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看到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手抄报吧,手抄报能有效帮助我们获得信息,培养综合能力。那什么样的手抄报才是好的手抄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清明节手抄报素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手抄报素材
清明节作文
又是一年清明时。
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清明节”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除了知道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只知道“扫墓”这样的词语,而我长这么大,还从未给先人们扫墓。从前因为年龄太小,妈妈也不曾带我去过墓地。这两天因病一直待在家中,身体稍稍恢复时,妈妈说:“清明节有些人也喜欢出去踏青,就是去郊外走走,体会一下这个节气的气氛。”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清明节有三天假,本来就是用来玩的罢?
下午,天气很温和,让人有种夏天要到了的感觉。我约了几位同学一起骑自行车。我们有七位伙伴,沿着红树林向东边骑。一路上有许多人,特别是在大广场上,人头攒动,怎么就有这么多人呢?我不禁心里想,为什么他们没有去扫墓或者烧点香呢?朋友大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走!我们骑快点!别看风景了!”说完,他们都飞快地骑走了。今天的天空很亮,太阳睡在仅有的几片云上。四周的草地上,太阳闪着光,草被风吹得轻轻地动。看到这种景色,心情不免开朗,我也加快了速度。
过了有差不多一小时,我们谈论着在草地上看见的那些趴着的小顽童和空中飞行的滑翔伞,到了一个大湖前。湖的一侧是几十棵整齐的大王椰树,另一侧是几幢仿古哥特式别墅。午后剩下的时光,我们都在这里度过了。直至东边天空的暗蓝逐渐织上西边的天空,只有楼房的墙角上,还有一丝丝的光时,我们才动身返回。
也许清明节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它在我已经过去的童年和生活中,像一阵风,又像一阵雨,曾经洗刷去过我心头的一些不快。
每年的清明,几乎都有淅沥的春雨来渲染阴郁悲凉的气氛。 今天又是清明节,天阴沉沉的,雨丝欲断还续,还带着几分寒意,这真是应了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啊!我和爸爸、妈妈一早随堂哥的车回老家拜祭爷爷、奶奶。
我们吃过午饭后,便向山里出发了。只见路盘旋在山腰,路很陡,也很窄,加上近来是雨天,这山路就变得更滑了。走起路来,脚还会不时的打滑。小路的两旁长满了茂密的树木,野草,一切显得那么的幽静。我走着走着,一不留神就滑倒了,手碰了带刺的野草,也被划破了,出了血,痛得我眼泪在眼眶里直打 转…… 好在爸爸在旁边一直鼓励着我,我鼓足了勇气,继续往前行。我们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爷爷、奶奶的墓地。
我们开始扫墓了。我们首先除去墓前的杂草等,爸爸和几个伯伯,几个哥哥给爷爷,奶奶的墓挂上冥纸,点上香烛。爸爸就叫我在爷爷、奶奶的墓前行礼拜祭。爸爸还对我说了有关爷爷、奶奶生前如何不怕艰辛,把爸爸姐弟几人扯大成人的事,我深受感动。我看着那袅袅升起的香烛的烟,我又深深的向爷爷、奶奶的坟三拜,表达我对爷爷、奶奶的怀念。
清明节作文
如丝春雨沥沥淅淅还是下个不停,几阵春风吹过,墓侧梨园的一片片冰清玉洁的梨花被风雨吹送我们的身旁,零落在地上,似乎也和我们一样有着 拜祭之心。望着 漂漂洒洒的梨花,我伫立着,思索着—— 在今后的读书过程中,我要克服一切困难,争取优异成绩,以告慰爷爷、奶奶在天之灵。
又是一个放假的星期六,也正好是一个清明节的前几天,为了让我们也能祭拜祖先,所以全家便提前了几天来扫墓。但这次扫墓并不像以前那么单纯,这次扫墓也许会带给我们许多快乐的事情。
一路上,我们再次闻到了农村独有的风味——“空气清新”。在繁华的城市里什么都好,唯独空气受着工业的影响而变得到处是一层烟雾,让这天空慢慢地变成了灰色,那清新的味道从此在城市里消失了。回到了这里,感到在我们头上的天空是那么的蓝,白云是那么的白,我真想永远的生活在这片天空下,享受在城市闻不到的味道。看完天空,再看看在我身旁的山,真是不能联想。山上,一棵棵野松挺拔的生在悬崖陡壁的土里;一簌簌映山红向我们吐出它的新枝,在春天的陪同下,花蕾渐渐的长出来,仿佛在向我们报到春的来临;梨树的枝头上长满了白梨花,在春风的呼唤下把它小小的花瓣洒入人间,在路上铺上了一条白色大道,好像正欢迎着我们在它这里通行。春天的气息注入到我的脑海间,让我心旷神怡。
观赏完美好春光后,我们开始自己的安排——做竹筒饭。心灵手巧的姑父早就把应该带的工具给带来了。“哒哒哒”传来了姑父砍竹子的声音,随后又开始锯,经过了一番周折后,终于可以把竹筒饭放在火上烤了,我们耐心的等待了好一会儿,竹筒饭终于烤好了,肚子已经哇哇叫的我们,迫不及待地吃了,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所以,有的竹筒饭还是半生半熟的。这可害死我了,不能过瘾的尝到竹筒饭的香味,但这总给我们吸取了一点教训,让我们下一次做竹筒饭更好了。
吃完饭,我们上山了,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爬上很高的山,来到坟墓前,向老祖宗祭拜,求着老祖宗的保佑,让世界太平,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让公平来结果这场无必要的战争。也让我们这些小荷才入尖尖角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绩,不辜负你们这些长辈对我们的期望;也让全家健健康康,开开心心……按着次序办完后,我们向着太公太婆说着再见,便又下山了。
一天的路程在这里结束了,我们也又得回去吃晚饭了。“哎!”时间过得真快呀!一眨眼,一天又这么结束了。
又是一年清明时,可今年却不是“雨纷纷。”而是“阳光灿烂。”这时还是百花齐放的好季节,所以趁着清明这个假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踏青赏花。
清明节作文
我们先到了公园的大门口,还没进去,一阵阵花香扑面而来,让我情不自禁加快了脚步。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的迎春花,让我大饱眼福。接着又看到一片片桃花竞相开放,想起填满了这里,我想摘一朵,可又一想:摘下来它就死了,留在树上很漂亮,每种植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命,我没有权利夺取他的生命,于是,我向前继续走去。
我又看到了红玉兰和白玉兰,给我的第一感觉也是香,但我发现了它不寻常的一点,有很多人都再捡白玉兰的花,妈妈告诉我玉兰花可以煮粥,有祛风、活血的功效,所以大家都来捡。我不由的感叹:“世间万物真奇妙,在生命结束后,依然有它的用武之地。
我还看到了桃花,那盛开着的桃花,每一朵都热情的迎接我们,小草也露出了绿绿的尖芽,仿佛在向我们说:“看!经过一个冬天,我还活着,我还发芽了!”小草,我也在为你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走到了最后。有一座亭子,我走了上去,亭子很高,站上去可以看见公园和对面的景色,紫的、粉的、白的、黄的汇在一起,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已近黄昏,我们也该回家了,黄昏的这里,更美了,不管什么花,身上都洒满了阳光,充满春的气息,生命象征着欣欣向荣。
今天,我赏的不仅是花,还有生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肠。
冥钱飞起白蝴蝶,人声啼哭似杜鸟。
又是清明时节,又是纷纷细雨,又是面对黄土荒丘或冰冷墓碑而黯然洒泪的时刻。一代代人都在问自己: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尽管我们每一个人从孩童时起就这样问父母,也这样问别人,直到长大后问自己,可谁也无法清醒地回答自己。因为避讳,也因为禁忌,还因为难以表述的窘迫心境。所以,佛教的禅宗就有了一个很著名的偈语:从你来的地方来,到你去的地方去。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如同提出这个问题一样,不需要什么思考。当我们在清明细雨中缅怀逝去的亲人或先祖,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仍然如同他们一样,从虚无间由父母将自己带到了这个人世,又从这个世界回到了一抔黄土中。而在这个世界走过一遭后,给这个永世永存的时空留下的最珍贵的东西,除了一段为时不会太长的名声,让亲友和后辈存念怀想,再就是这“一抔黄土掩风流”的坟茔,让同样不会延续太久时间的后人们来祭奠。但是,就是这种总会被淡忘的祭奠,却以不出三代的亲情怀念和环环相扣的链接方式,在血缘亲情的怀念与哀思中,让中华民族子孙的血亲世代相传,并产生了巨大的认祖归宗的情感凝聚力——这就是中华血统与炎黄子孙的后裔,这就是百家姓赋。
清明节来历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清明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清明节手抄报素材】相关文章:
清明节手抄报素材03-25
清明节手抄报的素材04-02
清明节手抄报简单素材04-08
2024清明节手抄报素材04-08
初中清明节手抄报素材08-20
小学清明节手抄报素材04-01
清明节手抄报简单素材09-04
关于清明节的手抄报素材12-15
清明节手抄报素材文字内容10-18
清明节简单手抄报素材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