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少年时,曾随父避乱越中,广游江南,尤其钟情于苏杭。年过半百时得以出任杭州刺史,后又任苏州刺史,算是圆了平生心愿——“异日苛获苏杭一郡足矣”。不仅一郡,而且是两郡皆得,天堂(苏杭)圆满,可谓失意中的得意。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即州最高长官),前后三年,实际时间仅20个月。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白公却为杭州做了多件大事,对杭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白居易所筑之堤并非今之白堤。今之白堤东起断桥,西至平湖秋月,早在白居易之前已有,当时名白沙堤,或沙堤。但不知此堤为谁所筑,何时所筑。即使在白居易那个时候,也已是迷案了:“谁开湖西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白诗自注云:孤山寺路(即白沙堤)在湖中,草绿时望如裙腰,旧志云不知所从始。白居易在诗中屡次提及白堤,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等。
那么,白公所筑之堤在何处呢?说法不一。或曰在钱塘门北,由石函桥北至余杭门(即武林门)。或曰在钱塘门外即今日松木场到武林门外。《古西湖白公堤堤址新识》云:在钱塘门外,自东往西,经昭庆寺前,直至宝石山麓与白堤的东端相交接处。新《西湖志》曰:在今宝石山麓至湖畔居一线。我以为都不能作为确论。不过有一点是基本一致的,即白公堤的一端在钱塘门外,想必不会离钱塘门太远,也就是应在今天的六公园(或湖畔居)附近。后人虽知有白公堤,但由于它湮灭已久。而人们又怀念白公这位好“市长”,于是有意无意地把白堤附会成了白公堤。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白公堤的建筑,把西湖一分为二,堤内是上湖,堤外为下湖;上湖蓄水,并建水闸,需要时放水,“渐次以达下湖”。这样既可防洪水淹没湖下农田,又可以蓄水,酌情泄流,灌溉农田,同时开拓了水上交通运输之便,利莫大也。但当初白公筑堤时曾遭遇很大阻力。好在白公早已经过认真的调研,胸有成竹,一一据理据实反驳,终使治湖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2、疏浚六井,便民饮水,安居乐业。
早在白居易之前数十年,李泌(722—789)出任杭州刺史时,就已开治六井,解决了杭州居民的饮水难题。杭州为江海故地,当时仍距海极近,地下水咸苦不能饮,居民惟有近山处凿井方得淡水,但远不够用。李泌利用一种有别于一般挖井手段的特殊方法开六井,以引西湖之水入城,供居民饮用。六井为:相国井、西井、方井(即眼井)、金牛井、白龟井和小方井(即六井)。相国井遗迹犹存,即在今井亭桥西天香楼侧。早时井上有亭,乃为纪念李泌而筑(李泌后为相国,故曰“相国井”)。而附近有一桥,便因井亭而命名为“井亭桥”了。如今井尚在,亭却没了,桥亦不见,只留下“井亭桥”之地名。
李泌开井40余年以后,有的井已经淤塞,饮水又成了问题。白居易在筑堤捍湖的同时,重新疏浚六井,以改善居民饮水。虽然只是重新疏浚,但也功不可没,体现了他“出任为官,重在救民济世”的思想,并与其捍湖浚湖的工程相配套,大大有利于杭州市民之生活。
3、设立浚湖基金,为后来官员立下规范。
白居易不仅自己任上亲力亲为,筑堤捍湖,疏井浚湖,而且在他回京离杭时,将自己俸禄的大部分留存官库,作为疏浚西湖的固定基金。用去多少,由继任者补足原数。嗣后沿袭成为一种制度,持续50年之久。这种规范对西湖的长治久安是很有益处的。即使这种制度后来作废了,但对后来为官者仍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和警示作用。
【白居易在杭州】相关文章:
白居易《杭州春望》翻译赏析11-03
《杭州春望》白居易的唐诗鉴赏06-06
白居易重游杭州优秀作文(精选5篇)04-11
白居易唐诗《杭州春望》古诗词全诗赏析03-21
白居易的简介09-09
草白居易03-16
元稹与白居易01-14
白居易的名句09-01
白居易简介09-13
白居易的古诗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