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端午节手抄报图片素材

2024-10-19 板报大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粽”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万水千山“粽”是情。端午节,要吃“粽”,祝你“粽”横四海,“粽”是走运!

  大学端午节手抄报图片素材

  端午节手抄报篇一:

  端午节的意义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的节日内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也是如此。

  说到端午节,屈原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人物。因为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比如吃粽子,就和屈原直接有关。

  相传当年屈原看到楚国山河破碎,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江。百姓为了不让河中鱼虾吞噬屈子遗体,将饭团纷纷投入水中;又怕饭团被蛟龙所食,遂将其包裹起来。这就形成后来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和节日包、食粽子的习惯。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可是,他的才能受到上官大夫的嫉妒,于是挑拨离间,而怀王亦不明察,结果“王怒而疏屈平”——从此疏远了屈原。

  事情至此,可能会有各种结局,比如“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战国时期,自由迁徙恐怕也不是困难的事情。但屈原偏偏不是这样,“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即便怀才不遇、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自己的楚国,心里挂念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能表现出这种情怀。然而终于无可奈何,不能如愿报效国家。

  于是,这位楚国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披散头发、脸色憔悴,来到了汨罗江边。在这里,他和一位渔父有过一次震撼心灵地对话——

  渔父:“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人见放。”

  渔父:“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渔父的意思非常明确,他是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也答得干脆:“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说完怀抱石头、投江而死,没有一点折腰妥协、同流合污的余地。

  后世人们祭奠屈原,以至形成一个传承久远非常隆重的节日,其原因,就在于他关心民瘼、忠于祖国;追求真理、不屈不挠;无私无畏、信仰坚定;英雄气概、视死如归。当然,屈原的选择也是他性格的必然。对此,晚于他140年出生的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就对此不以为然。他在遭贬赴任长沙途径汨罗江时,写下非常有名的'《吊屈原赋》,其中就有“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游历九州任择君,何必对故都恋恋不舍?)但是司马迁说,我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正是屈子伟大的地方。现在想来,如果他不投江,他就不是屈原;他是屈原,一定就是投江的命运。这是他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屈原对于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不正是需要的品德?坚定信仰、毫不动摇,不正是应有的忠诚?忧国忧民、家国情怀,不正是亟待的担当?由此就能看出,端午节——推而广之所有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是假日经济的“猎物”,更是根脉代代传承的基因。千万不能用舌尖上的享受稀释了文化的结晶,淡漠了文化的传承。

  再说几千年来,围绕端午节已经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比如在诗词创作方面,就有辉煌传世的作品。宋代韩元吉的“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形象地写出了古人对粽子的喜爱。北宋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则把端午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酒的场景描绘得生动传神、极具美感。陆游笔下的《乙卯重五诗》:“重午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更是文字华丽,把端午欢乐极尽铺排。

  此外,北宋张耒的“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虽则数语,但悲苦凄情纸面凸显。不惟宋代,唐代也有脍炙人口的名句。唐代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达了作者端午时节对屈子的怀念之情,对昏君奸臣的憎恨鞭挞。唐代以降,亦是如此。就连伟人毛泽东也在1961年秋,写了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赞赏屈原文如匕首、以死醒世的献身精神;一部《离骚》终生喜读。可以说这些诗词,为端午平添了肃穆厚重的氛围。

  端午节手抄报篇二:

  古代端午最早是健康节

  战国时期人们把包含夏至的五月看成是邪气丛生、有害于生命的“恶月”,这一时节,各种能辟邪的物事纷纷登场

  全民动员沐浴兰汤、挂菖蒲、缠丝带、喝雄黄酒辟邪保健,这是战国时代端午节的场景。最早的端午节,其实与屈原无关,而是夏季驱除疫病的节日,可以说是最早的“健康节”。

  重庆市孔子儒学研究会会长鲜于煌介绍,战国时期人们认为,夏至时节阳气达到顶点,代表死亡的阴气重新出现,并将逐渐强大。因此,他们把包含着夏至的五月看成是邪气丛生、有害于生命的“恶月”。

  正因为如此,在这一时节,各种能辟邪的物事纷纷登场。人们除了搞大扫除,还要采回能辟邪的兰草,泡在热水中沐浴,称为“兰汤沐浴”。同时,还要在门上悬挂可以辟邪的'菖蒲、艾蒿,在家中贴上镇邪的艾虎或符图,并在手臂上缠绕“令人不病瘟”的五彩丝带。

  五月是“恶月”的说法并非完全迷信。鲜于煌说,五月正是蜈蚣、蜘蛛、蛇等“五毒”出没的日子,加上天气渐热容易产生各种疾病,因此人们采用各种手段防止疫病,期待家人健康。喝雄黄酒的习俗也是由此而来。在大家熟悉的《白蛇传》中,白蛇就是在喝了雄黄酒后现出了原形,可见在人们心目中雄黄酒辟邪的力量之强大。

  “如果去除了其中迷信的成分,端午节的现代意义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辟邪’。”鲜于煌说,这种辟邪就是把过去一些不好的“气”,也就是人的某种不佳的状态,通过净化的方式统统去掉,换一个全新的状态,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 相关推荐

【大学端午节手抄报图片素材】相关文章:

数学平均数手抄报图片素材10-23

端午节手抄报英语手抄报06-27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06-11

端午节手抄报素材06-11

端午节的手抄报资料06-11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06-11

端午节的手抄报素材06-13

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手抄报06-25

2024端午节手抄报素材06-11

关于端午节手抄报素材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