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读书笔记

2020-07-13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春江花月夜》在时空处理艺术上给人以审美享受,达到物我合一的思想境界。

  海上明月共潮生

  海上明月共潮生,写的是实景。采用的远景,时间是晚上,月是主体,潮是衬托,时间与空间一体,气势不凡。诗人站在辽阔到分不清哪里是海岸线的水边,在熏风里望见明月凄楚地随潮涌翻滚而来,好像听不见浪涛的呱噪和海鸟的悲鸣,行云流水地营造了他自己不被打扰的安静和美景。是了,春江某种程度上成了他情愫的归宿,寄托了他的情成就了他的美,顺便再给我们精彩回放了那晚的夜色妖娆。月色美,在诗人的乡思离愁里,却如蚌体内的珍珠,是凄苦的延伸和凝固。诗人看“滟滟随波千万里”,月影倒映,水波涟漪,却突然感到了心理不平衡:为什么月笼春江千万里,我却望穿了秋水也望不见家舍屋顶的袅袅炊烟!就连江边的芳甸也因为有江流不息的陪伴,惹人妒忌。

  或者他突然发现月亮其实和自己一样孤独。明月爱慕着春江,却苦于时空蹁跹,一天一地,惟能只知昼夜不知岁月地映照着白水,不离不弃。就如诗人自己一样,望这长水,只期盼能望见家中玉帘后的牵挂。“明月共潮生”的背后是诗人似潮水般的离愁,思绪。景的层次分明,时间的选择恰当,空间是迷茫的月夜,给人无限的暇想。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一个设问。实质是一个时间问题。有的时候,我们初到一个地方,就觉得很熟悉,好像曾经来过。另一些时候,我们熟悉的环境突然变得很陌生。这种只存于一瞬间的、很难用言语表述的感受,往往在诗人的脑中灵光乍现。风云际会,聚散弹指间。以你刹那芳华,许我乍见之欢。月亮第一次照在江面,是什么样子呢?第一个见到月亮的人,是谁呢?谁也回答不了。人的一生,跟日月星辰相比,是短暂而匆忙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自我觉醒都会实现的,或是顿悟,或是渐悟。每个人终会以自己注定的方式与世界融合。

  这就是诗的时空感。历来经典的诗词作品无不具有时空感。王昌龄的诗,被公认是“七绝长城”,他简直就是时空的感觉大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首句是过去的时间和还在的空间,是空间引起的有关时间的追溯。末句是过去的空间和现在的时间,是时间造就的有关空间的幻觉。唐玄宗时的进士诗人王湾,也有过人的时空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前句写日以继夜的天际景象。后句更绝了,是写来得太快的新春,进入了还没退去的旧年。翻用雪莱的诗句,应该是:“春天到了,冬天还能在吗?”而且这种时间的感觉,又是以“春江”的空间来实现的。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时空的“实”与“虚”、“形”与“神”的关系来感悟他诗歌中的意境。“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用诗句带给读者的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感受,诗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空构成了诗歌意境的基础,而诗歌这种意境的营造,又是时空中“实”与“虚”的矛盾统一。“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家时空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诗歌中,时空中的“实”与“虚”是相对的,正所谓: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简单地说就是言物言景为实,而抒情言志为虚。“实”就是诗歌展现在时空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实象、实事、实境,也就是诗歌中的一些具体事物和景物,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具体事物中的“形”。“虚”则是诗人带给我们的一种想象空间,是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又能从作品的字里行间体味出诗人的情感世界,也就是诗歌中所谓的“借景、借物言志”中的“情和物”。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诗歌展现在时空中的“神”。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诗人的思绪在现实与世界与情感世界之间游离。“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经历的人对时空的理解和表达有着极大的差别。中国古代诗人大都喜欢登高望远,屈原、阮籍、左思、李白、杜甫等都写过登高望远的诗。其实,登高远望是为了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感。古人遭遇困厄挫折,每每移情于宇宙时空,从中寻找超脱,感受抽象化、普遍化的时空之美,在更深更理性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及人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时空的理解是一种由近及远,时空共寓的形成,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以时空的特性为基础,以生命体验为桥梁,以文化传承为脉络的。张若虚面对春江月夜的美景(空间),情不自禁地由江天月色引发出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时间)的人生思索;李白把酒望月,叹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杜甫过武侯祠则感怀:“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中国古代诗人在认识了个人在天地之间的短暂、渺小时,往往又都能不约而同地感悟到人类的生存价值、创造性在宇宙中的伟大,所以,许许多多的中国古诗词总有一种气吞山河的特质,我们吟唱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领悟其中对时空的理解,才能够读到诗的真谛!

【《春江花月夜》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春江花月夜》的读书笔记(精选8篇)12-18

《春江花月夜》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0篇)12-18

春江花月夜的散文09-30

春江花月夜的诗歌08-16

《春江花月夜》的翻译04-22

《春江花月夜》的感悟02-18

春江花月夜的作文02-17

春江花月夜的翻译06-30

春江花月夜 的作者05-08

春江花月夜的随笔散文 戏曲《春江花月夜》的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