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中篇小说,这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赏析《边城》人性美,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赏析《边城》人性美
《边城》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它展现出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对于《边城》中人性美的赏析,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获得文学美的享受。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生活无形中就构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作为图景,有永不褪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一种悲凉,无奈。这画是优美的、精致的、绚丽的,它蕴含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在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边城的人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淳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在《边城》里,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的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此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轻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而更让人称奇的是那只黄狗也格外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初读“湘西系列”的读者可能对主人公翠翠父母殉情颇感费解,可是在湘西“情爱的表现往往是强烈而悲剧性的,偷情就偷情了,被人杀掉也就杀掉了,感情至上,视生命为粪土,这种情况较多”。翠翠父母的殉情并非由哪个人或哪种权势所逼迫。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善良人们的悲剧性格――因善而犹豫不决,因善而有所顾及,因善而伤害自己。刘西渭说:“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善良,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边城》开篇,作者就将这因善而引起的悲剧徐徐拉开了帷幕。在这远离文明的封闭小城,一群自然率性的人们因善良而丢失了自己。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雨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爷爷逝世,她悲痛但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爱人的归来。这展现出她性格中坚强的柔美,柔美中的坚强,她怀着希望与命运抗争。外公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唯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这些人物无不充分地展现了世间的真善美。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附:《边城》电影影评
看那一幅画
——沈从文、凌子风和《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作品,是一部短小的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哀而不伤、美而不淫、有浪漫又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电影《边城》是我国著名导演凌子风1984年的作品,因其对小说质感的准确把握和镜头语汇的流畅运用而获得了当年金鸡奖的最佳导演奖和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最佳大奖。
这是一出爱情悲剧。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茶峒。离城两里有一个渡口,摆渡的老船夫唯一的伙伴是船、大黄狗,唯一亲人是外孙女翠翠。17年前,翠翠的母亲因和一个屯防军人相爱而有了孩子,结婚不成又不愿私奔,便在出下孩子后喝了溪中的冷水死去。17年后,翠翠长成了一个甜美的大姑娘,她的婚事成了老船夫的一块心病。
镇里有一位叫顺顺的船总,他家拥有四条船的产业,在方圆几十里内颇有名望。顺顺有两个相貌英俊的儿子,他们都到了该娶亲的年龄。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傩送二老地机灵乖巧,唱得一首好山歌。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至深,可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
翠翠情窦初开,虽然从端午节夜晚第一次遇见二老时,心中便产生了异样的情感,但在二老面前却总是躲躲闪闪。这可难为了老船夫,当天保大老派人来提亲时,老船夫因不明翠翠的心思,说话吞吞吐吐,引起了大老的不满。
在平静的溪边,兄弟俩不动声色地把话挑明了,他们商定,同时到翠翠家小溪对岸的高崖上唱情歌,由苍天选择。老船夫听到情歌,迫不及待地往城里向大老报信,说事情有望。不料,这歌却是二老唱的。
半月过去了,老船夫再没有听到情歌,镇上却传来噩耗,大老在货船下川东经青浪滩时,由于婚事未成,胸中郁闷,不慎落水淹死了。顺顺一家便将大老的死怪罪于老船夫。老船夫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船夫渐渐知道了翠翠心中真正喜欢的人。一日,老船夫摆渡时,遇上二老,有心招呼他,二老由手足情深,不能忘记哥哥的死,对老人报以冷眼。老船夫硬着头皮去顺顺家提亲,又被顺顺拒绝。由于多次碰壁,老船夫对翠翠的命运忧心不已。
中寨王团总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们拿一座新碾房做嫁妆,使顺顺欣然同意。可二老心中想着翠翠,拒绝了这桩婚事,但慑于父命,只好以跟货船下辰州、出去闯闯为由,远走逃避。
老船夫见翠翠婚事落空,心力交瘁,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死去。老船夫死后,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孤单单地守渡口的木船上,但她却明白了许多老人在世时所不明白的事,坚强地接替了老人的工作,终日为来往人摆渡,同时,也在等候着二老的归来……
整个电影完全还原了小说中湘西的特色和景致。对于沈从文文字中的那种乡土气和深沉的情感的把握也相当准确。湘西在电影中有种写意画的感觉,这就使得电影相当诗意。毫不夸张的讲《边城》是中国诗电影中的优秀作品。
沈从文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很有个人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少用浓重的笔墨去渲染人物心情、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人物活动。他的一贯特色是用浅淡的字句、平静的描写、稳重的节奏来表达最深沉的情感和最惊天动地的爱情。那么如何在银幕上还原沈从文文字中这样一中含而不露却又波涛汹涌的特色呢?导演凌子风在全片中用了大量的固定机位摄影和长镜头来凸现文字中的诗情和画意。另外,极有中国画特色的空镜头也使整部电影有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边城》是一部很淡很静的电影。翠翠和二老的爱情没有任何的约定,没有任何海誓山盟的承诺。让她等下去的和让他回来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情”字。在影片的最后,翠翠无依无靠的在江边生活,靠摆渡谋生,一心等待二老回来——虽然二老也是生死未仆、返期未定。电影在这里定格,留下的是翠翠独倚船头、若有所思的侧影。远处漫天飘动的大雪遮不住山上的绿树、盖不上江中的青水;近处,翠翠的黑发和脸上的红晕显得格外夺目。情在这部电影里也是很淡泊和宁静的,通常就是一两个眼神的交流和一个局部细小的动作就交代完毕。这样,爱情也便显得典雅和隽永。无论是走车路还是走水路、不管是割爱还是等待。情始终是小说和电影中的最值得人回味和把玩的部分。
在沈从文的文字中,几乎没有反面人物,他歌颂的是人性之善和人性之美。反映在电影里也是一样。翠翠在电影里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少女,无疑是寄托了导演对女性的美好情感,除此之外,更是作者对故乡对土地的拳拳之情的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的寄托。翠翠的美不仅仅是女性的美,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的灵动。
人性之善、人性之美和自然灵秀流露在胶片上就变成了一幅幅干净、清隽的图画。在这些画中,最美的就是翠翠独倚船头、默默等待的侧影。
- 相关推荐
【赏析《边城》人性美】相关文章: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12-20
《边城》的美--解读《边城》08-02
《边城》摘抄赏析02-02
沈从文《边城》赏析12-12
沈从文 边城 赏析03-28
边城全文赏析09-26
边城课文赏析09-29
边城全文赏析01-21
边城赏析的好句好词10-08
沈从文《边城》赏析例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