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二课时评课稿

2024-04-08 好文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二课时评课稿(通用6篇),欢迎大家阅读。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二课时评课稿1

  本文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也对应了第五单元“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的人文主题。除了识字教学,本单元还是习作单元,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能结合课文中的奇特想象,让学生感受想象世界的神奇,打开思路,大胆展开自己的想象,为之后的想象习作打下基础。

  我是这样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的:首先复习导入(生字和课文内容),在回顾课文时,我这样的导语“还记得我们上节课有位小朋友变身成树的原因吗?不想吃饭可以算得上这位小朋友的小小心愿了,一次神奇的变身就可以完成一个小小心愿,真不可思议”带领孩子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也是在告诉孩子们想象可以是从内心的小愿望开始的,这节课提到的的变身也是从这开始的;接着深入读文,感受想象的神奇,学生先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子,和同桌交流,初步感受想象的奇特,在班级展示的环节,我则出示文中的几个句子,通过情境朗读、想象画面、动作演示、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法让孩子们进入想象的世界,同时这几句话刚好就是文中“我”变成树之后的神奇经历;最后大胆想象,创作表达,在感受过文中的奇特想象之后,我依靠板书,给学生总结写法,让学生理解这次的变身是从小小愿望开始,变身成功后会发生一系列奇妙的趣事,自己将要进行的练笔也要有这基本的两部分,学生由说到写,向大家展示自己大胆想象创造出的奇妙世界。

  1. 给孩子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想象单元,不局限孩子的思路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本身在这个年龄段是有天生的想象力的,只是这些想象力需要被鼓励,更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所以在这节课堂上,我所有的.课堂问题都是开放型的,对孩子们答案的多样性及时给与肯定,尤其是在感受课文有意思的句子时,我让孩子们想象鸟窝的形状还可以有什么,小动物可能是怎么住进来的,学一学小动物们对话的语气等,这节课上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

  2. 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孩子们刚接触此类的课文,无论从感受文章语言还是学着文章写作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两个环节中,我都重视问题引导、总结方法等环节,带着孩子学会感受想象,学会写自己的想象。

  3. 分层次指导写作。本篇文章结构相对不是非常紧凑,但是深入研究就可以发现,每一次的想象都是和自身现实生活连接的,就是我门说的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想象可以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望,实现愿望后会创造出更多的不可能。这两项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不说清,孩子们就会顾此失彼。这样分层次知道,孩子们当然就进行了两方面的训练。

  4. 学法迁移,加以运用。每篇课文都是例子,我们是在用课文,而不仅是在学课文。本节课我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大胆想象自己的世界,如何想,如何写,我带着孩子一起在学课文中总结出课文的写法,孩子们的写作才会有了方向。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二课时评课稿2

  “我是一棵树”这是我在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时做的一个游戏,是结合本周的教学主题《大树和小花》而开展的。最主要的是让幼儿能够知道用身体模仿树的形状,表达自己对树朋友的特征的认识。并且能够丰富肢体语言,学习合作表演。对树的.组成有一定的认识。幼儿能互相合作,合作顺利。

  在游戏中,印象让我最深的是幼儿之间能够在相互合作中较好的引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首先是幼儿活动能力得到提高,在语言活动中,教师注意帮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鼓励孩子行动、思考、学习。孩子对活动内容从不熟悉到了解,对语言题材从不了解到得心应手,玩法从一种扩至数种,从一个人玩到合作玩,自己分配好角色,幼儿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那种排除障碍,战胜一切困难的能力对幼儿将终身受益。让幼儿有一种超越自己的感觉。

  再次是幼儿的个性、品德得到培养。通过活动幼儿心理生理健康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品德的培养不断地得到落实。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大胆勇敢,自信心、成功感,克服困难毅力的形成都将会对幼儿的明天产生积极的作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世界,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世界。我们要因地制宜,及时的发现于扑捉。那才是最重要的。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二课时评课稿3

  一、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二、不足之处

  同学想画面的同时,又让他们想心里话,后一问题响应者比较少。原因是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同学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分开进行,后一个问题,可以让同学在默读文后进行,可能效果会好一些。说自身的内心话既是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同学对语言情境的感情体验。

  三、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出示自学提示(两个中心问题),让学生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出问题答案,解决本文重难点;接着再次读文,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完课文后,让孩子们积累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或诗句,丰富自己的语言。最后,发散孩子们的思维,进行一次小练笔《假如我是一棵树》,抓住“读写结合”点,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二课时评课稿4

  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其中自读自答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在朗读故事后,轻松答疑——英英不想去吃饭,所以变成了一棵树。梳理变成树之后发生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能捕捉标记某一部分内容的描写片段,比如学生会读出第五自然段,概括“长出鸟窝”;会读第七自然段,概括“邀请动物”。这样就造成一旦这一部分的自然段跨度大一些,学生就难以准确概括,最大问题是容易细分环节,比如邀请“妈妈住进三角形的鸟窝”的部分,学生会目光聚焦在第11自然段,而忽略了其他顺承联系的段落,而“妈妈发现我的秘密”部分更是被学生分成了妈妈分零食、小动物讨论下雨和妈妈知道我的秘密等多个细化的内容块。个人猜测,是否与学生的思维相关,比如联系能力、划分能力。联系能力是因果关系,划分能力是分类关系,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前者是发现同,后者是寻找异。所以,在阅读中,需要强化训练联系思维和分类思维。

  学生在表达“我真希望变成……”时,一开始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分享。在完成作业本相关题目时,突然,一位同学轻轻念一句“这些都实现不了啊”,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声音冒出来了:“我换一个好了”“我这个好像有点……”我到孩子们身边时,甚至有些孩子用手把自己写的盖了起来。

  “孩子们,请大家停一停。”这阵表达禁锢的空气必须要尽快祛除,“你们都听过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你们都敬佩爱迪生的智慧和努力,但是大家想过没有,我们更要珍惜的.还有爱迪生敢想敢梦的自信啊!”学生若有所思,我继续补充:“爱迪生在煤油灯下学习时,脑海中冒出了一个美丽的梦想,要是夜晚能像白天一样光亮该有多好啊!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无法实现的梦,爱迪生把它变成了现实。”自我鼓励和相信未来,是圆场的一大法宝。

  学生的表达非常个性:“我真希望变成一朵云,这样就可以游览整个世界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体越来越白,越来越轻,越来越柔软,到最后轻飘飘地飞到了蓝天的怀抱。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朵云!”

  “我真希望变成一个隐形人,这样妈妈就不会发现我偷偷溜出去玩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体慢慢变得透明,脚步声也变得很轻很轻。呀,我真的变成了隐形人!”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二课时评课稿5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本文寓意深远。课文以小树为线索,实质是写残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小男孩。两条线索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成全一个生命。读完课文,你的灵魂会感到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儿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的自信和阳光,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立了三个目标。一是在阅读中感受孩子的坚强和乐观,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体会自信、乐观的心理情绪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康心理。二是在读书中感受作品语言的质朴与含义的深刻,把握文章结构线索上明暗两条线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内容的特点。三是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借助想像填补文章空白,抓住细节描写感受不同语言环境中细节描写的不同作用。感悟孩子的坚强执着和乐观,体会母爱的伟大。

  在教学本课的开始,先抓住题目理解课文。让学生理解了“成全”的意思,通过课题,知道了一个小孩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是在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课文。“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联系全文,让学生弄懂促使母亲作出这项重大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在成全着自己,同时感受母爱的伟大。让学生理解“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现的用意:第一次是交代孩子是个残疾人,后几次是为了表现孩子取得成功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了思维训练,在思维深刻性,广阔性上进行了尝试,尤其是两次想象环节的设计更突出体现了这点。在具体想象情节环节设计中,我有意给了孩子们一些必要的支撑,如“让我们走进孩子挖树坑这个画面:看,孩子吃力地挥动着铁锹,当他碰到一块很大的石头,他(动作);当他细细的小手被磨出水泡时,他(神态),当母亲唤他休息时,他说(语言),此时此刻,他想(心理)”这本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但在操作过程中,我忽视了环节的整合过程,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割裂开来,缺乏一个整合的完整过程,使想象空间不够宽广,这是最令我遗憾的一点。

  全课的教学重难点设定为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信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自信面对生活。这是将语言训练与心理教育巧妙结合的训练点。语文课上要学习语言表达,进行思维训练,并在情感熏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启迪情智。学科渗透不是改变学科教学的根本特点,而是借助于学科本身特点,在语言文字品评过程中渗透相关心理教育,这里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节课在这点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不够成熟但有所收获。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常常是注重的情感忽视了内容,重视了文字忽略了内涵,侧重了朗读轻视了思维,在遗憾中尝试,又在尝试中反思。课堂永远是新鲜的,学生永远是鲜活的,动态的课堂,随机生成的教育契机,需要我们不断是思索和尝试。我深知道路漫长,但我已起行。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二课时评课稿6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一个孩子的心理来想象一棵树的感觉,但它所要叙述的又不仅仅是“我”变成一棵树的感觉。从妈妈出现在树下,随后又住进树上的鸟窝起,“我”变得有些紧张起来。“我”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妈妈看破,又盼望着妈妈能认出自己。读到最后,我们才知道,“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意思其实是说,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会被错认的使。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尽情发挥,学生说得意犹未尽。在孩子们的.心中,想象的世界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想象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你看,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着多大的希望呀!我们的孩子多会想啊!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安排了说话练习“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对有些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想象激发创造的灵感,体会成功的喜悦。想象的多样性,符合生活的客观现实,便于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去想去做。在以低幼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童话故事中,作家往往更倾向于强调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积极面。借助于童年特有的天真和稚趣,这种积极的关系能够得到富于童年意趣的展示。《我变成了一棵树》将人与动物、植物的彼此相遇与认同,描绘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种真实的存在,也使不同生命间的这份交流、关怀显得格外自然。

  • 相关推荐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二课时评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式与化学价第一课时评课稿03-14

两只小狮子第一课时评课稿03-03

三下语文我变成了一棵树知识点02-28

我成了侏儒作文08-07

我变成了作文11-23

我成了“落汤鸡”作文07-13

我在变的作文07-31

百变自习课作文07-13

我做成了什么作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