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苏轼的散文

2020-08-29 赤壁赋

  苏轼的《前赤壁赋》,不啻三伏天喝冰水,你会转忧为乐,倏然释怀。

  苏轼《赤壁赋》全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人生在世孰能无忧?忧家忧国忧天下,比如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然而,如果生活了无乐趣,人生又何足珍惜?

  古往今来人们也无不自寻其乐,比如李白“人生有酒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在你既无酒、又缺钞,且怀才不遇之时;在你“潦倒新停浊酒杯”“唇焦口燥呼不得”之际,又如何乐得起来?此时,若能静心品读苏轼的《前赤壁赋》,不啻三伏天喝冰水,你会转忧为乐,倏然释怀。

  这不独因为他文笔之圆熟: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其诗文辞赋无不超拔;也不仅在于他才华横溢:作为千年一出的旷世奇才,其绘画书法也皆臻化境;……更在于《前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当时苏轼正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经多方营救才被释放,由湖州知州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且“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从锦帽貂裘的达官显贵一捋而至无薪无俸的戴罪犯官,情何以堪?更现实的是他将如何养活一家20口人?苏轼毅然脱下文人的长衫,换上农夫的短袄,带领全家在黄州东门外的一块土坡上开荒种地。文人种地,这在当时被许多人认为是很丢人的.事情,但苏轼却躬耕自若,并欣然以“东坡居士”自称。在黄州,他不仅常有小诗馈赠乡邻,更写出了超尘拔俗的千古名篇。其“文境邈不可攀”“非忘怀得失,胸襟坦荡之人不能为也”;而此时的苏轼却身处“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茶,破灶烧湿柴”之窘境。那么,他是怎样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呢?读了他的《前赤壁赋》你就会明白。

  文章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秋夜,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泛游于黄冈赤壁下的浩瀚长江:明月朗照,清风徐徐;白露横江,水波不兴……。古往今来,吟诵清风明月的诗赋何止万千,而意境之空明澄澈,哲理之精深辟透,无出于“前赤壁赋”之右者!随苏轼之妙笔“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你会历经时空之浩瀚,遍尝人生之喜忧;听洞箫而和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曲终了,其月白风清的精妙说理则会使你胸襟洞开,油然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何谓解脱?何谓超拔?如何看破?如何放下?——听完这一曲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你已然胸纳须弥,意满乾坤。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此文的话,在你归天之前——不妨读一读。

【前赤壁赋苏轼的散文】相关文章: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07-15

苏轼赤壁赋教案08-20

“前赤壁赋”赏析08-14

苏轼赤壁赋教案3篇08-20

读《前赤壁赋》有感11-12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4篇03-10

后赤壁赋_苏轼_原文及赏析10-14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2篇06-26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4篇)03-12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范文01-24

苏轼的赤壁赋的全文翻译 前赤壁赋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