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课程的名词解释

回答
瑞文问答

2024-07-27

潜在课程的名词解释:潜在课程是指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

扩展资料

  课程主要内容:

  潜在课程是非学术性的学习结果,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潜在课程包括学校文化方面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等:

  学生在学校各种人际交往中受到的影响,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影响;

  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的影响,如学校与班级的传统、风气、舆论、仪式、规章制度等;

  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物质文化的影响,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

  课程意义:

  潜在课程概念拓宽了原来的课程定义,打破了原来课程有计划、有目的的界限;

  潜在课程概念的提出,发现了学生经验的新领域,有利于教育者对学生经验的指导;

  潜在课程概念为课程效果中显性课程无法解释的部分提供了新思路;

  潜在课程概念发展了学校教育的课程类型;

  潜在课程概念为构思教育的学校管理者提供了“硬教育”(计划课程)与“软教育”(潜在课程)的战略参考。

  性质与特点:

  性质:

  根据潜在课程赖以产生、存在的基本点,潜在课程所具有的一些表层性特征,通过与显性课程相比较,人们对于潜在课程的性质、特点,在以下方面达成了共识:

  潜在性。潜在课程以间接、内隐、不明确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隐蔽性(不易察觉性)。潜在课程存往往被显性课程遮掩或垄断,短时间内难以显现,不易被确认;

  广域性。潜在课程在内容上涵盖了学校生活中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方方面面,空间上涉及到学校的每个角落,人员上容纳了所有的师生员工,范围广泛;

  多样性。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实践活动的多态多样,渗透于其中的潜在课程也呈多样化态势;

  难量化性。潜在课程产生的背景之一就是对于纯量化法的批判和定性法的运施,加之其潜隐性、多样性等特点,都使得潜在课程难以用量化法来确定,而更多的是需要定性研究。

  鉴于潜在课程自身的复杂性,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差异性和渐进性,存在着分歧和争鸣是必然的。

  预期性上:

  认为潜在课程是非预期的,其影响是未曾预料或难预料的;

  潜在课程以非预期性为主,但也有可预期性;

  潜在课程是非计划性的。

  意识性上:

  潜在课程是无意识地发挥作用的;

  潜在课程是有意识的(此观点以西方现象———诠释学派最典型);

  潜在课程兼具无意识性和有意识性;

  潜在课程是非学术性的分歧,计划性与的分歧等。

  特点:

  内容的渗透性和差别性。潜在课程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由于学校间客观条件和长期形成的传统不一样,潜在课程又具有了差异性;

  内容上的全面性。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全面地包括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

  概念上的相对性。潜在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

  相互联系上的非系统性。潜在课程在影响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逻辑步骤,没有前后相继的知识线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