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1898-1948)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自清《背影》中对四次背影和流泪的描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四写背影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故全文以“背影”为线索。文章中,“背影”时时写到,前后出现过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写作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略写背影。
惦记背影:开篇点题,表明父亲背影在“我”心灵留下的深刻印记——虚写背影。
第二次是车站送别中父亲买桔子时,详写背影。
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和儿子的感动——实写背影。
第三次是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时,略写背影。
惜别背影:再次写父子分手的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实写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详写背影。
再现背影:与文章开头呼应,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虚写背影。
二、四次流泪
文章所以感人,除了父亲的言行之外,“我”的情感也是重要的,其中我的四次眼泪有力地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第一次流泪: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 “满院狼藉”,触目伤怀时的凄凉悲怆的泪。
这次流泪是悲哀,为后文写“背影”渲染了悲凉哀愁的气氛,对后文人物情感的变化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
第二次流泪:分别前,父亲老态蹒跚地去为“我”买橘子时的盈眶热泪。
这次流泪是感动,用眼泪表现出背影的感人,着力刻画出父子间的感情,有力的烘托父亲的爱,渲染了真挚的感情。
第三次流泪:分别后,目送父亲背影消逝在人群中时的潸然泪下。
这次流泪是留恋和不舍,表明我领悟到了父亲深沉的父爱,也增添了淡淡的哀愁别绪,也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第四次流泪:文章结末,眼前再现的父亲的“背影”时晶莹的泪光。
这次流泪是伤心之泪,与文章开头回环呼应,表达了我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的感情,使文章格外凄切动人,情长绵绵。
四次流泪的意义: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的泪。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感激的泪。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的泪。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
四次背影的刻画描写,更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扩展资料: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无私的父爱,高尚的父子深情,这就是《背影》中“父与子”关系所表达的主题。但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透析这人间的感人剧照,就会发现“父与子”关系的'表达意义并不这样简单,在它背后,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内容。
在《背影》里,一个为官多年的父亲的儿子离家外出之际开始父亲因自己不能送而叫茶房陪去,“踌躇”再三又决定亲自去。显然,他对“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的儿子还有着不必要的“不放心”,表现出超出等级之上的真情,深挚的真情。
而竟不惜在月台上爬上爬下,且心满意足,可见在他的心中,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早已取代了封建伦理所谓的长幼尊卑。正是在这一点上,《背影》通过一条与众不同的途径,反映了一种在旧道德观念的冰水退潮时,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天伦的觉醒。
在这种觉醒面前,人们第一次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而能占有并表露自己的感情。这也是《背影》中父子关系所蕴藏的革命性的历史内容及其思想意义。与此同时,《背影》也隐含了款款情深的儿女之爱。
【朱自清《背影》中对四次背影和流泪的描写】相关文章:
对朱自清《背影》多重主题的解读11-19
朱自清《背影》说课稿09-04
赏析朱自清《背影》12-01
朱自清《背影》解析09-04
重读朱自清《背影》09-04
背影原文朱自清11-28
背影 朱自清 教案11-03
《背影》朱自清赏析10-28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情09-13
朱自清的背影课件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