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从《背影》中读懂伟大的父爱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背影》中读懂伟大的父爱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这样或那样的背影,但我们却常常忽略它,背影究竟包含着些什么呢,我们或许也不曾想过。但我们的心必定曾为某些熟悉的背影泛起过涟漪,波澜不惊的,却又是难以忘怀的。
慈母严父似乎是一个经年不变的定理模式: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活在母亲的呵护下的,对于父亲的爱却没有多少印象。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平凡父亲的背影,却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思考……朱自清先生以敏感的心灵捕捉到了让人心酸的父亲的背影,从小的出口喷发出来的情感往往让人心神激荡。内心深处的情感往往是由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虚假不了也掩饰不住。这篇散文读下来就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应当。生活的小片段背后总是有深沉的情谊。就像文中的父亲,对儿子满腔的爱却不知如何表达,只是执意要为儿子买些橘子。父亲想买的并不是橘子,而是儿子的健康舒适,是为自己的满满的爱找到一个出口,却又不想让儿子看穿。这样深沉的爱又有多少人能懂呢!只有懂得爱人的人才能感觉到爱。
从“黑色小帽”到“蹒跚地走到铁道旁边买橘子”整个过程中没有一点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任何的矫情,有的只是深深的父爱,浓浓的情意。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不需要过多的表达,只是一句“但他终于不放心”便将这份最深沉的爱熔铸在两人的心中。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说明父亲有多关心自己或者自己有多疼惜父亲,只是将这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浸透在朴素的文字中。作者选择了静态的背影,却表达了复杂波动的感情。这种感觉还真应了那句话“情到深处总无言”。人不一定要经过多大的情感波折才会得到历练,只要能用心感受,平凡生活中也有大爱。这或许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吧!
每次读这篇文章总是忽略写作技巧,思路构思之类的专业性的鉴赏方式,因为我总觉得字里行间的情感是不需要这些来限制的。好的文章就是能够以情动人,能够引起人的思考。我们是时候去学会珍惜了,是时候体会他人的爱,然后去爱别人。父母的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接受太多爱的我们,似乎对于他们的关心已经麻木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他们给了我们全部的爱,但我们却对这全部视而不见。父亲的爱永远是深沉的,父亲总是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前的我总是觉得爸爸不爱我,后来在爸爸为我感冒而担心,为我难过而焦急,我才知道我一直都错了。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这一点我们都很清楚,但在我们和父母闹别扭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想起来呢?
我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读懂了父爱,父爱是伟大的,但它又是深沉的,用心感受才是最真的!
朱自清《背影》:读懂了父爱,你就读懂了人生
小时候最先了解父爱的模样,不是被父亲扛在肩膀上,他给我说过的万千历史故事;也不是他下班后绕过三条街才给我买到的爱吃的糖葫芦。在我眼中已经习惯了父亲的好,不曾思考过背后是什么原由的付出。后来读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才知道那是父爱的模样。
即使是肥胖的身子,也要努力翻过月台,给自己要远行的孩子买点橘子。后来这一事件也被网友炒作成“你在这里不要动,我去给你买橘子”,仿佛说了这句梗就能肆虐以对方父亲自居,殊不知原文的背后字字句句都在讲述那平凡却深沉的父爱。
严于家教,思想差异
朱自清先生的文风朴实,总是用娓娓道来的不加修饰的文字将真切的情感跃然纸上,他充满着自由与新式思想。未曾想到的是他来自晚清的最为传统的官宦人家。1898年,他诞生与父亲翻月台相同时节的冬天。长子的降生,让家族大为欣喜,取名朱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长辈依然希望这个男孩能读圣贤书,走科举路,光耀门楣。
在这样的家族中,他并不能接受新式教育,他的父亲运用人脉在家中为他开办了私塾,每日熏陶他的不是科学与民主,而是需要摇头晃脑诵读的四书五经。父亲对他的家教极严,每日晚饭后必然要抽查他的功课,如果不熟练,等来的必然是戒尺与重写。小朱自华便是在这样的培养下懂得严谨求学,治学需慎的道理。
随着朱自华的长大,清廷也已走向没落。父亲明白孩子需要新式思想与新知识的武装。父亲将他送进了新式学堂,朱自华也不负众望考入了北京大学。然而父子俩因各自所处的时代追求不同,充满了思想的隔阂,这种隔阂让父子俩的关系逐渐冰冷。他也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朱自清,寓意自己要保持清廉正直。
朱自清毕业后回到了母校江苏省第八中学教书,他希望以师之名培养更多新文学的种子。他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支持学生开办湖畔诗社以及晨光文学社。然而当时第八中学校长与朱自清的父亲是多年的好友,校长并不支持新文学运动,联合朱自清父亲遏止朱自清在江苏发起的新社工作。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到达了冷漠的顶点,辞去学校工作,离开江苏,不与父亲联系。
家道中落,奔丧之行
在一个冬天,祖母病逝,父亲的官职也在那个时候丢了,这个往日光鲜的家族一下子没落了下来。朱自清回到扬州料理丧事,朱家已经是内外交困,然而父亲却拍着他的肩膀说“都会好的”。父亲希望能让儿子不要被琐事所扰,追求自己的事业。
丧事结束,朱自清又要重新踏上远方。父亲坚持要送他去往火车站,心结未解的两人一路无言。然而父亲却为了朱自清众多的行李和脚夫废了诸多的口舌。到了火车上,又精心为朱自清挑选了靠近车门的座位,他贴心的为儿子在座位上铺好大衣,希望儿子的旅程一路能稍舒适一点儿,又走到茶房叮嘱多照应一下他的孩子。是的,在父亲眼里,不管我们多大,永远是个孩子。忽地看见车外有人在卖正值时节的橘子,他便拖着沉重的身子,去帮他买来了甜蜜的橘子。
后来,便有了我们今天能读到的《父亲》,穿越时光的长廊,我们看到了像万千父亲一般地没有原由的对孩子的爱。那时的朱自清也和我们一样,自以为已经长大,拥有和时代更为贴合的思想,嫌弃父母的落后,觉得落后的思想与顽固的言行与世界格格不入,但是唯一没有因时代更迭而改变的是对孩子的爱。
以孙之名,与子和解
父亲怎么会不挂念自己的孩子呢?可是人到中年却越发的孩子气了,他生气朱自清自己结婚成家却未通知家人。他很想权当没有了这个孩子,却无法以父亲之名落实。于是他以想念的孙子的名义,依然和孩子书信往来。朱自清先生也说“这几年不见,父亲终于忘却了我的不好,只是独独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孩子”。
他总是写信给儿子,每日也都期待着儿子的回信。朱自清的父亲是中国最传统的父亲,他们用“外冷”包装着父爱的“内热”。面对他们之间的隔阂,父亲主动越过沟壑,关心子孙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习惯爱护孩子,原谅孩子的不是。
在朱自清先生也成为了父亲之后,他也逐渐懂得在爱里退让,不算认输。养儿方知父母恩,初为人父后的朱自清终于明白养育之心深入肺腑,又哪里来的隔夜恨呢?他成为了教育家,在动乱的年代依然抱有严谨治学的初心。回顾朱自清先生的一生,他生于繁华,成于交替,名于动荡,始终追求正直,以清明洗涤人间。他为国文教育呕心沥血,却让学生不要宣扬他的功绩,生来洁白,死后也无需有名。朱自清先生用父亲教给他严谨治学成为中国的大教育家,又用他的高风亮节让他的子女感受到了父爱,懂得了榜样。
结语:
小时候我们甜美的梦,都是父亲来圆。可是啊,时光未曾等待,我们的世界早已跳脱了他的界限。从前的从前,我们的父亲也是一个鲁莽的少年,却匆匆地跑到了中年,成为了我们的父亲,撑起了我们的天,又在时光蹉跎中迈向老年。
朱自清先生离开时的火车站,卖橘子的人也不复从前,可是呀我们的父亲依然固执又甘愿地,把自己留在苦寒的冬天,却一次次把我们推向他也很向往的春天!重读《背影》,仿佛更懂了父亲,更明白他的人生,也是第一次做别人的父亲。从《背影》中读到的不仅是父爱,还有与家人和解的人生。
- 相关推荐
【从《背影》中读懂伟大的父爱】相关文章:
《没有背影的父爱》阅读答案06-14
《没有背影的父爱》的阅读答案06-07
《读懂父爱》陆川阅读答案06-11
描写父爱伟大的句子(精选220句)06-11
朱自清《背影》中的白描写法06-05
读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情06-15
文学大家余光中谈父爱05-15
读出《背影》后的“背影”10-22
背影的句子05-21
《背影》教案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