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看到过自己喜欢的手抄报吧,每一份手抄报的后面都包含着编者的辛勤劳动和聪颖的智慧。你知道什么样的手抄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手抄报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素材,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素材
清明,一个充满和矛盾的日子。万物更新后的春意盎然,对应的却是故先人的缅怀,似乎仅有不期而至的绵绵春雨,才能抒发这种情绪。
三天假期成为众人踏青的日照,旷野和墓地里,随处可见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携老扶幼的扫墓大军。
每年清明,祭祀先人,打扫墓庐,是中华民族沿袭数年的习俗。
清明节,一个诞生在春暖花开的美好节日,意就非祭祀如此单吧。在我们的传统认识里,清明就是祭祀亲人,先人的一种方式,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这太平盛世的和谐社会里,我们应该通过一种方式,告诉我们的先人,今天的发展进步有他们的一份贡献。今天,新法规下清明赋予了,我们更充实的涵义。清明不仅意味着祭奠先人,更是阳春三月,人们出户外踏清的好时期,给自己的新年孕育一个好心情。
当然,在这样的日子里,一些平时因忙碌没时间,很少见面的同乡:朋友可以聚到一起,聊聊一些往事,掏掏知心话,交流交流友情,处处都是乡情亲情,感受亲情,友情的温暖。
祭奠,更让我们感觉到,生命是如此宝贵与脆弱;让我们感悟活着真好!生命是如此重要与精彩,它启发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珍惜生活,这样才不枉世界赋予我们的一切,我想,这才是清明节给我们最好的感悟吧。
去年的十二月五日,是导师余虹教授魂归道山的日子,是一个永远铭刻在我心中的、在记忆中永远会发出隐痛的日子。
去年今日的这个时候,我正在归家的公交车上。刚结束系里新任领导的履新酒宴。车还未到家,手机响了,一看,是新任领导的电话,接通一听,消息竟然是我的导师余虹教授已于当日下午撒手人寰。
消息由导师在首都师大的一位挚友了给上海某位学者,再从这位学者发给我的新任领导,然后,这位新领导及时又转告了我。当我在车上把这个辗转了半个中国的消息向我那几位仍然在校的师弟妹们证实的时候,他们还没有一人获悉此消息。当我下了车,一路默然流着眼泪、带着酒醉撞撞跌跌地走回家的同时,电话里那些师弟妹们没有一个敢相信我转告的消息,但听到此消息的时候,他们也都立即痛哭失声。
接下来的几天,天天都到人民大学。同门师兄弟都自发地配合人民大学文学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些已毕业的外地师兄姐,陆陆续续返回人大向导师告别,同年级一些听过导师之课的外地同学,也有人约请我替他(她)在导师的悼念室献一束鲜花。一切都在默默地进行着。每人也都在心中默默经受着往日记忆带来的隐痛。
我曾经相信死亡不过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在另一道空间中运行,可是,当生死之间这道无言的鸿沟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却丝毫也不像宗教说教者所说的那样轻灵洒脱。它永远是一道无法弥合的伤痕,它可以吞没一切眼泪,吸干所有鲜血,毁灭一切生命躯体,但它永远不会给你任何关于生死之谜的丝毫答案。--从来没有感到死亡离现实如此之近,从来没有感到关于生死之间的这道谜如此之沉重,从来没有感到死亡竟然会如此轻易地接受一位思者的默然献身,从来没有感到……
给导师留言,给导师守灵,参加导师的追思会,送完导师归乡的最后一程。每走过一道程序,便意味着追随导师整整六年的现实将一步步地被封存为记忆,意味着往后的日子只能与导师在记忆中相伴,意味着往后每每阅读他的著作都会被每个文字所浸透的生命感所深深扎痛……余老师呀,余老师,每每面带微笑的你,为何走得如此绝然和伤痛?每每宽容对人的'你,为何对自己如此不宽容?
周年之祭,愿您的所想所思,不再经受如此沉痛之累;愿您的天路历程,永远与天界的明灯相伴…
细雨蒙蒙,透过细腻的雨丝,仿佛能看透街上的行人,就好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的,街上的人不多,叹,又是一个清明。
回了老家,在未开桌前,看天未暗又下着几滴小雨,伴随着这种天气走了出去。
眼前是一排整齐的绿,铺满老房子前面那块地,听爷爷说那是米麦,他还笑我没见过这东西。下地后一股清晰的味道扑鼻,似乎是从天空飘下的余地溅落在大地上,顺便还吧藏在土里的香味带了出来。是的,这的的确确是大地是味道。上前折下一支米麦,整支米麦里都沾着春雨,一有什么动静,水珠就滴溜溜地滚进叶子于杆的缝里去。细看这支米麦,有六股,它们还没成熟,青幽幽的。一粒粒一颗颗,都有以根常常的须冲天向上。爷爷告诉我它们是先长壳再长肉的,成熟后可比现在大多了。
其实刚进老家的小道,我先注意到的并非这片麦绿,而是远处宁go头(方言,院子)里两棵高达的梨树以及那漫树白花。看完这片绿,我就迫不及待地跑是看这片白了,哦不,是雪白。真的很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站在这片雪下,满地都是春风带下来的花瓣,零零散散,洒洒落落。又回到老房子转了转,欣喜发现14年前那棵枇杷树结果了。有好几棵枇杷树在支小小的土地里孕育,生长。那是14年前妈妈怀我的时候所吃的枇杷,随便一扔,谁知所扔之处必有发芽,它们与我同岁,与我一起成长。
时间还早,又与哥哥去了后山,这个小小的村庄依山而建,后山不是一座儿是一片。找了最近的地方上了山。这是一条经常走的路,小时候把整座山都翻遍了,走遍了,玩遍了却找不到什么宝藏,今日却感觉整座山都是宝藏,它正坚守着小时候与伙伴们冒险留下的快乐与回忆。上山依旧做着那同样的事,走同样的路,吹一样的风,却又不一样的感受。整座山都沐浴在微寒的春风中,都沉浸在有趣的回忆中。依旧做着看似幼稚的事,采了一大把红杜鹃,小时候也如此,仿佛上山就是为这片春风春雨滋润过的红色似的,时间怎么过还是如此风尘不变。
这些植物以及这些山,完好地保留着我的回忆,触摸着空气,触摸着风,看到它们仿佛打开了记忆,那扇陈旧的门。
微微清风,吹来清明的悠悠寂寥,今年,要怀着怎样的心,去祭扫。
幼时,爷爷对我:“烈士的心是炙热的,感动这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我问爷爷:“烈士是什么。”
爷爷说:“烈士是为我们开辟光明大道的人,是无畏的英雄。”
哦,烈士是英雄……我默念着。
直到我上了小学,去祭扫烈士墓时,是夏天,烈日炎炎么,可烈士会怎么面对呢?无畏么。可我明明是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也不想再走了。耳边又回荡起爷爷的话语:“当烈士倒下时,不会再站起来,因为不可能站起来,只要有能力站着,就不会倒下。这是烈士的信念!”我想,这是怎样沉重,背负着信念的压力。我硬挺着来到烈士碑前,耀眼的太阳照在烈士碑上,很庄严,很庄严的……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耳边传来的是教师铿锵有力的致辞,我的心也忽然间沉重了,是烈士的威慑力么?
不是的。是他们的那炽热的心感染着我,多少年长眠在地下,他的信念感染着我,不屈的信念,宁死不屈的信念啊!于是我的心,在惆怅之中荡漾了……
又是清明,我们循着历代鸿山人的足迹走到了现在。
今年,我已升入了初中,再次去扫墓时,又是怀着别样的心啊,带来的是别样的苍茫,也少了些沉重。
我想起了我的小舅,那朴实善良的小舅,他一生没做过坏事,我舍不得他,也离不开他。
可他偏偏就走了,走得那么干脆,走得那么坦然,我还有那么多的话没对他讲。
母亲告诉我,不能在外婆面前哭,怕她伤心。我在角落里哭,但哭得越伤心,就越难忘记,或许我永远都不能忘记。
今年,我打算追逐春天,抛开一切沉重的往事。
我要追逐烈士的脚步,学会无畏,学会坚强。既然我忘不了它,就面对它,不怕伤心,不怕沉沦,因为去面对,就不会退缩,就要学会勇敢,像烈士那样无畏,今年,我要开开心心过清明,就去迎接耀眼的光,接受属于我的光明大道,活出不一样的我。
今年的清明,我要活出生命,活出精彩,活出属于我的人生!
清明节来历与特色习俗
清明节来历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清明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 清明节手抄报素材文字内容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素材】相关文章:
清明节手抄报素材文字内容10-18
语文手抄报内容素材09-24
雷锋手抄报的内容素材02-29
雷锋手抄报素材内容02-29
学雷锋的手抄报素材内容03-25
雷锋月手抄报的内容素材03-25
学雷锋的手抄报内容素材02-29
清明节手抄报素材03-25
清明节手抄报的素材04-02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