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 篇1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一、课前谈话为铺垫课堂气氛而设置
课前谈话时,一起欣赏了一组展示家庭幸福和美的图片,并请学生谈论,在这些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发言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家人团聚,共享天伦是最大的幸福。
以此作为情感的铺垫,营造氛围,急转直下。
今天,我们就来倾听一个中国孩子关于战争发出的呼声。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即使做了充分的预习,课堂上仍然要留足读书的时间。课上初读课文,是要体现对文本的整理把握,梳理脉络。通过初读,解决了“这封信是谁写给谁的?他在信里发出了怎样的呼声?”这两个问题,并且存疑:“为什么署名写‘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而不直接写雷利这个名字?等到整篇课文都学完了,我们就会有深入而全面的认识。”这个环节的处理一是能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学会关注体裁特点,读书信要关注格式,这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的总结。
三、字词学习更是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
从多音字到课文新词的学习,结合了“据义定音”、“找近义词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方法,带动了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通过阅读去搜集和处理信息。
通过抓“卓越”这个词,全面了解文中的爸爸卓越还表现在哪里,并且带动二、三自然段的学习。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有一点特别值得反省:当一生说:“爸爸的卓越还表现在是一个出色的经济学家”时,我没有及时去引导他去寻找前半句,而是急着去找另一个学生,企图救场。结果另一个孩子又找到“爸爸是和平卫士、牺牲在维和的战场上”这些话语。事后一想,如果我能追问第一发言的学生:“还有吗还体现在哪?”说不定,学生就能回答完整,补充到位。我想,这也是一种课堂调控经验缺乏的表现,值得在日后的教学中去锤炼。在今后的日子里应深入地关注学生的发言,做比较准确地引导,那么学生就能很好地表达、归纳。
四、品词析句融合意文情感兼得
设计这堂课的主旨是:以读为轴心,连接学生、文本、语言、情感这四个点;在朗读、感悟中回归语文本色,演绎语文风采。
课文是封书信,作者主体感情色彩浓厚,情感自然质朴。遣词造句无过多雕琢痕迹,源于生活源于自身的生活经历。通过读,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分别时美丽的约定”和“重逢时残酷的现实”这两个内容的.对比处理和挖掘。不仅仅在情感上打动人心,更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两个自然段地对比写作才造成这样的情感落差,也才能这样打动人心。让学生隐约明白,这样的表达手法的妙处。
而体验到这种情感落差是因为前面所做的铺垫、情绪的积淀,到这个环节,使得情感有了一个突破口,而且,这时候的情感又是依附在文字之上的。从第二自然段“美丽的约定”的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份美丽。再进入第三自然段的学习,通过
“和爸爸分别后,家人天天盼着他回家,想象着重逢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这样一个环节,把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落差。同时,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表述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营造了一个场,让学生进入到情境当中去,真切地感受文字传达出来的情感。并且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去提升这样的情感认识。
这个环节的教学之所以能营造出这样的气氛,这样的场,关键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教师语言的描述,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来体现的。
在朗读当中,凸显了文本的情感主线:因为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引发对战争的痛恨,更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五、课堂节奏的把握和轻重缓急的处理
课堂教学如同烹饪手艺,此次课上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对课堂节奏和火候的把握还是比较欠缺的。
比如说,更多的是关注设计,及时从课堂获取信息的意识稍欠缺。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时,当学生说不到点子上的时候,该怎么去引导?尚不能很自如。师生互动时,什么时候火候最好?什么时候展示这个环节才能有最佳的效果?比如“美丽的约定”和“残酷的现实”那两段话的对比,是个很好的设计,但如何在课堂上起到最大的作用呢?这个还需要深思再深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 篇2
本文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后,他的孩子--一个平凡的中学生,在极度悲伤之余,提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情感真挚而又充满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在这节课上,我通过形象的教学课件和生动解说,将学生带入了战争的境界,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上课开始,我就通过展示一组战争画面让学生在感官上受到触动,为学习课文营造良好的情感基调。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的朗读,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交流后指导朗读。
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时,我的设计是:过渡:雷利用信发出了他的呼声,一位记者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发出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又能够做点什么?
在情理交融中,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自然升华为"战争之恨"这种"理";因为情理交融,学生的"情"因"理"而更震憾人心,学生的"理"因"情"而更发人深省。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激动,真切到感受到小作者的切肤之痛,读到情感深处便潸然泪下。最后一棵许愿树让学生得以将心中所有的情绪化作充满生命力的文字,学生个个激情澎湃,极力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表达出来!
本课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情感是得到了很大的熏陶与触动,但在语言的表述上却显得逊色些,大部分学生的语言比较匮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学生语言积累上的训练。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 篇3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感悟能力,但对文本的内涵还不能深刻解读,因此我采取多种策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细细品读。再者,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内容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悟情、动情,激励学生大胆去想、去说、去品、去读。
一、创设情境,悟读交汇,深入文本。
在教学之前,播放视频《孩子眼中的战争》,创设情境,引发谈话。根据学生的谈话,我觉得学生对战争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部分时,我运用语言创设这样的情境:雷利是多么爱他的爸爸啊!当爸爸去国外执行任务时,他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爸爸带着蓝盔凯旋!到那一天,他要捧上最美的鲜花,还要和爸爸深情地拥抱! 可是当“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出示相关文段,交给学生有感情朗读)。在学生饱含深情地接读之后,让学生说说雷利这时会怎么做?会说些什么?这一创设,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被激活。教学这一板块,我通过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化成文本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
二、广泛利用教学资源,将语文与生活结合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战争,了解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深重,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课前我收集了大量有关战争的资料及图片,通过自己的解说,从感官上予以学生刺激。在教学中,我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 篇4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
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教完本文,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悟读交汇,深入文本——情感升华的基础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但课堂上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如果我在引导朗读“痛失父亲”这一部分,先让学生了解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交流后指导朗读。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另外还有:过渡: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灵柩回来的情景,有的同学说,想象到当时机场沉寂得很,只有哭声;有的说,想妈妈失去了他所挚爱的人,一定痛不欲生,有的说,爸爸的嘴没合上,可能是在说:“和平、和平……学生的融入不够,自己是进到课文里去了,造成老师引导的过多的,学生体会甚少。体会甚少就造成朗读情感不够。我想应该是准备工作做的不够,让学生课余体会的不够多,造成情感的断层,以致使学生在上课文时有疙疙瘩瘩的情感,又点零星。
三、收集资料,加深理解
一个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有关资料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堂上学生谈到很多,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在学生听到这些骇人的新闻,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之后,再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同时还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
我发现:一节课有时为了完成多个目标,课前教师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而这种设计,有时恰恰是成了教师上课的锁链,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也使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细考虑: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们也要根据情况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们。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 篇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5课,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的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跟我是一样的。
一、师入情,生入情,情感共鸣
语文课是情感的科目。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入情入境。由于我被本文深深地感染,为此在引导学生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时,我的心也随着学生的发言而隐隐作痛。雷利是多么怀念他的父亲啊!当他和妈妈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爸爸永远不能再回来了,那时怎样的痛楚啊!我在朗读第3自然段时,声音不禁颤抖,在情绪的渲染下,学生的情感也和我达成了共鸣,陷入了对父亲深切的缅怀当中。而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都能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再化为动情的声音,每一句话的朗读都饱含深情。本文在感受雷利悲痛的同时也有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指导学生读“和平!和平!和平”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来呼吁“和平!和平!和平!”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对于战争的痛恨,对于和平的课文溢于言表。其实,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只有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之情,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画面(鲜花迎接维和战士凯旋归来——孩子与爸爸相拥——钉着蓝盔的灵柩),再配上旁白:所以,我与爸爸相约,等他凯旋归来的那天,我将会带着最美的鲜花去迎接他。那时,我们欢呼,我们拥抱,这将是多么快乐的时刻,多么温馨的场面。(配乐朗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他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学生的感情从颠峰一下子跌入低谷,这时再配上一段沉重的音乐,整个教室沉浸在战争的悲哀气氛中,我抓住契机,再次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望着灵柩上的蓝盔,雷利想起了什么;望着被鲜血染红的征衣和浸满了凝固的血的手表,雷利又想起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想到了与爸爸的送别,想到了一家人幸福生活的美好时光,仿佛看到了爸爸在战场上的一幕幕。我发现当时在坐的大部分学生眼圈红红的,这可是我预先没料到的结果,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们从心底里喷发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铿锵有力的呼声响彻整个教室,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我觉得这一环节的成功要归功于我课前精心准备的那段沉重的乐曲和那幅悲惨的画面,是它们把大家带到失去爸爸的悲痛中,此时多媒体的运用真是恰到好处。
三、利用资源,加深理解
“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这些语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堂上,我通过煽情的话语、投影图片,把学生带进战争的境界,让学生自我感悟体会到战争的罪恶,保卫和平是每个人的职责。我明白了仅仅让学生读好教科书是不够的。因此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停止在会文得意上,应该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加深理解。我用投影图片营造了有利于阅读主题情绪化的情境,这样学生就沉浸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斗中,耳边仿佛听到那孩子的呐喊声,从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娇嫩”、“和平之花”等词的意思,突破字词难点关,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想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不感慨万千吗?学生们情不自禁地一吐为快,我看到学生的内在感受,体验到这些感受来源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明的。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也留下了一些遗憾:首先,导入时因为课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学生没有看清画面的内容,我有些着急,精彩的导语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的印象,更没有起到煽情的作用,学生进入状态相对比较慢;其次,试教时遇到的问题几经修改仍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这段话的朗读指导我觉得在个人朗读时引导得不够,其实在前一天试教时,有学生突然见大家这么投入感觉好笑,我抓住这一点进行引导,结果有人泣不成声,如果在今天的课堂上能把音乐声稍放大一点,渲染气氛,再用一两句简洁、感人的话语指引一下,或者叫学生评一评,比赛着读一读,也许效果会好很多。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 篇6
以前总以为课上到学生流泪,那里面作秀的水分一定很大,因为我固执地认为教学和表演是完全两码事,太煽情了只会冲淡课堂上的学习气氛。
然而,最近我在课堂上意外地与眼泪相遇了。那天,我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前研读课文时,感觉这文章挺浅显的,读读讲讲就可以了,也无需刻意将文章的内涵深入地发掘出来。没想到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室里的气氛竟然有点凝重。我像往常一样,我把认为好的地方范读了一遍。说心里话,这种稚嫩的文章,是不可能在我的心里漾起多少涟漪的,所以我仅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着,技巧性地让语调低沉,感觉稍有点压抑。
刚读完,我发现前排一个小女孩莫名其妙地流泪了,起初我还以为方才她遇到了伤心事,于是,我过去轻轻地抚了一下她的头。可是,当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时,那个小女孩居然泣不成声起来。一种悲戚的情绪很快地在教室里蔓延开去,流泪的越来越多,甚至有学生啜泣着读不下去了。课上到这个份上,再纠缠本课教学效果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课文中所表露出来的伤感、愤懑、渴求,已渗入学生们的眼泪,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中了。眼前这种情景不禁让我感动起来,记得那节课我的'脸上没了习惯性的笑容,心里堵得慌。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这是我头一回被学生如此深深地感染了。下课后,我在办公室里静坐了良久,却始终不能平抑内心的激动。
也许以前我太轻看学生了,以为总角之童天真幼稚,不会有太深沉的见解,我习惯于高高在上,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想当然地认为这样便是成功的教学,笑谈还得意地把教书比作做饭,唱曰:顿顿四菜一汤,天天有营有养,足矣!可是细细反思一下,其实这种想法是大大地错了!用纯技术的教学手法,去机械地面对可爱的孩子,要求他们呆板地向着老师指定的方向努力,绝不允许出半点偏差。而这样做了,我还自以为在尽心尽力呢。假如学生只能教条地运用评议语言文字,忽略了语言文字传情达意的作用,轻视了语言文字的情感因素,这是教学的一个绝大缺憾。
这一回,学生们实实在在地用他们的眼泪给我上了一课,教学中情感的交流可能是学习的催化剂。即使是煽情,也是为了学习的化学反应来得更强烈一些。
这,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 篇7
这篇课文是一封信,是一个失去父亲的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信。在信中他回忆了两年前父亲因执行维护和平行动而牺牲的事,以及全家人的悲痛。孩子通过自己的经历,提出“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课文写得感人至深,虽然有一些词语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懂,但是课文内容通过读还是很容易理解的。
在上这篇课文前,我先把难懂的字词解决了,然后让学生以孩子的身份、同龄人的想法通过读课文去了解:
(1)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对他和他的家人有什么影响?
(3)他喊出了怎样的呼声?为什么他要喊出这样的呼声?
通读这篇课文时,学生越读越有感情,情绪自然而然地受到课文内容的感染,似乎一下子就能体会到孩子的伤和痛。学生还告诉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越读越有感情,其实很简单,因为这篇课文写得非常真挚,况且丧失亲人是我们人世间非常悲痛的事情,我们自然能产生共鸣,特别是课文中讲到很多的细节:爸爸临上飞机前与我们的承诺,我们如约等到的却是爸爸的'灵柩,以及染满鲜血的征衣、手表浸满的凝固的血,这些我们一想起都是触目惊心的,学生因此深受震撼,也非常同情失去父亲的孩子——那是与他们几乎同龄的人。所以,这篇课文主要是以读带讲,以读带学,一边讲、一边学中我们还不自觉地流下了我们同情、悲愤的眼泪。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 篇8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多幅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贵,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 教完本文,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悟读交汇,深入文本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交流后指导朗读。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另外还有:过渡: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谁的呼声?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凯旋的情景,并通过多媒体出示一家人团圆的画面,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的说:“我一下子扑进爸爸的怀抱,在爸爸的脸颊上亲了又亲。”有的说:“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还有的说:“爸爸,我一定向你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维和战士。”就在学生饱含激情的赞美声中,我一下子把话题扯到爸爸牺牲,学生的感情从颠峰一下子跌入低谷,这时再配上一段沉重的大提琴音乐,整个教室沉浸在战争的悲哀气氛中,我抓住契机,再次让学生想象此时的情景,随着思维的积极活动,学生联想、想象的翅膀随之展开。其中一个学生还没说完,眼泪就“啪啪”直掉,说不下去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我发现当时在坐的大部分学生眼圈红红的,这可是我预先没料到的结果,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在沉默了将近一分钟之后,学生们从心底里喷发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铿锵有力的呼声响彻整个教室,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我觉得这一环节的成功要归功于我课前精心准备的那段沉重的大提琴乐曲和几幅悲惨的画面,是它们把大家带到失去爸爸的悲痛中,此时多媒体的运用真是恰到好处。
三、收集资料,加深理解
还有一个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有关资料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这些语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前我布置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堂上学生谈起战争滔滔不绝,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在学生听到这些骇人的新闻,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之后,再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同时还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
四、语文实践,还须多样
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语文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哪里来?它来源于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读写结合和语文实践来加强学生对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学生写的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之根本。因此,这节课在写祝福语这一环节我觉得形式还不够多样化。我只是让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制作爱心卡,写上祝福语,课后反思,我觉得针对本课的内容,应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心声。如让学生制作公益广告;画漫画,配以一小段说明;绣十字绣,绣了"和平"二字;再用诗歌、想象文、书信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呼声。通过多种形式营造了语文实践广阔的空间。语文课上应让学生各显神通,尽展自己的才能!学生不仅学得高兴,而且学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思想教育也蕴涵其中,一举多得。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照顾学生的差异,不必让学生‘一二一,齐步走"!我们应该让语文课的教学更具广阔的内涵,它应该是多学科的融合,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充分的发展。
回顾上完的这节课总感觉应该更精彩。不是老师,而是我的学生们,他们应该更出色些。是什么影响了学生?仔细琢磨,发现:一节课有时为了完成多个目标,课前教师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而这种设计,有时恰恰是成了教师上课的锁链,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也使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细考虑: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们也要根据情况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们。
五、情感体验,存在差异。
在教学本课时,一开始,有的学生一提起战争,就兴奋不已,认为战争是多么的好玩,并拿起手指当枪使,怎么也体验不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痛。直到课的最后,通过看一些画面,才让他们有点认识。思起原因,平时学生看的都是动画,很少看战斗故事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课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的思想提前进入所学的文本之中。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 篇9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雷润民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后,他的孩子——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在极度悲伤之余,提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一封情感真挚而又充满期望的信。
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声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因为自己是军事迷,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情节。每次读完这篇课文,我都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很多时候,我的眼泪都要落下,同时这篇情真意切的课文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班上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
可是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却发现班上的孩子没有真切地感受到雷利的呼吁,没有收到战争的感染。课后,反省自己这节课的失败。在上课之前,我就预设到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我设计了朗读环节。先是教师范读,读着读着,我的眼泪都要落下来了,可是班上还有几个孩子竟然在笑。然后分小组读,学生个别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可是,班上的孩子还是没有办法体会出来,朗读的时候仍然不够充满激情;于是,我决定带领他们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然而,他们平时养尊处优,几乎没有失去亲人的人生经历,所以,这层感情也没有体会出来;好在课前我做了功课,补充大量的战争图片、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才,感觉出学生慢慢地对战争有了一些感觉,对作者有着同情。
课后,我布置了家庭作业:小练笔。让学生欣赏现在世界上的不太平后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又能够做点什么?拿起手中的笔把心中所想写下来。(可以是一首小诗、一段话、一句名言或一幅对联。)
我想,还是要课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他们能够深切地体验。所以,我又一次布置了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资料再次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下节课,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学生听到这些骇人的新闻,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之后,再谈自己的感受。希望能补救课堂上的不足。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 篇10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师:"威胁"的"胁"是个生字,你想怎么记住它?
生:我是这样记的--把"协助"的"协"的"十"字旁换成"月"字旁就行了。
师:嗯,你用的是换偏旁法。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着八根"肋骨"的样子来记住它。(众笑)
师:哈哈!这个办法有创意。我们来给它取个名称吧。
生:我想叫"想象记忆法"。
生:叫"画面记形法"。
生:叫"望形生景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喜欢哪个名称就叫哪个名称。--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准备编一个故事来记住它--在漆黑的小巷里,有八个歹徒拿着八把刀抵住一个过路人的肋骨说:"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杀了你!"(学生紧张地睁大眼睛)
师:(追问)那后来呢?
生:后来……嗯,正在这时,有八个警察闪电般地出现了。手里还拿着枪呢。那些歹徒一看形势不妙,只好把刀子扔了,乖乖地举起了双手。(学生都舒了一口气,笑了)
师:好险啊!大家发现没有,他很聪明,不但记住了字形,而且还把"威胁"的意思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你能给这种办法取一个名字吗?
生:就叫"故事联想法"吧。
生:我还能用一句话来记住它--月亮掉下来了,我们怎么办?
师:(惊奇)有意思!不过,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想,"月亮"的"月"和"怎么办"的"办"合起来就是"胁"字,而且月亮如果掉下来,就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众鼓掌)
师:好!了不起的想法。老师帮你取个名称吧,就叫"赵明识字法"。(该生叫赵明)(众大笑,继而热烈鼓掌。该生得意地坐下)
师:接下来,我们也像赵明同学这样,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其它的生字,好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跃跃欲试)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我想引申到今天的课改中就是:"给课改一个支点,课改才能有质的飞跃。"那么,课改的支点在哪里呢?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为我们提供几点有价值的思考。
首先,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引导者。这个引导不是将学生引到自己事前准备好的答案上去,比如让学生说出"胁"字的间架结构,书写时的`注意事项等。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想象,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没有强加于人的痕迹。
其次,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重视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究记住字形的方法和规律。在寻求字形特点的互动过程中,经过了一系列的判断、比较、选择,多种观点不断碰撞,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被充分激发出来了,从而获得了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另外,教师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的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当学生发现除了拆字法,还可以想象成八根肋骨来记住它时,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这一创新火花,及时给予表扬,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总结成记忆方法。学生受到鼓励,学习兴趣和热情空前高涨,从而产生了"月亮掉下来,我们怎么办"这一令人称绝的奇思妙想。
因此,我想只有彻底转变学习方式,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作为课改的支点,才能真正焕发出课程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 篇11
连续两堂课,走进这篇课文,对于情感强烈的课文,在把握感情朗读指导的基础上,希望能带给孩子们一些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渗透写法,达到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生。回顾自己的课堂实施,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巩固书写格式。这篇文章属于书信体,借助文本的形式,引导孩子再次复习书信格式这一保底要求,为仿写练笔打下基础,
2.梳理正文结构。聚焦课题,孩子们最想了解的就是,这个中国孩子发出的呼声是什么?结合阅读也不难找出相应的段落。于是,我顺学而导,为这部分拟写小标题,同时将剩下的段落进行分段,通用拟写小标题。这样既达到对前两节课拟写小标题的强化,又能起到整体感知文章结构的'目标。很高兴看到了孩子们的进步,有的用四个字,有的用五个字,基本概括出段落的主要内容,简洁清晰,很了不起。
3.体会父亲形象。以这个问题为牵引,感知课文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延续概括提炼能力的训练,一找句子,二说一说这是个怎样的爸爸,三文中批注练习。(保卫和平的勇士、热爱家庭的好丈夫、好父亲、知识渊博、有才华的人)。
4.品读细节描写。文章读起来催人泪下,有一处描写特别打动人心。就是第三自然段第三句话的细节描写,最后一句的联想的细节。过读让孩子们感受作者悲痛的心情,通过想象运用细节,爸爸本来可以__________,却被战争夺取了宝贵的生命。这一处的拓展加了引导,而更加深入感人,我让孩子们运用细节来想象,如果爸爸活着,会做什么?具体的画面。(陪我们逛公园、和妈妈白头偕老、亲手为我带上蓝盔的……)一幕幕形象可感的画面加深悲痛的心里,随之读的味道就更浓厚了。联想的细节,我采用的是比较体会,朗读感受,体会包括父亲,所有的人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5.理解重点句子。“和平之花”这个句子,是文章的一个难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出示图片资料,通过交流,孩子们真切感受,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体会战争对儿童,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引发同情与关注。
可惜的是时间的仓促,我未能进一步引导,让孩子们练笔:学习课文的写法,给战地儿童或者联合国秘书长等人写一封信,表达我们的心声。留着尾巴,只能明天落实了。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 篇12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维和部队士兵均统一着蓝色盔帽或蓝色贝雷帽,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亦称“蓝盔”部队(蓝色象征和平)。这里看出爸爸对这次去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充满信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和平的希冀与向往。
②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从血染的征衣及浸满血的手表这两处细节描写,看出爸爸以身殉职,牺牲壮烈,同时也表达了我痛失爸爸后极其悲痛的心情。
③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爸爸”仿佛在呼唤什么?联系上下文便可清楚地知道,“爸爸”在呼唤和平,在呼唤人们捍卫和平。英雄牺牲时仍不忘和平,这一细节描写更加深刻地表现了爸爸以及我们对和平充满渴望。
④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素质。
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
加利对“我”爸爸的高度评价以及“我”对爸爸的介绍,所有这些都说明爸爸为和平事业宁可舍弃一切,他是个很优秀的维和战士,他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
⑤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有局部的战争存在,整个世界就难保太平。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这“和平之花”虽然美丽,却容易被摧残。所以,和平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捍卫。
⑥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这句话饱含着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孩子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心声。
(2)对词语的理解。
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凯旋:战胜归来。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这里指战火还充满着一些地区。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呼吁:向个人或社会申述,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
灵柩: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报纸、电视,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工作状况。
2.可以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愿望。如,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封信的内容,理清叙述顺序:问候与感谢—倾诉与怀念—发出呼吁。最后,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讨论交流等手段,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悲痛、缅怀、渴望和平的情感。
3.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要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再现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让学生去想象: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又如“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可补充一些材料,有条件的地方可补充一些真实可信的音像材料,中东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9·11”事件等,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观后、读后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世界并不太平。
4.要加强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训练,通过朗读来表达“我”的感情。朗读时要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这一情感基调,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如,“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表达悲痛的心情。爸爸临上飞机说的话“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定信心。“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一句是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语调应逐渐提高,特别是连用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介绍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以及爸爸“为和平而倒下”这部分,应带着自豪、崇敬的感情来读。
5.课后安排了3道练习题,第1题提出了读的要求,第2题列举了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求学生理解,第3题是读、写综合训练。通过写感受,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一题的训练可在课文教学后期进行,主要应抒发真情实感,感受的方面、感受的多少不必强求一律。
6.本课生字词较多。“执、硕、圣、充”的声母是翘舌音,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另外,要注意“姨”字中“夷”的笔画,“夷”共有六画。课文中有一些专用词语,如蓝盔、征衣等,教学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词语的基本意思。
四、教学案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外两位小英雄的故事,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老师,我认为不管是“小夜莺”,还是雨来,他们都非常勇敢!
生:他们的机智、勇敢让我们非常敬佩。
生:在凶恶的敌人面前表现得镇定自如,真是胆识过人。
生:我认为战争太残酷了,我憎恨战争。
生:我觉得如果世界没有战争那多好!
生:战争虽然残酷,但小英雄们用勇敢、智慧,用正义去争取和平,消灭战争,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啊,战争是残酷的,它充满了血腥。我们虽然不能阻止战争的发生,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不信,听一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出示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质疑激趣
师: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生:他为什么要发出呼声?
生:他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
师:走进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内心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相关推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相关文章: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实录及反思02-29
孩子孩子作文11-13
幼师反思:面对孩子的冲突,你准备好了吗?12-18
好孩子,坏孩子作文01-05
好孩子,坏孩子作文5篇[精选]01-05
给孩子讲故事03-12
孩子的世界作文09-11
孩子的天真作文09-13
乖孩子作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