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022-09-01 岑参

  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岑参边塞诗的主要特点,欢迎大家分享。

  唐代诗人岑参在新疆生活了六、七年,安西、北庭奇伟壮丽的景色,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岑参在这个时期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并形成了他边塞诗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边塞诗以具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情调,把西域地区的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他把激烈征战、远戍思乡、将军逸乐、战士悲苦等等内容都写入诗中,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祖国而英勇抗敌的战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个。

  岑参当时很受封常清的赏识,因此诗作中有不少是歌颂封常清的战功的。这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投,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攝,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佇献捷。

  这首诗就是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形成有声有色的交响曲。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这是白昼的出师,因此写法也和前诗写夜行军不同。前诗是衔枚疾走,不闻人声,极力渲染自然;这首诗却极力渲染吹笛伐鼓,三军大呼,让军队声威压倒自然。不同的手法,却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共同精神面貌。下面这首大作,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也是岑参边塞诗中最为人称道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

  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

  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

  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光的描写,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十分引人注目。如描写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

  《首秋轮台》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氊墙湿,风摇毳幕膻。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此诗作于公元756年初秋,岑参是年40岁,在西域北庭已度过三年时光,他应该是已经做好了返回內地的准备,因此,诗歌短短五言八句,似在总结西域生活,使人读来即可感受西域之生活情形。 如:诗人描写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环境,屋内的陈设生动形象,使人感觉历历在目:

  《玉门关盖将军歌》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

  如:描写当时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这些都是习惯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

  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

  还有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

  《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

  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赵将军歌》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唐代开始,边塞战和成为诗歌常见的主题。诗中既有描写西域地方风光景观,又展现兵戎征战的场景。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诗中的“楼兰”故地“月窟”借指极西之地;“蒲海”,就是蒲昌海,是罗布泊的旧名,这是唐诗中少见的直接写到罗布泊附近情况的诗篇。

  岑参因其“官二代”的出生和他的人生经历,自有一种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他十分善于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情意深厚,深受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逢入京使》

  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轮台即事》

  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

  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

  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

  愁见流沙北,天西海一隅。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描写旅人远走塞外,只见万里黄沙,不知哪里才是自己的归宿?悲凉中更带有深沉哀婉的乡愁,又有“平沙万里绝人烟”这样的写景佳句,充分流露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北庭作》

  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

  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

  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

  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

  此诗作于至德二载春岑参由北庭赴凤翔前。当时岑参39岁,与《行军二首》诗为同年作。这时的心情表现出岑参作为一位诗人,其浪漫豪情已逐渐消失。

  《行军二首》

  吾窃悲此生,四十幸未老。

  一朝逢世乱,终日不自保。

  岑参确实是一位杰出的边塞诗人,历史上在他其后的许多著名诗词作家都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

  综述

  两度出塞时期,岑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岑参简介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

  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岑参边塞诗的主要特点】相关文章:

岑参的边塞诗歌10-02

岑参的边塞诗09-24

边塞诗人岑参11-09

岑参边塞诗词12-01

岑参边塞诗的风格是10-24

岑参是边塞诗人吗10-24

关于岑参的边塞诗10-24

岑参边塞诗及赏析10-24

边塞诗人岑参介绍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