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2020-08-25 迟子建

  导语:生态美学在新时期有了较快的发展,而随之出现的有关生态的文学创作也活跃在当下文坛,迟子建就是其中一位富有生态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通过对她的作品的解读,使我们真正体味到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

  一、自然之美

  生态美学认为,自然不是人们随意奴役的对象,而是人类生存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对自然的关照应从功利的态度向与之建立审美关系的态度转化,这样才能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自古就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关注对象。儒家的“仁民爱物”、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万物一体”等思想,用现在的眼光看,都可以算作极为重要的古典形态的“生态智慧”。尤其是中国文化中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自古就被认为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最高境界,这也早已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迟子建童年就生活在东北的漠河地区,从小就对自然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另外,师专三年攻读古典文学专业的文学修养,对她钟情中国古典的“生态智慧”有很大的影响。这些都对她实现“用朴素的文字来表达传神的生活”这一创作理想 [2]有很大益处,从而使她的很大一部分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自然这个母体。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审美关系,拯救民间文明和唤醒人们爱护家园的意识,就成了她此时进行文学创作的巨大动力。迟子建小说中的自然生态之美主要体现在她的前期作品中,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创作元素,创作了一批以描写东北自然风光为主的文学作品。发表于1985年的短篇小说《沉睡的大固其固》以及稍后的《北极村童话》、《北国一片苍茫》等均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东北边陲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乡镇生活。即使她移居哈尔滨后,对大自然的热衷不仅没有丝毫减少,反而更加强烈了。她在《原始风景》中写道:我背离遥远的故土,来到五光十色的大都市,我寻求的究竟是什么?真正的阳光和空气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它们远远地隐居幕后,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我身后的背景,而我则被这背景给推到前台。我站在舞台上,我的面前是庞大的观众,他们等待我表演生存的悲剧或者喜剧。可我那一时刻献给观众的唯有无言的沉默和无边的苍凉。在这里,作者对自然的那种因深厚的而无法割舍的感情可谓达到了一个高潮,即虽然身在繁华的大都市,但心灵却永远无法割舍与家乡自然的那种情感,这种情感的流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迟子建对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的当下状态有过深刻的反思。迟子建深喑中华古典“生态智慧”,并对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亲和力,从而能与自然更好地融为一体。所以,在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上,她能完全地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二、精神之美

  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关系是生态美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对象。生态美学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人与社会的关系,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生态文艺学家鲁枢元主张:“通过审美修复人性的虚妄和嚣张,学会聆听、感悟、张扬生命的诗性,实现艺术的生命化和生命的艺术化的统一。”生态学的这种转向,标志着美学在新时期承担了新的任务,那就是拯救地球与拯救人类的双重使命。[3]而本节所讨论的“精神之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精神审美关系。具体到迟子建的小说中,可以用对幸福的追求来替代。因为迟子建对幸福的理解,完全不同于当下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主导价值取向的幸福观。幸福来源于人类心灵的自由与愉悦,与外在的物质追求没有必然的联系。迟子建对幸福的理解可谓相当深刻,她说:幸福的获得是辛酸的。我非常崇拜卓别林,因为他最为深刻地理解了幸福,那就是有代价的幸福……被辛酸浸淫着的幸福,一定像洒满晨露的蓓蕾一样让人心动。[4]在这里,我们可以说,迟子建对幸福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审美的层面,她笔下的小说人物身上多有对这种幸福观的体现。而这种对幸福的理解又有其独特的内涵,即有意无意的追求一种有代价的希望和有代价的幸福。像李爱杰对秦山,吉喜对胡会爷孙,齐大嘴对外乡女,吉爱对虎生,陈生对杨秀,宋加文对菠萝和马林果,都是付出很多,才换来一点精神上的安慰和幸福,故这些幸福也显得弥足珍贵。[5]

  《热鸟》描写的是城市少年赵雷离家出走的曲折经历和感情变迁的故事。赵雷的父母离异和自己心仪女孩的虚伪使他对现实产生强烈的不满,他想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幸福,而在追寻幸福的旅途中,他认识了王进财一家和许多农民朋友,尤其是在他为狗蛋寻找母亲的过程中认识了马师傅和云钗,赵雷通过与他们的相处中悟到一个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有关幸福的解释:那就是要依靠自己实实在在的劳动而生活,并与别人友好地相处。虽然赵雷最后没有寻到自己所理解的'这种幸福,但他得到的关于幸福的真谛却使他终生受用。可见,我们在《热鸟》中看到的赵雷对幸福的感悟即是迟子建对幸福理解的间接表达。此外,她的中篇小说《秧歌》和《旧时代的磨坊》所表现的生存和希望的主题,同样与她对幸福的理解相契合。人与人之间需要良性互动,这种互动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追求幸福、追求精神审美的和谐,才能达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即在生态美学中所追寻到的最高的“幸福”。

  三、社会之美

  “生态美学对人类生态系统的考察,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的,以各种生命系统的相互关联和运动为出发点。因此,人的生命观成为这一考察的理论基点。”[6]可见,生命观也是生态美学所要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社会审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而在迟子建的作品中,作者也对人的生命观给予了很高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她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死亡意识”。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迟子建对死亡这一人生主题的关注表现出常人少有的清醒、深刻和练达,这集中表现在她的散文《死亡的气息》中。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对死亡的描写,给这一令人压抑的话题蒙上了一层诗意的色彩,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处,一是: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人活着有多么糟糕,因为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同人吃饭一样简单。死亡一旦饥饿了,它便张开血盆大口劫掠人,而且它毫无眼光,贪婪无耻,常常把不该吃掉的人也吃掉。死亡走来时是那么不动声色,它扼住人咽喉的时候,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想想人是多么可怜,不能左右自己的出生,同时也不能左右人的死亡。迟子建从小就对“死亡”这个词汇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她的短篇《白雪的墓园》中写到失去父亲的感伤,此时她对父亲的死亡已不再悲伤,而是着重探寻死对于生的意义。这也是生命美学的关注点,以死来寻求更好的生,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另一处则表明迟子建对死亡这个话题进行过深邃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也使迟子建对死亡抱有一颗平常心:我就这样嗅着死亡的气息渐渐长大。它给我稚嫩的生命揉入了一丝苍凉的色彩,也催我早熟。我知道不管你是否喜欢这种气息,它都会拂面而来,而且萦绕人的一生。这陈腐悠久的气息令人无法抗拒,我们只能在它的笼罩下活着。此时的她把死亡完全看作是人生平常的一个阶段,并没有什么可惧怕之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迟子建对于死亡的描写已不仅仅停留在为写而写或因需而写上,这是一种在美学层面上对死亡的思考与认识,这也是一种在生态美学层面上对生命和生存意义思考的另一种解读。

  四、结语

  通过对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解读,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美学在当下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生态美学不仅需要科学界的关注,更需要作家从人文社会的角度去阐释,进而以艺术的形式去表达。迟子建是这种阐释与表达的先行者,她以自己对生态美学特有的理解去创作作品,使其作品中富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以此来唤醒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意识,从而更好地建设和谐、美好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

【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美学思想】相关文章:

分析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美学思想09-02

迟子建作品中生态美学特征浅析09-04

迟子建作品中的变异修辞09-01

迟子建作品散文10-22

迟子建作品大全09-13

迟子建作品欣赏09-01

迟子建作品白雪乌鸦09-06

中考热点作家迟子建作品05-26

迟子建小说暴力主题的美学09-06

迟子建作品的读后感06-28

迟子建小说中自然景物叙写的审美观照 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