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手抄报资料

2022-07-05 板报大全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端午节的手抄报资料

  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很多人可能会脱口而出:纪念屈原呗!吃粽子,划龙舟,不都是纪念屈原?这是今天许多年轻人的看法,但是,这不是端午节的传统,不是古人对于为什么要过端午节的看法。“吃粽子、划龙舟”不是古人过端午节的主要内容,这仅仅是古人过端午节内容的极小的一部分。

  我们不去说“曾记得端午日朝贺天子”,端午日朝贺是当大官们的事情,虽然是国家大典,但是与老百姓无关。

  与老百姓有关的事情,清·《清嘉录》上举出许多,大致有:

  修善月斋,贴天师符,挂钟馗图,瓶供蜀葵、石榴、蒲蓬,妇女簪艾叶、榴花,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蒲剑蓬编。

  采百草蟾蜍合药,以彩绢与金属丝制花草、毒虫蛇虎杂以幡幢宝盖以为钗符簪于髻鬟,雄黄荷包、绕绒铜钱,老虎头、老虎肚兜,独囊网蒜,进长命缕(长寿线),五毒符,避瘟丹、蚊烟,划龙舟等。

  这是清代过端午节所做的事情,其中只有吃粽子和划龙舟与屈原有些关系(也并非都为屈原,为屈原只是“楚俗”,吴俗是为伍子胥)。这说明如今许多人对端午节的认识已经离古人的看法很远,远远不是端午节真正的传统。

  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

  粽子是端午必吃食品,它是端午节日符号;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期,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历史久远,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真正成为民俗大节是在六朝以后,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它说法还甚多,诸如: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

  端午与艾

  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也有的地区叫“端阳节”的,是纪念伟大的爱国文人屈原的日子。这一天,许多地区有门前挂艾的风俗,据说以此是为屈原招魂。实际上,艾有显著的驱疫、避邪、防病作用,是古人重视疾病预防、防患于未然,采取的季节性防疫措施。有人把插艾与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关键是对“邪”理解的偏差上。中医学中的“邪”,不是社会学中的邪说、邪教、邪道之类,而是指的是大自然中的不正之气。关于这一点,《黄帝内经》中说得明白:“邪之所凑,其气不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见,“邪”是与“正”相对的,正气是人体的生理之气,邪气就是侵害人体的病理之气了。因此,插艾“避邪”,包含的是预防疾病的寓意。

  按照时令,端午处于小满和夏至之间,为夏节。此时,自然界阴阳交替,随着万物的萌发,各种致病微生物的繁殖也活跃起来,多种传染病也相机抬头。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古人发现:当季节变化或环境改变之时,人的机体不能一下子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各种疾病很容易发生,而采取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确有避免和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生活中的经验逐渐成了传统,并约定成俗。就同现今集中进行的季节性防疫一样,古人巧妙地利用端午这个节日,把预防疾病的科学措施与节日的社会学意义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在节日的庆典中进行一次集中性的卫生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端午就是一次季节性疾病的群体预防日。从植物生长状况看,端午时节正是艾草花未开、叶茂盛、有效成分最高的时段,采艾、挂艾就更显得有充足理由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的“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的话,一语道破了这一活动的实质。新艾的强烈芳香气味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杀菌素,正好可以把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致病物消灭。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的科学性,得出了以野艾叶烟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产碱杆菌以及结核杆菌均有杀灭作用的结论。

  艾,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山坡、荒地、田边、路旁、林中。它最早见于《诗经》,别名甚众,如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黄草、家艾、甜艾、草蓬、艾蓬、香艾、阿及艾、野莲头、狼尾蒿子等,习惯上以汤阴的北艾、四明的海艾、湖北的蕲艾为药中的上品。传统认为,艾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以治疗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诸证。历代医案中如《补缺肘后方》用之治卒心痛、《卫生简易方》用之治脾胃痛、《圣济总录》用之治气痢腹痛、《千金方》用之治下血崩漏、《圣惠方》用之治鼻衄不止、《本草汇言》用之治白带淋漓、《肘后方》用之治胎动不安、《本草纲目》用之治盗汗不止等的,每每奏效。古人赞誉艾叶入药“通十二经”,灸用“治百病”。现代研究认为,艾有抗菌和兴奋神经中枢的作用,通过服用其煎剂或浸膏可引起大脑、运动、呼吸和血管收缩中枢的兴奋。近期临床有用之治疗慢性肝炎的,总有效率达92%;治疗慢性气管炎的,达81.88%;治疗急性菌痢的,达100%;治疗间日疟的,达89%,治疗肺结核喘息症、妇女白带、寻常疣、钩蚴皮炎等的,也都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端午节的手抄报资料】相关文章:

关于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09-10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简单又漂亮06-25

环保手抄报资料06-13

国庆手抄报资料01-17

英语手抄报资料09-11

安全手抄报资料08-29

爱耳日手抄报资料02-28

亲子手抄报资料10-10

感恩手抄报的资料11-14

幸福手抄报资料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