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前赤壁赋》讲录

2023-04-16 赤壁赋

  导语: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死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是四川眉山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这篇文章的讲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这次我们看《赤壁赋》,以前我曾经谈到过,要了解、欣赏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生活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对文章有更深的体会。在讲《赤壁赋》之前,我们还是先看看苏东坡的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死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是四川眉山人。号称“东坡居士” 是因为当苏轼四十多岁被贬官到黄州作团练副使的时候,他曾经“筑室于东坡”,就是他曾经盖了一个房子在“东坡”这个地方,遂起了一别号。这个别号很流行,于是大家都称他为“东坡先生”。苏东坡这个人,当然大家都对他有着相当的认识。他是宋朝一个很有名的大诗人,也是很有名的古文家、散文作家,和他的父亲苏洵,还有他的弟弟苏辙(chè)——苏辙的“辙”字,有时俗读 zhé,车辙的辙,这个字实在应正读为 chè——三人齐名,并称“三苏”。他的父亲苏洵是“老苏”,东坡他自己是“大苏”,他的弟弟苏辙是“小苏”,并称“三苏”。在我们历代相传的“唐宋古文八大家”里面,苏轼父子一家就占了三个人。他们三个人的古文都写得很好,而这“三苏”里面以“大苏”苏东坡的天分最高。在上次讲到欧阳修的时候也曾讲到,东坡的学问也极为渊博,思想也极为旷达,感情也极为真挚,所以苏东坡的作品也最为盛传——无论是他的文章,还是他的诗,或者他的词,都有过人之处。

  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这个人从小的时候就是很聪明敏慧的,这在史传上以及苏东坡自己所写的文章里边都可以看到。苏东坡曾经有一篇祭欧阳修的文章,里面有这样的话,说“某自髫龀,以学为嬉”。他说从小的时候,“髫龀”,七八岁的时候,就是以读书为嬉戏,可见他是非常喜欢读书的,而且七八岁时就开始正式读书了。他小的时候,是由他的母亲程夫人亲授经史。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有很多有名的人物、有名的文学家都是得之于母教的。像我们刚刚讲过的欧阳修,他母亲是以荻茎来“画荻教子”。东坡小的时候也是得之于他母亲程夫人的教导,欧阳修由他母亲教导是由于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东坡得之于母亲的教导,是由于他父亲游学四方,常常不在家里。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说他母亲教他的时候,讲到古今成败的一些大事,东坡都能了然得到它的概要。有一次,他母亲教导他读《后汉书》中范滂的传记,当时,他母亲就慨然叹息,因为范滂临死的时候跟他母亲告别,他母亲说,你能做这样一个忠义之人,去慷慨就死,我也就没有遗憾了,所以当东坡的母亲讲到范滂的传记,就很是感慨。当时东坡就对他母亲说,如果将来我能做到跟范滂一样,为国家的忠义之事而慷慨就义,那么母亲你是不是也能像范滂的母亲一样,答应我这样去做呢?可见他从小的时候读书就非常能够了解核心的思想,能够有所体会、领悟,而且非常有见解。

  当他长成,到二十一岁的时候——那是宋仁宗嘉祐元年——东坡就跟随他的父亲苏洵到当时北宋的首都汴京去了。第二年,就是嘉祐二年,东坡二十二岁的时候,春天应礼部考试,当时的进士考试是归礼部所主持,苏轼受考官欧阳修赏识,录取为第二。这个在讲到欧阳修的《秋声赋》时,我们曾讲到过,就是欧阳修在嘉祐年间主持的这一次科举考试,在宋代的文坛上,对于散文的风气影响是很大的,因为在这一次,欧阳修录取了很多人,都是古文大家。东坡这次受知于考官欧阳修,录取为第二名。为什么得到第二名?在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说当时考试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刑”是刑罚,“赏”是奖赏,刑罚和奖赏都要出于忠厚之心,说刑赏是忠厚之至,这样的一篇论文,当时欧阳修看到苏东坡这篇文章的时候就非常的赏识。可是为什么没有把他放在第一名而把他录取为第二名呢?因为当时欧阳修有一个门人,那也是后来有名的古文大家,就是曾巩,欧阳修以为这篇文章可能是曾巩的作品,既然是自己的门人,他自己做主考官,欧阳修觉得应避讳一下,遂把他录取为第二名。录取考中以后才晓得不是曾巩的作品,是苏轼的作品。关于这篇文章还有一个传说,虽然是传说,但也可从中看到东坡之为人。据说东坡在这篇文章里边,有这样两句话,说“尧之时”,就是尧舜的“尧”,说尧的时候,“皋陶为士”,“皋陶”是尧时的一个法官,职掌刑罚的一个法官。

  “将杀人”,就是有人要受到刑罚,将受到诛戮。“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皋陶说,这个人应受到刑罚,说了多次,“三”,当然是极言其多的意思。尧之意是说,假如他的罪有可以原宥赦免的地方,我们应该尽量原宥赦免他;一定要是罪大恶极的,然后才判处极刑,所以称“刑赏忠厚之至论”。他举这个例证很恰当,据说当时欧阳修看了他这篇文章很赏识,但不知道他这几句话的出处,录取以后就问他,说你这几句话是见于哪一本古书呢?东坡就回答欧阳修说:“想当然耳!”这是说当时尧的时候,皋陶做士官,应当是这种情形的。因为帝尧是兴王道、非常慈爱的一位君主,而皋陶是一位非常严正的法官,所以他说想当然耳,应该如此的。从这几句话中也可以看到东坡的这份旷达的见识、不凡的才气。有的人认为这是他的长处,可也许有的人认为这是他的短处。东坡有的时候,写文章诗词,用典故常常很随便的,就是因为他才气大的缘故。当时有这样的传说,他受知于考官欧阳修,录取为第二名,后来又参加春秋对策的考试,就得到第一名。一旦之间,名满天下,不但东坡自己名满天下,跟他同榜考中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同时,他的父亲苏洵的文章也得到欧阳修的揄扬,也非常被当时人所赏识。所以一时之间,他们“三苏”父子都名满天下了。

  可是就在那一年,即嘉祐二年的四月,他参加完考试以后不久,他的母亲去世了,于是苏东坡就奔丧回到他的故乡去了。父母之丧是三年,他丁忧有三年之久。直到嘉祐四年的时候,丧服除去了,东坡才又跟他的父亲、弟弟沿着长江从四川顺流东下,然后北上辗转来到当时北宋的都城汴京。来到汴京以后,授官为河南府福昌县的主簿。嘉祐六年,那是他二十六岁的时候,就调任为凤翔府的判官。三十岁的时候,奉诏入京,“执史馆”,在当时的国史馆里做事情。第二年的时候,苏洵又得病死去了,于是,东坡“扶柩归葬”,就带着他父亲的棺木归葬到他的故乡去守丧三年。后来神宗即位,神宗熙宁二年的时候,东坡三十四岁,他再次回到汴京,那时正是王安石当国执政的时候。神宗熙宁四年,王安石当时以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地位。王安石当时正在极力地进行变法,而东坡这个人他是反对新法的。他认为王安石所主持的变法,改革过于激烈和急剧,不适合当时国家的情形,遂反对当时的新法,因而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而王安石当时非常得神宗信任,所以苏东坡不能得到重用,被派出到外地做官。他三十六岁的时候,曾经摄开封府的推官,“摄”是暂时代理的意思。后来又调到杭州去做通判,在杭州有三年之久。离开杭州后,随后四五年间,转知密州、徐州、湖州。任职湖州时,由于他的诗里边有的时候批评到当时的政治,所以有人摘录他的诗句,说他批评时政——于是就被拘捕,关在监狱里边,几乎把他治罪。后来究竟还是因为神宗欣赏他的文学才气,遂没有把他处死,就把他贬官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

  刚才我们开头讲作者时讲过,东坡在黄州的时候起一个别号叫“东坡居士”;而欧阳修我们也讲过,他有一别号叫“六一居士”,又叫“醉翁”,那也是欧阳修被贬官到滁州的时候起的别号。当他们这些人物在政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当他们被贬官的时候,自己还能排遣和解脱,所以他自己就起一个别号叫东坡居士,看起来也是很放旷的意思。上次我们在讲到欧阳修的时候曾经说过,欧阳修这个人有一份很好的修养,就是他在遇到患难的时候,遭遇到挫折的时候,他能有一种欣赏、排遣的修养。东坡跟欧阳修两人不完全一样,欧阳修所有的是一份遣玩的意兴,而东坡所有的是一份超旷的襟怀。当然,我们现在这样说好像还是很浮泛、很笼统的一个批评,等一下我们正式讲到《赤壁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东坡这份超旷的襟怀。 (李东宾 整理)(未完待续)

  • 相关推荐

【苏轼《前赤壁赋》讲录】相关文章:

苏轼前赤壁赋赏析03-22

苏轼前赤壁赋赏析11-16

前赤壁赋原文 苏轼06-03

苏轼写了《前赤壁赋》05-12

前赤壁赋 苏轼 原文05-15

苏轼的前赤壁赋全文05-12

苏轼前赤壁赋译文05-13

苏轼 前赤壁赋译文06-24

前赤壁赋原文翻译 苏轼05-29

苏轼《前赤壁赋》的原文及译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