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城》有感

2021-01-08 边城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边城》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边城》有感1

  清澈蜿蜒的河水,碧蓝碧蓝,澄明如练的天空,群山环抱的民风淳朴的山村,慈祥善良的摆渡老人,以及他乖巧伶俐的孙女。“一道斜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谁的歌声绕过远处隐没在黄昏中的群岚,透过轻纱柔曼的暮霭,氤氲融化了那苍劲的青松与冷杉的凛冽,呜咽婉转,缭绕在江边,久久不肯散去……

  《边城》就是以这样清新的场景在我眼前展开,在淡淡的叙述中带我走进一个吟着忧伤牧谣的童话。

  翠翠和她的爷爷靠摆渡相依为命,一直长到了15岁,俨然如活泼的小兽。明净的眸子里没有悲伤,也看不见忧愁。每天编蚱蜢,摆渡,唱渔歌,吹牧笛。这样的生活如一潭平静的湖水,澄明似练,却没有丝毫波纹。直到15岁时的端午节,她在黯黯的江畔遭遇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一个让她彻夜难眠的人——傩送。

  如一粒石子落入了潭中,激起了圈圈涟漪,她生活的平静被打破了。她依然每天编蚱蜢,摆渡,唱渔歌,吹牧笛,只是她的心里藏了一个秘密,一个连爷爷也不能说的秘密。古朴的青瓦,飞转上扬的阁角,檐下有古旧的风铃随风轻响,那声音好像撞在心上,一下,一下……

  人生就是这样,因为一个人的离开或一个人的到来而划出了一条界线,从此与他无关,或与他有关。

  两情相悦的人却最终都没有说出口,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要娶她回家,而傩送则被父亲要求娶一位富家千金。故事出现了转折,而后是兄弟俩相约唱情歌,可老船夫误以为是天保打动了翠翠,孰知那天保生来不擅唱歌,是傩送一人在唱,再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出船送货不幸身亡,傩送伤心欲绝离家出走,而爷爷也因操劳过度,怀着遗憾去世了,只剩翠翠独自在江畔等待,等待她不知何时才能回来的傩送……

  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

读《边城》有感2

  天边红晕渐起,树的光影甜蜜而忧伤,仿若染上了一缕凄美的粉红色,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

  在湘西这个与世无争且民风淳朴的边远小城里,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俩,他们热情并且淳朴,一直过着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直到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大会上,孙女翠翠邂逅了相貌英俊的青年傩送,自此便将他放在了心上,念念不忘。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了翠翠,并托人向她的祖父提亲。当地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想让他当自己的女婿,并愿意以新磨坊为陪嫁。但是已经心有所属的傩送只想娶翠翠为妻,于是大哥与他商量好都用唱浪漫山歌的方式来求爱,让翠翠自己作选择。

  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为了成全互相爱慕的他们,决定外出闯滩,却不料,因为一场意外死去了。而傩送自责地认为哥哥天保是因他而死,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坎,于是抛下了翠翠,自己走了。祖父为翠翠的婚事也是操碎了心,竟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去世了。最后翠翠仍执着地等待着傩送,痴心地等,不放弃地等。因为她相信,他一定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他从美与爱之间入手,写出了伟大的纯朴的爱情故事;通过写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淡化了现实世界的黑暗、冷漠,去讴歌一种人性和一种爱。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描写的爱情故事中的翠翠与傩送既没有山盟海誓的承诺,也没有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金钱的诱惑和权力之间的威逼,有的只是农村男女淳朴简单的爱情,这种情感光明、干净,更能在不经意间引起人们的震撼。作者对他们爱的方式给予很高的赞扬,而且称赞了湘西人民崇高的节气和心灵的纯净:天保和傩送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以及天保兄弟对翠翠的纯洁尊重的爱,祖父对翠翠的真切关爱,翠翠对傩送的执着纯真的爱。这些都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感动,为之沉醉。

  而在这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物质社会中,人们为了所谓的权利和金钱,将自己贪婪的本性释放的一览无余。利益来往的途径是那么的便利,而人们的沟通似还在牙牙学语的阶段。但在作者的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们美丽、勤奋、善良的本性,给这部作品增添了纯净朴素的心意,这无疑使读者的心境又提高了一个阶层,让我们知道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上原来还有这样一方纯净透明的净土,宛若世外桃源,人心珍贵如斯。

  在故事的末尾,“可是到了冬天,那个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傩送的歌声现在只能出现在翠翠的梦里和心里,将翠翠的痴情和悲哀刻画的深刻无比。

  “这个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给了淳朴善良又痴情翠翠一种无限的幻想和困惑。

  “也许明天回来”。

  又给了翠翠一种坚持下去的信念和希望。这样的自我安慰,更将翠翠的坚强乐观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结尾,给本文的添加了神秘色彩,又给了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足以见沈从文先生的功底深厚。

  《边城》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人类品性的一种倒映,而且把人们带进了作者描绘的这一幅美丽淳朴的乡村图中,使我回忆起我曾经的点点滴滴,也勾起了我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限遐想。

  星星点点的金黄慢慢被点亮,整个世界即将沐浴在新的光明之中,这是黎明的到来!

读《边城》有感3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边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这样一个奇特的家庭: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二人。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傩送,从此心中埋下朦胧的少女情怀。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亲。兄弟俩都爱上翠翠,他们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沈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沈先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沈先生给我们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正如他谈及《边城》时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 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绘的人性美首先体现在老船夫和孙女翠翠身上。老船夫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牵挂翠翠的将来。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他和翠翠相依为命,对翠翠的挚爱展示了淳朴、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从小和青山绿水为伴,“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撑渡船的简单生活赋予了她一颗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夫不贪财、不嫌贫、不偷懒,乐于助人,在这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善良、淡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忧愁,对爱情的羞涩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烦恼。从小时候的学羊叫、学牛叫,到在头上戴小花再到后来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没有山盟海誓,没有骇人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过他们的'爱情表达了人性美。

  书中这种处处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天保和傩送两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傩送不选择碾房而宁愿撑渡船;天保先是选择车路(指托人提亲),后选择马路(指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以夺得心上人的芳心)。同样爱上翠翠,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时作出的可笑行为”。 爱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们却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

  《边城》的人性美还表现在边城人民的邻里之爱上。这里的人民质朴,不存在尔虞我诈的奸险用心,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患难与共。他们朴实无华: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塞来的钱;到集市买肉时卖肉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还有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老船夫过世时,面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顺顺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风世代相传,造就了边城的山水情。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展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或许这就是需要我们去咀嚼的地方。沈先生的写作涤荡着清灵之感,书中的结尾也给予了我们一个遐想的空间……

读《边城》有感4

  近日,利用陪老妈的闲暇时间,读了沈从文的小说《边城》。

  这还是第一次读沈从文的作品。感觉读来有一点拗口,有一点生涩,语言上多多少少有一点林语堂的风格。这篇小说中,较我们当代的文章也多了一些生僻字,比如:岨(JU一声,指带土的石山);圮(PI 三声,塌的意思);峒(DONG三声,茶峒:苗语,指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傩(NUO二声,傩神:有的少数民族信奉的神。傩送:小说里面船总的次子,意思是这个儿子是傩神送来的。)

  作为白话文的先驱,他的这些行文特点是非常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的。但是,通过比较,就愈加崇拜鲁迅先生了。同为一个时代的作家,同为白话文的先驱,鲁迅的文字就更加流畅、生动,并且或辛辣或风趣全由自己,游刃有余。

  有人将《边城》誉为现代版的“世外桃源”,的确,在这篇小说里面,对于湘西边城自然环境的描写,对人物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写,无不表现出当时的那种舒适、怡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老船夫有官府给的每个月七百块就十分满足了,如若过渡人觉得他挺辛苦另给钱,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收的;白塔倒掉后,在河边放了一个用大竹筒做的开口募捐箱,村民以及过渡的人都主动向里面扔钱。这两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之与当下人们的唯利是图、诚信缺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篇小说最让我触动的是:一群善良的人在一起,却倍受伤害。这到底是谁的错呢?

  在看小说的过程中我也倍受煎熬,替故事里面的人物着急!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话咱就不能直说吗?!

  如果是搁在现在,按照当代年轻人的处事方式,可能翠翠、傩送、天保,都不会这么矜持和受尽折磨,他们也许早就明明白白地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了。在过去的那个淳朴年代,人们都很内敛,尤其是涉及到情感的,更是难于启齿。所以,为了表达爱情,很多民族发明了用唱山歌的形式来表达。但是,可惜的是,在这篇小说里,傩送的山歌恰被熟睡中的翠翠错过了……而谁又承想,自那夜之后,傩送也再没有了唱山歌的条件和勇气……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现在年轻人的表达方式。不要说男性,即使是女性,也会大胆说出自己的爱。

  但也许,故事是必须有这样产生误会、误解的条件才可以称之为一个吸引人的、可以流传下去的好故事的,是所谓“无巧不成书”。写作者也必须是靠这项制造误会的能力来骗取读者和成为一个伟大的作者。

  书中,作者并没有用强烈的笔触来描写最后的悲惨,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悲剧!随着故事的进展,你觉得你的心在慢慢地被剥蚀,它疼得不厉害,但是它在持续地疼,为故事中的那些无辜的善良淳朴的人们!

  如果非要为这个悲剧找一个元凶的话,也许就是最爱翠翠的那一个人——爷爷了。他是连接翠翠、傩送、天保和顺顺的那一个人,他是最早最清楚每个人想法的那一个人,明明可以把这一切都早一点说清楚的,但是为什么就这么不爽利呢?

  看了这篇小说,我愈加感觉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性。无论是之于感情,还是别的什么,有话直说,好吗?老百姓常说一句话:“我不是你肚里的蛔虫,我怎么知道你怎么想的?”有什么想法你不说,光靠别人去意会和猜,别人怎么会达到百猜百中呢?或许,有的时候需要委婉、意会,但是,有话不直说,造成了多少误会,耽误了多少事!观

读《边城》有感5

  有人说:夕阳是美丽的,瀑布是壮丽的,彩虹是绚丽的,而人生的风景是至善至美的。夕阳的美丽是人生的尽头,瀑布的美丽是人生的号角,彩虹的美丽是人生的希望。那淡淡的忧愁,那浅浅美丽是朦胧的幸福。

  天边是映红的云彩,太阳失去了激情,只乏力地照着连绵的山,它终究会落下,空着来,精着去,留下的,也只剩那緑草的见证。是啊,夕阳是唯美的,但也是凄美的。夕阳过后是黑色的天地,黑暗的笼罩。美丽的背后是无尽的付出,那老船夫便是最好的例证。平庸的度过一生,他那原始、纯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是那样可贵,没有都市大街的汽笛声和喧嚣声,有的,只是那无尽的水声,拉船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他也曾似太阳般大放光彩,可夕阳时期的他,在雷雨夜静静地走了,没有丝毫的反抗,也只能乏力的顺从。或许,夕阳留下了的是些许的忧伤,而老船夫留下的,只是翠翠那无尽的哀伤。

  那浅浅的红日,不再刺眼,那是自然的光彩。没有高楼大厦,只与那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里精密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意境。可带来的,仍是那丝丝的忧愁,那份平凡宁静那难以抹去和淡淡凄凉是如此的吻和,那亦是翠翠,这生命的无奈和悲悯之情。“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翠翠心中涌出的茫然无依、说不清道不明的凄楚与忧郁,和保持在自然浑朴中的朦胧、混沌的感觉,就似夕阳带来大地的感觉,那是份忧愁的美。

  曾经的我们,一度感叹瀑布的壮观宏伟,却忽略了那瀑布的上游也只是条静静流淌的河水,我们能注视着孤苦无依的翠翠,我只幽幽地划着船,将没有焦点的眼睛投向远方。“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那会是永远的等待吗?我们无从可知,只是这和谐理想境界的平凡,也似那流淌的河水,悄无声息。可是流水形成了瀑布,宁静的生活还会在命运的变数下翻起浪花吗?翠翠的命运,是否也会像河边的白塔,有一天会坍塌呢?

  瀑布,是自然杰作。在这种自然的气势之下,藏着的,却不仅有瀑布。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只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就是《边城》,一个艺术家的心力。那种流动的旋侓,优美的意境和弥漫的情愫。流连在简单的言语中,这份令人忧愁的美丽也化身其中。

  水流有力的冲击着石头,那么,是他将翠翠朦胧的幸福梦幻击碎吗?或许,是吧。翠翠与大老、二老没有展开就仓促结束的爱情就像那瀑布,还未舒展酒杯重重的甩在岩石上,留下的,只是无助与无奈的悲伤。那浅浅的忧伤,是最亲近的人相继离开,只是条老狗和翠翠那淡淡的忧伤。

  彩虹,只是虚幻的存在。那时的我们,向往着七彩的天桥,长大后才明白,那只是个美丽的错误,仅仅是光的折射,绚丽的色彩不复存在,原来美丽也是会变味的。翠翠的幸福,也只是初始的,就像我们对待彩虹的快乐,也只驻留在那缤纷的色彩上,明白了原理,也就失去了那份幸福。那本应令人倍感幸福的美丽,给人的,只是如丝般绵长的忧愁。这生命的无奈和悲悯之情,岂是简单的美丽二字。

  雨过虹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雷”雷雨路过,带走了那船夫,带走了翠翠的无知无欲,经历了风雨人会长大,可是,风雨过后,是否会有彩虹的出现?她的傩送,是否会出现?她那份简单却不易得到的幸福,是否也会变味?

  彩虹,即使没有雨水的冲刷也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可以自己制作彩虹,但那单纯的幸福,也就不复存在。风雨中,我们明白,拥有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我们一直都是幸福的,那么,风雨后的彩虹,除了绚丽还有希望,那份失而复得的幸福,我们能够拥有她,能吗?

  咖啡的美好,在于苦涩之后浓浓的香甜;生活的美好,在于风雨之后淡淡的幸福;忧愁的美好,在于它并不完美。“美丽总是令人忧愁的”,那些许的期待,那些许的瑕疪,过完那短暂的一生,翠翠守候她渡船,我们守候专属的忧愁。忧愁的,亦是美丽的。

读《边城》有感6

  风轻轻撩开雾气,生怕惊动了雾气里沉睡的小城,静谧安逸地躺在青山绿水中,仿佛千百年未曾走过的寂寞。有山有水的地方,定会有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就象从这小城流过的小溪,潺潺不绝。只是在这,它们干净得犹如蓝天下的白云,没有惊心动魄的生死劫难,难舍难分的柔肠满怀,只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滴滴的叫人心疼。

  语言诗化,意境优美,且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女主人公叫翠翠,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生长在自然便有着山水给予她的天真、纯洁,像一朵野百合期待她的春天。而当春天到了,她却错过,错过一个使她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用最传统的浪漫描绘彼此目光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歌声让翠翠做了个顶美顶甜的梦,而一切又只能是梦,梦醒了,大老死了,二老走了,爷爷不在了,祭坛的白塔修好了,而月下依旧是条渡船载着酸酸的日子,慢慢前行着……

  茶峒的美好在于它的一尘不染,当外面的世界充斥着战争的阴霾,而这儿依旧是青山碧水,与世无争,所以当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争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从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他们纯朴、善良、热心、真挚。端午日的热闹是一种无法言表的震撼,胜过任何一场音乐会,任何一部电影,是自然孕育下的人性真情一面的流露。而翠翠和二老的初次相遇便在这样的日子,不知二老走后,每到端午时节,她会不会想到傍晚河边发生的故事?

  小城的与世隔绝虽阻绝了外面世界的干扰,却也带来了她的封闭与落后,涉及物质和思想。而更多的遗憾则是人们思想上的保守。翠翠喜欢二老,却不敢表达,无法大胆地去爱,去追求,以至于给二老的是一种若即若离,无法紧紧把握的感情。每一次的错过,都埋进了以后的悲剧,与其说两人的爱情悲剧是大老的死、爷爷的犹豫不绝造成的,我想不如把他们放进这个环境里,于是更多的是自然给予的结局,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何尝又不是太过美好灿烂下的无可把握的悲哀。就像看着太阳升起时,却无法留驻一片纯白的怅然落寞,于是,便奢望两片云会有交集的时候,再化做雨雪,再有一个故事,但也许这个人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是永远的等待,等待他的歌声,等待故事的结局……

  那是世间最美的风景,只是少了看风景的人。

读《边城》有感7

  读完全文,似乎恍如隔世,不知今世何时,无处寻觅归路。情节平实淡雅,没有其他小说的大起大落,风起云涌,有的只是对一条老船,一座白塔,一间小屋的深情刻画;有的只是对一位清秀的湘水女孩子,一位撑船撑了一生的老人,两个追求同一女子的兄弟俩的细细勾勒。沈先生只是希望出啊构造一个存在,但当时又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开篇,脑海中占据最多的也许就是那生动,情趣盎然的水乡风光。那艘老船,无事时静静的在水中躺着,沐浴清风,享受着水光山色,一旦有事,他就在江的两岸来往,无声地倾听着,注视着发生的一切。也许,他目睹了翠翠的母亲为了那个兵以死相许的悲凉;也许,他目睹了翠翠在老人的呵护下玩耍着成长;也许他亲耳见证了傩送对翠翠的一片真心……这艘老船如同一个忠实的旁观者,不声不响的述说了这一件件无法忘却的往事。那白塔,似乎是镇中人的定心丸,迷茫困惑之际,望一眼蓝天下的白塔,就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向前的动力。那个雨夜,爷爷走了,白塔也倒了,一切的一切似乎即将落幕,而新的大幕又像是要刚刚开启。小镇,就在这新旧交替间,向前发展。远山,近江,就在这静谧的阳光与月光下守护者小镇,守护这小镇中的每一个人。

  近代社会,面对的是社会的变革,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一切纯剖,自然和美好都在被近现代的欺诈,勒索,抢劫等罪恶所吞噬淹没。可唯独这小城,静静的躺在祖国莫亲怀抱中那个最安全舒适的地发,隔绝了一切喧嚣,保持了自然与淳朴。这里的老人,只想着将自己的孙女嫁个好人家,获得她自己的生活,而至于他自己,只想着撑船,为乡民们撑到最后一天。这里的青年人,只是在求索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爱情,纯真的情,没有世俗封建,金权交易的的情。“我宁要撑着一辈子的渡船,也不要那磨坊”,炽热之情灼烧着现代人们每个人的心。天保傩送对待谁将得到翠翠——共同心上人的做法堪称“史上爱情之绝唱,无韵之蒹葭”——以歌递情!而傩送面对哥哥唱功比不过自己的先天弱势更是表现出超凡脱俗的爱情观——替兄传意!回首当下,哪一个男青年能宽至如此?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从小就具备的一些品格信念,一来二去之下,被我们亲手沾污,不留痕迹地抹去,不令人悲哀么?

  沈先生在书中表达了对美的求索和对当时社会种种丑恶的厌恶,同时也让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发现中国自古以来真正的固有的美;让生活在彷徨中,无助中的人们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和继续前进的勇气。在这一个干净的世界——干净的青山绿水,干净的人文情怀中,我们的心灵接受了洗礼,我们的灵魂得到了放松和释放。除此之外,只有对《边城》地感恩。

读《边城》有感8

  独守空船,相思闺情,最终的悲剧结尾,是那么的哀婉,但那么自然。

  易挑锦妇机下字,难识闺房玉女心。爷爷,傩送,天保,或许都知道,或许都不。这宁静和煦的生活,并不能使他们心静如水,因为一个女孩,因为一份感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种在现在恶俗一般的三角关系,却那么的天真,淳朴,自然。只是他们不懂,这懵懂的少女心,这迷惘的前途,会使他们跌入深渊,但我相信,就算跌入,也带着笑容。憩静的夜晚,洒下一滴月光,照亮了翠翠的如棉絮的心,她想,那段不长但却占据她心灵的对话,那俏皮似得回答,看不清的朦胧郎君,仿佛激起了她心中自然地少女情怀,不禁留意住他,那种清净纯澈的思念慢慢包裹住她,好似沐浴在春光中,她不懂,这种感觉就是喜欢,是一种道不明的体验。

  怀念与他的第二次相遇,她看清了那个摸得到却好似摸不到的人,她呆住了,这个她认识却又不认识的人,给了他一种无形的威严和亲和力,她找到了梦里的另一个主角,她抢着渡船,无非是一种心思的表露,她爱上了他。爱情的魔力,不在相见,而在相思。夜晚会不自觉的微抬额头,看看那似水的月亮,想念着两次不长的相遇,记挂着对方的一切,仿佛世界都消失了,两人面对面站在一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就那样望着,就拥有了世界。那无奈的变故,打乱了这种相思,天保的离去,深深触及了傩送的心,他对这种相思产生了厌情,内疚,不敢面对所有人,从此,他不敢再踏入那个空间,一个只属于两个人的空间,他选择了逃避,逃出这个不敢留恋的地方。

  当离去的灰尘化作空中的雾霭,有个女孩,轻靠在船上,用脚有意无意的玩着水,望着远方,好似看到了如意情郎的背影,伟岸,坚实,却又带有一丝缥缈,她又露出了一丝笑容,还是如此淳透,微风一吹,吹落了一滴露水,打到了她的手背,她抬起手背,过了一会,多了一滴一样的“露水”。

读《边城》有感9

  月色如洗,树影摇曳,仿佛传来久远的湘西的歌声,遥见书中一人,还有一座城。

  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大抵就是这样,平静中难以抹去淡淡的忧伤,初读《边城》时也是在那样的朦胧中迷失了,没能看透。

  现在想起来,或许这个故事,讲的大概就是对生命的无奈与悲悯。

  一条破旧的渔船,翠翠和老船长的一生,就系在这渔船上随风飘荡。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条黄狗,纵使生活孤独清贫,却与自然相得相融。

  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士兵的私生子,从小就没有享受过父母的爱,尽管如此,生活却没有急着摧毁这个少女心中对未来朦胧的期待与幻想,黄昏时她坐在白塔下,心里涌起无依的薄薄凄凉。

  直到一天月明星稀,她在梦中浮起一个茶峒青年的歌声,让人惋惜的是,老船夫没能理解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想将翠翠嫁与天保,而天保与船总顺顺对老人的误解又加深了船夫的自卑。傩送不愿接受家人安排的婚姻,却又得不到老船夫的回应,于是在哥哥天保死后弃家出走。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某种程度上就阻隔在这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空白"中。

  每一颗人心,都是一座孤城,城中千仞峭壁,不见日月,惟飞鸟与渡。其余人皆无得近之。未曾走近,又谈何理解?"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你看云时很近,你看我时很远。"难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的那么远吗?一直以为,只要人与人之间有真诚的沟通,完全可以在人们之间架起一座座彩虹。

  如果翠翠、天保、老船长之间有过充分的交流,结局会有所不同么?如果我们在面对误解时,能够大胆的把心底的话说开,开放心里的城垒,人心是不是会近一些。

  几千年前,一曲《高山流水》让俞伯牙和钟子期心有灵犀,一介樵夫与琴师就这样相识相知。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因忧郁症而退出银屏,当所有人都在为他叹惋时,只有他的父母没有放弃,他们耐心地开导他,为他的心灵打开沟通的窗子,最终崔永元又变得自信、开朗,他主持的"实话实说"又为更多的人打开了一扇沟通的大门。

  可是《边城》却没有出现这样美丽的结局,爷爷的离世,天保的死,傩送的出走。这一切将一个少女朦胧的幻想击碎,祖上的白塔也塌了,她辫上扎起白绳。

  一切还未开始就早已消失,人都走了,她仍是孤身一人,撑着破船在江上飘荡余生。作者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给读者留下悠长的惋惜。

  我们也祈愿她母亲的悲剧不要在女儿身上重演,但愿她等到的不是无言的悲哀,而是属于她的那份幸福。或许,在那个年代,我们的这个愿望也只能是梦想。

  或许生活就是如此,不论经历过什么,不论曾经遗憾种种,最终还是要带着所有的记忆向前走。不论是否受人理解,不论是否孑然一身,终究要笑着与岁月握手言和。

  月光逸去,重新收起《边城》,我忽然明白,纵使人心似城,也可于城内修篱品茶,有人来也可,无人也罢。

读《边城》有感10

  午夜梦回,梦回边城。

  风雨飘摇,她在硝烟弥漫之中站立着。上苍给予这片土地以无限的爱怜,让她宁静祥和,宛若世外桃源。

  山谷里歌声阵阵回荡,是翠翠又在唱歌了吧。翠翠,这名字就好似漫山遍野的绿逼人而来。她像是大自然用美凝聚成的孩子,像是这个世界的灵魂。她是理想的化身,而我相信这世间还一定有这样的人存在,犹如翠翠的另一个化身。

  远处小河传来哗哗的水声,想必是老船夫又在摇桨划船了吧。七十年人生,五十年摆渡,这一生风雨无阻地渡送了无数人,自己却依旧坚守在河岸。他关怀备至地将孙女翠翠抚养长大,这位慈祥的老头子生活即使清贫也觉得满足快乐。

  湘西边境的山村里,正上演着无数美丽的故事。

  边城的生活折射出的不仅是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更是为无数人心中的生活蓝图发声与呐喊。如今,麻木与冷漠似一头野兽般吞噬了人的心,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日益紧张,人们乱砍滥伐,乱杀乱捕,像狂魔般肆意破坏着生态平衡,层出不穷的是令人痛心的各类报道。人与人的关系也免不了变了味。曾经见面时的嘘寒问暖,到现在这个高速化的时代,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冰冷的屏幕再也传递不了人们内心最朴实最自然的感情。人类创造科技,科技造福人类。但是我想如今每个人的心中应该都有想要回到平凡温暖中生活的念头。我们向往的是边城那样的生活,鸡犬相闻,那里随处可见的只有也只能是至真至善至美。

  受够了俗世的烦恼,就翻一翻书页吧,即使不用细细品味,也能嗅得到芬芳。

  就像细细慢慢地品一杯清水香茗,摄人之心魄,清醇美好。这是边城;

  就像轻轻悄悄地嗅一株空谷幽兰,天然去雕饰,高雅脱俗。这亦是边城。

读《边城》有感11

  那水 那城 那份情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一条船,一只狗,一湾水,一个人。她静静地在白塔下,在河水上,撑着船,默默地望着远方,痴痴地想着爷爷,痴痴地等着那个人。合上《边城》,我思绪万千。天保的死,傩送的离,翠翠的盼。三个人之间的情爱纠葛沉重了整个茶峒;青山的秀美,河水的清澈,这一方水,养育了这一群可爱的人儿。他们天真淳朴,真诚友善。这里是人性的天堂,这里是沈从文的边城!

  水之缘

  在崇文先生笔下,水是他最青睐的角色。小城中的酉水潮涨潮落,引领着茶峒的人们依水而长,伴水而生。而在山的那边,在碧溪岨旁,更不用说,“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这一湾溪水,清澈了她的双眸,也清澈了她青涩的心。那年的端午,在那热闹而又美好的日子里,翠翠和傩送也是在酉水边相遇的。一个泅水的能手,一个着急寻着爷爷的小孙女,两人就这样不期而遇。

  水是生命之源,水给予生命以滋养。“我的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波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在沈先生心中,水是他生命的寄托,尤其是这湘西的水,融进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深情。

  城之边

  崇文先生在心底里深爱着这座小城。这座城是他儿时的乐园,是他与初恋相会的地方,更是他向往的桃源仙境。小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便是过年,端午和中秋了。全城的人好像一夜间都从各处聚到了一起,毫无隔阂。三五个人,凑成一桌,吃酒,阔谈,或是挤到河边的吊脚楼下,争相伸着脑袋,瞪大了眼睛,双眼亮晶晶的看热闹,好不快活!仿佛他们只是这里的人。在那样的年代里,这边城小镇似乎还不曾感受到中国正在不幸中挣扎,仿佛是初生的婴孩,懵懵懂懂地躲在角落里,偷偷打量着他的家乡:那么天真,那么美好。

  这清幽渺远的湘西小镇,似乎被笼上了了一层轻纱,看不透彻,却愈发想探个究竟。这小镇似乎被什么东西隔开了,淳朴、友爱、天真、善良,全部都存到了这个桃花源里,而生活在这里的茶峒人,则世世代代守护着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情之切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亲情、爱情只是这千千结点之一,但若失了这些结点,那一颗心也就变得支离破碎了。情语难言,要说这情,怕是怎么也说不清的。

  翠翠对傩送的爱情美好却又迷惘,爷爷对孙女的亲情细腻而又深沉,大老与二老的手足情朴实且真诚……人人都说家乡好,沈先生也是如此。这在湘川边境的山野小镇,宁静幽远,祥和平静。他眷恋着生活在这里的可爱精灵。家是人心底亘久不变的牵挂,即使身在北平,他也不曾忘却,那青山秀水,那淳朴人情。

  一个“情”字,笼罩了整个湘西小镇;一份心切,让这情如茶峒般安宁,美好。

  那水,那城,那份情。边城的故事说不完也道不尽。游走于令人几近窒息的现实,愈发向往着茶峒清澈见底的流水,和那温柔黄昏里的薄薄凉意。我愿与书为伴,继续徜徉在这边城小镇。

【★读《边城》有感11篇】相关文章:

1.读《边城》有感

2.读边城有感

3.读《边城》有感

4.读边城有感范文

5.读《边城》有感作文

6.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7.读边城有感作文

8.读《边城》有感范文

9.读《边城》有感推荐

上一篇:边城高中生读后感 下一篇:读《边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