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边城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边城读后感1
在沈从文的一篇文论中,他的一句话,为我们说出一个可概括《边城》的最恰当的术语来:“我到北京城将近六十年,生命已濒于衰老迟暮,情绪始终若停顿在一种婴儿状态中。”这“婴儿状态”四字逼真而传神、真是不错。
婴儿状态是人的原生状态。它尚未被污浊的世俗所浸染。与那烂熟的成年状态相比,它更多一些朴质无华的天性,更多一些可爱的雅拙和迷人的纯情,当一个婴儿用了他清澈的目光看这个世界时,他必定要省略掉复杂、丑陋、仇恨、恶意、心术、计谋、倾轧、尔虞我诈。而在目光里剩下的,只是一个蓝晶晶的世界,这个世界清明,充满温馨。沈从文写道,这是一个“安静和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有一副好脾气,好心肠,很少横眉怒对,剑拔弩张,绝无“一个个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啄了我,我啄了你”的紧张与恐怖。“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而“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里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老船夫请人喝酒,能把酒葫芦唱丢了。这边地即使是作女的,都“永远那么浑厚”、“守信自约”。沈从文的婴儿状态,使他很自然地选择了这些女孩儿。她们在沈从文小说中的存在,“婴儿状态”这样一个题目显示于我们,令我们去思考。
先秦道家认为宇宙浩缈无垠,人是渺小的,主张“无为”。正如庄子所言:“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说明人虽是万物之灵,却无法独立自存于宇宙之外,人只能作为自然的附属物而存在,人本(天、自然)合一是中华远古的一种文化心态。老子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返朴归真,即回归于自然、融合于自然,这便是老子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沈从文正是本着这种古老的文化情绪走向文学创作的殿堂,他自称“乡下人”,出生于湘西黔北、川东交界的山区凤凰县,是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处的地方;他的血管里流着苗族“健康的血液”,家庭出身世代行伍,他也在湘西的土著部队当了7年兵,在长达千里的沅水流域,度过了“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生活,也因之认识了旧中国一小角隅好坏人事”。并把“这一小角隅好坏人事”以艺术的灵光之笔带给无数的读者。他凭着爱和同情去看自己的乡土、亲人、士兵、农妇、水手、和勤劳的少女。他迷恋故乡的河流山川、风土人情,尤其是跑到北京之后对现代文明下都市社会里人性之恶的厌弃,希望返归于湘西乡人淳朴率真的善美人性。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对湘西的描写几乎是田园牧歌式的,体现了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沈从文的小说,触目皆是湘西的山光水色、花草树木,美丽的大自然造就了这里的恬静、和谐民风与古朴、淳厚的民情。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无不被他那情致缠绵的乡土之爱所陶醉,使这里的芸芸众生可爱又可悯。《边城》中傍山依水的“茶峒”小山城里,人与自然息息相通,老船夫、翠翠与黄狗、渡船相依为命。主人公翠翠是生于这个青山绿水怀抱中的“孤雏”,“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翠翠是沈从文刻画的一个纯善少女的典型,是自然化的人的代表。另一方面,茶峒小镇善良诚挚的平民百姓及古朴原始的人性描写,构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人间佳境,这里的人没有狡诈与欺瞒,没有敌意,表现出平等互爱的人伦关系及重信守约的人际关系。天保、傩送两兄弟都爱上了翠翠,按风习应有一场情敌间的决斗,但仍然以情谊为重妥善处理;老船夫管理渡船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从不谋利;吊脚楼上的妇人也是在尽一个x女应尽的义务;小有家业的船总顺顺也从不飞扬跋扈,而且慷慨洒脱,又能济人之急;老船夫死后,与翠翠毫无血缘关系的马夫杨马兵毅然搬到渡口和翠翠一起生活;翠翠在傩送出走及爷爷死后,仍孤寂地守在渡口等待情人的归来。……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一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契合,清馨古朴的湘西山水孕育了淳厚善良的边地子民,自然美造就出作家理想化的人性美,这种“物我”间的和谐之爱陶冶了人的情操和灵魂,使生命在自然的神往中走向无限的自由,《边城》的创作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了道家的传统文化,在回归自然中达到了与道家文化精神的吻合。在这里沈从文所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园旅行,却想借重桃园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可以说《边城》是一幅理想社会的风情画,一首赞美人性回归自然的抒情诗。它“寄托着作者对人生的理想选择是作者理想世界的象征”。
边城读后感2
我究竟要身往何处,才能偶遇那样的一方水土,我究竟要历经何种,才能体会那样一方风情。 ——题记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通过描写乡土气息人文风貌,展现了湘西的淳朴民风,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内心深处美的追求。风格纯粹生动,却带有自然孕育的恬静,让人仿佛置身于桃花源中,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读罢沈从文先生笔下著名的《边城》,我望着楼下车水马龙的喧嚣街道,此时内心体会不如往日难以平静,却是似涓涓随风的尺素,思绪更是飘远。
拨开氤氲炊烟笼罩的结界,你便是置身于青石铺就的长街,往来行人踏过清晨白露又消失在烟火中。看这座城,闭上双眼呼吸这处宁静,一方水土的温情似薄雾晕开来。不似儿时街角的喧嚣,不似车水马龙的急促。这是一座闻着风可以做一个梦的城,它是湘西的“茶峒”。
如今快节奏高压的生活,让人很难不向往日落月升,乡村黄昏,点一盏明灯,泡一壶黄金茶,共论一段人间佳话,而在茶峒,不只是环境悠然让人沉醉,淳朴的`人文关系也让人向往安心。
《边城》主人公翠翠是个善良可爱的小姑娘,她和爷爷一起渡船相依为命,爷爷总是首先考虑到翠翠的感受和未来,他怕自己成为累赘,他怕自己有一天不在,街坊邻居终究是客,翠翠照顾不好自己。爷爷会想着让翠翠有个好归宿却又不会刻意勉强她,这份无言的庇护却也终究不会陪伴翠翠一生,她还是要自己面对自己的人生。翠翠与二老是一见钟情,尽管不能久伴在侧,尽管往后种种于情是悲,他们终究是在年少懵懂时有过一段很美好的时光,大老虽是对翠翠情根深种,却没有因爱生妒,或许他又嫌岁月冗长,诸多不得已,便先行离去。我久久不能平复的心情在最后一根稻草那击垮,爷爷在一次暴风雨后死去,只剩翠翠伶仃一人,每天只能形影相伴,也唯有哀思如潮,记忆成殇。
我站在楼上向下看风景却还是看不清往来人群,就好像我以上帝视角看《边城》却还是难以说清这一方水土人情。我会为这样的悲情而难过,我会为这样的不得已而惋惜,却是这样的故事才是让我感到真实到至极,如果有机会万万不想错过这样的边城。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翠翠或许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能够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不言,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这座城也是这样,是你内心深处的写照,是你难以言喻的心安。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边城,那是万里挑一的孤独匣子。它安放着静谧,温情和爱。而我们,也在默默打开它,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一座城,为人处世不卑不亢,不急不躁,温柔耐心的对待他人,用自己所能温暖他人。你在与不在,你心中的边城就在那里,依旧完好,一如你的初心。在此处,不论结果,但求无愧于心。
边城读后感3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沈从文《边城》结尾的一句话。有人说,毁掉一个人,就是去捧他。我想在我这里,得到印证的,是把一个人的作品搬上教科书,让全中国的学生来读他,分析他,然后再答题得分。
这样“捧杀”最成功的是鲁迅,初中高中,我们读了《祝福》、《风筝》、《少年闰土》,《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的节选或全篇,成功地让我们写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答案,也成功地让我们厌倦并且轻视了鲁迅的完整作品,也包括接下来要讲的沈从文《边城》小说。
今天听了许子东老师在岭南大学对沈从文《边城》的介绍,又使我对高中语文课本选录的《边城》发生了兴趣与反思。过去的我,出于无知,是极其看不上边城的,我以为不过是一段田园牧歌里,讲述一个小姑娘在一段情窦初开的年纪,同时被两兄弟喜欢,三方在各自的选择与逃避中,无意制造了一出悲剧。
在小说的情节叙述里,我以为三方彼此的喜欢只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好感罢了,三个人相互的交流少之又少,就连仅有的交流也在少年羞怯和大人特有的揣摩中消磨掉了。你问我他们共同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什么,我答不上来,反而是这种感情在心照不宣后经历生与死,悲与痛,可从爱情的角度来看,这依旧很难关爱情什么事。尽管大佬与老船夫的离开都因为这桩婚事,可是这婚事里看不到爱情里两个人心心相印。
相反可以体会到的是,刘震云笔下《一句顶一万句》里,乡土社会里,人们在含蓄婉转的说话方式里,相互揣度,相互误解,相互伤害,直到相互孤独。小说《边城》结尾的一句话,依旧是二佬在逃避中,对翠翠无声却有力的伤害与冷漠。而翠翠不过是未满15岁的少女,大佬二佬同样只是意气奋发的少年,老船夫不过是希望为孤单的外孙女找个家,船总顺顺对老船夫的冷言冷语,也不过是在失去儿子后的人之常情。这片湘土上,大家只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做份内的事,一群好人却共同制造了这出悲剧。
回到许子东老师的讲课里,他说,边城里有三重解构:第一重,这片湘土的人见义让利的同时,也有对彩礼的区分;第二重,家庭关系与爱情关系孰轻孰重,第三重:这里没有一个坏人形象。许子东老师的三重分析里,给我三种很个人的启发。
第一重,湘土人“见义让利”。我以为,从严格意义来讲,所谓渡船不要钱,只是表面上的,因为渡口属于公家,摆渡人是有政府给的固定薪酬,三斗米,七百钱。而政府的钱从哪来,也依然从每一个过渡人所收的税中来。这使我想起大学时,老师问我们学生是不是纳税人,有没有纳税?从表面看,我们好像不是,但是只要我们曾经花钱买过东西,就完成纳税了。那么沈从文所写的这种民风其实就是乡土社会人们保持的淳朴与规矩,钱依旧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要取之有道,不受额外之财。
第二重里,我有两个疑惑,一是大佬二佬两人的关系是如何的,小说并没有写他们兄弟二人的感情从小到大是怎样的?二是大佬与翠翠、二佬与翠翠他们彼此之间的感情分量有多重?这种双方情感叙述的严重缺失让我想起另一部小说《兄弟》,李光头和宋刚之间经历磨难的兄弟情义,以及他们后来共同爱上的女人林红。在这种彼此情感饱满的场景描写中,边城的传统儒家文化与西方个人自由主义的矛盾,是不是更显得富有冲突性与震撼性。
第三重,这片湘土没有坏人。我联想起国产剧与美剧的最大区别,国产剧里最烂的'剧情是好人与坏人的刻画异常分明,这种坏的描写从表情到语调都格外突出,可惜剧中好人还傻傻分不清,我真想说:信了你的邪!在美剧里就拿七月热播的《权力的游戏》,里面所有的人物都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你很难以好坏二字来评说,美剧里没有脸谱。正因为这样,才呈现出意想不到而富有张力的故事情节。回到边城里,沈从文笔下没有坏人,但所有人的角色地位是约定俗成的,这决定了每个人的选择是能被理解的。
最后,我想谈谈当我现在重读《边城》的感受,我觉得在这片湘土的人,就是我自己乡土的人,每个人都在淳朴与精明中选择,没有涉及原则的对与错,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每一个人都是好人,可是为什么这群好人,无声无息带我们走进悲剧的胡同?是我们太过隐晦,太用力过度,太漠不关心,太自以为是?还是三分天意,七分人心?这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与氛围,注定还会酝酿下一出悲欢离合。希望这场结局,是三分人心,七分天意!
边城读后感4
20年始读的第一本书是《边城》,这本书不只有边城,还有一些沈先生的其他短篇小说。
对沈先生的了解,是从《合肥四姐妹》开始的,我一向对痴情的故事情有独钟,所以对他与张兆和的感情的经历羡慕不已,却忘记去读沈先生的著作,这本《边城》已经在家两年了,只因搬家时它不小心跑到了我的面前,于是我便顺手拿来读。
沈先生的文章会让人过目不忘,其最重要的原因是风格独特,笔风清新纯朴,折射了人性的本善。读来就像喝了一杯温淳的茶,可回味,也可让人愉悦。
民国许多大师都留过洋,学贯中西,其文章的故事也与当时的知识分子相关。许多引用,比喻都出自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记得第一次读钱钟书的《围城》,对其中的讽刺拍案叫绝,佩服钱老的文笔锋利又不失幽默。但读了沈先生的文章,才感慨中国的文学本应是这样子的,写乡土,写乡土的水,写乡土的山,写乡土的人,还有乡土的故事。 ?我们中国人之与外国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片乡土。这片乡土孕育的我们,有着不同他国的人文情怀,更不同他国的思想境界。《边城》中的翠翠,傩送,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中国人的真实写照。翠翠是真善美的化身,傩送正是朴实善良的完美情郎的代表,他们之间的爱情更是只有中国人身上才会产生的感情。虽然是短遍小说,却胜过了许多史诗般的长篇爱情小说;虽然没有辗转反侧情节,却胜过了许多你侬我侬的缠绵。这是中国,是生长在这边乡土的人写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代表中国,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沈先生会被两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吧。
推物及人,沈先生也必是善良淳朴的,甚至有些天真。他痴痴爱着张兆和,三年几百封情书,问世间哪个女子不动情?可惜爱情与婚姻不同,爱情只需浓烈的感情,而婚姻则是在长久的陪伴中相互了解。张兆和作为新时代女性,不能理解沈从文的'痴,也不能理解他的真。他们的婚姻像一杯烈酒,明知它的烈已经入骨,但却难以开口表达。可见,爱情较婚姻的学问还浅得很。爱情可以在几次失败后懂得自我保护,但婚姻常使人一生摸索也难悔悟。
这样的人,不出意外地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浩劫中中枪,沈先生也曾像老舍一样选择结束生命,清终难抵抗浊的威力,只能请历史分辨。幸运的是沈先生存活了下来,而后弃笔再无作品,是何等的悲怆才使一个人放弃了一生的所爱啊~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识人?”,谁不是在心里这样想的呢?
边城读后感5
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恨情仇,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亦没有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就在这股平淡与从容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一则交织着亲情与恋情的故事缓缓地步入心坎……
古朴的湘西凤凰宁静而柔美。蜿蜒的山峦、幽静的溪流、黄泥的墙、乌黑的瓦、清脆的细竹、灿烂的野花、临泉深处悠然回荡的山歌……都在轻灵的雾霭中牵动着我的心弦。
爱是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因为爱,祖父操劳一生,当生命结束时,心中充满了挂念;因为爱,少女翠翠重新对生活有了诠释,有了希望;因为爱,哥哥天保选择了离开,以成全弟弟傩送那分真挚的感情;因为爱,傩送去寻求那个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为爱,翠翠便从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个日日夜夜盼望归来的心上人……
在《边城》里,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慈祥的爷爷是这般模样:“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在那动乱的年代里,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沈从文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这个民族的爱和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正是因为心的执着才构建出这座交织着动人故事的边城。
借用《边城》里的一句话:爱的美好在于它的纯洁。而我想说的是,爱的美好在于它的价值与它的出现。
我又一次将头埋进书里,任人情的温暖一步步的深入心田……
边城读后感6
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湘西拥有那样美丽的风光:清莹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乱的碎石;微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轻响;乳白色的雾霭腼腆地在薄暮的夜色里飘腑…景致柔美而宁静,远离都市的喧嚣与浮华,有一种出尘而卓然的清丽,似林泉深处悠然飘出的牧歌。是的,牧歌,小说里始终洋溢着的牧歌的情调。看多了高楼华厦,看惯了车水马龙,我的心憧憬着一片远方的土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胧勾勒出的天堂。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是的,他岂是在与自己的内心斗争?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他怎能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最后,老船夫带着一生巨大的遗憾走了,他无法把握女儿的幸福,亦无法把握孙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还能有第二条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吗?
试问这条路难道就是翠翠一个人的路吗?显然不是的,这或许就是中国几千年来天天在发生的故事。那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是翠翠?那难道不是千百年来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美丽的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方面人性的淳朴在那里保持的非常干净,但另一方面一个没有欲望,没有纷争的地方却恰恰说明这里的不开明和落后的闭塞。是人性的一种暴露但同时也是人性的一种束缚,翠翠的爱是真诚的,但似乎从某个角度来说,却是无比的卑微。因为到最后傩送走了,她的爱依然在自己的心中慢慢珍藏以至发酵腐烂。
不过对于整篇小说,那种人性美和自然美倒是可以让现在的人深受启发和感动。
从美的角度来看,沈从文的笔下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他无限深情地为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原始自然的山水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缥缈美丽的世外桃源。小说开始的两段: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既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的游鱼来去皆可计数……”
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副明丽的图画,把我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桃园。故事就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中展开,又怎能让它不美呢?
《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河街上,就连妓—女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船夫”“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边城》“美”,又体现在“人性美”上面。这首先体现在翠翠身上。作者着重表现的是翠翠的品性美,童负美和爱情美。他笔下的翠翠,与青山绿水做伴,心灵上没沾染一丝尘埃。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
沈从文用最细腻的心灵体味着它,又用最出神的笔墨将它写出来,这种情感导致了翠翠以及翠翠的母亲这样一些女性形象,都不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如痴如醉的爱,而只能产生怜爱。翠翠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翠翠对“爱”的到来是怀着既向往又担忧的复杂心理的。当夜幕降临,外祖父仍“忙个不息”时,她心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她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她担心在这个“规矩”中听歌的日子过去了,顿生“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妆的念头。而这正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理最细致入微的生动写照,洋溢着爱和美的柔情蜜意。包括祖父试探地问她“你试告我,愿意哪一个”时,她立刻娇嗔地把话题岔开,掩饰内心的真情,无一不包含一个初涉爱河的少女的羞涩。当翠翠想到自己走后,爷爷的孤独,凄苦,伤心与焦虑时,她又不免担忧起来。于是认真地说:“爷爷,我一定不走……”这时怎样一幅充满祖孙之爱的人间真情埃作者用情真挚,细腻生动写出了湘西淳朴的社会风气。
边城读后感7
犹记得小说开头写了这样一段话:“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山水之间亭亭立着一座房屋的画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多个“一〞字的运用,既有落寞孤寂之感,也有恬静闲适的意味。
就整部作品来看,整个书中世界如一个仙境,古朴实诚的人情风味,字字句句里都透出一种淡雅、宁静的香气。乡民同甘共苦,乐于分享,互帮互助,好似大家都是一家人。每每读到这样和谐的画面,我都会感慨如今社会的复杂与冷漠,也会梦想着自己也生活在那样的社会,大家相亲相爱,不会为一己私欲丧尽天良,丧失了最美的人性。这时,我不禁会想:科技进步、社会开展到底为人类带来了益处还是痛楚?我们的地球文明到底会开展到什么地步?
说到小说中的人物,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爷爷。大老要求亲,他似是在鼓励大老时的温柔和蔼,他奔波于市里与小山城之间的`疲惫与劳累,他笑脸相迎问到别人关于大老、二老时的恳切,他收了人家免费送的猪肉却把钱放进人家竹筒里的真诚……一幕幕影像,都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多么善良温和的老人,为可爱的小孙女操碎了心。他怕自己一把老骨头挺不住了,丢下可怜的小姑娘单独一人没有人来照顾,又怕她照顾不好自己;他身体开始不适的那次,强忍着苦痛也要给孙女一个笑脸,舍不得她有半点担忧;他戴着一顶草帽,顶着烈日去问大老时,汗珠颗颗清楚地挂在他脸上,愁闷的神情散不去,却仍是那样温柔地面对小孙女;他尊重翠翠,不强求她做不喜欢的事;他爽朗的笑如可口多汁的脆梨……这是一份如此纯洁的爱!
即使再爱,爷爷终是离开了。顺顺家的冷淡、翠翠外柔内刚的性格、当年女儿的惨死……白塔坍塌,人未还。爷爷走了,翠翠恸哭良久,也明白了爷爷生前没提到的一切,终日守着渡口等候二老回来。结尾是开放式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爷爷的淳朴、对孙女浓浓的疼爱让人心疼,令人感动;翠翠的纯美、善良、坚强,不仅吸引着大老、二老,更成了人们心目中纯洁美好的象征。这本小说中,每个人、每件事,都那么打动人心,与当今这嘈杂、欲望化的社会形成鲜明的比照,这更是我如此喜欢《边城》的原因。
边城读后感8
清澈蜿蜒的河水,碧蓝碧蓝,澄明如练的天空,群山环抱的民风淳朴的山村,慈祥善良的摆渡老人,以及他乖巧伶俐的孙女。“一道斜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谁的歌声绕过远处隐没在黄昏中的群岚,透过轻纱柔曼的暮霭,氤氲融化那苍劲的青松与冷杉的凛冽,呜咽婉转,缭绕在江边,久久不肯散去……
《边城》就是以这样清新的场景在我眼前展开,在淡淡的叙述中带我走进一个吟着忧伤牧谣的童话。
翠翠和她的爷爷靠摆渡相依为命,一直长到15岁,俨然如活泼的`小兽。明净的眸子里没有悲伤,也看不见忧愁。每天编蚱蜢,摆渡,唱渔歌,吹牧笛。这样的生活如一潭平静的湖水,澄明似练,却没有丝毫波纹。直到15岁时的端午节,她在黯黯的江畔遭遇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一个让她彻夜难眠的人——傩送。
如一粒石子落入潭中,激起圈圈涟漪,她生活的平静被打破。她依然每天编蚱蜢,摆渡,唱渔歌,吹牧笛,只是她的心里藏一个秘密,一个连爷爷也不能说的秘密。古朴的青瓦,飞转上扬的阁角,檐下有古旧的风铃随风轻响,那声音好像撞在心上,一下,一下……
人生就是这样,因为一个人的离开或一个人的到来而划出一条界线,从此与他无关,或与他有关。
两情相悦的人却最终都没有说出口,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翠翠,要娶她回家,而傩送则被父亲要求娶一位富家千金。故事出现转折,而后是兄弟俩相约唱情歌,可老船夫误以为是天保打动翠翠,孰知那天保生来不擅唱歌,是傩送一人在唱,再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出船送货不幸身亡,傩送伤心欲绝离家出走,而爷爷也因操劳过度,怀着遗憾去世,只剩翠翠独自在江畔等待,等待她不知何时才能回来的傩送……
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
边城读后感9
《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文章。沈从文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文章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征稽)”,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河街上,就连歌女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船夫”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边城读后感10
有一位学者曾说过:“沈从文的《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假期我在老师的推荐下,走入《边城》,走入一副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但书中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让我感觉到美丽中夹杂着淡淡的忧愁。
边城茶峒,青山绿水,美不胜收。在湘水旁的妙龄姑娘翠翠在一次赛龙舟比赛中,和爷爷失散,等到天黑也没见到爷爷来。等啊等,等到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傩送,是他让人送翠翠回家。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翠翠,却因为弟弟喜欢翠翠而果断放弃了。从而离开这儿,去出海,却在途中不幸身亡。傩送听说了这回事,也离开了,去外地打拼。在以后的漫长时光里,她帮渡船者摆着渡船,等着一个小伙子回来。他可能永远不回来了,可能“明天”就回来……
文末,那座在暴风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来了,虽然那场暴风雨中逝去的很多东西已经回不来了,但风雨过后,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生活的。
这美丽的爱情故事,却显露出一种凄凉,忧愁。三个有爱的人一直爱着,却又一直错过,但生活还要继续……
生活不是图画,生活需要流动。
人生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活出最美好的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谱出一曲最动听的乐曲,莫让美丽总忧愁!
霍金,一名我们耳熟闻详的科学家,但他年轻时就患有绝症,却依旧坚持学习。虽然他行动不便,但是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在自然科学界引发了巨大反响,也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他不能说话,不能直立行走,但他不放弃学习,不自暴自弃,最终有了巨大成就。我们也是一样,不能因为一些小困难而轻易放弃,轻易被打到。人是要一直向前走的,不能因为一些自身原因而停止自己的脚步。时间不等人,生活,也不等人。
像贝多芬,他虽耳朵失聪,但也创造出了《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动人心魄的乐曲。
他们的自身虽有缺陷,但他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美丽,他们为了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全世界都为他们感到快乐。这为他们的人生添上了一笔浓浓的色彩。
但也有些人,因为对生活充满了失望和厌倦而放弃奋斗,自暴自弃。从而浪费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等到老了再回首,却发现自己一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只会后悔,后悔自己为何不把握好时间,让自己在老去的时候,不会留有一丝遗憾……
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我们不能像《边城》中的三人一直“错过”,我们应节约时间,努力学习,活出最精彩的自己。不要让自己留有遗憾,浪费时间,到最后才会追悔。所以,我们要好好地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丽,变得快乐……
美丽,总是让人忧愁;但有一种美丽,也令人感到快乐……
边城读后感11
“晋太元中,武陵人为业,缘溪行,忽逢桃花林……”
我曾询问过老师:老师,您说《桃花源记》为什么要用这个“源”?老师对我说:因为这个源字,代表着桃花源是我们生命的本源,是我们人类欲望的源头,我们所追求的最终。
而我,却突然想起了《边城》。想起了在一个昏黄的午后,一个在这个小小世界里的'一个叫做茶峒的小小地方,想起了一个叫做翠翠的姑娘,想起了白塔下的一个许愿,想起了在乡村混杂着的泥土里,外婆家的老式煤炉上歪歪斜斜的飘着的烟,和那一声半是无奈半是疼爱的“语嫣”。
边城读后感12
夜深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品读着沈从文的《边城》,思绪也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伏。
《边城》被誉为“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它所呈现纯净的感情带给人们恒定而久远的感情。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中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实情后,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了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一直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也在痛苦中离家区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变故,在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人。
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在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翠翠与爷爷至深的亲情,天保与傩送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的和谐融洽又质朴的邻里关系,人与自然的统一,醇厚的民俗和民风,又或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锣鼓,热闹的节日吸引了眼球,掩盖了喜庆祥和背后的凄凉与伤痛。但作者清新隽永的笔词下的确有丝丝忧愁的情怀。就像这里也有亲人的离别与去世,有满满的期待未果,还有懵懂,朦胧,却又无疾而终的爱情。
这里的忧愁时一滴化不开的墨,滴在心上,纠缠不止,然后风干,凝结在那里,无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述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边城读后感13
时间总由清澈流向浑浊,然后,又从浑浊的边缘处透漏出一丝怀旧的泪光,那是遗留在脑际久久不能消逝的一种眷恋,亦是感怀时光匆匆而过却无以名状的一丝遗憾……
也许,在很多年以后,你还会想起这么一个地方——凤凰,那里曾给过你期盼与欣喜。或许,在那烟雨朦胧的水面上,在那枯黄败落的秋叶上,在那光滑静默的青石板上,你依稀可以听到一声沉重的叹息。或许,在风雨飘零的夜里,在那幽深孤寂的小巷里,你依稀可以看见一个老人颤动的孤影。
也许,在很多年以后,你还会记起这么一个人——沈从文,他曾用一种既恨又爱的笔调刻画了湘西的人情冷暖,世态变迁。而如今,他却又留下了一个让世人追逐的梦——《边城》。他以一颗热切的心安息在沱江边上,那里只有山泉绿树、鸟鸣虫吟为伴,简易素朴的石碑是他留给世人最后的绝笔之作,沱江的潺潺水流是他坦然低唱的一首警世哀歌。
当你带着《边城》的梦,风尘仆仆的奔赴凤凰,而当你去过了凤凰,并带着凤凰的现实又重新回到沈从文勾画的梦中《边城》时,你也许会有这样的疑惑:到底是凤凰因沈从文而名著,还是沈从文因凤凰而不朽?这里没有唯一的答案。也许,沈老也不曾想过。
与世辞别二十余载,然而,还有无数陌生的过客,慕名而来,伫立在沈老的墓碑前,送上一束鲜花。游客们这种不约而同的真挚情思,必定是在坚持着或守望着一个似真似幻的梦——边城凤凰。这个梦,曾因沈从文先生的勾画与现实神似而变得临近,但如今却又因现实的破碎而变得更加遥远。游客们高高兴兴地来,却又悻悻地离去,没能寻到最初设想的安慰,却装了满腹的苦水。可是,城市里的男男女女却依然不知疲倦、不听劝告地从五湖四海虔诚而来,冲动莽撞,以致打碎了期待已久的梦。
难道真有一个清晰淡雅、淳朴寡欲的世界?也许有。这个只有沈从文先生知道。
城市里的人整天忙忙碌碌地穿梭于高楼林立之间,奔波于平滑笔直的柏油路上,安立在四季舒适的空调温室里,当他们从沈从文先生虚构的故事里,开始遥想这么一个梦幻与现实巧合相遇的凤凰古城时,一种顿然开朗的欣喜感沁入心脾。他们想从喧闹浮躁中全身而退,然后隐没于略带寂寞的古城小镇。白天,临窗而坐,酌一杯清酒,看江中泰然的渔夫,听着那竹篙与江水拍打时清丽的`哗哗声。晚上,徒步江边,看渔火闪烁,听着酒家里的稀落耳语,眺望着异乡的皓月。把烦恼忘于脑后,把身心寄托于清闲与宁静,这是何等的惬意!
可是,他们看到的却只能是一个与想象中相差太远的地方。当一串串的五颜六色的彩灯被嵌在每家每户的屋顶上的时候,凤凰就已经失去了黑夜里的那份神秘。当一个个酒吧一窝蜂地占据了沱江两岸时,凤凰就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宁静与清闲。当大街小巷、老老少少都步伐匆匆,忙忙碌碌地追逐着计算着一丝一毫的金钱利益时,凤凰就是去了骨子里的朴素与单纯。游人们离凤凰近了,可他们的心却离凤凰远了,现实中凤凰的陌生感带给了他们失落后的深深感叹。
沈从文先生虚构的边城也许只是一个象征之地,《边城》中的真与善也许只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应该一直追逐的方向。
当你再一次来到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前,你可能会理解墓碑上的这句话:“照我所思,可以理解我;照我所思,可以理解人。”这是每一个墓碑前的过客必定会轻声吟诵的一句话。人生在世,难免会有沉浮跌宕,在艰难困苦中认识自己、雕刻自己,最终欣赏自己,也不至于辜负了半生光阴。从沉浮跌宕中平静下来,回味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豁达的心境便驰骋于天地,世间恩情真善猛然间浸入心怀,坦坦荡荡,洒脱超俗,这样也不至于穷途末路,落得个遗臭万年。这也许就是沈从文先生《边城》所要告诉大家的最真实最虔诚的人生道理。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向往的“边城”,沈从文先生自己也是一个向往边城的人,可是他已经走进了边城,因为边城早已经住在了他的心中。他回到凤凰,只想魂归故乡。他不想给世人留下断残的现实,却不料留下了一个误解后的念想。
一群群远道而来的人们,带着虔诚的心,畅游在他所勾画的梦中,欢声笑语,充盈耳畔。可是,梦醒之时,却凄凉满地,失望连连。
我想,从那一刻起,当第一个仓皇的脚步走进凤凰时,沈老就开始走向孤独了。在某个能听得见泪水滴落的夜晚,沈老从耀眼的霓虹灯下走过,并在昏暗中留下孤独的背影……
边城读后感14
读过《边城》,便不由自主地想到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去看一看,让那里清凉的微风吹过脸庞,然后坐在翠翠曾划过的那条小舟上,看看那的端午龙舟赛,看看那儿的大白鸭和绿油油的菜地,还有古香古色的建筑,吊脚楼。翠翠是一个在自然中长大,清秀活泼美丽的女孩。她从小跟着摆渡的外祖父,祖孙俩过着不富足但幸福的生活。
随着翠翠的成长,慢慢认识了两兄弟:天保和傩送。天保是大哥,他忠厚老实,傩送是个阳光又有能力的年轻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岳云”。天保找了媒人去翠翠家,而傩送在前一天晚上对翠翠唱了很久的山歌,翠翠本打算在清晨告诉祖父。当知道哥哥也喜欢翠翠时,傩送决定跟村人出外经商以成全大哥。天保知道后去追弟弟,不料出了意外,死掉了。傩送因为内疚,还是走了。不久,外祖父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在渡头守望着。“那个人可能明天就回来,可能永远不回来。”这是最后的一句。
一个淒清的`结局,但是却深深地感动了我。故事中那份厚重的感情,是那么朴实,是我们在现在这个浮躁不安的世界里找不到的。
因此,推荐沈从文老师的《边城》给大家,它的文字清新,明快,没有华丽的词藻,每个字却又像是经过精雕细琢,丝毫没有文字的堆砌,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曾用了一星期的时间,每个词、句都没漏下,中间没有停顿,很尽兴地读完,爱不释手,也激发了我读更多书的欲望。希望它也能带给你们更多感触,更多启发。
沈从文的《边城》中所描绘的茶峒是一个梦幻般的地方,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在这样一个唯美的地方,一切都很淳朴,生活淳朴,风俗淳朴,以至于连爱情也很淳朴。茶峒边白塔下有一家人——一位摆渡老人,老人的孙女翠翠和一只黄狗。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走散了,却碰巧得到了船总的二老傩送的帮助,回了家,那一刻,他俩情窦初开了。谁知大老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但是天保最后成全了傩送自己外出闯滩,却不幸遇难,二老也因此离开了翠翠,而老船夫也因担心翠翠的婚事而在一个雷雨天溘然离去。一切都没了,但那段凄美的爱情却在读者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边城》虽是一个悲剧,但是二老为翠翠唱情歌的那段故事却是无比美好。没错,走车路看似平坦,但是怎么能和马路的浪漫相比呢?整个故事,妙就妙在这条弯弯曲曲的马路,是最淳朴的爱了,而真正牵动翠翠的心的,也正是这种淳朴浪漫的爱情了。这段故事,也正诠释了少男少女之间的感情。
但是,在整个爱情中,翠翠似乎起了主导作用,翠翠喜欢二老,这点翠翠自己也一定清楚。而二老也喜欢翠翠,这原本是一拍即合的事,但是翠翠却太过羞涩了,甚至连一句“愿意”也不肯说,这么一个悲剧,也可以说是翠翠一手造成的。羞涩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在面对这种事时有时真应该果断一点,因为在面对朴实而单纯的人时,过分的羞涩也许比什么都可怕。
不过,在小说最后,也不乏有希望存在,正如书中所写“也许‘明天’会来”。“明天”是多久呢,虽然无法知晓,但翠翠的路还很长,也许真能“等”到了也说不定。
边城读后感15
从文的《边城》初中便有所接触,故事女主人翁翠翠的清纯可爱形象一直深深印在脑海里。但其中的韵味,之前并没有对它产生任何自己的想法,仅仅把它当一篇普通的课文,糊弄过去了。现在把《边城》通篇读下来,我读出了沈先生对湘西风情的钟爱,读出了当地的人们纯朴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愁。
再次读完《边城》,展现在我面前的是这样一副清晰的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这是多么美丽宁静动人的小城啊,让人顿时心生向往之情。在如今,城市的高楼大楼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现代城市的问题也随之悄然而至,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交通堵塞,汽车尾气以及工厂废气的大量排放,空气在我们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了严重污染,近年来,雾霾在我国多个城市出现,大街上很多人都是戴着口罩在行走,人们都行色匆匆,不敢在外面多逗留。当我看到这些,再看看边城里面人们的生活环境,我便会深深沉醉在边城里所描写的生活环境里。我想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其中一个思路。
在现今这个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尔虞我诈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歹人的闯入,但同时也限制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而在《边城》里面我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美好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在写到主人翁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情景,而更多的是讲述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宝意外溺死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灵魂轻轻浮拖起的悠扬的歌声了。
直到最后,在爷爷怀着对翠翠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泪的苦涩不堪的,因为她失去了最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就凋零的爱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来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还没有出现。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来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遗憾就像白塔一样,永远地耸立在她的心中。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
我觉得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我认为除了欣赏文章中主人公们的淳朴善良以外,我们也应该以翠翠的爱情作为教训。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自己遗憾或悲剧。
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边城里面不断地寻找,掌握主动权,而不是等待。
【边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边城》的美--解读《边城》08-02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0-21
《边城》 沈从文05-26
边城的句子11-05
边城的教案11-21
品味《边城》03-22
边城 沈从文03-24
漫谈《边城》06-28
边城 教案03-28
边城的好词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