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故事1
今天我终于读完第一遍《论语》了。
《论语》是记录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好书。我刚开始读时,觉得很枯燥没意思,可爸爸总是逼着我读,所以我讨厌读《论语》。但后来,我发现这里竟然藏着许多道理,也终于明白爸爸让我读《论语》的用心了。于是,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抽出一点时间来读,就这样坚持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读《论语》对我来说,不仅锻炼了意志,还收获了很多的东西,比如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
《论语》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的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师。我们不仅要学习好的方面,而且还要改正不好的方面。这句话,在生活中有很有用。比如,在我们班,我就要向张依清学习热情的性格,向祝天舒学习音乐。当然,在社会上有些人的行为我们就不要学习,比如随地吐痰的,乱扔垃圾的。这些言行不好的人也能当老师,因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跟他们一样,不好的就去加以改正。
还有一句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是在讲:当学生的就要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谨慎而守信,关爱别人。从这句话里我知道了孝顺父母,诚实守信是中华美德。我们三年级的一位同学就做到“入则孝”这点,还被评为“小孝星”了呢!我们学校经常组织关于孝顺的活动,让我们给父母写感恩贺卡,为家长做事情。我真心希望这两点中华美德发扬下去。
虽然有许多话我还不太懂,但是,我想再多读几遍就一定能懂了。在这里,我希望有更多的小朋友都来读《论语》!
《论语》故事2
5岁时,妈妈就教我学经典。那时侯,每天晚上我都会听着经典入睡。渐渐地,我不仅能熟读经典,并且喜欢上了经典。我曾经读过的经典的有:《三字经》、《弟子规》、《论语》……
我学经典的过程是快乐的。《论语》是我最喜欢读的经典,每次读《论语》时,我都会一边读,一边悟,从中领悟每一句的道理。有时候,妈妈还会提出问题让我解答,如有答不上来的,我就会反复的读,直到理解为止。
我还把从《论语》中学到的知识,用到了学习和生活中。比如学习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后,我看到,我们班的班长学习非常好,而且身上的优点也多,上课坐的'端正,积极发言,爱动脑
这些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有的同学上课爱做小动作,不听讲,不思考……这些毛病,我都要查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如果有,我就会好好的反省自己,并改正。子曰:“过则勿惮改”。
经典告诉我们的都是最简单的道理,经典能让我们过上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
我喜欢读经典,我不仅要把《论语》读完、读懂,还要读更多的经典来提高自己,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语》故事3
《论语》是一标记录孔子跟他的兄子言言的语录,是儒野教派的经典之息中邦现代的读书己皆将此书奉为经典,《论语》中的很多话也成替格言传播于世。
我的妈妈以为传统文明的陶冶对我的成长十分主要,为此,妈妈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顺便为我购了一本合适小友敌阅读的'《论语》。这利书图文并茂,共时还有拼音和译文。讫始我只是对其中的小故事和拔绘感兴致。妈妈睹我对这原书很感兴趣,就请求我将其中的条纲腹下去。匆匆地,我在违诵它们的同时,也让我懂得了其中的最沉要的情理,就是尊敬师长。从子贡的语言中咱们晓得子贡是如许尊敬他的老师。而在古代生涯中,良多同窗不知怎么去尊敬老师,甚至还会顶嘴老师,基本不把老师抬在眼里。在学校,老师实在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学育我们断定对与错,是与非。但有时我们却由于被老师批驳而责备老师,不去找本身起因。我盼望同学们都应当尊重师长观后感,做为一名学生,连基础的尊师都做不到,那学习又有什么用呢?
《论语》就像老师,时刻提示我应当作到哪些。应读到"事父母,能竭其力",意思是:侍奉父母,能努力而为。就会提醒我辅助父母干些力不从心的家务。该读到"取友人接,言而有信。"意念是:和敌人来往,谈话要老实道信誉。想伏,在学校面,我许可给冤家什么货色老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迁延时光,最后罗唆说我没说过算了,对这个弊病,它也提醒我要矫正。
古我说,半部《论语》乱地下,这话虽有些夸大可我通功浏览《论语》后学到了许多尔从未交触过的常识。翻开《论语》往读,像是穿梭多少千年的时间地道望到了年龄时代这个多才多艺,巨大的思维家、教导家——孔子。
《论语》故事4
成语名称:半部论语
成语拼音:bàn bù lún yǔ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强调学习儒学的重要
成语解释: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成语来源:参见“半部论语治天下”。
成语造句:况且从前古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半部亦何妨。;况且从前古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半部亦何妨。◎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四回
半部论语的成语故事
赵普,原先是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陈桥兵变。赵匡胤做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统一了全国,做了宰相。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半字开头的`成语
半部论语 半老徐娘
包含有半字的成语
半老徐娘 事半功倍 半部论语 凉了半截
《论语》故事5
久违的阳光格外灿烂,在这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地来到永州森林植物园赏花。
一到植物园,我和妹妹就像刚出笼的`小兔子一样,东奔西窜,一溜烟来到了池塘边喂鱼,而妈妈和姨妈她们陪着爷爷慢慢地赏花。我们把植物园游览了一遍之后,我兴奋地跟妈妈提出去踩脚踏车,妈妈欣然同意了,可是爷爷却说:“我不去了,我坐在树下休息,等你们。”
我不解地望着妈妈,妈妈摸着我的头说:“爷爷年纪大了,走不动了。”我问:“爷爷几岁了?”妈妈说:“八十多岁了。”我沉思了一会儿跟妈妈说:“我不想长大了。”妈妈问:“为什么呢?”“我不长大爷爷就不会变老呀,如果我继续长大爷爷就会变得更老,我怕爷爷会生病,永远的离开我们。”我望着妈妈认真地说道。
妈妈说:“你不长大,爷爷也会变老,爷爷这么大年纪能跟我们一起出来游玩是大家的幸福,可我也担心他的身体,我们现在的心情就是《论语》里所说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必惧。’你要尊敬爷爷,听爷爷的话,不要惹爷爷生气,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我认真地点了点头,说:“我一定会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论语》故事6
【论语其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唱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话,就出自《论语》的第一篇《学而》。开幕式上,那些头戴长冠,手持竹简,宽衣长袖的儒生,也是模仿当年摇头晃脑地吟诵《论语》的儒生;而他们手中的竹简,就是孔子曾经“韦编三绝”的“韦编”,上面就是用毛笔竖排书写的《论语》。
《论语》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记录老师孔子的一些善言的书。据国学家考证,《论语》不是一个人在一个时期里面完成的,而是不同的人先后完善而成,最后成书在战国初期,据今天已经有两千四百年了。
【论语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读: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温习,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遥远的地方赶来,可以和我讨论学问,这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吗。这是《论语》首篇《学而》中的话。宋代的大学问家朱子分析说,《论语》将学习放在书的开篇,就是让大家明白,学习是一切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读:学习但不思考,或者思考而不学习,都会变得迷惑、懈怠。孔子主张学与思不能偏废,只有学思结合,方可成为有学识、有道德之人。《论语》中多处言及学的重要,也有多处言及思的重要,都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言的,但总体强调应将学与思适当地结合起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态度才是明智的。这是孔子告诉子路如何求知时说的,这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文化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毕竟有限,总有不懂之处,故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承认不足,不断学习,这才是明智之举。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读:孔子主张博学,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这里的“文”主要指文献典籍,“行”主要指德行,“忠”指尽己,对人尽心竭力,“信”指诚实。孔子在教学中让弟子博学于文,广泛学习文化知识;注重德行,加强品行修养;主忠信,做到待人忠诚笃厚,与人坚守信约。
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读:早上明白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没有遗憾了。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君子的信仰,也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孔子主张“士志于道”,要在寻求人生的大道上面努力,而不是只关心吃饭穿衣这样的事情;还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必须首先修养完善自身,才可能将道发扬光大;反之,只是以道来粉饰自身,哗众取宠,就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读:三个人当中,必然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学习他们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就在自己身上加以改正。孔子学无常师,经常随时随地虚心求教,他向老子学习过,也向路上的孩童请教过。他不仅要以正面的'优秀的人为师,而且以不如自己的人为师,看到别人身上的不足,就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有,就赶紧改正。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解读:智慧的人不会感到迷惑,宅心仁厚的人不会总是担忧,勇敢的人不会感到害怕。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孔子觉得这三条他都没能做到,但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解读:天下的人,都可以称作是兄弟。当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而唯独自己没有兄弟时,子夏劝慰说你不要担心自己是个独生子,只要你对人有礼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想要“四海之内皆兄弟”首先要自己做到对人有礼,处事恭敬没有偏颇,也就是“恭而有礼”。
礼之用,和为贵。
解读: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但不论小事大事,若一味追求和谐,不以礼来加以节制,也就不可能行得通。在此,既强调礼的运用要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无原则地进行调和,而要以礼节制之。这与孔子的中和理念是一致的。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也是出自这里,但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不追究,而是要按照礼来。
【论语故事】
君子不会走投无路
孔子带着学生到处讲学,有一次,被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接连七天不能烧火做饭,大家都又累又饿,但是孔子仍然在屋里抚琴唱歌。
弟子颜渊正在择野菜,听到同学子路、子贡说:“老师两次被从鲁国驱逐出来,隐退到了卫国,后来到宋国讲学的时候,差点儿被人砍倒的大树压死,还曾经在周地进退两难,现在又被围困在这里了。那些要害咱们老师的人还在逍遥法外,也没有人来替我们说句公道话。这种时候,老师还在抚琴唱歌,君子难道就这样不把羞耻当回事吗?”
颜渊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就进去直接问孔子。孔子把琴推到一边,长叹一声说:“仲由(子路)和端木赐(子贡),看问题太短浅了。你去把他们叫进来,我跟他们说说。”
子路和子贡进来了。子路愤愤不平地说:“像我们这样在天下传道,却遭受这样的困境,可以说是走投无路了!”
孔子说:“怎么这么说呢?君子能够通达道义就叫做‘通’(左右逢源),不能通达道义才叫做‘穷’(走投无路)。现在,我孔丘在这样的乱世之中遇到忧患,是因为我坚持仁义之道。如果因为遇到忧患就放弃仁义之道,还能算君子吗?既然有君子之道,就不能说是走投无路。”
子路和子贡认真地听着,颜渊在一旁默默地听着。
孔子接着说:“你们看到那些松树和柏树了吗?无论天气多么寒冷,霜雪多么凌厉,都是常青不谢。现在我们在陈蔡之间遇到了阻碍,从而可以考验自己是否能坚持住道德仁义,这是一种幸运啊。”
说完,孔子又把琴拿过来,继续抚琴,子路也明白了老师的心意,高兴地拿起盾牌随着节拍跳起舞来。
子贡感慨地说:“原来我真的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啊!有道义才能上薄云天,有修养才能承载一切啊!”颜渊把孔子的话牢牢记在心上,琢磨着如何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之中。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有多大的威力呢?历史上有一个人只读了半部《论语》,就敢说自己可以治理天下了。这个人就是宋代的丞相赵普。
赵普原先是赵匡胤手下的官。赵匡胤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事情,赵普也参与了,可以说是皇帝很好的朋友。赵匡胤做了皇帝,将国号改为宋,史称宋太祖。后来,赵普又跟随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这样的人当宰相不恰当。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不相信。”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本。我只是将这本《论语》从头到尾都读熟、读透。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使天下太平。”后来,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就这样,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
《论语》故事7
一天,妈妈买回一本《论语》书送给我。
我打开书一看,咦,这本书我怎么看不懂呢?妈妈告诉我:“《论语》收录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弟子说过的话,里面的学问可大了!”
那天,妈妈带着我从《论语》里面选出了八句话并打印了出来。因为多多读书俱乐部的好朋友们明天要来我家读书,我和妈妈决定就带小朋友们读《论语》。
第二天,好朋友们都来了。我把打印好的《论语》发给好朋友,妈妈让我们自己先读一遍,把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然后妈妈又带着我们读了两遍。大家都会读了,可是我们都不懂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爸爸妈妈们就轮流来讲解这些句子。妈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你们现在都在学乐器、学英语,你们喜欢吗?可是不管学什么本领,光喜欢是不够的,要以学习为乐才是最棒的。”青青爸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总是忧愁不安。你们愿意当君子,还是愿意当小人呢?”……爸爸妈妈们的`讲解,把我们逗乐了,也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些话的意思。后来,我们又一起来背诵,孔子的话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很快就会背了,比爸爸妈妈还要背得快。
从那以后,我认识了孔子和他的许多弟子,也喜欢上了读《论语》。孔子众多的弟子中我最喜欢的叫颜回,《论语》中孔子这样夸奖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坚强、乐观、好学,我们要向他学习。
《论语》故事8
【成语】: 半部论语
【拼音】: bàn bù lún yǔ
【解释】: 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谱》.....太宗尝以此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先是后周当节度使的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恰当。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论语》故事9
在我的书柜中,一本淡黄封面的书籍已经默默地躺在那里很久了。自从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后,我慢慢地了解了国学,爱上了国学,那本书——《论语》也就顺理成章地跳入我的眼眶,走进了我的生活。
翻开书页,第一页导读里写着“修身立命,治国安邦的经典”。以前,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以致冷落了它多年。那天,不知道为为什么,我竟然一页一页地认真阅读、体会、思考。也许我长大了,不再懵懂无知,一种和以前不一样的感觉涌上心头。
时间在流逝,思想在进步,书中智慧的火花启迪着我,指引着我。我感觉我和它的距离越来越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我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学会取长补短,而“吾日三省吾身”让我重拾那份珍贵的.友谊……
时间定格在那一刻,我和最要好的她闹矛盾,双方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一气之下,我摔了她的文具盒,各种各样的笔掉了一地,我的心似乎也跌落至谷底,我发誓永远不再理她。我把她送我的笔还给了她,她把我送她的毽子还给了我。从此,我们像仇人一样,即使见了面也从不正眼看对方一眼。可不知道为什么,过去的欢声笑语总无法忘记。我总记起我们在灯下一起看书、写字,课间一起踢毽子、跳皮筋的情景……我斜着眼偷偷地看她,她正在睫毛下悄悄地看我。我俩慌忙把脸转开。啊!那一刻时间对我来说竟是那么长,我如坐针毡,我多想和她和好。此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回荡:“吾日三省吾身。”是啊,古人尚知“三省”,而我也应该反省、检讨自己啊。于是,我仔细想想我们闹矛盾的原因,却只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难道仅仅为了这点小事就要葬送我们的友情?想到这里,我鼓足勇气要打破僵局。刚起身,就碰到了迎面而来的她,我和她异口同声地说:“对不起,是我错了。”霎时,阴沉沉的的乌云散开,露出灿烂的阳光,我俩会心地笑了。
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从书包里拿出《论语》,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一起感悟智慧的结晶,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与轻松涌遍全身。
相信,不远的将来,我能够读到更多的国学经典之作,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提升自我的境界。学习经典,其乐无穷啊!
《论语》故事10
【注音】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出处】: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解释】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用法】作宾语、定语;强调学习儒学的重要
【近义词】半部论语
【示例】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成语辨析: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具体生卒年未详)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与这个典故有关的另一位人物是,与林駧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罗大经(约1196-1252年)。在其所撰《鹤林玉露》中有这样的记载:"杜少陵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个记载说明《论语》在当时"为儿童之书",当过私塾先生的赵普自然熟悉。罗大经在此比林駧在《儒吏》中所记载的话,除了前半句的文字有所不同外,还多了后半句"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并且说明了具体时间,是"赵普再相"后,听到人们说赵普所读的书就只有《论语》,于是宋太宗就此问赵普,赵普毫不隐瞒,并说出上面的话。
但是,罗大经并没有直接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将罗大经话的意思敷衍成"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的,则始自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高文秀(具体生卒年未详)。他在其所著《好酒遇上皇》的杂剧曲文中的第三折,有这样一句话:"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好酒遇上皇》写的并非赵普的事迹,而且作为杂剧曲文,本不该作为讨论历史问题的依据,然而"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不但成为罗大经上述话语的衍生品,与赵普联系在一起,而且借助杂剧这一大众化的文艺形式,硬是广泛流传开来,以至于使得当今迷信《论语》的人们,竞相对此津津乐道。
《论语》故事11
我一进入小学,就开始按学校要求背诵《论语》。可我也不知道上面说些什么,读起来别扭,听也听不懂。
古人说: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我听了就觉得天下很大,《论语》应该是一种很有用的学问吧。我去问老师“《论语》怎么治天下呢?”老师说:那只是一种比喻,如果你能够把它背熟,并结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按照《论语》的要求检查自己的行为,你就能治理好自己的“天下”了。
我很好奇,一有空闲,我就读《论语》,慢慢的我就能把一些《论语》背会,背好之后并无感觉。爸爸就和我讨论《论语》中《子路篇第十三》中,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对,亦奚以为?”然书读得多,并未读透。也没有读上身去。违背了《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特别喜欢看武侠动画片,经常是看得如痴如醉。爸爸就说:“那些武侠小说都要武功秘诀什么的,学了以后,马上就可以增强自身能力,就可以打败坏人,其实这些秘诀都是从中国的经典里抄出来的,例如《论语》,《老子》等。”我听了之后,背诵《论语》的兴趣大增。
今年五一放假,爸爸给我买来了画板,画笔。我准备画一幅可爱的小熊猫,我画了两天终于画完了。累得我腰酸背疼,看到我的劳动成果,我高兴极了。我决定买一只雪糕慰劳一下自己。等我回来一看,邻居家的小妞妞正在看我的那幅画,桌子上的那瓶颜料倒在我的画上!两天劳动成果全毁了,我气坏了。我冲了过去对小妞妞大声哼道:“你为什么把颜料倒在我的画上!”她吓得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边哭边说“不是我干的”!我怒道:“不是你干的还能有谁!”她哭得更厉害了。我突然想到《论语》上有这样一句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的就是凡事太过火自以为是。我忙平息自己的怒火。我轻声对妞妞说:“妞妞不哭,不是你干的就别哭了吧!”后来才知道是弟弟干的。弟弟干了坏事就躲了起来,所以当时没有发现。
爸爸知道这件事情后就对我说:“王凤至,你背诵《论语》没有白背啊!”
《论语》故事12
大家读过经典作品的故事吗?今天,我就要给大家讲一个《论语》里面的小故事,这个故事能教会我们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樊迟曾毕恭毕敬的问孔子:“什么叫仁?”
“爱人。”孔子回答了两个字。
“什么叫智?”樊迟又问。
“知人。”孔子又回答了两个字。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樊迟再一次问道。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就是说,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要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梦想,马上就要想到帮助别人实现梦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作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要处处为别人着想,你做到了吗?
怎么样?读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也要做一个有仁、有智的人呢?
《论语》故事13
从我上小学那天起,爸爸问我想不想学《论语》。我说:“想。”以前在读三字经时,我就读到过“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现在爸爸教我学《论语》,我真高兴。
在论语里,我知道了好学上进,闻一知十的颜回;认识了勇敢直率、闻过则喜的子路;发现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闵子骞;还有能听懂小鸟说话的公冶长呢。
我很喜欢听爸爸给我讲颜回的故事。他只要一碗米饭,一瓢白开水,住在简陋的草房里,别人受不了这种苦,颜回却能乐在其中。而且他还非常好学,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比怎么样呢,子贡也夸他是闻一以知十。凡是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新的知识,他总是毫不懒惰的去实行。颜回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呀!
一次颜回、子路陪在孔子身边,孔子问他们的理想是什么?子路、颜回都回答了老师各自的理想。这时,心直口快的子路问,老师,您的`理想是什么呢?孔子的回答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虽然我还不明白讲的是什么意思,但是我想那一定是个了不起的理想。
今后,我还要在《论语》里去寻找更多有趣的人物和故事。
《论语》故事14
论语》是我国古代典籍中语录体著作的典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及言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本书是必读的。《论语》的语言质朴无华、寓意深远,包含了很多宝贵的处世经验和人生智慧,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对后世语言文字的影响很大。以下是论语成语故事,汉英阅读。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这个故事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正是有了这种勤奋不倦的为学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天道酬勤,一个人如果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再配合科学的工作、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成功。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词语,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理想的人格标准,仅有两万余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呢?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这个典故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关于君子的标准,孔子还有一些名言。如,《论语里仁》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论语宪问》里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过犹不及
子贡问老师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德?”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而子夏总是做得还不够火候。”子贡说:“那么是子张要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这段话出自《论语先进》: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即子张,“商”指子夏,两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成语“过犹不及”就出自此处。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了头和没有做到位效果都是不好的。“过犹不及”这个成语提醒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比如在人际交往上,过于冷漠不行,过于亲密也不行。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对对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便在亲近的人中间也该保留。无论对待朋友还是对待亲人,都应该把握好分寸,适度最好。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弟子说:“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原文是: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在工作中并非总是事情做得越多越好,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清楚地知道“我是谁”。只要把你应该做的做好就可以了,越俎代庖反而会把事情搞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问孔子怎样做才称得上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要做到在诸侯统治的国家里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统治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这段话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卫灵公》中也有这个成语,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回答道:那不就是“恕”吗?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这段话的原文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才华很高,不但生意做得好,在外交、政治方面的才能也都十分突出。孔子对子贡讲的这席话,很有针对性,是提醒子贡不要恃才傲物。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欲速则不达
子夏要到鲁国的莒父当地方官,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一味求快,不要只顾眼前小利。如果一味求快,往往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反而使得大事不能成功。”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子路》,原文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急功近利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忌,凡事要有长远眼光、长远打算,该慢的地方不要求快,该放弃的小利不要贪图,成功方可水到渠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教导学生,喜欢用“设喻”的方法,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奥的道理。子贡问推行仁政的方法,孔子说:“工匠想要顺利完成工作,必须先把工具磨锋利。居住在一个地方,必然选择这个地方有贤能的大夫为师,结交有仁德的士人为友。”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对子贡的教导,意思并不是说把贤德者作为工具来使用,而是说要充分吸取他们的.优点,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敏锐,策略更加明智。现在我们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往是说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逝者如斯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朱自清《匆匆》一诗里开头的几句。古往今来,对光阴易逝的感叹在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南宋儒学家朱熹在《劝学》中也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其实,这种感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里就出现了。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息地奔流。”这话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人从中提炼出一个成语“逝者如斯”,用来比喻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见贤思齐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从朋友身上往往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如果交到好的朋友,获益匪浅;但如果交友不慎的话,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遇到的人总有“贤”与“不贤”之分,那么在交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努力向他学习,做到和他一样;看见德行有亏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这段话出自《论语里仁》,原文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其实,“贤”与“不贤”这两种人,为我们朝不同的方向打开了两道门,而“思齐”和“自省”,则是我们自身不断进步的动力。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他知人善任,举用贤良,能够从贤者身上汲取优点。他有著名的“三镜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以铜镜自照,可以整理好衣帽;以历史为镜子,可以从中看清楚朝代兴衰的缘由;把别人当成镜子,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优劣得失。
《论语》故事15
孔子逝世后,他的许多弟子继承先师遗志,在各地讲学,办私人教育培养人才。
子游考察了子夏的学生后,不以为然地说:“子夏的学生在洒扫、应对、进退上做的还不错,但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学问的根本却没有建立。”
这话传到子夏的耳朵里,子夏叹了口气,说:“言游(子游是字,名叫言偃)说的有点过了吧!君子之道应该从哪里开始?又把哪样放在最后呢?小草和大树本来根基不同,教育也是如此。至于由基础的生活教育一直到精神教育的最高处,怕是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吧!”
子游认为子夏教给学生的都是小儿科,扫洒应对进退都是基础知识,不是人生的道理。但是别忘了《论语》中子夏曾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教育正是从小处开始的,这就是见微知著的精神。
孔子说:“下学而上达”,王阳明说;“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今天我们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都是相同的意思。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生活,如果离开了生活谈道谈人生,那无异于瞎子论颜色。教育的目的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树立一生不断进步的理念,指明人生的方向。至于各人走到哪一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则在个人自己的努力。
那么这里提到的洒扫、应对、进退包含了什么教育的道理呢?
一、洒扫——卫生教育。
洒扫就是洒水、扫地,搞清洁卫生。我们到学校看孩子搞卫生,就发现同样的时间,有的孩子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切摆放整齐,让人感到舒心;有的孩子则是拿着笤帚尘土飞扬地扫地,地面上干一块湿一块,让人感觉乱七八糟。到了企业、单位,有的人办公室打扫得一尘不染,书本、文件、办公用品分类放好,办公桌干净利落,一切秩序井然;有的人则是东西乱丢乱放,桌上总是横七竖八铺着各种资料、文件,除了常用的物件外都是一层灰尘。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对此的质疑,这不一定是说位高权重有专人打扫,或者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说到底还是个性的问题。对待环境卫生的态度,反应出能否严格要求自己,是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以及敬业、专业的精神。
打扫,也包括做家务,经常做家务的人动手能力强,为人勤快,爱家、顾家,有责任感。古代的打扫等同于今天的劳动教育(劳育),注重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这也是生活的实践。
古语有云:“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如果连小小办公室都无法打理得当,又怎么会有日理万机的不辞劳苦和处理大事的运筹帷幄?
二、应对——语言教育。
应对,指与人对答。广义上说包括聊天、演讲、辩论、提问、回答等各种言语,以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口才。
但是应对又与口才略有不同。口才强调的是说话的技巧,油嘴滑舌、信口雌黄也能归入口才,现在许多销售员、培训师,甚至骗子也很有口才,但这种口才颇有“巧言”的意味。常人可以学,也可以用,但要注意场合、分寸,切莫走入刻薄。
应对首先是一种礼仪。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氛围,应该说什么样的话,怎么说,这就涉及到人际称谓、遣词造句,这就是说的素养。
其次在不违礼的前提下不卑不亢地应对别人的刁难,维护自己的尊严。这种应对最难拿捏轻重,也越见说话的本事,应对之高明。历史上《国语》《说苑》《舌华录》都有精妙绝伦的应对,可见一斑。
三、进退——人格教育。
第一步难知进退。如果是进一步峰回路转,退一步海阔天空,那是最容易的。只是知道进的时机,把握退的原则,做到该进则进,该退则退则太难。
第二步进退无悔。每一次进意味着脱离舒适区,打破旧平衡,开始新的建立,付出辛苦与努力,还要面临失败的风险。每一次退意味着放弃新的机遇,也许规避风险,也许错失良机。当下的不适应和未来的不确定激荡在心头挥之不去,总是怀疑,总是怀念。这种患得患失不止在思想上,更在现实人生中。
在这难知进退、进退无悔中正是考验并建立人格的时候。进则鲤鱼跃龙门脱胎换骨,退则泯然众人矣。
这六个字,字面解释容易,这容易也是把人生看得轻易。不论是求学、为官、经商,只要关乎生活,逃不出这六个字,不妨稍息片刻,参详一番,自有别样洞天。
- 相关推荐
【《论语》故事】相关文章:
品读《论语》03-03
论语的作文10-19
论语原文及翻译05-06
关于论语的作文07-28
漫谈《论语》作文12-14
走进《论语》作文11-16
论语原文及翻译03-03
读论语作文09-23
关于论语作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