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预习作业检查
二、课文字词句探究:
1、解释括号前的字词,指出划线句子的句式。
壬戌之秋,七月既(……以后/已经)望(农历的每月十五),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作)。举酒属(通“嘱”,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名作动,歌唱)窈窕之章。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古今异义,古:星宿名 今:一种竞技方式)之间。白露(古今异义,古:白茫茫的水汽 今:24节气之一)横江,水光接天。纵(任凭)一苇之所如(往,到),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浩浩乎如冯(通假字,通“凭”,乘)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像)遗世独立,羽(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化而登仙。
于是(在这个时候)饮酒乐甚,扣舷而(表示修饰)歌(唱)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望美人(古今异义,古: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往往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美貌的女子)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歌声)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使动用法,使……起舞)幽壑之潜蛟,泣(使动用法,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2、 翻译下列句子: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三、内容探讨:
1、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夜赤壁的景色?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讨论明确:写景句子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良辰美景之中,泛舟者心情欢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2、第二段舷歌之后,赋中又写了客吹洞箫之声。课文是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从开篇处到第二段末,赋的情感发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本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此处借助夸张、想象,运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低徊悲凉,凄切婉转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小结】前两段主要集中描写赤壁夜色以及主客游玩时的感受。写景时用词准确优美,比如:清、徐、徘徊、横江、纵、凌。另外在描写箫声时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听觉视觉上给人以形象的感受。这种用词造句的考究值得借鉴。
四、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C)(A冯píng虚御风 B舳zhú舻 D枕藉jiè) A.壬(rén)戌 窈窕(tiǎo) 桂棹(zhào) 冯(féng)虚御风
B.嫠(lí)妇 愀(qiǎo)然 舳(yóu)舻 山川相缪(liáo)
C.酾(shī)酒 横槊(shuò) 江渚(zhǔ) 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 枕藉(jí) 蜉(fú)蝣 一叶扁(piān)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形容词用作动词,露出白色)
A.举酒属客 通“嘱”,劝人饮酒
B.白露横江 白茫茫的水汽
C.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
D.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色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 )A苍(沧)海B凄侧(恻)D 墨(默)化
A 正襟危坐 杯盘狼藉 苍海一粟 孤苦零丁
B 一叶扁舟 不绝如缕 凄侧动人 形单影只
C 乐观旷达 余音袅袅 感人肺腑 抑扬顿挫
D 潜移墨化 肝胆照人 犀角独怪 如泣如诉
4、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与其他选项不相同的是(A 到,往)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5、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应为“既写景又写人” )
A.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做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
B.“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人的胸怀广阔。
C.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
D.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
6、对下列各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瞬间都不停止。
B.泣孤舟之嫠妇——(那箫声像是)为孤舟中的寡妇而哭泣。
C.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希望)同飞升的仙人一同遨游长空,哪怕在明月下死去(也心满意足)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轻盈飘逸啊,像长了羽毛的鸟儿一样,远离尘世,飞升仙境。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C没有司马光,应是曾巩 )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8、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后者不是文体 )
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B.本文与《后赤壁赋》都是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所作,这期间他还写了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C.“赤壁赋”中的“赋”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中的“赋”意思相同,都是指一种文体。
D.本文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乐观豁达的胸怀。
第二课时
一、 回忆上节课相关知识
二、课文字词句探究:
1、解释括号前的字词,指出划线句子的句式。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通“缭” 盘绕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表被动)方其破荆州,下(动词,攻占)江陵,顺流而东(名作动,向东进军)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况吾与子渔樵(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盖(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2、翻译下列句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三、课文探究
1、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之夜,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讨论明确: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客人”的话在此处也可以认为是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写“客人”对人生的感触,也可认为是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2、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他的话是否全都正确,你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是如何认识的?
讨论明确: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主要的感情是喜悦的。苏轼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 。
作者的某些言语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直接从文章中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应当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他这种观点包含了一定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绝对化地看待问题,注意到了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道理。尽管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的观点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3、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几次变化?你认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讨论明确:1段——江上泛游,感情由平静到高昂(夜游之乐)。2段——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的悲凉萧声(乐极悲来)。3段——主客问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悲情缘由)。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因悲生悟)。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乐——悲——乐)
【小结】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有写景、抒情、说理(议论)。首先由风、月、山、水之景引出了主客的不同内心感受,是由景生情。接着又借风、月、水说明事物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的道理,在说理(议论)中有写景,使得哲理变得形象可感。而情又始终贯穿在写景与议论中。情、景、理三者紧密结合。
【前赤壁赋教案】相关文章:
《前赤壁赋》教案01-04
《前赤壁赋》教案04-16
《前赤壁赋》教案03-26
《前赤壁赋》优秀教案03-30
《前赤壁赋》教案8篇01-04
《前赤壁赋》教案(8篇)01-06
《前赤壁赋》原文01-25
苏轼:前赤壁赋04-17
《前赤壁赋》赏析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