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学习赋主客问答这一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4、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5、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
第一节
一、导入:
“一门三父子,峨眉共比高”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
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
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
三、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
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里十分苦闷。宋代的黄州,就是今
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
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
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
夜游。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安慰。这段时期,
苏轼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一词二赋。
注:在新旧两派的激烈斗争中,苏轼因反对主张变革的王安石一派,元丰二年(1079),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苏轼差点儿被杀头。
四、赋文体简介:
1、含义:
本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2、特点:
A、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
B、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
C、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3、分类:
大赋:以铺叙事物为主;
小赋:以抒情为主;
文赋:近于散文;
骈赋、律赋:接近于骈文;
五、整体感知:
1、生字词:
壬戌(rénxū)之秋举酒属(zhǔ)客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如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兮兰桨
击空明兮泝(sù)流光倚歌而和(hè)之余音袅袅(niǎo)
泣孤舟之嫠(lí)妇苏子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千里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赋诗
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尊以相属
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无尽藏(zàng)也相与枕藉(jiè)乎舟
2、诵读方法指导:
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
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
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读出节奏:
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读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
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读出情感:
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六、第一段重要词句的学习:
七、复习、背诵:
第二节
一、复习上节课有关知识:
二、讲析第一段:
1、哪些语句交待了泛舟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叙述笔墨极
其简略而传神。
2、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用原文回答。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景色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
3、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本段的感情色彩什么为主?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的夜景,使作者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4、思考:“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它引出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为下文定下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5、哪些语句是叙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则是写事,有主客的劝酒对话,又有诗歌吟诵。
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句话既有叙事的成分又有抒情的成分,可以说,这一句是融叙事抒情于一体。
6、归结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①夜游赤壁之乐
②饮酒赋诗之乐
③入景之乐
7、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
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8、下列语句中,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精准而到位:
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出”和“徘徊”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明月好像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行
动迟缓,常常在那里驻足,俯瞰人间,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的情状。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横”字写出了江上水汽范围之大、之厚;“接”写出了江天一色的庄景;“纵”字写出了任小舟自由漂游的悠闲状态;“凌”字写出了小舟掠过江面的动态。这些动词写出了月下江面之美,为“我”“羽化登仙”和“扣舷而歌之”作铺垫。
三、讲解第二段重要词句:
四、分析第二段:
1、本段可分几层?又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分两层。①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歌声;②写客人悲凉的萧声。
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由乐到悲、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喜”我们从哪里看出来?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
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
差。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
4、本段的“悲”是如何体现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
本段的“悲”从客人悲凉的洞箫声中而来。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幽怨悲凉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催人泪下。
5、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是否太突兀?
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的过渡是很自然的,并不突兀。
由第一段我们可以推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是由《诗经﹒陈风﹒月出》演化而来。而《诗经﹒陈风﹒月出》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但苏轼此时唱此歌,其胸怀、境界却更加邈远空阔。此处的“美人”并不是指真正的美人,而是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作者遭受贬谪,此时面对“万顷之茫然”的江面,心中难免会产生理想一时难以实现的感叹。所以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
6、此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的作用。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
凉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
五、讲解第三段重要词句:
第三节
一、复习1-3段词句:
二、分析第三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写“客”的回答,即回答为什么吹奏如此悲凉的箫声的原因。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思考:客人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和你是渔樵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3、第三段客人是如何联系上曹操的?
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而起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由身边的赤壁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4、写曹操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盖世英雄吗?那么写曹操的重心放在哪里呢?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如何英雄了得,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曹操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都要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
5、这一段作者运用了几组对比,请同学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A、将曹操与“吾与子”对比。
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说明人生变幻无常和空虚。
B、蜉蝣和“吾与子”作对比。
说明生命之短暂。
C、“沧海之一粟”和“吾与子”作对比
说明人的渺小。
D、“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作对比
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E、想要像长江、明月、仙人一样长存而不可得。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
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因此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6、第一段中徐来的“清风”,此时已变成了“悲风”,这显示了情绪的变化,那这是什么写法?
融情于景的抒写法。
7、本段是怎样将景、理、情结合在一起?
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这是议论说理;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这是抒情。
8、分析作者及客“悲”又从何而来?
①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
悲②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
③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变幻无常和空虚
④从个人境遇中来——人生渺小,生命短暂
⑤从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来——长生不老而不能
9、下列语句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寄:写出了人生短暂;渺:写出了人生的渺小;“哀”与“羡”形成对比,突出了客人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与悲伤。
三、讲析四、五段词句:
第四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
二、分析四、五段:
1、第四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2、作者的人生感悟归根结底是什么?
身处逆境中也应该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作者从几个方面论述人生感悟的?即给第四段划分层次?
第一层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第二层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分析。
4、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和人也是瞬息万变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人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天地万物和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从不变的角度,我和天地万物都是永恒的:江水虽然日夜不停地流,“而未尝往也”,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而卒莫消长也”,作为个体的人,生命虽然短促,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5、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天地万物,各有各的主宰,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因此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人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进一步表现了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6、最后一段的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本段感情色彩为”乐”,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
7、最后一段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景象作结的作用?
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结尾用“反衬”写法,用“杯盘狼藉”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8、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9、思考:第三段客人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即本文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
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斥黄州后的苦闷和迷惘的写照。所以虽为客语,实际上“主”“客”为一体,反映了作者被贬黄州后思想中的消极面。
这种感情和豪放派风格是不矛盾的。一般人,在忧患于人生短暂和空虚时,很多人以喝酒,及时行乐自我解救。可是苏轼不是这样,他认同李白的“借酒销愁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助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他虽然是借客之口表达自己的悲绪,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苏轼并不是要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申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10、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三、复习巩固:
1、一词多义:
歌:
扣舷而歌之。(动词,歌唱。)
歌曰:(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
望: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动。)
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
之: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动词,的。)
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不译。)
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助词,形容词词尾。)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词,表被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2、通假宇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通“藉”。狼藉,凌乱。)
3、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词作状语,向……。)
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4、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②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③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5、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王斌
【赤壁赋高一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08-22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2篇08-17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反思05-31
赤壁赋教学设计09-15
《赤壁赋》教学设计07-22
《赤壁赋》教学设计10-28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09-17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赤壁赋》10-06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07-25
《赤壁赋》教学设计【热门】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