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与高适边塞诗比较

2020-08-28 岑参

  岑参与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文学史上常以“高岑”并称。高适诗歌雄壮而浑厚古朴,岑参诗歌雄壮而奇巧瑰丽。但二人诗风在“悲壮”的总特征下,又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大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页,国力的强大使得开疆拓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诗人“从戎而不投笔”,他们往往征战边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于是,一大批边塞诗人应运而生,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高适和岑参。高、岑二人虽俱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然二者的边塞诗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各有特色。

  下面首先试看以下两首诗: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上两首诗作为高、岑的代表作并不为过。这两首诗同是描写边塞,从诗风上看,高诗在雄壮的笔调之下同时透露出一股悲凉之意,岑的诗歌同样雄壮,但壮而不悲。虽然读后同样使人感慨,给人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从二人的身世及经历上着手考虑。

  高适家境贫寒,曾随军到东北塞外征契丹,体验过边塞生活,壮年在梁宋漫游,过的是落拓潦倒的生活。他是开元盛世首先注意到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显然会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上。《燕歌行》是高适有感于一次战役而作,文章开篇写“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一落笔便写战火纷飞,男儿慷慨应征,一下就扣住了读者的心弦。接下去,他不是轻轻地描写边塞生活和风物,而是从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出发,对男儿奔赴边关的英勇行为进行讴歌和描绘。“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写得高亢雄迈。高适在安史之乱时,曾任谏议大夫,后又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刑部侍郎,终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因此往往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问题,以政论的笔调表明自己的见解。他的边塞诗不只反映征人思妇的离情,还能通过对边塞将士的生活描写,深刻地揭示出边防政策的弊病,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广大爱国士兵还在前线浴血奋战,而边塞的将帅却携美人至军营,置战士生死于不顾,还在帐中欣赏美人的歌舞,其荒淫无耻之态跃然纸上!他在无情地鞭挞边塞将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对戍边士卒生活艰辛的理解。“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正是作者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燕歌行》以揭露将帅轻敌、不恤士兵为主题,突破了以前《燕歌行》多写思妇念征人的框框,扩大了表现范围,赋予了它更为积极的社会意义。

  就思想内容相比较而言,岑诗较高诗浅显。比起高适诗作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岑诗显得较为单一,他的作品缺乏高适广阔的视角和关怀黎民百姓的情怀,这与岑参出身官宦世家的背景不无关系。岑参祖上以文墨致位宰相,后虽两遭变故,家道中落,但早年孤贫并未使他接近下层人民,而往日三代为相的富贵显赫在岑参心灵深处却难以洗刷,故岑参建功立业之心尤为强烈。岑参为落魄王孙,遍览史籍,心怀壮志,个人得失心较重,好奇的个性气质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使他笔下的塞外风景雄奇壮丽。

岑参诗歌中的西域文化 岑参《山房春事》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