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12-06 背影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1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设想

  1.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

  2.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四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四次流泪”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朗读《儿子眼中的父亲》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听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检查预习

  1、让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25年10月,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2、字词检查

  看意思说出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2.纷纷落下的样子()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5.短时间停留()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10.细小而繁多(的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

  质疑探究

  1、“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第一次点背影开篇点题

  第二次绘背影突出主题

  第三次别背影深化感情

  第四次念背影深化主题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

  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

  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b、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腿脚不便

  c、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艰难

  3、《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体会几次流泪包含的感情。

  “到徐州见到父亲……。不禁簌簌地流下泪”(伤心难过的泪)

  看见父亲爬月台……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激的泪)

  父亲背影消失时……我的眼泪又来了。(依依惜别的泪)

  读到父亲来信时……晶莹的泪光(相思的泪、饱含辛酸的`泪)

  4、理解本文朴实简练的语言表达方式: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四、再读首尾,领悟深情,把握主旨。

  再读首尾段,引导学生谈自己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五、真情告白,理解父亲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他的爱。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六、小结

  以歌曲《父亲》作为本节课结束,去深深体会那伟大的亲情。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父亲的背影我的泪

  点背影开篇点题伤心难过

  绘背影突出主题感激

  别背影深化感情依依惜别

  念背影深化主题思念辛酸

  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教学反思: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看法。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凌焕新),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二)分析流泪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三)培养语感

  语感对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世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开课时导入、播放录音、学生的自由朗读,都有意识对学生进行了语感培养,但在学生探究问题及分析课文时却忽略了。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2

  教材分析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入选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作者选取“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用朴素真挚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父亲浦口送别的情境,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重点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让“背影”定格,成为永恒的经典。

  教材选择这篇经典散文作为教学文本是符合新课标第四阶段目标的。根据新课标中“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我主要想通过探究、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从本文朴素的语言中学习文中细节描写的方法,感悟到父子之间浓浓的深情,从而触动学生心灵,体察身边的亲情。综上所述,立足文本,既能体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特质,又能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有所熏陶,是这篇课文教学的价值之所在。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接触到记叙性散文并不多,领会散文的能力是不足的,加上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生在福中不知福”,对于日常生活细节中渗透出来的爱,常常熟视无睹。因此,抓住散文的线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对于爱的思索,是很有必要的。

  这篇文章内容是表现父子亲情的,是学生熟悉的主题,而且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难度,只要引导恰当就行。文章语言简练自然、朴素无华,读起来也没有多少障碍,会有阅读成功的愉悦感。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掌握抓线索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如何通过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资源利用

  教材、教师、学生、课堂、资料等等都是语文教学的资源。这节课的教学,将充分利用教师、学生和教材等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交流等,阅读文本,领悟文本。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使用旁批的方法,从文章朴素自然的语言中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体会父爱的深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深入体会情感,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难点:触动学生心灵,感悟身边的爱。

  教学过程

  一、画面导入

  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曾经代表了一个时代艺术理想和进程的油画作品《父亲》(屏显),它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这幅画的面部特写极具震撼力,同学们从画面中读出一位什么样的父亲?

  预设:艰辛的父亲,沧桑的父亲等。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

  预设:皱纹、眼神等。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用文字勾勒出的父亲的特写镜头——背影,看看能从中读出什么。(屏显“父亲爬月台”一段,生齐读)

  预设:这是一个肥胖的父亲,这位父亲在艰难爬月台,这是一个衣着朴素的父亲等。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

  预设:衣着、动作。

  师:大家分析得颇有道理,那么这幅画面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还有哪些我们没有读出的东西,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美术作品导入,由形象的画面到生动的文字,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而且二者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处,为“背影”定格,成为永恒经典也埋下伏笔。

  二、美读赏析,聚焦“背影”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突出作品描写的重点,进行初步赏析。自读,提问,感知。

  1.文题为“背影”,那么文中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预设:共四次,线索,贯穿全文。

  2.你认为最感人的是哪一次背影?

  预设:最感人是第二次具体描写背影。

  3.文中描写普普通通的“背影”,为什么会如此感人?描写“背影”时主要刻画了哪些细节?(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现在,再读这幅文字描绘的画面,你又读出了哪些刚才你没读出的东西?(学生朗读,再次体会第二次背影)

  预设:穿戴、动作等细节。通过细节描写,把父亲最本质、最真诚的内心情感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读出深沉的父爱,是爱,让“背影”定格在作者心中,也永恒在读者心里,成为一幅质朴深沉的父爱图。(板书:永恒爱)

  屏显:永恒的背影,深沉的父爱。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能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基本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明白全文的中心,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再强调第二次背影,突出重点,聚焦背影,体会父爱的深沉,也为后面的品味语言和体会情感做好铺垫。

  三、圈点旁批,体会情感

  这爱,让作者潸然泪下,也让我们感动至极。为了更好地体悟文章的情感,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阅读的方法——旁批法。

  1.什么是旁批法呢?

  师:顾名思义,就是在文章旁边写批语。批语可以是赏析式的,也可以是感悟式的,还可以是拓展式的。我们共同研究一下这些旁批的方法。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几次写作者流泪,选择你感受深刻的一次做个旁批,可以使用一种旁批的方法,也可以几种方法糅合在一起进行旁批。(生默读,进行旁批,师巡回指导。)

  (交流补充旁批。分别交流,师生共同点评。请学生按照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先深情朗读,再交流旁批。)

  3.你在阅读时还在哪些令你感动的地方做了旁批?让我们来分享你的体会。

  (指导学生分组采用旁批的形式,品味语言,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旁批、再进行合作交流、研讨、完善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

  4.小结:我们会发现,如此深沉的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使用大量的修辞,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品味到情感的?

  屏显:朴素、自然的语言也能感人。

  旁批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重点,亦是难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旁批的读书方法,在旁批过程中,重点抓住四次流泪,品味文本的语言特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既能领悟文本的思想内容,又能学习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四、迁移延伸,布置作业

  播放黄磊的《背影》,聆听中回忆生活中那些令人感动的细节:母亲掠起我们遮住眼睛的刘海,翻好我们的衣领,递上一杯牛奶;没有汽车的父亲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在校门口的守候,接过你沉甸甸的书包……只要你善于观察,拥有感动,就会写出美文。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回顾一下,父亲或者母亲还有哪些令你怦然心动的细节,请你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把这个细节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做一次练笔,突出自然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将阅读与写作有效地整合起来,重点体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的语文课程特点。

  教学反思

  《背影》是一篇经典散文,许多名家作为公开课上过,好的教学设计不胜枚举,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推陈出新,实现突破,让我颇感棘手。

  几经研究,我选取了第二次背影作为切入点,选择了教学生旁批来体会情感。

  首先通过画面从第二处背影介入教学,聚焦背影,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作者,感受深沉的父爱。继而在指导旁批的方法时依旧以第二次背影为例,进一步从细节凸显出父爱,顺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爱的细节,体会身边的亲情。在此基础上借助旁批引导学生重点赏析“我”四次流泪的细节描写,力图勾连“父子” 情感,同时也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和自由度,以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活泼的思想和表达让我觉得确实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反思设计和课堂,我有以下几点突出体会:

  一是旁批确乎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写旁批、作札记乃是行之有效的传统良方。先示范,“抛砖引玉”,再演练,联系运用,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颇丰。但是,什么样的旁批才是好的旁批,还应该进一步给予学生指导。比如有思考价值的,语言凝练优美的,让大家感动之余有所收获的,让学生明确提升旁批水平的方向。

  二是做旁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学生在旁批过程中,语言赏析的能力无形中得到了提高。交流时师生恰到好处的点评,让思考探究在审美层面上又有所延伸和拓展。

  三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学生有意识的修改语句,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旁批生动感人些。这其实也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四是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跳出了以往分析人物、语言、写法的固有框架,学生兴趣盎然。这也给予了我感染和启迪,让我将自认为过于简单又苦于没有新思路的板书在课堂上随机创新,改成了“细节——情感——爱”“三足鼎立”的稳固造型,用“旁批”和“品味”加固,用“父背影”和“子眼泪”支撑,突出了教学重点,也突破我自设的瓶颈。

  当然,语文课总是有遗憾的课。作为一篇经典散文,朗读的还是有些少,只是在交流旁批时候用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先朗读再交流,远远不够。再者,旁批时学生的关注点在自己感兴趣的局部,对于课文的整体把握上亦有欠缺。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还得在教学中进一步研究,再作提升。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3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感受父爱的伟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理清文章结构,思考以“背影” 为中心的好处。了解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重点)

  ◎审美创造:品味文章素朴而典雅、简净而细致的语言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亲,好像从来都是不善表达的,即使他对你的爱有千斤重,也很难流露于言语之中。如果一位将爱隐忍于心的父亲,遇上了同样内敛的儿子,他们之间会如何传递爱与关心呢?今天我们就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感受他笔下的父子深情。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狼藉”“踌躇”“颓唐”“触目伤怀”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意境隽永,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等。散文代表作品有《春》《荷塘月色》《匆匆》等。

  ◎背景链接

  1917年冬,朱自清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庭经济陷入困顿。《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1921年,朱自清回到扬州任教,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状况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此前朱自清便因父亲包办自己的婚姻多有不满,之后,父子间的裂痕越来越深,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矛盾终于解除。

  ◎文体知识

  记叙性散文

  概念

  以记人叙事为主,洋溢着浓厚抒情气息的散文。

  特点

  对人和事的描绘和叙述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字里行间充满感情。它侧重于在叙述人物和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分类

  记事散文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

  写人散文

  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做粗线条勾勒,侧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2.目标任务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默读课文,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散文写的是1917年冬,作者因祖母去世从北京回扬州奔丧。丧事办完后,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回北京上学,父子二人在浦口车站分别。

  ◎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写“我”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引出下文的“背影”故事。

  第二部分(2—6):回忆家中往事以及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2、3):交代家境,为下文描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第二层(4、5):写父亲在送行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为下文写“背影”做铺垫。

  第三层(6):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抒写了父子之情。

  第三部分(7):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思念之情。

  3.目标任务三:品读背影之美。

  ◎全文共写了父亲的哪四次背影?请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完成学习任务单。

  句子: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学习任务单

  作用: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③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买橘 ②惜别 ③线索

  4.目标任务四:感知父亲形象。

  ◎“望父买橘”写得极有特点,那作者笔下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品读文中的细节,感受朱自清父亲对他的爱,并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原文语句

  分析

  外貌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曾有一番作为的父亲此时却晚景颓唐,穿戴寒酸。尽管家中十分困难,却仍给“我”做了一件价格不菲的紫毛大衣,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无限疼爱和呵护。

  语言

  “事已如此,……天无绝人之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全文父亲仅开口五次,内容平常,简洁明了,但这些话表现了父亲特有的、不外现于言辞的细心、体贴和对儿子深沉的爱。

  动作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买橘子的片段是父爱的集中体现。“蹒跚地走”“探”“穿”“爬”“攀”“缩”“倾”等动词,表现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与爱护。

  其他

  再三嘱咐茶房;忙着照看行李;忙着和他们讲价钱;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嘱我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三处嘱咐以及为“我”忙前忙后,足见父亲的周详、细致,表现了父亲小心翼翼、细致入微的父爱。

  形象:文中的父亲是一个细心、体贴、不善言辞、疼爱儿子的慈父形象。

  【第2课时】

  1.目标任务一:体会父子之情。

  ◎请找出文中写“我”流泪的语句,探究“我”流泪的原因,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场景

  语句

  原因

  第一次:回家奔丧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因目睹家境颓败而伤心

  第二次:望父买橘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因目睹父亲爬月台的背影而感动,因背影呈现的老态而伤感

  第三次:父子分别

  我的眼泪又来了

  是第二次流泪的延续

  第四次:父亲来信

  在晶莹的泪光中

  回忆“背影”,挂念父亲

  作用:流泪贯串全文,为文章增添了丰富的、带着感伤的情感色彩。

  ◎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是发展变化的,试做简要梳理。

  小结:“我”对父亲的感情有着曲折的表现。首先是看到家里“祸不单行”而悲伤,对父亲的颓唐带有怜悯之情;接着对父亲送站不乐意,不愿接受父亲的关爱,还心里暗笑父亲的“迂”;直到父亲为给“我”买橘子爬上爬下月台时,“我”的眼泪流出来,“我”的情感才真正爆发。这种情感,既包含因父爱而感动,也包含自己对父亲的`体谅。这种情感历经数年不衰减,一直延续到作者写作本文时。

  梳理情感变化的方法

  2.目标任务二:品味特色语言。

  ◎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作者基本上是以叙述代描写,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一一写来,看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烦冗,因为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其中写“我”用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座位,点出一个重要的细节,变换了叙事的视角,消减了从一个角度连续叙事可能存在的单调感。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作者使用的是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绘出了父亲的形象。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心中并不平静的感情。

  (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这几句话的书面语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虽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却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本文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匀净而不失细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朴素:本文并未用华丽的修饰词,而是如口语一般。在描写的过程中,又多用白描手法,简洁而表现力强,这更加体现了本文用语的朴素平实。

  典雅:文中使用了不少文言词汇,如“赋闲”“勾留”,这类词语既增强了语言的概括力,穿插在文中,又使文章显得典雅。

  匀净细腻:本文短短一千多字,将一个“背影”刻画得如此生动,作者在内容的详略上精心构思,直接刻画“背影”的部分就详写,与“背影”关系不大的就略写,使全文用语显得匀净。在表现“背影”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细节,使得文章整体的叙述描写给人以细腻之感。

  3.目标任务三:学以致用,刻画形象。

  ◎父亲的背影感人至深,生活中是否也有人给你留下过如此感动的回忆呢?请你仔细回忆当时的场景,他(她)是什么形象,做了什么动作,或说了什么话,将这些叙述出来。注意要将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表述清楚。

  提示:作者在描写父亲背影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的方法。在描写外貌时,抓住父亲身材肥胖与穿着简陋的典型特征,又通过动作描写,集中展现父亲艰难攀爬月台的过程。这种抓住典型特征做简要勾画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叫作白描。在习作过程中,可综合使用多种描写方法。

  结束语:父爱深深,一个买橘的背影打动了无数读者,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我们的父亲和我们自己。爱需要付出,需要理解。古人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亲情亦然。让我们珍惜拥有,再一次齐读: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三、作业布置

  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如何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一定会有新的体会,请你写几句此时最想对长辈说的话。

  【板书设计】

  背 影

  【教学反思】

  这节课分三步进行,读懂父爱—读懂作者—读懂《背影》。先通过重点分析“背影”把握父亲的形象,深刻理解父爱。然后探究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及其原因,把握“我”由与父亲有隔阂到理解父亲的情感“缓转”,超越“父子情深”的浅层认识,深入把握文章主题。最后引导学生关注本文语言风格,深化学生对写人记事散文的认识。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4

  教学目标

  1、锁定并细品父亲“买橘背影”,感悟父爱的含蓄而深沉。

  2、关注“那时的朱自清”和“写文章时的朱自清”双重视角,体会父子错位的爱。

  3、聚焦作者表现父子情深的独特角度,深悟“背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中国文学长河中,有一篇脍炙人口、令人动容的佳作,被誉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从1930年以来,不断被选入各个时期的不同版本教材中,写父子之情的文章众多,《背影》为何具有如此撼动人心的力量?

  二、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一篇写人记事的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南京浦口车站惜别。

  三、学习任务一——聚焦“背影”感父爱

  作者难忘的车站惜别的背影究竟是哪一时刻的背影?(买橘)文中哪一段对其进行了具体刻画?(第6段)究竟是怎样的背影让时隔8年的作者仍历历在目,让人动容?坐在车里的儿子,看着窗外为己买橘,他都看到了父亲的什么?

  出示文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参考示例:衰老、困顿、笨拙、艰难、努力、臃肿、挣扎、迟缓……

  【过渡】在祸不单行、家境困顿、生活无着的日子里,父亲用笨拙而努力的爱,让远行的儿子感动落泪,为儿买橘的背影所蕴藏的深沉父爱,犹如云层罅隙漏下的一抹阳光,深深镌刻在朱自清的心灵深处,成为不灭的记忆。让我们把视线移到文章的其它地方,在字里行间找一找父爱还是什么?

  参考示例:父爱是为我买桔攀爬月台的努力,父爱还是——临行对茶房的再三嘱咐;犹豫再三的亲自送行;多方比较后拣定的座位;家境艰难下仍为我做的紫毛大衣;一股脑放在我座位上的朱红橘子;压抑自己悲痛劝慰儿子的话语;记挂儿子旅途平安的临行话语;忙着帮我照看行李的行为;亲自和脚夫讲定的价钱……

  四、学习任务二——背影背后觅“隔膜”

  我那时已20岁,北京也来往数次,橘子可买可不买,茶房可叮嘱可不叮嘱,行李可看可不看,座位可选可不选等等,父亲有一万个理由可以不做,却在遭受沉重打击之后,仍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做了,可是儿子领情了吗?(没有)

  【出示文段】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助读资料】

  1915年,朱自清的父亲包办朱自清的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过渡】当时父子二人是有隔阂的,看到背影的那一刹那,过往的隔阂与冲突似乎都淡化了,父亲那无微不至的关怀,那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与怨恨不解也在温情中柔化了,那涟涟的泪水是感动,那寻找不停的目光是不舍。可是父子二人的情感通道是否从此后就畅通无阻了吗?

  【助读资料】

  1921年,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孩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朱自清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理,父子常年冷战。

  1925年,朱自清的父亲写信给儿子,说他大去之期不远,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背影》。

  【过渡】浦口一别的八年时光中,父子关系又经历了诸多的波折和纠葛,在父子情感冷战的漫长岁月里,一封书信成了破冰的春风,他明白这是那份倔强而深沉的父爱在寻求和解,已为人父的朱自清那股强烈的愧疚与思念如潮水般涌来,诉诸笔端的渴望无法抑制,于是在晶莹的泪光中,感人肺腑的《背影》应运而生。写作时的朱自清,想想父亲的不易,想想当时的心理,觉得自责与愧疚。不禁用反语写出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助读资料】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小结】朱自清父子终究是幸运的,一篇《背影》让不平衡的父子之情趋于平衡,让原本两粒不在同一轨道运行的原子有了重合的机会,历经无数波折后才体会到父子深情才显得弥足珍贵,这也许是《背影》更能打动人心的关键吧。

  五、学习任务三——回看题目解“背影”

  文题《背影》意蕴丰富,你认为以《背影》为题,有何作用?

  【参考示例】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父爱的象征点,是父子之情的交汇点,是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是我对父亲情感变化的转折点。

  【结束语】遥远又熟悉的买橘背影,之所以能永远定格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更是因为我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是不是也有错位的时刻,我们是不是也曾经是那个年少轻狂,渴望挣脱父母庇护,对父母抱有微词与责难的朱自清。当我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时,我们是不是曾嫌恶父母多余的担心与喋喋不休的唠叨。当我们的成长与父母的衰老相遇时,请学会抚平爱的隔膜与错位,珍惜至爱亲情!我想,如果给朱自清先生一次重来的机会,他一定会说:宁可无此文,不让爱错位!

  教后反思

  从文本中来,到学生中去

  在中国近代散文史上,《背影》以其深沉的父子感情描绘和细腻的心理刻画成为不朽名篇。可谓文约义丰,含蓄蕴藉,在文章表层的父子情深之下,隐藏着更为丰赡、微妙的情感和心理纠葛,这使得师生在学习中面临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当学生以现代眼光审视文本中的传统伦理观念时,如何引导他们深入探寻文本意义,成了教学一大难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潜入文字内里,把握人物心灵深处的刹那颤动,进而破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就显得尤为必要。所以备课时我试着寻找课文抓手来突破父子间的情感壁垒。

  一.以“背影”为抓手,解读深沉父爱。

  教学中我单刀直入,直接锁定买橘背影,引导学生读出父亲的衰老与困顿,读出父爱的艰难与笨拙,感受父亲在家境困顿、生活无着的日子里,用笨拙而努力的爱,感动了远行的儿子,也感动了我们无数的读者。再让学生关注全文寻找散落在文中的父爱痕迹,让学生感受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二.以父子纠葛为抓手,解锁错位的爱。

  我在教学中适时插入相关背景介绍,先让学生明白父子二人是有隔阂的,那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当时只觉得父亲迂,也不会只因一次买橘背影就彻底打通父子情感的通道,浦口别后的日子里,父子关系依旧冷若冰霜,也才能理解一封看似矛盾的家书所蕴含的深层用意,那是倔强的父亲在寻求和解。也正是这封家书加上已为人父的经历,让朱自清彻底读懂父爱,让这份长久错位的爱终于有了重合的机会。

  三.以学生生活为抓手,寻觅“朱自清”的影子。

  当下我们为何要学《背影》,也应该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的一个要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活中有没有过嫌弃父母的唠叨,嘲笑父母的落伍,反感父母的关心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是曾经的“朱自清”,正是这份复杂而真实的情感,才使得《背影》成为超越了一般亲情的文学作品,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和公共的文化符号。“别让爱错位”是想让学生体悟的现实意义所在。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的预案。要想上好课,首先要在备课时找准抓手,吃透文本,把握学情,从文本中来,到学生中去,沉下心来做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底蕴,达成有效备课,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实现有效的预设,教学自然就能够得心应手。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5

  一、教材分析: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朱自清先生写于 1925年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地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对不同情境下父亲的“背影”作了笔墨酣畅的细致描写。《背影》无论是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这一主题的表达无论任何时代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的课本中已经接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对其散文风格已有了解。而且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自主阅读、收集和处理信息、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但是《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是成年人尤其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情感部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可能很难有深度的理解和到位的把握。学习本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习本文,可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三、设计思路

  本单元共有四篇不同类型的散文,包括《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活着)、《昆明的雨》。学习本单元这四篇课文,可以“情”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带领学生体会不同类型散文的魅力及体现表达的情感主题,可采用朗读教学法、情感体验法、优美词句品味法,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和情感熏陶。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主旨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揣摩文中各种描写手法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

  2.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的文本中体会浓重而深沉的父子之情,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方法】1.朗读欣赏法 2.合作交流法 3.写作实践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知识,提问激趣导入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同学们刚刚踏入初中校园,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春》,同学们还记得作者是谁吗?还记得散文中描写的美丽春景吗?对于这篇中学第一篇课文,老师相信同学们肯定印象深刻,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背影》。就让我们来看看,这篇散文,讲述了什么呢?

  (二)检查预习,设计小练习

  1.指学生导读准字音:正音练习,给加点的词注音:

  卖典质(diǎn zhì) 颓唐(tuí ) 狼藉 (jí ) 交卸 (xiè) 奔丧(bèn sāng)簌簌(sù) 迂腐(yū) 琐屑(suǒ xiè) 栅栏(zhà) 差使 (chāi ) 蹒跚(pán shān) 踌躇(chóu chú)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根据解释填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

  (2)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3)言行守旧,不合时宜。(迂)

  (4)精神不振作,衰颓败落。(颓唐)

  (5)细小而琐碎的事。(琐屑)

  (6)纷纷落下的样子。(簌簌)

  (三)整体感知课文,初步理解

  教师示范朗读(配伴奏音乐,力求生动)经过教师示范朗读后,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找学生朗读课文,分三个部分,分别找三个同学进行朗读,提出朗读的要求,在其余的同学朗读的时候,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点拨一二)

  通过刚刚老师的朗读,同学们的朗读,提问同学两个问题,以帮助同学们理清脉络

  问题一: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

  问题二:如何把握文章的结构,也就是如何更好的划分段落。

  分析: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和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学生应该大部分都可以回答出以上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对于文章脉络有更加清晰的把握。

  问题一:文章主要记叙的是父子浦口送别的事情,文章主要以背影为文章的线索,主要就是描写作者地方父亲。

  问题二:文章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思念父亲,写出最不能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开篇点题。第二部分(2-6自然段)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别后对父亲的思念,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四)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问题一:既然文章的题目是《背影》,文章也围绕背影所展开,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文章中哪些地方描写了背影?总共写了几次的背影,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如何描写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概括得出以下:

  1.难忘背影

  2.描写背影

  3.思念背影

  (这种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所用的词语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如果其他学生总结出其他的答案或概括,也应该予以鼓励)

  文章中写背影的句子

  描写“我”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1段)

  最不能忘记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第6段)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到了(第6段)

  我的眼泪又来了

  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第7段)

  在晶莹的泪光中

  问题二:进一步引导学生,分小组(每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关于出现的四次背影,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的.背影呢,分别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进行小组间的比较(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旨在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次背影

  作用

  第一次,思念中的背影

  开篇点题

  第二次,浦口送别,望父买橘的背影

  刻画父亲这个人物

  第三次,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

  作者感情的变化波动

  第四次,泪光中再现背影

  直接抒发深切思念,呼应开头

  通过以上多个问题的解决以及同学间的讨论,学生对于文本有了一定的把握和了解,对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也呼之欲出,在下一课时的授课中,要从文本再次着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分析,去理解父亲。

  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文就学习到这里,知道了作者描写了这样的四次背影,但是这四次背影背后的感情,我们还没有深入,同学们自己也再次读一读,想一想,希望课下同学们把不熟悉的生词写一写,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背影》这篇散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有同学能告诉老师,我们学到了哪些内容吗?进行课堂的提问,既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也是吸引起学生的注意,能更好的开展下一节课环节。

  (一)细腻解读文本,想象体验

  问题一: 请同学朗读课文第四段,父亲是一开始就决定要去送行的吗?他刚开始为什么不去?后来又为什么去了?

  父亲原本有事要忙,并不打算去,所以父亲“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请同学们拿出工具书,查一查,嘱咐是什么意思。(叮嘱吩咐)是不是夹杂着父亲的小心和不放心,而这种小心与不放心,在文章中只出现了一次吗?

  点三位同学进行分析得出,嘱咐出现了三次,表达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即使儿子已经二十岁,北京已经来往过两三次,父亲还是再三嘱咐,叮嘱,还不够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吗?

  “嘱”出现的次数

  场景

  嘱咐(第四段)

  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嘱我(第五段)

  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着受凉

  嘱托(第五段)

  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问题二:再看第四段中,什么词语,也出现了不止一次?

  踌躇的原意是犹豫不决,在文中具体指父亲在送行和谋事之间的犹豫不决。本来父亲一开始决定不去,就是因为真的有事情所羁绊,可是父亲犹豫又犹豫,即使儿子二十岁,北京已经来往过两三回,父亲还是决定送儿子去车站比自己的事情更加重要,这里,是不是一个父亲深沉的父爱。

  终于也出现了两次,字典上“终于”的第一个意思是“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这里的终于可以理解为到底,父亲到底还是不放心,即使有过很多次的犹豫,再三的叮嘱,仍然有着不放心,最后决定自己亲自送儿子去车站,表示父亲的选择有复杂的思想斗争过程。这些词语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是在文本中去细细品味,却每一个词都有着深意,都表达出父爱。

  总结概括:先选择“熟识”的人,接着“再三”地嘱咐,甚是“仔细”,然后又“怕 不妥”, 颇踌躇了一会”,最终决定“我去吧”。

  这是一个父亲很自然的心理变化过程。 没有矫揉造作,而是返璞归真,富有人性,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如此真实朴素的叙述,这蓄意传情的功力很是突出。

  (二)重点突破 体会情感

  问题一: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为什么?

  (预设学生会认为买橘子的背影最感人,重点一起分析研读这部分内容。)

  问题二:买橘子时的背影。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外在描写:父亲的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走路的姿势: 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蹒跚的背影!)

  蹒跚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再次拿出工具书查一查这个词的意思。(此举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印象)

  蹒跚的意思是:腿脚不灵便,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语,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担心的。

  动作描写:探 攀 缩 倾

  分析:“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 亲爬月台的吃力,那为什么用攀不用抓呢?因为没有东西可以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需要手臂的力量,而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爬,多么令人揪心!;“缩”,把怎样爬,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更是全靠手臂支撑,如果手臂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可能,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既然买橘子这么艰难,那父亲为什么还要坚持去买这橘子呢? 为了他的儿子,或者是怕儿子渴又或者是怕儿子饿了,总之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大马褂 ”、“布棉袍”,这样的衣着为上下月台增加了不少的困难。

  问题三:送别时, 父亲在买橘子之前还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照看行李、与卖水果的 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嘱咐我、嘱托茶房)、再三叮嘱儿子路上小心。细读文章,发现短短的文章中,一次短短的相聚别离,父亲却为儿子做了这么多事,可能父亲不善言辞或者父亲有很多话不会说出口,但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点一滴的小事,细细读来,是不是都让同学们感受到这位父亲和千千万万的父亲一样,对儿子有着关爱与牵挂。

  (三)拓展想象,帮助理解

  而为儿子做完这一切的父亲,仿佛才真正的安心下来,所以父亲的心里很轻松似的,因为父亲觉得该为儿子做的事情已经亲自做了,该叮嘱的也叮嘱了,该拜托别人照顾的也拜托了,所以觉得轻松。才往回走。

  问题四:可是走了几步,还是回头看见了儿子,这个回头包含着什么?是很随意的一次回头吗?还是无意识的回头?

  父亲是有意识的再次回头,看看儿子,文章没有多写,但是我们可以感受,这一次的回头,父亲看见儿子,可能有着不舍也有着不放心,可是再多的话语也只是转化为一句话:“进去吧,里面没人。”那么我们回头来看看父亲说的这几句话。

  问题一: 请两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并找出父亲所说的话,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笔下的父亲不是一个很直观表达的父亲,所以很多时候他会做很多事情,却不会说出来,父亲的话语已尽而意无穷,补一补,想一想,可以在句子中间、前面或者最后加上些什么,看看他的话里隐藏了哪些情感?引导学生对父亲的话进行修饰,想象一下,父亲还没有说出口的话是什么?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去送你才安心!

  (2)怕你路上口渴或饥饿,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照看行李,不要走动,省的劳累。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好让我知道你平安!

  (4)你进去吧,里边没人,小心行李,再见儿子,一路顺风!

  通过对父亲所说的四句话,进行修饰添加,虽然这些话作者没有写出来,父亲也没有说出来,但是却并不突兀,那么添加后的这些话语,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甚至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收到父亲的来信,说到了父亲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惦记的意思,念念不忘,心里放不下,年迈的父亲,身体也有着不适,可是这个时候,他的心里也还是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心里最放不下的也是自己的儿子。

  从父亲犹豫要不要送儿子去车站,到为儿子打理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再到写信,都透漏着父亲对于儿子的关心与关爱,一点一滴的小事都流淌着父爱,希望学完这篇文章,同学们也能够有所体会,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我们的父亲对我们的关爱的关心,浓浓的父爱流淌其中。

  (四)转换角度,继续解读

  问题一: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他是一开始就感受到了父亲的这种父爱吗?我们请同学们来回答这个问题,并说说你是从哪读出来的。(此问题引入儿子对父亲感情转变的讨论)。

  理解:三次流泪, 两次自责

  具体描写流泪的句子

  流泪的原因

  泪中包含的情感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为家庭的不幸变故

  悲哀

  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被父爱所感动

  感动

  我的眼泪又来了

  为父亲的离开

  感伤

  在晶莹的泪光中

  对父亲的理解、 疼惜、怀念

  思念

  两次自责:

  (1)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2)哎,我现在想想,那是真是太聪明了!

  问题二:这里的“聪明”一词有着怎样的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个“聪明”: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这是作者自嘲的话,其实反映了作者当时没体会到父亲的爱,一直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却是很蠢,如今明白了,不免很是遗憾,因此略有悔意,便说了这句自嘲的话。

  第二个“聪明”: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而且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课堂小结:时隔八年,同样作为父亲的朱自清收到父亲充满感伤的来信,回想起八年前浦口送别的一幕,想起父亲颓唐而笨拙背影和自己年少的懵懂无知,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理解了父亲含蓄内敛的疼爱,是“背影”令“我”震撼,是“背影”促进了“我”对父爱由不理解到理解的情感转变。

  七、板书设计:

  课时一:

  课时二:

  八、布置作业:

  1.课后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第五、六、七自然段。

  2.回家仔细细心的观察,我们的父亲是不是也是从很多小事上关心爱护着我们,也选取一个很小的细节来写一篇随笔,表现出父亲对我们的关心与爱护。

  九、教学反思:

  这份教学设计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

  首先,很多问题的设计,我还没有深入研究,没有更好的设计问题,很多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不一致,可能难以做到更好的引导学生。

  其次,整堂课设计得比较简约,难免有些散乱,没有用一条清晰明了的线索去串联起来。

  再者,存在对时间的把控和某些具体的问题,没有讲述或者表达的更清楚,例如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转变,可能讲述的不够详细,容易导致学生不太够理解。

  此外,有些环节的过度可能显得过于突兀,衔接不够自然,课堂过程可能不太流畅。

  最后,板书设计不够有特色,没有新意。

  虽然,这篇教学设计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我在完成这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不断有着新的收获,希望每一篇教学设计都能看见我自己的进步,每一次都在不断进步与改进中。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6

  教学目标:

  1.感知“背影”形象,探究“背影”感人的原因。(重点)

  2.学习本文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聚焦背影展示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手法。(难点)

  3.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重点)

  4.品味本文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的语言。(难点)

  5.体会父子情深,学会珍惜感恩。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感知“背影”形象,探究“背影”感人的原因。(重点)

  2.学习本文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聚焦背影展示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手法。(难点)

  3.体会父子情深,学会珍惜感恩。

  一、目标导航

  1.(课前板书:背影)作家李广田说,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看看到底是什么让它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2.齐读课时目标

  二、预习检测:

  1.常识积累

  朱自清(1898—1948)字 ,江苏扬州人, 、 、学者。著有诗文集《 》,散文集《 》《 》《 》等。

  2.读准字音

  交卸( ) 奔丧( ) 琐屑( )

  簌簌( ) 踌躇( ) 蹒跚( )

  3.根据释义说词语或者解释词语

  ( ):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 。

  (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赋闲: 。

  4.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事。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三、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拿笔标注关键词、句,完成课文脉络梳理。

  四、合作探究

  父亲对“我”的疼爱以及“我”对父亲的理解、感激与思念,朱自清都是通过“背影”这一形象来表现的,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知“背影”形象,探究“背影”感人的原因吧。

  这三个问题大家在课前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思考,接下来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一下。(学生讨论,老师巡视)

  朱自清写的“背影”为什么能感动大家?你怎么看?哪个组先来分享?

  1.研读课文第六段,想象画面,说说文中最打动你的地方是哪里?

  参考:(1)父亲的衣着是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与“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突出父亲对“我”的爱。

  (2)“父亲是一个胖子”攀爬月台会比较艰难,明知艰难还要去,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3)“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一句中“蹒跚”的意思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走平路时艰难的样子,可以想象他上下月台更难了,更加体现父亲对“我”的爱。

  (4)“攀”“缩”“倾”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追问:将“攀”换成“抓”好不好?不好, 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用“攀”更能体现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

  (5)“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看似简单的叮嘱,却饱含着父亲深切的关照和临别时的不舍,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着浓浓的爱子深情。

  小结:这一段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刻画,表现出父亲买橘子的不易,形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形象。(板书:细节刻画)

  (6)第6段中,作者两次描写父亲的背影后,都说忍不住落下泪来,

  作者被父亲为自己的付出深深感动,这是用“我”的情感反应来烘托这个背影。(板书:侧面烘托)

  2.父亲的背影作者看见得不少,背影本是寻常物,为什么这次的背影让他潸然泪下?试从2-3段中寻找原因。

  明确:第2、3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债务、满院狼藉、光景惨淡,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在这样的背景下,父亲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显得更为感人。(板书:背景设置)

  3.概括文章4-5段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事情,分析其作用。

  过渡: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的日子里,父亲看似不经意的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父亲这种看似不经意的爱,除了克服困难给作者去买橘子之外,还有吗?

  明确:(1)决定亲自送行;(2)照看行李;(3)讲定价钱;(4)送子上车;(5)选定座位;(6)叮嘱儿子;(7)嘱咐茶房。

  这两段所写的事情非常细碎,几乎都是一笔带过,与后面对集中描写的背影相比,是一种铺垫。(板书:详略得当)

  父亲为我做了这么多,而我却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迂”,这时的“我”并没有接受父亲的爱,不理解父亲,与父亲对我的爱形成了一种反差。在“我”对父亲的关爱不领情的情况下,为什么父亲还是一如既往的对“我”好,还去给我买橘子呢?因为父爱是无条件的。这样处理,其实是为下文写作者被父亲的背影感动蓄势。

  师小结:聚焦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让人感动的父亲形象,朱自清是通过背影来呈现的,这个小小的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被朱先生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股深情。儿子深受感动落泪,开始理解父亲、思念父亲。

  请大家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再次大声地读一读文中打动你的语句。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的深情朗读让我想起了你们的父母。我们有些同学的父母可能常年在外打工,陪伴我们最多的是爷爷奶奶。

  你觉得你的父母(或爷爷奶奶)辛苦吗?你感觉到他们的爱了吗?请你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母(或爷爷奶奶)哪些关爱你的细节令人难忘?

  结束语: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万千。本文以小见大,将父亲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背影里。我们也想到了父母及其他长辈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令人动容,希望我们能经常发现生活中的简单之美,增进对天下父母心的深刻理解。

  板书设计:

  人物描写

  背影—— 感人

  侧面烘托

  父子深情

  背景设置

  详略得当

  《背影》教学设想及感受

  《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作者没有平铺直叙地记述父子间的故事,而是集中表现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切入点小而寓意深刻。

  根据教材的单元目标、编写意图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五个教学目标,分两课时实施,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课时。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感知“背影”形象,探究“背影”感人的原因。(重点)2.学习本文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聚焦背影展示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手法。(难点)3.体会父子情深,学会珍惜感恩。

  为了实现目标,我首先确定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背影为什么能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核心问题下,设计了三个主问题,将所有的教学点都涵盖在这三个问题中:1.研读课文第六段,想象画面,说说文中最打动你的地方是哪里?2.父亲的背影作者看见得不少,背影本是寻常物,为什么这次的背影让他潸然泪下?试从2-3段中寻找原因。3.概括文章4-5段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事情,分析其作用。通过这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感人的原因,在学生走进文本,充分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作者通过人物细节刻画、侧面烘托、背景铺垫、详略得当等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与父亲之间的父子深情。这样的设计教学环节清晰,逻辑关系严密,突出了教学重点。

  同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在努力实践着“以学定教,少教多学”这一教学思想。比如,合作探究环节,第一个主问题是研读第六段,想象画面,说说文中最打动你的地方是哪里?因为不是自己的学生,所以我设计了导学案,提前一天让他们完成。在上课之前,我特意检查了几个学生的导学案,发现学生在完成这道题时,只是找到了文中打动他(她)的句子,并没有着眼字、词、句的品析,谈出自己的独特体会。当时我就确定本节课在这一点上要多花点时间。课堂上,学生在讨论时,我走到每个组中间参与他们的讨论,给予他们赏析语句方法的指导,教他们怎样进行小组展示。知道方法后,孩子们讨论的劲头更足了,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积极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准备着即将进行的展示,气氛热烈。课堂展示环节,他们或朗读,或赏析,声音洪亮,从容不迫,表达规范,兴趣盎然。看着他们的出色表现,我不由得发自内心地给予他们赞美,也为自己终于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高兴。在此期间,我只是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纠偏与补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突破了教学难点。

  这堂课也还是有一些遗憾,如:当我们讲到作者不理解父亲的关爱,而父亲仍一如既往的关心着作者时,由于担心后面的教学环节会不完整,没有给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思想上的触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只能请这些孩子的语文老师在第二课时时进行弥补。另外,在延伸拓展环节,已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精彩作品。这两点以后得注意调控。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2.通过数字提示、重点字词分析,感知父亲形象,理解父爱。

  3.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4.体会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集点展示人物的心灵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整体感知,体味深情。

  2.揣摩语言,品味背影,感悟亲情。

  【课时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2.通过数字提示、重点字词分析,感知父亲形象,理解父爱。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本科生字词,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一组父亲背影的图片)

  教师设问1:这些图片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设问2:那么同学们有没有什么要自己记忆深刻的父亲的背影呢?

  师:刚才大家的发言要我想起了一句话,“我们永远只能看到父亲的背影”,其中的意义值得大家去深思。而将父亲的背影演绎得最为成功、影响最大的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名篇《背影》。

  (板书:背影 朱自清)

  师:学生齐读课题,请学生介绍朱自清

  【设计意图】由背影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后面理解父子深情、学习写人叙事散文打下基础。

  二、课文导读,留下悬念

  课件展示:(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意境隽永,语言洗练,文笔清丽。名篇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年仅50岁的。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课件展示:(2)背景介绍: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设计意图】作者简介是对新课导入的必要补充,背景知识的了解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检测,识字实词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呢?现在请大家把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师:接下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完成下面的字词检测。

  迂(yū )拭(shì)搀(chān)差使(chāi) 交卸(xiè) 簌簌(sù)赋闲(fù) 游逛(ɡuànɡ) 踌躇(chóu chú) 栅栏(zhà)马褂(ɡuà) 蹒跚(pán shān) 颓唐(tuí ) 琐屑(suǒ xiè) 举箸(zhù) 晶莹(yínɡ) 情郁于中(yù)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踌躇】犹豫。(侧重在具体行动上拿不定主意,欲行又止。)

  【设计意图】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是课文学习的基础,只有理解了生字词才能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

  四、课文赏析,体会情感

  师:请大家分小组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出感情。并思考课件上的问题。

  教师范读: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学生分四组朗读课文。

  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进行朗读指导

  课件出示: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预设:本文写了“我”与父亲月台惜别,父亲为“我”买橘子的事。

  师预设:大家都觉得只有父亲爱儿子吗?还有别的'情感吗?我们继续学习

  师:刚刚朗读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几个数字,有没有同学能够将这些提示填出来。

  (板书:一个,二年,三处,四次,五句。)

  师:同学们,还有几个数字提示没有填出来,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回到课文中,将数字提示的出处画出来,并根据关键信息,我们来赏析一下句子是如何表达父子间的情感。

  师:大家应该已经找到了句子的出处,现在请大家小组之间开始分享自己感触最大的句子。(小组讨论)

  师:接下来的时间,我想请小组的组长向全班分享一下。

  师:还有很多同学想分享句子,老师也找了几个句子,看看大家的想法是不是与老师一样吧。

  课件出示:(1)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预设:一方面表现了“我”对父爱的不理解,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预设: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一一写来,作者的紫毛大衣与父亲的穿着形成了对比,这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预设: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4)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插入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矛盾

  预设:作者在收到父亲的来信以后,为父亲的身体不好而流泪,表达了对于父亲深深的爱和思念以及愧疚之情。

  回顾总结

  课件出示: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写了“我”与父亲月台惜别,父亲为“我”买橘子的事。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愧疚、感念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一方面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根据数字的提示整合文本关键信息;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并归纳文章的思想感情,为下一课时理解情感的变化做铺垫。

  五、知识拓展,情感升华

  课件出示: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是父母亲人养育了我们,从身处困境到坚定自信,是父母亲人陪伴着我们。我们每一次的变化无不牵动着他们的心。请大家回忆自己与亲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将自己想对父母亲人说的话分享出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链接自己,去感悟父母亲人之爱,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父爱往往是含蓄而深沉。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父子间的情谊,那么文章是怎么具体刻画父亲的背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又是怎么一步步变化,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最后献给大家刘墉散文《点一盏灯》中的名言希望同学们能够领会:“这世上不是被爱得愈多的人,愈懂得回报爱,反而爱得愈多的人,愈会加深地去爱!直到有一天,他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来自前人的爱有多么伟大!”

  七、板书

  一个背影

  两年未见 父爱子

  背影 三次嘱咐 子爱/愧父

  四次流泪/背影

  五句叮咛

  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已经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将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概括,并且能够体会到父爱子,子爱/愧父。最后的情感升华部分,能够要学生有所触动,学生能够回忆起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故事。但是这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由于学校只有两个八年级班,加之我的教学目标相对来说较易,所以我选择在七年级的班级上这堂课,但可能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是稍微弱于八年级学生,所以课堂可能没有达到最好的预设。

  第二,自身从教年级时间短,语文教师的基础素养不够扎实,对第一个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没有完成好,自身都出错,导致学生不能够更好的去领悟这篇文章应该有的情绪,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也不够到位。

  第三,课堂时间把握不够到位,情感升华部分,学生刚刚有所有触动,就响铃了,没有要学生分享也是本堂课最大的遗憾。

  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8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

  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后,有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由此可见,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已深入到了每个读者的血脉之中,成为了现代散文中的一篇典范之作。

  那么,《背影》究竟是一篇怎样的文章,能够这样打动人们的魅力又何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朱自清,走进《背影》,去体会那份曾让无数读者感动过的感动。

  二、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紧扣父亲的五句话,体会对儿子的爱。

  1、由生活引入:根据同学们平日的观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二人哪个人的话语更多些呢?——父亲一般沉稳少言,朱自清的父亲也一样,大家找找看,文中的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用直线划出来。(5句话)

  2、第2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1)父亲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了这句话?当时家中境况如何?

  明确: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满院狼藉,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家境惨淡。见此情形,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为家庭的不幸而流泪,是悲哀的泪。

  (2)丧母的悲痛和生存的危机均压在父亲身上,但他对儿子说的话是忧伤的吗?如何理解这一句话?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明确:经历双重灾祸,心中的忧伤可以想见,父亲强忍心中的哀伤,以故作轻松的语调,极力宽慰儿子,爱子深情从朴实的话语中缓缓溢出。(再怎么痛苦,也要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这就是父亲。)

  (3) 朗读此句,读出父亲强抑悲苦,劝慰儿子的体贴。

  3、第4节“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这句话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说的?

  明确:他要护送“我”过江上火车,“我”再三劝他不必去时,父亲说了这句话。

  (2)儿子远行,父亲开始决定送还是不送?为什么?

  明确:不送,因为父亲当时急于谋事,生存的巨大压力压得他没有任何喘息的时间,面对惨淡的家境,忧心如焚,得赶紧找一份事儿做。

  (3)后来,他为什么又要送了呢?

  明确: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4)第4、5两小节中,很多地方表明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请同学们细读这两小节,圈画出能体现父爱的词句,选择一处细细体会一番。

  (5)当时的“我”有没有体会到父亲的这份爱呢?何以见得?

  明确:父亲与脚夫讨价还价时,我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掉面子),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自以为是,好像自己比父亲高明。

  (6)如何理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明确:褒词贬用,反语,回想八年前在父亲面前那种心态实在太不应该了,自己对父爱竟如此麻木不仁,视而不见,一味自以为是,好像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不聪明了。表现了“我”对当时未能理解父亲的爱子之心的追悔、自责、内疚的心理。

  (7)朗读“唉,我……聪明了!”

  4、第3句话:“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第4句话:“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第5句话:“进去吧,里边没人。”

  学生任选一句,说说感受,体会朴实简洁的话语中,父亲怜爱儿子的深情。

  5、小结:五句话虽朴实无华,却内涵丰富,细细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不言而喻。

  (二)重点赏读,最令人感动的“背影”。

  学生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

  (1)齐读,思考:描写父亲的背影,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2)从父亲的衣着上,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三个“布“字,”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说明父亲生活很艰苦。衣着朴素,道尽了他在这个动荡社会中的寒酸、潦倒、清苦。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父亲还能无微不至的.关心着儿子,就更令人感动了。

  (3)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的过程,作者用了很多传神的动词,圈出来,找出其中的动词,细加体会。

  爬月台时的动作:

  (1)“探”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父亲是个肥胖的老人,“探”字很符合人物的特征。

  (2)“攀”说明月台高,不容易上去,比如“攀登”。

  (3)“缩”说明父亲的腿是悬空的,无处借力。

  (4)“倾”字是写父亲身体的动作,让人能想象出父亲很努力的样子。文中一连串的动词如“探”、“攀”、“缩”、“倾”都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可他坚持自己去买,只想尽心尽力为儿子做点事。细腻而简练地写出了父亲艰难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勾勒出了一幅淡淡的背影轮廓画。

  从父亲努力挣扎攀上月台的背影中,你能想象父亲正面的神情姿态吗?

  明确:咬牙使劲、汗溢面颊、脸涨得通红、眼睛瞪得大大的、嘴紧闭、屏住气、憋足了一股劲、两手使劲用力、咻咻地喘气……

  (4)再读,体会其中的艰难。

  6、买橘如此艰难,买橘回来,却有一个细节,“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如何理解?从这个背影中,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父爱的真挚、甘心为儿子奔波的情怀;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等都通过这个背影恰当地显示出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重点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分析了第六自然段中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这一感人片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背影》中的让人感动的细节。

  二、教学过程

  1.父亲为孩子买水果,这件事太平常了,为什么本文中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情节这么感人呢?

  明确:父亲为“我”买橘子感人的原因:儿子已经20岁了,可父亲还坚持亲自去买;须到铁道另一边去买,困难;父亲胖,年纪大,蹒跚,翻越困难。体现了父亲的爱。

  同学们要学习的写作手法是:作者为了把父亲写得感人,特意抓住父亲的“背影”这一镜头极力描写,在此之前,先交代父亲胖,翻越艰难,接着又详写艰难的动作,由动作将读者的眼光引到父亲的“背影”上,并用感情烘托“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2.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找文中几处写到了背影?

  明确: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朴素的叙述,蕴含着深切的思念之情。怀念父亲,难忘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思想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维艰,蹒跚地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3)惜别背影(父子分别)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3.课文中几次写到“我”流泪?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这是为家庭的不幸而流泪,是悲哀的泪。

  (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买橘子;

  ——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千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重点分析文中表现父爱的字句:父亲南京送别—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

  ——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了“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时,内心的内疚、愧悔、无声的自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3)第三次流泪:“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作者伫立凝望远去的父亲,“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如何理解“我”此刻的流泪呢?

  ——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自已,一旦分别,格外依恋、惆怅;

  ——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是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家人的生计,想到父亲前程的艰难,就格外悲悯、心酸。

  ——父亲此处的背影,由近而远,由显而隐,犹如电影画面那样慢慢淡出,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

  (4)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补充:父与子背后的故事

  1898年,朱自清出生,作为长子,父亲为他取名朱自华,含“春华秋实”的祝愿。少时悉心培养,既送他送新学堂就学,又请私塾教授。

  1915年,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娶妻武仲谦。

  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大,擅自改名。

  1917年,父亲卸职,祖母去世。

  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提前毕业,一半工资交父亲。

  1921年,朱自清加扬州工作,父亲代领工资,朱自清辞职离去。

  1922年,朱自清回家,父亲不让进门。

  1923年,朱自清回家,父子无言。

  1923年,朱自清写小说暴露家庭矛盾。

  1925年,父亲写信给朱自清,朱自清写下《背影》。

  1928年,朱自清出版收录了《背影》的散文集《背影》,父亲读到此文。

  1945年,父亲去世。

  作者回顾了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回顾了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坎坷的一生,颓唐的老境,因疼惜父亲而流泪,是伤心的泪。

  总之,作者彷佛不经意地写流泪,其实流泪贯穿全文,为文章增添了丰富的、带着感伤的情感色彩。

  4.作者为什么以“背影“为题,而不以“浦口别父”或“回忆我的父亲”为题?

  明确:一篇文章,无论是选材构思,还是表现手法,都要为表达文章的主题而服务,文章题目的拟定当然也不例外。“背影”是文章的线索,“背影”体现了父亲的爱子深情,“背影”的表现角度独特,所以本文以“背影”为题。

  5.小结写法: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前后呼应,有详有略,有实有虚,构思巧妙。在四处“背影”中,作者又着力刻画了“望父买橘”这个背影,这个“背影”是文章的闪光点,也是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焦在这一点上,父子间深深的爱也倾注在这个背影中。由此可见,我们写文章时,如能截取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来细细描摹,也一定能深深地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6.课堂小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父亲的背影、作者的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其一——朗读指导没有做到位。这是一篇散文,语言又是很朴实真挚的,在教学设计上应该重点设计朗读活动,让学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情感的把握。我有意识到要设计朗读,但没有很好地指导朗读,朗读的目的性不强,导致学生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到父子情深,那种浓郁的情感氛围没有营造出来。整堂课中感到最遗憾的地方就是朗读流于形式,学生朗读时,也只是简单地点拨了一些字词。现在想想,一是没有认真设计如何指导朗读,再一个就是缺少自信,作为教师我没有很好的范读、引读等。

  教学反思其二——《背影》实在是千古不朽的散文名篇。如何设计好一堂课,对初中学生来说要不仅能学到一些好的词语和写作方法,还能在思想上受到“父爱如山”的教育。只有教师充分讲解“背影”背后的父与子的关系,孩子们才能理解朱自清的眼泪中有愧疚和自责之感。

  教学反思其三——由此课我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展示外,老师也应该“秀”一把,学生读不好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打个样”,让学生学着说。当然,需要语文老师在平时要多练习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9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文章结构和线索,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中的父子之情,感受作者细腻描写的美感,培养审美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父爱的内涵,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分析父亲的形象,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作者对父亲的愧疚、感激等。

  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情感反思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1. 展示一组不同年代、不同场景下父亲与孩子的照片,有黑白的老照片中父亲背着孩子劳作的画面,也有现代彩色照片中父亲陪伴孩子参加活动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照片,谈谈从这些照片中感受到的父爱。

  2. 提问:“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哪一个瞬间让你深刻地感受到了父亲的爱呢?”

  1. 认真观察照片,被照片中的画面所触动,积极分享自己从照片中感受到的父爱。

  2. 回忆自己的生活,举手回答问题,讲述自己感受到父爱的瞬间。

  通过展示照片营造出浓厚的父爱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的相处,为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初读课文

  1. 打开课文材料,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2. 请几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纠正读音错误。

  3. 针对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和分析。例如,对于 “蹒跚” 这个词,可以通过动作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4. 提问:“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 默读课文,认真圈画生字词和疑问处。

  2. 认真倾听同学朗读,指出读音错误。

  3. 认真听讲,理解生字词和疑难语句的含义。

  4. 思考教师的问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精读课文

  1. 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父亲背影的段落,进行反复朗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 提问:“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父亲的背影的?这个背影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回答。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主题为:“父亲的背影为什么会让作者如此感动?从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便签纸,让学生将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

  4. 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1. 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父亲背影的段落,深情朗读,感受情感。

  2. 认真思考教师的问题,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阐述自己的理解。

  3.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在便签纸上记录要点,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观点。

  4. 认真聆听其他小组的分享,学习不同的观点。

  通过精读课文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体会父亲背影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便签纸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整理思路。

  分析形象

  1.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父亲的外貌、言行、动作等方面分析父亲的形象。提问:“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朱自清的生平资料和时代背景,特别是当时的家庭困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亲的形象。例如,展示一些旧时代的照片,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生活艰难。

  3. 开展 “我心中的父亲” 小活动,让学生用几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父亲,并分享一个与父亲之间的小故事。

  1. 认真思考教师的问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积极回答问题。

  2. 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朱自清的生平资料和时代背景,加深对父亲形象的理解。

  3. 认真思考,用词语形容自己的父亲,勇敢地分享与父亲之间的小故事。

  通过分析父亲的形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小活动,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父爱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品味语言

  1. 选取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如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其中的语言之美。

  2. 提问:“这句话中的动词有哪些?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动词的表现力,体会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

  3. 进行语言赏析竞赛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随机抽取课文中的一段语句进行赏析,然后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评分。最后评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

  4. 布置仿写任务,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动作,强调要运用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

  1. 反复朗读精彩语句,感受语言的美感。

  2. 认真思考教师的问题,分析动词的作用,积极回答问题。

  3. 积极参与语言赏析竞赛活动,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选派代表发言,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赏析,进行评分。

  4. 认真完成仿写任务,运用细节描写描写人物动作。

  通过品味语言和竞赛活动,让学生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情感升华

  1. 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如愧疚、感激、思念等。提问:“作者为什么会对父亲有这样的情感?”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2. 播放一段感人的关于父爱的视频,视频中可以有孩子对父亲表达感恩的场景。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自己与父亲之间最难忘的瞬间。

  3. 组织学生进行 “感恩父爱” 的小型演讲活动,让学生上台简单分享自己对父亲的爱和感激之情,以及今后如何回报父亲的.爱。如讲述一个具体的事例、表达自己的感受等。

  教师进行总结发言,强调父爱的伟大和珍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理解和感恩父亲。

  1. 再次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思考教师的问题,回答问题。

  2. 认真观看视频,闭上眼睛回忆与父亲的难忘瞬间,沉浸在情感氛围中。

  3. 积极准备演讲,上台分享自己对父亲的爱和感激之情,讲述具体事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决心。

  4. 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发言,深受触动。

  通过情感升华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增强学生对父爱的感悟和感恩之情。主题演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课堂总结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父亲的形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主题思想。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强调。

  2.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对父亲的爱和感激之情。可以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提醒学生认真构思,用心写作。

  1. 认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观看多媒体课件,巩固所学知识。

  2. 明确课后作业要求,认真思考,为完成作文做好准备。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强化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方法与策略

  1、 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

  2、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情感体验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五、板书设计

  《背影》

  父亲的形象:1. 朴实、勤劳 2. 关爱儿子

  语言特点: 1. 朴实无华 2. 细节描写生动

  主题思想: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六、作业

  回顾自己与父亲的生活日常,把父亲的爱写下来。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背影》这篇经典散文的内涵,体会到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参与讨论和分享感受。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分析父亲形象时,部分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语言仿写活动中,一些学生的描写还不够生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同时,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更多写作练习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10

  教材分析

  《背影》是著名学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经典,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本文通过抓住特定背景之下的父子间的矛盾与父亲个人言行等的矛盾刻画,展现了父子间的浓厚亲情与“我”的个人成长。语言朴素,感情真挚,是一篇典型的的主题型文本。

  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从而体察那种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对父母的理解与爱。要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一年积累,八年级学生对散文的基本类型及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背影》一课从字面上理解,并无难以理解之处。

  但八年级学生正处青春,自我意识觉醒期,在思想观念上与父母逐渐产生偏离,从而产生叛逆心理,梳理本文中“我”的个人变化与成长,一方面让作者读懂文中隐藏的情感,感受作者的用心,从而获得更多的心灵启迪。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与理解。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通过刻画矛盾塑造人物丰满形象的方法。

  2.学习矛盾中所蕴藏的父子亲情与文中“我”的个人成长。

  3.打通文本与生活,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与父母的矛盾,勾连文本阅读探究当代亲子矛盾化解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矛盾中所蕴含的深情,感受我的个人变化与成长。

  【教法学法】

  朗读法、情境创设法、圈点批注法、启发点拨法、勾连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父亲》,创设情境。请学生边听音乐边用笔划出令自己感动的歌词。

  父亲是一座山,用他的肩膀承担着一家人的生活之重;父亲是一首无言的歌,总是留给我们一个沉默的背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起透过矛盾感受父子亲情与个人成长。

  二、初读课文,寻找呼应,感受矛盾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歌词与原文相呼应的语句,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一)赏析父亲形象:

  (1)一生要强的爸爸

  与原文呼应之处预设:

  父亲差事交卸了,要到南京谋差事。

  他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ppt展示:我与父亲不( )相见已二年余了。

  请生选词填入( )中,并说明理由。预设:能、得、敢、愿……引出父子矛盾。

  随着我们的成长,与父母的观念不和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青春期的我们对于未来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而这种打算,极有可能与父母对我们的期待是有相悖之处的,父母开始不再懂得我们,我们开始更多关注到自己的内心想法。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自我意识觉醒,是我们青春期成长的必经一站。

  (2)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

  与原文呼应之处预设:

  我将父亲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引导对比:父亲的深青布棉袍、黑布大马褂。

  ppt展课文第三自然段选段。

  要求:齐读文段,重读红色字体部分。展示“踌躇”意思,思考踌躇原因,引导学生感受父亲“事忙”和最终作出“送我”之间的矛盾。

  再读文段,同桌讨论,本选段中其他矛盾之处。例:“踌躇了一会,踌躇了一会”与“只说”等。

  矛盾的父亲几经踌躇最终决定来送我,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呢?阅读文本第四自然段。

  找到:照看行李、行小费、讲价钱、拣定椅子……

  明确父亲为“我”所做之多,是茶房所不能的,明确父亲之爱,无可替代。

  (二)赏析“我”的形象

  (1)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

  ppt展示“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等文段。

  引导学生揣摩,“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的语气。感受我对父亲的不屑与轻视。父亲如此迂腐,我对其如此不屑。对比父子表现,深入感受矛盾。这样的冲突让家人关系剑拔弩张,让人想要“脱离”。

  三、品读课文,深入对比,化解矛盾

  ppt展示:文本第五段选段。注意“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对比父亲“事忙”最后仍决定“送我”。小结:

  “世上有太多以爱为名的本来要,也有着太多理由的却没有。”

  “还有许多不同原因导致的本无法,最终却只是淡淡说出句‘我来吧!’”

  “让他去”是一个无奈却也轻松的决定,而“他去”却是一段艰难的过程。请生读“望父买橘”片段,注意标红的动词并请学生分享朗读感受。

  感受父亲行动之艰难。父亲的`艰难总是并不让我们发现,为此他们练就了一身“假装”的本领。

  ppt展示第五段选段。

  根据父亲的动作,判断其“轻松”并非是真轻松。呼应歌词: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父亲的伪装是他的要强,其实我的要强却像极了“他”。

  ppt展示文本选段。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提问:“我”为什么赶紧拭干了泪?为什么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因为要强,因为自尊。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一次,作者没有交代擦没擦眼泪,请你猜测“我”又没有擦眼泪,并说明理由。(预设:没有)因为彻底感动。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深青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一次“我”流泪又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怀念。

  从这三次流泪,我们分别读到了“我”的自尊、“我”的感动、“我”对父亲的怀念。通过这三次流泪,你看到了“我”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带给你什么感觉?

  ppt展示: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

  ppt展示:成长有时候只需要一件小事,点滴的感动,被我们有心地发现了,便可令我们放下固执。

  四、勾连阅读,打通生活,升华自我

  当我面对着父亲的背影时,我是如此固执地照顾着“我”的自尊,而父亲离去后,我反而让自己沉浸在这种感动之中,甚至后来直接表露出“我”对他的思念,这份思念中,更是浮动着父亲的背影。其实,我们以前一起阅读的另一篇文章《目送》中也多次提到父女母子送别的背影,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令人感动不已。

  ppt展示:《目送》选段,生读。提问:既然父母用背影默默告诉我们,不必追,那我们又当如何呢?(畅所欲言)

  ppt展示:成熟,是正视和父母的矛盾,去用心读懂他们。懂得,是最好的孝顺。

  五、结语

  父爱,是一座山峰,让我们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也沉着坚定,任岁月之河冲刷涤荡,也抹不去他烙印在我心头的那一抹背影。光阴荏苒,那些矛盾却又被爱统一的点滴,时刻温暖着我的岁月。

  【作业布置】

  与父母坐下来,深入交流一次,我们关于成长的想法,尝试换个角度,理解懂得他们的建议。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朱自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背影》,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便在于它的常读常新,且可切入点非常之多,在教学设计时,必须立足学情,对教学内容做好减法,才能做到一课有得。

  本堂课的定位是一堂主题教育型,设计本堂课的初衷,是立足与文本,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成长自我意识觉醒期叛逆的特征,深挖文本的主题教育功能。本堂课我着重抓住了文中“父亲”与“我”的父子矛盾,以及父亲言行矛盾点,品读“父亲”对“我”的深情。结合文本中“我”的个人成长之路,探讨学生生活中与父母的矛盾,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正常心理,并尝试引导学生探究青春期处理与家长之间矛盾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本堂课的教学同样存在很多不足,个人总结以下几点:

  一、课堂节奏把握在教师手中,内容详实,但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不足。

  二、课堂上师生问答局限于表面,并未深入探讨学生实际情况,给予真实场景下的生活矛盾梳理,“文本”与“生活”矛盾呼应点浮于表面,未落实到生活真实场景之中。例:课内外文本勾连阅读升华主题环节,并未对学生的阅读体会加以引导,也未深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生活中与父母产生矛盾时学生是如何做的,以及今日了解“我”的成长轨迹之后面对父子矛盾我们“当如何”,没有切实感受到学生的个人成长。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文章:

《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05-10

《背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7-30

人教版语文《背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20

初二语文《背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5-18

《背影》教学设计09-06

初二语文《背影》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09-01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通用10篇)11-23

散文《背影》教学反思09-06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07-17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