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是一篇记实散文。这篇散文通过一条与众不同的途径,反映了一种在旧道德观念的冰水退潮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天伦的觉醒。
《背影》的写作背景
《背影》的作者朱自清本名朱自华,1898年11月22日出生在江苏东海县。朱自清的出生,令全家上下喜气洋洋。朱自清曾有两个哥哥,还未成年就不幸相继夭折了。在他之后,又有了众多的弟妹。父亲对朱自清抱很大的希望,给他取名“自华”,这个名字源于苏东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自清”则是他在读北大预科时为了自警自策而改的名字。
1903年,朱自清6岁时父亲朱鸿钧将家搬到了扬州,朱自清就是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朱自清在家中颇受宠爱,但父母对他并不娇惯。他先随父开蒙识字,后到一家私塾念书。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了江苏省两淮中学(后改名为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当时他身子结实,个子不高,坐在第一排第一座。在老师眼中,这个孩子有点少年老成,不苟言笑,做事踏实,从不缺课。他平时喜欢看小说,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志向46一个“文学家”。毕业时,校方授予他品学兼优的奖状。当时有一个同学不服气,认为学校不公,感到朱自华比不上自己,但老师都认为这个学生虽然成绩好,但英华外露,不如朱自华老实忠厚。
1916年夏,朱自清考进北京大学预科。《背影》中第一句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里的“二年”是指1916年夏到1918年冬。“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那年”指的是1918年,当时朱自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一年级,他的父亲在江苏徐州谋事。
《背影》第三段中说“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个原因是“父亲赋闲”就是失业。失业前,朱自清的父亲在扬州做一个小官,既没有声名显赫的靠山,也没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关系。1911年辛亥革命,朱家被一个乡绅敲诈走一笔钱财。1918年初,他的父亲卸了差事,家庭经济就更拮据了。父亲卸职,人口众多,生计很难,家道衰微。作为长子,朱自清自然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很大压力。为了让朱自清在北京安心念书,他父亲不让家人把家事告诉他。但朱自清还是有所察觉,1918年他放暑假回家,对家事就一清二楚了。从此,朱自清暗下决心帮家里减轻负担,他学习更加刻苦,把本来应读两年的预科提前一年学完,投考北大本科,进入了哲学系。另一个原因是“为了丧事”。1918年冬朱自清的祖母病逝,朱自清接到噩耗后,连忙赶到徐州与他的父亲会齐,一起奔回扬州发丧。为了安葬祖母,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变卖典当了许多家产,又借了一笔高利贷,才勉强办完了丧事。
丧事完毕后,朱自清和父亲一起坐火车北上,在南京车站,父子别离,于是便有了《背影》中那感人肺腑的一幕。
拓展阅读;《背影》赏析
《背影》是记实散文,朱自清作,写于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背影》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主题思想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感人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背影》的写作背景】相关文章:
《背影》写作背景10-23
《背影》写作背景07-19
背影的写作背景09-12
《背影》的写作背景及赏析11-18
《背影》写作背景与赏析05-23
朱自清的《背影》写作背景07-04
朱自清《背影》的写作背景06-28
背影写作背景及主体思想09-09
朱自清《背影》写作背景和思想意义06-17
《背影》背景资料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