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给大家分享了 春江花月夜的翻译,欢迎借鉴!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鉴赏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相传创制者是陈后主,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但都是些充满脂粉气的宫体诗。张若虚的这首同题诗作从题材上看,虽然也为汉末以来常见的游子思妇诗,但是诗人却以其精巧的构思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以其善感的灵魂,把对生命、对情感的诠释融入到了神秘而浪漫的良辰美景之中。使这一曲“春之歌”成为千古绝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全诗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诗的前十六句(首句到“但见”句)以雄浑的笔触、细腻的感受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的壮丽画面;后二十句(“白云”句到末句)则在这一背景之上真情演绎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语言明畅轻灵,富于动感,语意则幽远深邃,耐人寻味。
诗人开篇点题,从春江写起。妙用一个“生”字使明月和大海都鲜活起来,浩瀚的水世界在明月的映照下越发地流光溢彩。“江流”句又把我们从“月下”带到了“花前”。曲折萦绕的江水流过开满鲜花的春之原野,月光泻在花树之上,迷迷溕溕,象撒上了一层晶莹的雪珠儿。空中的飞霜,江滩上的白沙也都融化在了这皎洁的月色之中,让人对一切都不知不觉,只感到整个宇宙都已为月光所浸染,浑然而成为一个纯净的世界。此时此境,唯有明月光彩照人,成为宇宙间绝对的主宰,成为夜幕中唯一的主角。因此它势必是孤独的,而孤独又总是散发着某种不可言诠的魅力,它让诗人与月靠得更近,天地之间充满了诗人对月的关切,进而生发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的遐思冥想——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的呢?这轮明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撒向人间的呢?“这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问题,也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
然而在这个幽美恬静的夜晚,诗人却在用心地思索着,这种思索也为以后的李白、苏轼等大家所承传:“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这些追问中都洋溢着人类对宇宙、大自然永恒的由衷赞叹,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执著与热爱。人,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繁衍递变,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从未改变,不知道它在“痴情”地为谁守候,可是奔腾的江水却不曾停留,一静一动,“月”与“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的这番心思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月是有情的,在时间的长河中永恒地留守;人更是有情的在无限的空间里长久地思念。
“可怜”八句写思妇。诗人首先化用了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对月光作了更细致地描写:月光似乎在有意地与思妇作伴,又在无意中撩拨了思妇的心,总在闺楼上徘徊不去,照在梳妆台上,又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依人又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远方思念的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随月华流照君”,此二句用“月”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当我默默地看着你时,希望你也默默地看着我,当我默默地想着你时,希望你也默默地想着我”,相信有情人是会有这样的默契的。然而毕竟远隔千里,虽共一轮月,却无法两相守,只好以月光为媒介,遥寄相思之情。“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但是天空广袤,江流悠长,即使是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也无能为力,也无法把浸满自己相思之情的月光带给远方的伊人,因此苦闷怅惘之情便更为浓重。
诗的最后八句写游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闲潭花落,大好春光将尽,可是归家之期依旧邈邈,春残月阑,更衬托出那一份焦急的心情。斜月沉沉,月光渐隐,一切都要谢幕了,而归途依旧遥遥,不知道能有几人趁着这良辰美景乘月而归,终有怀念之情难以排遣,怎么办?——“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句真情欲滴。情感充沛,诗人在无限风光即将逝去之时,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有情天地永恒存在之境,将相思之情推向了高峰,也在高峰处为其找到了寄托与慰藉。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着笔,又以月为主体,写出了初生的月、高照的月、西斜的月、沉落的月,通过月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通过月的四种形态变化,反映时间的推移,逐步展开诗人的描写和抒情,情景交融,代游子抒发了他们的离愁别绪,同时还探讨了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这样的带哲理性的问题,反映了青春的美好,造化的神奇,表现了初、盛唐社会中,人们热爱生活的心理状态。全诗韵律婉转悠扬,节奏感强,一唱三叹,余味无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翻译】相关文章: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翻译04-1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翻译05-10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翻译05-10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翻译04-10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翻译赏析08-3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译文及翻译12-08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9-0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11-18
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