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阅读练习

2024-10-24 白居易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即公元772年2月28日,卒于唐武宗李会昌六年八月,即公元846年,祖籍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后迁下,即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而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县。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葬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香山之琵琶峰。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钱塘湖春行》原文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解词

  1、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

  2、春行:春天散步。

  3、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4、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5、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6、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7、暖树:向阳的树。

  8、乱花:指纷开放的春花。

  9、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10、没:音mò,隐没。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12、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三、朗诵节奏

  孤山/寺北/贾亭西,(用高一点的声音)

  水面/初平/云脚低。(用低一点的声音)

  几处/早莺/争暖树,(用高一点的声音)

  谁家/新燕/啄春泥。(用低一点的声音)

  乱花/渐欲/迷人眼,(用高一点的声音)

  浅草/才能/没马蹄。(用低一点的声音)

  最爱/湖东/行不足,(用高一点的声音)

  绿杨/阴里/白沙堤。(用低一点的声音)

  四、赏

  在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在历史上,最有名的要数唐、宋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做出了让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了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后人又称之“风流太守”。

  在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七月,即公元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剌史,而在唐敬宗李湛元年三月,即公元825年,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此《钱塘湖春行》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从白居易这首七律来看,他不但描绘了西湖旎的春光和勃勃万物,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合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其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前一句是点名地点,后一句则写远湖面之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亭,又名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建亭于西湖,杭人称之贾公亭,亭于五六十年后而废。乐天为此诗时,其亭尚在,亦西湖一胜。所以,乐天始来此孤山寺之北,贾公亭西畔,张目远:春水新涨,几与岸平,云幕低垂,与水面相接,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而其“初平”二字,貌似写西湖春水之形象,实则是写乐天对春之西湖景象的第一个深切感受。试想,春雨连绵,湖水日益上涨,眼看就要装满西湖,似乎湖面与湖堤一平。而一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能产生的感觉。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是写天空之近景。前一句是写:正当诗人沉浸在西湖那静美的风景时,耳边却传来了清脆婉转的鸟鸣声,从而打破了诗人的沉思、遐想,诗人从水云交界处收回视线,发现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世界之中。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树上最能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晚了而赶不上趟儿。在这里,诗人用一“早”字来形容黄莺,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充满生机的黄莺由衷的喜爱。又缀一“争”字,不仅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而且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后一句则写:不知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而这里,诗人用一“啄”字,从而展示出了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总之,这两句,亦“争暖树”、“啄春泥”准确地写出了早春乍暖还寒的季节特征。“几处”、“谁家”也把握住了早春鸟儿活动的“度”,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和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前一句,诗人把视线从空中转向脚下的植被,写“花”而言其“乱”,以至“乱”得渐渐地快要迷住赏花人的眼。此一写法,非他人诗中所能有,而是乐天所独有的感受,也正是因为诗人这一独有的感受,写出了万紫千红,千姿百态,漫山遍野、争奇斗艳的鲜花。因此,在锦簇花团所映衬的湖光山色,使得诗人无法分辨出孰高孰下、孰优孰劣,只觉得眼前乱,心神迷离,美不胜收,应接不暇。若说此句是驻足观赏,是静态,那么而后一句,则写骑马踏青,是动态的。在绿草如茵、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信马由缰游山逛景,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而诗人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诗人信马而游,从孤山寺一带来到湖东白沙堤,岸边的野花,路上的嫩草,堤两旁的绿树,让他深深地感受到冬天过后的春的气息,冗务之余的赏春的愉悦。不过,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

  总之,此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五、艺术特色

  此诗犹如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并以“行”字为线索,采用空间转换的方法,诗人自孤山、贾亭开始,至湖东,止于白堤。且以“春”字为着眼,写早春美景及其给人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其用词语考究,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从内容上看,首联,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颔联,细致写出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盎然,侧重于飞禽;颈联,写出春行俯察所见,花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尾联,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以“最爱”直抒深情。

  从写作角度来看,前一句点出西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首联起行,颔联仰观,颈联俯察,尾联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景随作者视角而走,自然流畅,引人入胜。

  总之,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通俗流畅。

  六、名句赏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能没马蹄。”是以诗人的对美的感受而写景。眼观岸边野花,渐使游人为之着迷;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七、练习及答案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4、白居易这首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5、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莺争暧树,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

  6、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阳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7、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8、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无比热爱之情。

  9、对全诗分理解不当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10、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11、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绿杨阴里白沙堤”。

  12、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 、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1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1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草”、“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评分标准:能抓住“乱花”、“浅草”进行赏的给1。5分;能抓住“浅欲”、“才能”或“迷”、“没” 进行赏的给1。5分。能全面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赏,语言通顺的给3分。答得不完满的酌情扣分。)

  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16、白居易这首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17、品读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野花开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

  18、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西湖早春美丽、热闹的景象。或:春日郊外,花草盛。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景色美丽。

  19、分“乱花渐欲迷人眼”诗句中“乱”字的表达效果。花开盛;色彩缤纷;贬词褒用。

  20、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峙”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21、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什么感情?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诗中直抒胸表达这种感情一个词语是什么?爱(最爱)。

  2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小,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3、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4、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25、诗中的“钱塘湖”,就是现在的杭州西湖,你知道的写西湖的名句还有哪些?请写出连续的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26、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C)

  A.诗的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冬日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了百花竞放、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这首诗能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 相关推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阅读练习】相关文章: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02-23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赏析03-24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及鉴赏03-21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翻译赏析10-26

古诗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赏析03-13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详细赏析04-13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歌赏析09-12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翻译赏析03-21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译文及赏析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