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沈从文优美文段

2022-04-01 边城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边城》沈从文优美文段,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沈从文优美文段 篇1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有时又和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和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边城》沈从文优美文段 篇2

  1、茶峒风情

  【情节概要】茶峒凭山依水筑城。贯穿各个码头的是一条河街,街上的吊脚楼是茶峒富有特色的建筑。春水上涨时,茶峒人便搭了梯子进城,待水退后再从城门口出城。若大水特别猛,茶峒人便在城头上呆望,若见水中有被飘起的人或物,茶峒人便急急地敢去救起。

  茶峒很美,白河清澈,两岸多山,山中翠竹丛立。河边住户自然随意,黄泥墙,黑瓦顶,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边地风俗淳朴,即便是歌女,也做得很义气,相熟了有钱无钱都无所谓,如果遇见相爱的,便会全身心地投入。掌水码头的船总顺顺,虽然有钱,却对经过的“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人”,“莫不尽力帮助”。老船夫便会装出生气的样子,实在推辞不掉,便会买来烟叶送给渡人,或者买来茶叶泡出茶水供过渡人消暑。

  【内容解读】一方水土一方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有一种不为世俗所沾染的淳朴自然美。茶峒人也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淳朴的品格。面对无法抗拒的春水上涨的考验,茶峒人或安之若素,或从大水中救人救物。顺应自然而又勇敢义气。作者将边城写得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美,寄托了自己对这种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更令人向往的是边城人的仗义淳朴,即便做歌女的也让人生不出一丝的鄙夷之心。而老船夫的不收钱、买烟叶、买茶叶的行为也许更让喜欢斤斤计较的世俗人感到羞愧。

  这样的风俗人情、自然美景,才会孕育出翠翠、傩送这样纯美至善的湘西儿女。

  2、端午初遇

  【情节概要】端午节,翠翠和爷爷一起进城看赛龙舟。祖父因记挂着家中替他摆渡的朋友,便打算赶回去换那朋友也来看看热闹。但回去后朋友却愿意一起喝酒,两人喝得醉倒了。爷爷便不能进城接翠翠了。天渐渐黑了,人们也回去了,可翠翠还不见祖父,又从喝酒的船上听到水手传来的一些粗鄙的谈话,心中有些着急。这时二老傩送从水里捉鸭子上岸看见了翠翠,便让她去自家的楼上等爷爷。但翠翠因为刚才听到了船上谈的有关楼上歌女的闲话,便误解了傩送的好意,轻轻地骂了傩送。傩送只好便和她开玩笑说“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边走回去让家里的伙计送她回去。从伙计口中翠翠才知道刚才邀请她的是二老傩送。想起刚才骂他的话,翠翠又惊又羞。回去后便沉默了一个晚上。

  【内容解读】这是翠翠与傩送的初次相遇。作者凭借高超的写作技巧将男女之间无意中发生、朦胧含蓄而且纯净似水的爱情美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翠翠即将与傩送碰面之前,作者先安排她“无意”中听到两个水手关于男女之事的“鄙夷字眼”。为下文翠翠误解傩送而“骂”傩送作铺垫。更为下文翠翠得知自己“骂”的是“岳云二老”后又惊又喜的心理作铺垫。而傩送被“骂”了却安排伙计送翠翠回去,更烘托了傩送的善良和仗义。正是有了这些情节,翠翠才有了“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心事,并且让她“沉默了一个晚上”。而且经过两年的时间之后翠翠仍然觉得新年的热潮“总不如那个端午节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3、心挂青浪滩

  【情节概要】又是一个端午节。上一年端午节和傩送相遇的情景一直是个甜美的记忆珍藏在翠翠的心间。因此翠翠又和爷爷到城河边看赛船。祖孙俩到顺顺吊脚楼上避雨村时遇见了送翠翠回去的那个伙计。伙计看到翠翠笑着说起去年的误会。翠翠抿着嘴直笑。但翠翠这次却没有见到傩送。听伙计说傩送去了青浪滩。不过翠翠却认识了大老天保。回家时,爷爷开玩笑问翠翠愿不愿做大老的媳妇。翠翠很不高兴,只是问爷爷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爷爷只是唱着歌。两个都记起二老的船只正在青浪滩。

  【内容解读】《边城》总共写了三次端午节,每一个端午节都和翠翠的爱情紧密相关。第一次端午节,翠翠等爷爷巧遇二老傩送外出,两人心有灵犀,暗中生情;第二次端午节,翠翠因为惦记着傩送,再去看赛船,没想到傩送外出,却认识了大老天保。第三次端午节,傩送邀请翠翠去看赛船,谁知翠翠碰到了王团总的女儿,而且知道了王团总想让女儿嫁给傩送,还用一座碾坊做陪嫁。最重要的是翠翠知道傩送真心爱着她。 第二次端午节作者安排二老傩送“缺席”,使得翠翠的纯真情爱世界展现得含蓄、细腻。端午看船,忽落行雨,祖孙二人避雨到顺顺家,遇到了上次送翠翠回去的伙计,遇到了大老,偏偏没遇上翠翠一直惦记的二老傩送。翠翠内心对傩送的爱意此时仍处在朦朦胧胧、似有若无之间,而且整部小说中翠翠爱情的基调是自然恬淡的,没有浓情蜜意,没有大喜大悲,这正是作者要歌颂的自然、朴素的人性美。大老爱上翠翠确实是这出爱情悲剧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然而大老对翠翠的感情却是真实自然而不带一丝杂念的。因此这种悲剧更显人性之美。

  作者采用了一种类似于中国山水画留白的艺术,只是稍加点染几个细节,将更多的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如翠翠未见到傩送如何遗憾失望,大老如何惊艳于翠翠的美丽而一见倾心,这些都省去未写。翠翠遇见上次送她回家的那个人,那人说了一句玩笑话,“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翠翠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抿起嘴笑着。读者尽可想象翠翠笑容背后的甜美。回家时翠翠突然问爷爷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祖孙俩却再也不说什么了。天真含蓄的爱情就这样一直荡漾在翠翠的心间。

  《边城》沈从文优美文段 篇3

  1、【守望山脉】

  再没有什么,比山脉更让我熟悉和执着的了。我的祖先们扎根在红土高原的山脉上,年复年代传代地耕耘山脉放牧山脉,把子孙和民族铸成黝黑的山民,祖祖辈辈无休无止地守望着脚下和眼前的山脉,延续如山的人生。

  山脉从亘古的地平线上奋力隆起,眺望着山脚下碧绿的平原和蔚蓝的海洋,孤傲地繁衍森林、野兽和山民。山脉让自己的生命神秘得令平原畏惧,坚强得叫海洋咆哮,却给弱小而执着的山民带来厚实的温暖与沉醉。我于是如山鹰一样为山脉感到震撼和骄傲,纵有离开山脉的短暂盘旋,也还是要将如树的命运扎进山脉中,静静地呼吸吹过山岗的风儿。

  我的村庄和我所走过的很多村庄都在山里,山民的一生就在山脉上劳作,爬过这坡翻过那岩,两条青筋暴起的细腿永远被移动着钉在山上。对于咱们山里人,人生的路只有两条,不是上坡就是下坡。无论上坡跌倒还是下坡摔倒,你都得爬起来前行,因为你面对山脉只有山脉别无选择。山里人生下来就把自己整个儿交给了山脉,从祖先的基因里即学会了挚爱山脉与山共舞。直至死后,也还要找一块风水好的山坡安葬,陪其他活着和死去的山里人一起守望神圣的山脉。

  山脉因有山民而不寂寞,山民因有山脉而不饥饿。山脉爱跟山民和牛羊说说话,比较昼夜的长短和庄稼的好坏,甚至也说到上次腹泻而拉下的泥石流,这时暴雨却躲在乌云屁股后偷偷奸笑。山脉还爱咀嚼山民成行的脚印和成滴的汗珠,吃饱了就让山民播下的那些种籽在名叫田地的皮肤上发芽、开花、结果,长出些金灿灿的稻谷、包谷、荞麦和高梁,还有一些丰满羞涩的瓜果豆菜,以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笑容挂满田野和山村。

  在那些真实如笑容的庄稼地里,我看到父母及乡亲顶日躬耕,把一座座山脉梳理成季节的作品,不断重复和翻新。山脉还是那些山脉,田地还是那些田地,父母和乡亲却越来越苍老了。而下一代年轻的山民又沿着祖辈的足迹继续用脚印和汗珠喂养山脉,一如喂养自己,在群山中周而复始不断轮回。在惯了的山坡不嫌陡,所有的山民都会对自己的山脉产生执着的依恋,虔诚地用单薄的人生拥抱厚实的山脉。谁也不会抱怨不会挎问自己该不该走出山脉,只知如森林一样在山脉中生长。倘若没有山民守望山脉,我想那连绵的山脉定会孤独得象烈日下的石头一样难受。

  山里人没见过多少平地,家在山上,田地在山上,牛羊马骡和猪鸡猫狗全在山上。山脉就是我们的人生、事业、爱情和幸福,离开山脉我们一无所有。不同的山脉造就了共同的山民,无论是哪种民族的山里人,他们都老实巴交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顽强生存,打落牙齿往肚里咽,铸就了一样的山魂,演绎着同样的悲欢疾苦和醉人山歌。其实山脉不但养育了我们山里人,养育了居住在群山中的众多少数民族,还影响着山外的世界。看看乡土文学、山水国画描写的无不是山脉的故事和风采,哲学、美学、历史、军事、经济无不受山脉的至深影响,宗教更是以山脉为最佳场所,以至有了山鬼、山神、山都、山精等无数神话传说,使山脉充满了强悍的生命力和浓厚的文化色彩。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跟着父母乡亲爬山劳作。山民总是挑着肥料挑着种籽上山,然后又挑着粮食挑着收获下山,活计多得遍山都是,总也无法停息。山脉和太阳让我们山里人有了流不尽的汗水,常常晒出满身的盐粒簌簌直落。粗茶淡饭让我们山里人有了使不完的力气,常常累倒了睡一觉起来又力壮如牛。离开山村到城里工作后,我也经常下乡到各种山寨,被细如鞭子的山路牵引着,走过了无数的山脉,体会了无数山民的劳苦,总也无法停止山脉对灵魂的拷问。高原上绵延的山系一座连一座,除了山还是山,苍莽得无法呼吸,让人对平原毫无奢望。山民时不时在山路边摘片叶子吹吹口哨,扯个话题唱唱山歌,就能把凝滞的山脉兴奋得抖落身上的露水,和星月一起彻夜不眠。

  山民们大多没有离开过山脉,也没有试图离开山脉。无论山脉森林茂密溪水潺湲,还是植被光秃水土流失,山民们都会留守山脉永不放弃,因为山脉是我们的家园。山民们也向往山外的世界,也会重新打扮媳妇和山村,但绝不会梦想把山脉变为平地,只会踏踏实实走宽山路,让子孙后代更好地守望山脉,守望我们沧桑的家园。

  2、【狼出人没】

  我没有见过狼,也不想见到狼,因为狼实在让我惧怖。所有的天灾人祸中,唯一对我的乡亲造成致命伤害的动物就是狼,它给我们留下了丑陋的记忆和疤痕。

  在我的家乡凤尾村的历史上,狼是伴着饥荒而来的。1959年,当乡村遭受着罕见的饥饿与死亡时,狼莫名地从山林涌向瘦弱的村庄,与饥饿一道袭击那些皮包骨头的村民。于是,灾难羁绊的村民除了纷纷饿死外,还有不少被狼凶残地咬死,甚至连尸首都不留。这样的悲惨经历透彻得让我颤栗不止,甚至能感受到那滚烫的鲜血从被撕裂的皮肉中滑落而出。

  那时狼出奇的多,胆子也出奇的大,我们村里三天两头常发生狼吃人的事。天还没黑,狼就从四周进入村子,到处乱串,咬伤咬死过不少人。狼吃人的真实故事多得比比皆是,至今村里的老人们都记忆犹新。刘家一个五、六岁的女孩改弟出屋门撒尿,爹妈听到一声尖叫后跨出屋门就见女儿被狼拖走,怎么追也追不上,第二天家人才在村后山上找到孩子穿的红衣裳,可人已被狼吃得尸骨不剩。倪家的小儿子山冲头两天还抱着贡桌上的香炉玩,大人不在家时被狼乘虚而入串进大门再进堂屋门拖走了,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王家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去蹲茅厕,被狼从后面蹿来咬掉两块肉,头发撕掉一大簇,大声喊人后才把狼吓走。徐家的姑娘小三,晚上参加生产队开会,坐在齐人高的墙头上竞被狼拖下地来咬伤,开会的几十人喊叫后才把狼撵走。廖家的小伙子三忠在家里被狼拖走,到路上遇到村民友德抬着扁担大喊打狼后,狼才放口逃走,救得一命,至今三忠脖子上都还留着一大块褐红的疤痕。从狼口逃生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每个村寨都会有几个。我们村里名叫老四的人多,其中有一人曾被狼咬过,为便于区别大家就叫他“狼咬老四”,直到现在儿孙满堂了也还这样叫。

  长辈们大都见过狼,总有一些亲身经历的事,家里人常常谈起。母亲有一次看见一匹狼竟然站在公路上,汽车过来都不跑还抬头望望,干活的人一齐喊叫后它才朝旁边一个村子跑去,一会工夫就听说狼咬着人了。又一次,母亲和另一小孩跟树生阿爷到七号山倒地找胡萝卜,见一匹雄壮的大灰狼张着大嘴巴拖着长尾巴站在对面,吓得两个小孩拉住大人的衣角直发抖,树生挥舞着锄头大喊大叫才把狼赶走。三舅家住四合院,狼偷偷溜进房间里,看见人多才吓跑出去。有一家人煮得半筲箕马豆坐在天井里围着吃,狼悄悄地伸嘴到筲箕里,全家人惊得大叫,把狼也吓跑了。

  嚣张的野狼就这样肆无忌惮,频繁出入村头巷尾房前屋后,并不怕人尤其不怕妇女,弄得全村老少都人心惶惶的。村里的猪鸡猫狗放着养,狼转出转进却从来不吃,光想吃人。饥饿的人们被饥饿的狼群威吓得避退三尺,怕到不等太阳落山就关门闭户,不敢出门,整个村庄都见不到人影,只听得到狼在凄厉地嚎叫。白天大人出工干活,就把孩子锁在家里,或放到土库屋顶,以防狼来偷袭。单个人见着狼,就只有撒腿逃跑,跑不快就会被狼吃掉。起码得有两三个人,才能壮胆赶走野狼。也有一些会打猎的民族,时不时能打死匹狼抬来县城交公,而大多数人就只有任狼欺负了。谁也不明白,这么多的狼是从何而来?据说有的村子发动群众撵狼,撵着赶着的.前边的狼就变成一个老奶奶,还说你们把老娘裹脚带都撵散了,吓得撵的人目瞪口呆。

  1960年后,我们村里的狼群自然消失了。狼就这样神秘地疯狂而来,又神秘地迅速消失,令人纳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这只是我的乡村周围发生的事,后来才知道那段时间全国很多地方都是野狼成群,就如饥饿一样普遍。如今狼是越来越少了,少得只有探险家才得见到,真是应了那句“狼众食人,人众食狼”的谚语。于是很多人又开始怀念起狼来,品牌称狼,唱歌唱狼,网站名叫狼,电影电视书籍都讲狼,张口闭口都会提到狼,把平静的生活弄得到处是“狼”。我却以为这不过是“叶公好狼”而已,因为这些人大都没见过狼更没受过狼的伤害,只不过是寻求刺激罢了。

  有时候冷静下来想想,无论我和我的乡亲们怎样惧怕狼,但狼毕竟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物种之一。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空间里,人与狼到底能否共同相处呢?我真是不得而知。狼多了,人们害怕;狼少了,人们又怀念。其实生活中很多事物就是这样,多的时候叫人厌恨,少的时候又叫人怀恋,好了伤疤忘了痛,人对世间事的心态大多如此。

  拓展阅读:《边城》读后感

  沈从文是本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质文化史专家。对于许多人来说他还是个谜:学历高小,行伍出身,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时间证明,他许多作品在今天依然显出极强的生命力。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边城》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茶峒是个美丽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给进城的人渡船是他们唯一的工作,有时祖父进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黄狗为客人渡船,而小黄狗也听话地为主人拉绳引船,动作娴熟敏捷。这样,生活过得平淡而又快乐。

  不知不觉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龄,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尽头。我觉得那是个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当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见了二老的时候,我开始幻想他们以后甜蜜的恋爱,可是当向翠翠提亲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后,我知道翠翠的快乐将一去不复返了。的确,自那以后,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发生着改变,致使最后永远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为人过渡的那条船。

  合上书,我的心里很难过,为翠翠的遭遇,也为她的祖父,因为他们是多么善良的人,多么快乐的人。翠翠常要爷爷唱歌给她听,而爷爷又粗又哑的嗓子唱起山歌来却又显得那么质朴、那么憨厚,总逗得在一边和黄狗玩耍的翠翠开心地笑。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有山,有水,有鸟鸣,有歌声,有欢笑,……而现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虽然用灰色的背景为翠翠的未来打上了一个省略号,以悲剧收场,但我却非常喜欢《边城》,喜欢《边城》里每一个善良朴实的角色,尤其是翠翠的爷爷。

  他的大半辈子都在管理这艘渡船,却从来不收人家一分钱,有时客人想答谢他放了些钱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几里也一定要把钱还给人家,所以人们拿这位倔强的老头也没办法,只好在他进城买东西的时候多给他加些肉,加些酒来酬谢了。平时他还会托人买些上等烟草,过渡的时候谁需要就慷慨奉献;到了天热些他还会和翠翠准备一大缸水,里面放了些清热、解毒的草药给每位客人喝。爷爷是个老实人,为翠翠的未来担心,却从不把烦恼告诉她,只是紧锁在眉头里一个人承担。可以说在那个雷电交加的晚上,爷爷走得是不安心的,因为他

  并没有把翠翠的终生大事操办好。

  还有翠翠的不食人间烟火,顺顺的慷慨大方,傩送二老的朴实真挚,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开始与结束都围绕着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义。它孕育了勤劳的茶峒人民,也让渡船这一线索变得自

【《边城》沈从文优美文段】相关文章: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09-11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大全12-08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作文12-08

沈从文《边城》的读书心得范文12-06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6篇)09-11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6篇09-11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1000字09-10

沈从文《边城》阅读答案2篇07-14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0篇03-26

边城沈从文读后感(14篇)02-21

浅评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边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