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中的一篇叙事长诗,属诗歌;而《长恨歌传》是唐传奇,属于小说,具有小说的三要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长恨歌》与《长恨歌传》比较,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一篇《长恨》有风情”(白居易《续集拙诗成一十五卷》)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当然,作为唐传奇,陈鸿以史学家身份创作的《长恨歌传》也具有它的独特风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在此,笔者就来浅谈一下两篇作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一、 相同点:
1、故事情节大致相同,同是写半个世纪前历史题材,并且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即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长恨歌》按其情节发展,可分四个大的段落:第一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写杨贵妃进宫并得到唐玄宗的专宠。第二段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给李杨的爱情造成悲剧的结局。第三段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写贵妃死后唐玄宗刻骨铭心的思念。第四段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杨贵妃化仙后托道士将信物、密誓归报上皇,表述她绵绵无尽的相思。
《长恨歌传》则可分为五段:第一段从开头至“其为人心羡慕如此”,叙开元中,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册封她为贵妃。第二段从“天宝末”至“竟就绝于尺组之下”。写安禄山反叛,玄宗幸蜀,杨贵妃在马嵬坡被六军缢死。第三段从“既而玄宗狩成都”至“杳不能得”,写等到战乱平息,玄宗回京,思念贵妃。第四段从“适有道士自蜀来”至“南宫宴驾”,写玄宗派蜀山道士招魂,道士于仙山中遇到贵妃,贵妃拿玄宗以前赐给她的钿盒、金钗等作为信物,玄宗睹物伤情,心中哀痛,不久就谢世了。第五段从“元和元年冬十二月”至结束,写明了
《长恨歌》的题材来源及其全诗。
从上面两篇作品的段落内容来看,除《长恨歌传》的第五段以外,两篇作品都写到:贵妃进宫得专宠,安史之乱玉环之死,明皇刻骨铭心的思念和化仙后的贵妃托道士叙不尽的绵绵相思之情。所以说它们的故事情节大致相同。
2、 主题思想大致相同,其中对李杨爱情的描写客观上反映了封建帝王的荒淫误国,因此都含有讽刺意味。从陈鸿对贵妃的态度即既同情她的不幸遭遇,又指出她给国家、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把国家祸乱的责任推倒女人身上,可以得出《长恨歌传》的主题为“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那么白居易的《长恨歌》,尤其在诗的前半段,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劈头第一句就用““汉皇重色思倾国”提出,接着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讽刺是极明显的。即使在诗的后半段,白居易在歌颂与同情中仍暗含讽意,如诗的结尾两句,便暗示了正是明皇自己的重色误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3、都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贵妃的形象,生前与死后,外在与内在,始终保持着完整统一。
在两篇作品的前半节,作者除了正面描写了贵妃的动人的仪容,都用了衬托手法,“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虽有三夫人,九嫔,二十六世妇,八十一御妻,暨后宫才人,乐府娼妓,使天子无顾盼意。”侧面表现贵妃的美貌。那么再看对仙宫杨太真形象和心理的描写:她生活在虚无飘渺、彩云缭绕的仙山,周围是风姿绰约的仙子,单就这环境已把她衬托得飘飘欲仙,更何况是“冠金莲,披紫绡,佩红玉,曳凤舄”,“雪肤花貌”,“云髻半偏”,一副艳丽的容貌,让读者在欣赏时形成无比美好的审美影象,这种美好的容貌蕴涵着一种美好的感情:她虽然已经成仙,超越了生死,但她对为人时的爱情仍然是坚贞如一。两篇作品都通过太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追求,对“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信念,和对“自悲曰:‘由此一念,义不复居此。复堕下界,且结后缘。或为天,或为人,决再相见,好合如旧’。”均表现了她对人间爱情的坚贞和延续。可以说两位作者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
二、 不同点
1、 题材不同: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中的一篇叙事长诗,属诗歌;而《长恨歌传》是唐传奇,属于小说,具有小说的三要素。
不同的文体的特点决定了《长恨歌传》用的是叙述语言,《长恨歌》用的是抒情语言。如贵妃入宫、受宠、惨死这些主要情节,《长恨歌传》基本上用客观的调子来叙述,即使是在仙界见到道士也写的现实、具体。而《长恨歌》则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富有浪漫色彩,无论是贵妃入宫还是李杨欢娱、玄宗相思、贵妃致词,都显得缠绵悱恻,回肠荡气。
在《长恨歌传》中,从“唐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到“天宝末,兄国忠盗丞相位,愚弄国柄。及安禄山引兵向阙,以讨杨氏为词。”,从“明年,大赦改元,大驾还都。”到“其年夏四月,南宫宴驾。”最后到“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每一具体时间交代清楚后,都具有小说的三要素,相应地写到人物、故事情节和环绕背景。即在写作手法上,《传》作为小说语言,如上所述,交代具体,故事的来龙去脉很清楚,弥补了《歌》的不足。
如果说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小说与诗歌相辅而行,诗人与小说家相互协作,白居易写了《歌》,陈鸿就写了《传》这样的唐传奇,那么诗歌,从古代的叙事诗到唐代中期也有着逐渐抒情化的变化,在这过程中,白居易是一个代表性诗人,他的《长恨歌》就是这方面最杰出的作品。抒情性贯穿于这首诗的始末,尤其是后半部分,更是用抒情性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其力度震撼人心。特别是在“含情凝睇谢君王”以下,全诗进入感情的高潮,贵妃哀婉动人的寄语,在“唯将旧物表深情”的衬托下更显得情真意切;“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憧憬于未来,绵绵长恨与希望之光的叠映丰富了悲剧的内涵,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总之,在这首长诗中,诗人把抒情渗进情节,把叙事转化为抒情,客观对象和主观评价完美的统一起来,突出了爱情主题,表现了一种对爱情的审美理想。
2、 对题材的处理不同:
《传》重在生前李杨欢娱及死后道士招魂,而《歌》除了以上两部分外,尚有玄宗避难途中回到宫中后刻骨相思,“圣主朝朝暮暮情”刻画出玄宗如影随形的相思;“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诗人通过虚拟的艺术处理,提炼出情人的典型动作,使诗中所赞美的“情”获得普遍的意义。总之,这一部分的情景交融,心理、细节的描写非常精彩,而且至关重要,使《歌》染上浓厚的悲剧色彩。而在《传》中,从“时移事去”到“杳不能得”仅四句,寥寥数句作为过渡,让玄宗、让读者,均不能尽兴。
3、 感情倾向不同:
《传》的讽刺意味更强,如玄宗“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以声色自娱”,贵妃“才智明慧,善巧便佞”,以及杨氏家族的门户光彩,当时的歌谣都交代得较具体、充分。而《歌》中只在第一部分用典雅含蓄的笔调写贵妃入宫受宠等语涉讽刺,一方面表明玄宗爱得荒唐糊涂,但也不排除爱得热烈专一。尤其《歌》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写玄宗的相思之苦,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读者往往深爱其“风情”,而忘记了“戒鉴”,这不仅因为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而且和作者在刻画明皇相思之情上着力更多也很有关系。这样就带来了主题的多义性,历来就有讽刺说、同情说、双重主题说。
尤其是在陈鸿的《长恨歌传》中就明确指出玄宗“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是为霸占子媳的丑行,而白居易为了更好地把李杨的爱情写得空灵一些,诗人用“养在深闺人未识”一句将玄宗帏薄不修的丑行一笔带过,为以后二人感情的`发展布置下纯洁的背景。两相比较,感情判然,白居易对唐玄宗的回护更不待言。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一人们熟知的素材,有意将其中“情”的因素加以放大,剪去一些不必要的有可能破坏全诗主旨的枝蔓,用含蓄精炼的笔法描述二人从相聚到分离的生活。
又如,在写贵妃之死时,陈鸿描写的较细,并直接点出“请以贵妃塞天下怒”,而白居易用简洁而同情的笔墨写到“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诗人对李杨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无奈何”三字就说尽了杨贵妃无罪而死的百般因素。这样重要情节做了这样简洁的处理,说明诗人不是在再现历史事件的原貌,而是交代悲剧结局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的悲剧结局,才能引出诗的后半部分,而且是更为重要的那半部分。
4、从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来看,《歌》善于运用气氛渲染、美的比喻、美与媚的结合,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白居易那如椽大笔将这个故事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高人一筹。尤其是诗中的景物描写,将“长恨”的心情与悲恸的神情融为一炉,移情入境是“化景物为情思”的典范之作。《传》在这方面就逊色多了。
5、从文学史地位看,《歌》弥补了中国叙事诗的不足,开启市民文学的先河,它是抒情与叙事结合的典范,它不仅吸收传统抒情诗的营养也得益于唐传奇的启示。可以说《传》与《歌》相得益彰。但是《歌》比《传》的艺术成就高,影响面上也广些。
《传》除了对于一些文学研究者和具有一定文学基础的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属于鲜为人知的作品,而《歌》却是古典诗歌中的不朽之作,从它创作问世到今天,在十二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审美价值,它是一首不朽的诗作,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同时代的读者或同时代的不同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去读,都含有不同的感受和发现。
总之,以上便是《歌》与《传》的异同之处。其实在文学作品中写这同一题材的作品还有宋传奇《杨太真外传》、元代《天宝遗事》诸宫调、《梧桐雨》杂剧、明代《惊鸿记》传奇、清代《天宝曲史》传奇、更有洪生写同样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长生殿》,当然不可否认,在现在与将来还会有人因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和需要,写下这同一题材的不同类型的优秀作品,如《唐明皇》的剧本等,那么这些同题材的作品就如同大小各异的星辰,散发出各自的光芒。虽然《歌》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可它的光辉不会挡住《传》的光芒,它们是相伴而行的星,在文学作品的长河中交相辉映。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比较论】相关文章:
长恨歌传读后感06-14
杨玉环与长恨歌06-28
《长恨歌》的原文与鉴赏12-29
《长恨歌》说课稿12-10
《长恨歌》诗词12-05
《长恨歌》背诵10-31
长恨歌诗歌07-28
长恨歌散文11-10
《长恨歌》鉴赏11-10
《长恨歌》 赏析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