人胡应麟《诗薮》:咏物起自六朝,唐人沿袭,虽风华竞爽,而独造未闻。惟杜诸作自开堂奥,尽削前规。如题《月》:“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雪》:“暗度南楼月,寒深北浦云。”《夜》:“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皆精深奇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格则瘦劲太过,意则寄寓太深。
明人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五字可作《卫风》灵雨注脚(首句下)。谭云:浑而幻,其幻更不易得(“随风”二句下)。谭云:以此句为雨境尤妙(“江船”句下)。谭云:“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末两句下)。
明人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此诗妙在春时雨,首联便得所喜之故,后摹雨景入细,而一结见春,尤有可爱处。
明人王嗣奭《杜臆》:“野径云俱黑”,知雨不遽止,盖缘“江船火明”,径临江上,从火光中见云之黑,皆写眼中实景,故妙。……束语“重”字妙,他人不能下。
清人黄生《唐诗摘钞》:雨细而不骤,才能润物,又不遽停,才见好雨。三、四紧着雨说,五、六略开一步,七、八再绾合,杜咏物诗多如此,后学之圆规方矩也。五、六写雨境妙矣,尤妙能见“喜”意,盖云黑则雨浓可知。六衬五,五衬三,三衬四,加倍写“润物细无声”五字,即是如倍写“喜”字,结语更有风味。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雨骤风狂,亦足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随风”二句下)。
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野径云俱黑”,此句暗;“江船火独明”,此句明:二句皆剔“夜”字。“晓看红湿处”二句,“细”、“润”故重而不落,结“春”字,工妙。
清人张谦宜《茧斋诗谈》:“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此是借“火”衬“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是借“花”衬“雨”。不知者谓止是写花,“红”下用“湿”字,可见其意。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近人评此诗云: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是已,然非有意为之,盖其胸次自然流出而意已潜会,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诠者,如此若有意效之,即训诂语耳。
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起有悟境,于“随风”、“润物”,悟出“发生”;于“发生”悟出“知时”也。五、六拓开,自是定法。结语亦从悟得,乃是意其然也。通首下字,个个咀含而出。“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上四俱流水对。写雨切“夜”易,切“春”难:此处着眼。
清人杨伦《杜诗镜铨》:李子德云:诗非读书穷理,不至绝顶;然一堕理障书魔,拖泥带水,宋人远逊晋人矣。公深入其中,掉臂而出,飞行自在,独有千古。
清人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首剔“春”字,次点“春”字,三点“夜”字,四、五明画“夜”字,六傍托“夜”字。五、六承“无声”来,只写“夜”字耳。《初月》诗末句“晴”字,此末句“湿”字,绾合处并无着力瞻顾之痕。
清人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起结多不脱“喜”意。
近人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纪昀: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随风”二句,虽细润,中晚人刻意或及之,后四句传神之笔,则非馀子所可到。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春夜喜雨》赏析】相关文章:
杜甫的《春夜喜雨》赏析04-12
杜甫 《春夜喜雨 》赏析12-28
杜甫《春夜喜雨》 赏析04-24
《春夜喜雨》杜甫 赏析08-30
杜甫的春夜喜雨赏析11-03
杜甫春夜喜雨赏析09-21
杜甫春夜喜雨 赏析09-17
《春夜喜雨》赏析杜甫08-28
赏析杜甫春夜喜雨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