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中国著名作家张承志的一篇文章。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张承志《背影》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背影
张承志
成年以后,有时我会在恍惚中陷入一种若有所思的混沌。有些儿时的影影绰绰的幻象,在那时明灭倏忽地掠过空茫的视野。我感到了一种诱惑和神秘;但我不能解释。那是什么呢?像一些匆匆而去的、避开我注视的背影!
那是在小学二年级还是三年级?——反正是在上学去的路上。我双手揣着兜,斜背着姐姐用过的旧书包,边走边踢着路上的石子儿。那天太阳照耀得炫目,我无意中眯着眼睛。突然,潮水浸漫般的人群中出现了母亲的背影。
她背朝着我,正大步笔直地赶着路。人潮缓缓地逆着她涌来,我觉得她的腰挺得又僵又硬。她的两腿好像迈不稳,但她走得又急又重。那一年我还不满十岁,经常因为淘气被她捆在桌子腿上。但是鬼使神差,我不再踢石子儿了,我默默地尾随着她,走了长长一程。骄阳照射着她的乱发,她的背影显得单薄又倔强。——不过那只是一小会儿的事;后来,究竟我傻乎乎地跟着她走到了哪里,又是怎样离开的她,我已经完全忘了。
差不多三十年过去了。
当然,三十年里,包括我的家在内,一切都变了。
前天下午,我为了休息一下疲惫的头脑,信步走出了家。明亮的阳光在拥挤的树枝和楼群间炫目地闪烁着,我漫步走着,脚下踢着一颗小石子。猛然间我看见了母亲——她正迎面走来,手里提着一捆青菜。她的步子一下下迈踏得急忙又沉重,像在僵硬地跺着路面。她穿过嘈杂,笔直地面对着我,我看见她的神情茫然又坚定。在那一刹之间,我被一阵难以名状的感动攫住了,我简直忍受不住这感动的冲撞。奇怪的是,在我眼中清晰而灼烫地走动着的,并不是她此刻银发苍颜的形象,而是一个恍如隔世的、充满神秘的背影。
三十年是一个轮回么?或者换一句话讲,是一个光阴么?然而,我所以感到激动,是因为我在记忆了差不多三十年的一个背影之后,终于看见了一个迎我而来的`母亲。
——我像在说梦。
旧历三月二十七的前夜,我来到兰州赶尔麦里①——追悼牺牲在清朝统治阶级屠刀下的亡人②的集会。到达时兰州已是夜色苍茫,我看见了一群农民,一群农村来的回民。他们背对着我,披着黑棉袄,夹着麻包捆正走得匆忙。我看见那一片在夜雾中黯淡亮着的白帽子,笨拙硬直的背影在我的前面朦胧地晃着,我觉得我已经能从那姿势中感受到他们的戒备、他们的自尊、他们与这都市的隔膜以及他们固执地认准的目标。
第二天,我的两眼看见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场面。两万农民从陇东河西、从新疆青海奔涌汇集于此,人头攒动的海洋上尘土弥漫,无文的农民掀起了直入云霄的呼啸。当两万人汇成的大海在我眼前喧嚣沸腾,当我真真地看见了两万个终日躬耕荒山的背影在拥挤呼喊,我激动得不能自制。
那一天我结束了自己漫长的求学。那一天我觉得自己拿到了一个没有硬皮证书的学位。
尔麦里结束了,我目送着农民们大股大股地涌出兰州。他们抹抹汗污的额头,把捆成小卷的黑棉袄一背,头也不回地径直去了。黑衣白帽的浪头急急地追逐着,只留给我一片斑驳闪幻的背影。我独自站在大街路口,一连几天目送着他们。我从心底感到了孤独。
我看惯了那些避开热气腾腾的食堂,蹲在车站一角嚼着干馍的旅人;看惯了那些匍匐着的苍老虔诚的脊背;看惯了在风沙弥漫的乡村大道上的、那些白帽子下面的坚忍眼神。我惊奇地感到:在奔波中目的似乎消失了,我像一片落叶,正在北方贫穷的黄土大山中悠悠地随波飘荡。
我看到了真正巨大的背影——
原来,这些黄土大山和原野村镇,连同它们怀抱中的那个默默人群从未向世间袒露自己。六盘山一字排成屏障,遮住了它背后的西海固。开都河眨闪着微笑般的粼波,隔开了隐蔽在绿荫中的村庄。黄河湍流上节节拦坝,消失了舟楫也消失了筏客子的传说。数不清的夯土墙蒿草丛掩护着,闭口不言殉教者的冤愤和鲜血的流淌。茫茫大西北黄褐色连着黄褐色;仔细听时,犁铧梿枷又只是循着成熟的节奏,你崇拜的人们只是日复一日地忙碌着生计。
每当远行将归的时候,我总是在别离的瞬间愣怔一下,心里总是在那一瞬闪过这个无法理解的背影。你什么时候才肯转过身来呢?生我养我的母族!要等到哪一次沧海桑田的时刻,你才肯从这世界上迎面而来呢?
我好不容易才听见了喊声。
妻子和小女儿正盯着我,她们的脸上挂着诧异的神情。妻子说道:“每天回来都见你这么背着脸坐着。你休息一会儿,和孩子玩玩吧。”
我想到了那个背影。
我在别人的眼中,也已经变得像一个背影了么?我回忆起有一次,我一路走着去车站。到了车站,突然有人猛击了我一掌:原来是个朋友。他大惊小怪地嚷道:“嘿!一路走着跟着你,可是走了一路也没认出你!干瞧了一路你的后背!”——这么说,我变了。
我抱起我可爱的小女儿走上闹市。在街心绿地上,她兴奋地使劲叫嚷着来回奔跑。阳光突然被她搅得闪乱不定。我出神地凝望着她,仿佛看见了一个梦。在那浪涛般涌动不息、又像高原大山般遥远的背影上,此刻印上了一个在阳光中嬉戏的、新鲜的小生命。
我久久地望着,心里慢慢涨起庄严的潮。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节)
[注]①尔麦里是伊斯兰教纪念先贤、哲人的一种宗教仪式。②中国伊斯兰教苏菲主义哲赫林耶学派的始传人马明心在清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公元1781年)被清廷杀害于兰州城墙。
11.请简要概述母亲形象特点并说明其作用。(4分)
12.如何理解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1)那一天我觉得自己拿到了一个没有硬皮证书的学位。
(2)我久久地望着,心里慢慢涨起庄严的潮。
13. 指出下面这句话的语言特色,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你什么时候才肯转过身来呢?生我养我的母族!要等到哪一次沧海桑田的时刻,你才肯从这世界上迎面而来呢?”
14.“背影”这一意象是本文构思的关键,请从主题思想和行文结构的角度,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背影》阅读答案
11.这是一个生活艰辛、性格坚韧的母亲形象。由点及面,引出下文对“更巨大背影”的描写,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族的崇敬与赞美。
12.(1)亲眼目睹了无文的农民为悼念先驱亡灵赶赴尔麦里的宏大场面和喧腾的潮流,这种坚守信仰的力量使我的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从而完成了一次精神境界的跨越与成熟。
(2)我望着女儿的背影,想到一个崭新的小生命正在成长,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生命的延续,更表现了民族精神的传承,血脉如潮,绵延不灭的神圣。
13.运用拟人、设问的手法和感叹句式,表达了对母族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既颂扬了虔诚执着的民族韧性,又表现了遗憾与祈愿,希望自己的母族不再仅仅眷顾于过去,更能面向现实,面向未来。总结上文,深化主旨。
14.(1)使主题思想深刻、丰厚。文章从母亲的背影写起,那是生命的起点;写到集会民众黑衣白帽、斑驳闪烁的背影,那是对逝者的苍老虔诚;写到黄土大山和原野村镇的背影,那是博大深厚的沉默与隐忍;写到“我”日渐陌生的背影,意味着生命的衰颓;写到女儿的背影,那是精神血脉的延续传承。“背影”充满着作者对自己“母族”的感念与敬仰,希望与祈愿。(2)使行文结构精巧、严谨。文章所述跨越时空,儿时记忆,求学经历,现实生活先后叠加,“背影”成为行文的线索,串起不同时空的场景与形象;从“我”儿时的记忆到“我”女儿的背影,民族精神世代传承的主题定格在一以贯之的“背影”意象中;“背影”作为文眼使全文的线索与题目相照应,使文章前后圆合,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