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德育故事

2024-03-27 好文

中华德育故事1

  今天,我读了学校下发的中华美德故事,读完后,使我大有感触,让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磨杵成针》。李白以前总是不好好读书,可是有一天,李白遇到了一位老祖母,她正在把一根很粗的铁杵磨成一根细针,李白看了十分震憾,他明白了1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此,他发愤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诗人。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心中为之一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老祖母真有毅力要把这么粗的铁杵磨成一根细细的`绣花针。我心想:既然铁杵都能磨成针,那么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又算什么呢?看看这个故事,在对比生活中的自己,我自叹不如。

  记得有一次,我要参加钢琴七级的考试,可是,由于以前我一直忙于做功课,没有时间弹钢琴,即使我有空,也懒得弹,所以离考试只有几个星期了,我还弹得疙疙瘩瘩,一点也不熟。面对老师的责备,父母的唠叨,我下定决心要每天练琴,把曲子弹熟。从那一刻开始,即使功课做得再晚再累,我都要坚持每天弹几小时琴,经过我不懈的努力,终于通过了钢琴七级考试。

  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个品质将使我终身受益匪浅。

中华德育故事2

  面对家庭、社会共同的需要深明光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为师者春风化雨的神圣社会责任。但在具体教学中,单提这些伦理道德的名词,对孩子们来说,确实太抽象了。老师一定要融入生活的事例,以便让学生体会正确的做人道理,真切感知这些伦理道德是如何落实在生活之中的。每则故事都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老师不可任意增加内容或曲解事实,也不可因今人做不到就妄加批判,老师一定先要肯定尊重人性本善的至德至行。让孩子们融入故事,培养良好德行,这本书高年级的孩子老师可以推荐给他们阅读,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用老师讲故事孩子听故事的方式进行。老师给孩子们讲完白话故事,可以启发他们思考,哪些人物值得学习,哪些值得警惕?如何在生活中落实文中人物的可贵之处!

  例如讲完《黄香温席》的故事,可能学生全记,记在的生活环境不需要我们再手摇扇子凉席了。此时可以让孩子们思考,结合现在的情况,夏天我们如何孝敬忙碌了一天的父母。

  启发他们把手摇扇换成电扇或在父母睡前,用电扇吹凉席或把空调调到合适的温度,让父母在睡前能感受凉爽。为了父母的身体健康,我们要细心地照顾父母。让孩子们明白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何善体亲心,如何学做当代的`小黄香。

  又如:讲完《黔娄尝粪》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说说这个故事中的哪个人让你感动?为什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哪怕是不太合适的看法。让孩子们明白过去医疗条件不发达,所以任何化验的工作都要亲自去做。现在我们可以借助高科技来化验,不用那样亲自尝粪便了。但是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我们欲报之情是永远没有办法抱尽的,孝是天之经地之义,孝敬自己的父母是理所当然的,是为人子女必须要做的事。

  再如:讲完《苏武牧羊》这则故事后,让孩子们说说我们应该向故事中的谁学习?我们要向苏武学习些什么?让孩子们明白苏武至死都不投降匈奴是忠贞爱国的表现,他的这种爱国精神令人感动,不但在汉朝,在匈奴这样的国家也赢得了尊敬。这种爱国精神也给了他战胜恶劣环境的的力量,帮助他生存下来。我么长大了也要象苏武一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学会感恩,会让的生活充满色彩,学习《中华中华德育故事》会让我们对我国传统的文化到的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感恩,感谢生活中给你的赠予。《中华德育故事》适宜各阶层人群观看,如企业、学校、孩子经常观看,逐渐扎下德行的根基,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关心同学;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提升精神境界,带动社会良善风气,真正使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

中华德育故事3

  西汉末年,有个孝子叫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侍母亲。十分孝顺。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那个时候兵荒马乱,年岁饥荒,老百姓没有吃的东西。蔡顺拿了两个篮子去采桑椹。他拿着两个篮子是为了把比较熟的桑椹留给母亲吃,比较酸的留给自己吃。蔡顺就这样去采,不巧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盗贼。在这千均一发之际,刚好盗贼看到他手上拿着二个篮子,觉得很好奇,就问:“你采桑椹为什么要拿两个篮子?”蔡顺告诉他:“因为我母亲喜欢吃甜,所以甜的留给我母亲吃,酸的.留给我自己吃。”盗贼听了之后很感动,就送给蔡顺牛、羊各一头,谷米一担,还有一些银两,让他能够回去奉养母亲。蔡顺不肯理解。他的至诚孝行感化了赤眉军,赤眉军当下该过,洗清赤眉。此后为纪念蔡顺的德行,这条河改为“洗眉河。”

中华德育故事4

  隋朝时候。有一家人家姓田的。他家里同胞弟兄们。一共有三个。大的名叫田真。第二个名叫田庆。小的名叫田广。弟兄们三个人。要想分家了。家里的'钱财产业。都已经议定平均分派。但是堂前素来有一棵紫荆花树。长得来十分的茂盛。因此议定把这棵紫荆花树。也匀均分做三份。那里晓得这棵紫荆树。还没有等他们来分。就顷刻枯死了。大哥田真见了、叹口气说道。树木呢,原先是同株连根的。一明白将要分砍了。所以顷刻憔悴。照这样看起来。那么我们的人。还及不来这株树木呢。因此悲伤得了不得。兄弟们仍旧同住不分。大家更加友爱了。那棵紫荆树,竟依旧照从前一样的荣茂起来。

  兄弟三人惊呆了,神树,真是神树阿!大哥田真双手拥抱着紫荆树,深深为紫荆树这浓厚的生命感应而赞叹;我们兄弟骨肉之间,还有什么理由不团结一心呢?兄弟同心,其力断金阿!田真、田庆、田广烧掉了兄弟分家的契约。

  兄弟三人围着花儿馨香、金枝玉叶的紫荆树跳起了吹快的舞蹈。

中华德育故事5

  上古尧帝的时候,洪水遍地,百姓们不能够安居,尧帝派大禹去治水。大禹为人聪明机智,和蔼可亲,又意志坚强,十分讲信用。

  大禹理解治水任务时,结婚才四天。但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大禹毫不犹豫地告别妻子。与大臣益、后稷一齐启程赴任。大禹到任后,吸取父亲鲧治水的`经验教训,努力实践,最后找到了合理的治水方法。他认为,父亲用堵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劈开大山,开挖大河,让洪水顺着河流入大湖和大海,才能根治洪水。因此,他不辞辛劳,日夜苦干。不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大禹不避风霜雨雪,总是在奔波劳碌,忙于治水。他的儿子生下来后,他也没回家去看一眼。

  在治水期间,大禹以前三次飘过家门,但是他一次也没有进家里去看一下。

  大禹带着人们治水,先从帝都冀州开始,完成了壶口工程。洪水最后被驯服了,顺着河道流向大湖、大海,艰苦卓绝的治水斗争最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大禹治水立大功,舜就把王位禅让给了他。

中华德育故事6

  容之一字,众妙之门

  宋朝的富弼教训子弟说:“这个忍字,是众妙之门。如果在清廉和节俭之外,再加上容忍,有那一事办不好呢?”

  富弼年轻时,有人骂他。那个人说:“我在骂你!”

  富弼回答:“恐怕骂的别人!”

  那人又说:“称名道姓地骂你!”

  富弼回答:“普天之下,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

  骂的人听了,觉得十分惭愧。

  颜光衷说:“忍这个字最难了!能容忍时,品德和度量必定很大。到了不能容忍时,已经充满着骄傲和权贵的`气息了。从前有人写了一首诗:‘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生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这句话讲得太有道理了。韩信因为忍受胯下的耻辱而称王,之后又因羞辱绛哙而毙命。饮酒到满量,自然不能再增加了。”

中华德育故事7

  “每天看两个德育故事。”“简单!我毫不在乎。”“并且还要写一篇读后感哟!”当这句话从老爸的嘴里说出后,我惊呆了,看可容易,写它就难了,父命难违呀,无奈之下,我只好写了,唉,怎一个苦字了得?但有一个故事让我铭记在心中,久久不能忘怀……

  《纪信代死》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文中纪信为了让刘邦逃离荥阳城,与刘邦互相换衣服,于是汉王就扮了一个普通的人从西城门逃走了,而纪信在东门大声喊叫:“我就是刘邦!”人人都以为刘邦投降了,却被楚人识破,用火烧死了他,后来汉王打下天下,做了汉高祖皇帝以后,就在顺庆(今四川南充)为纪信造了一座庙,叫“忠佑庙”。汉高祖诰词里面说:“以忠殉国,代君任患,实开汉业。”

  这个故事看完了,我恍然大悟,虽然这个故事很短,纪信是以忠为国捐躯,代替刘邦来承受杀身之祸的,如果没有他当时的勇敢殉烈,汉朝就没那么容易建立,也就取不得成功。

  在前几天,我在晚上看《西游记》,里面的'妖精偷了寺里的宝贝,与孙悟空对战,孙悟空一个棒子向他与龙王砸去,他明明说的是我挡着你,却跑到千里之外,何能比得上纪信?纪信为人受死,而那个妖精让别人去替死,他看到这些,一定会后悔的!

  以后,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只要是为了伸张正义,我都会努力的付出。

中华德育故事8

  汉朝时候,有个人叫姜肱,和他的两个弟弟仲海、季江兄弟三人十分友爱和睦。长大后,虽三人都娶了妻子,但一向抵足同眠惯了,所以虽各自娶了妻,但仍旧不愿分开,便做了一张很大很大的被子,三兄弟仍旧在一齐睡。一次兄弟们同到府城去做事,夜里半路上遇到了强盗,强盗们要杀死姜肱,其他两兄弟便争着替哥哥去死。强盗们在他们面前都感到了羞愧,便只拿了一些衣物金钱,放了他们。到了府城,别人看到姜肱他们没有衣服穿,都很奇怪,问是什么缘故。而姜肱他们都以别的一些话支开了,不愿供出那帮强盗的`姓名。这事不知怎样还是被强盗们听见了,都很感激,同时又有些懊悔。总之,连强盗的心都开始五味杂陈。于是他们又偷偷找到了姜肱他们,叩头拜谢,抢走的衣物也统统都还给了他们。

中华德育故事9

  我们珍珠园小学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电影节。下午,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阶梯教室观看德育故事电影。

  电影共有6个感人的故事,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赵孝争死》。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在西汉末期,有个小村庄,那里经常有强盗出没。这一次,强盗又来村里扫荡了,哥哥赵孝和弟弟赵礼在逃命的时候,赵礼不幸被强盗抓走了,赵孝找不到赵礼,很是着急。有位好心的村民告诉赵孝,弟弟被强盗抓走了。赵孝不顾村民的劝阻,翻山越岭来到强盗们居住的地方。强盗想杀了他们其中的一个,可哥哥、弟弟都说让自己死,这个举动感动了强盗,强盗把他们放了回去。

  看了这个故事,我忽然明白了:哥哥愿意为了弟弟牺牲,弟弟也愿意为哥哥牺牲,这是多么美好的兄弟情感啊!我也有个表妹,可我对她却不象赵孝赵礼那么好,我经常和她抢糖果,有时还对她发脾气,还在她受到挫折时,不但不鼓励她,反而嘲笑她……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很惭愧。我身为姐姐,应该给妹妹做一个好榜样,要谦让妹妹,包容妹妹,鼓励妹妹……像我这样完完全全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姐姐”,以后,我一定要做个好姐姐,多为妹妹着想。

  中华传统美德唤醒了我的爱心,这个故事让我有了很大的启发,懂得今后如何跟别人相处,真希望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能多多开展,盼望下一次跟古圣先贤的相逢哦。

中华德育故事10

  隋朝时期,梁彦光在短短的时间把向州民风刁焊,自私自利,遗弃老人,兄弟反目,朋友不信的风俗治理得人心淳朴,亲亲和睦,尊贤守义,讲忠讲信的和顺景象。梁彦光教育民众:建国军民,教学为先。不是好书不读,不是好的`典籍不看,重要的是以身做责。他讲解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人处世只问是否贴合道义,不问是否有功名,作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移风移俗。他对焦通说知错就改,孝行第一。他告诉人们,人是能够教得好的。从此,相州地区,因为梁彦光推行的德行教育,百姓理解了感化之后,去除了恶风恶俗,一时社会风气得到了极大改善。天下呈现出遵贤守义、兄弟和睦、讲忠讲信的和顺景象。

中华德育故事11

  宋朝时候的张孝基,娶了同里富人家的女儿做妻子。那个富翁只有一个儿子过迁。却是品行很不好。那个富翁就把儿子赶出了家。富翁死的时候。把全部份的.家中财产都付给了张孝基。之后富翁的儿子过迁流落了。做了叫化子,他无数次悔恨,却又无颜回家。有一回,张孝基遇见了。就问他:“你能够不能够耕种园地呢”?他回答道:“能够的”。张孝基就叫他去耕种园地。见他很勤力的耕作。张孝基就再问他:“你能够不能够管理库房呢”。他又回答:“能够的”。张孝基就叫他管了库房。以后他越加淳厚谨慎。很勤俭的可靠了。张孝基就把他父亲所有的家私,统统还给他了。

中华德育故事12

  汉朝时候,刘宠在会稽地方做太守官。把地方上烦琐苛刻的事,都除去了,把地方上非法的.事,都禁止了。这一郡里地方上的人,大的被他感化了。等到朝廷里把他调进京城里去的时候,有五六个老年的人,手里拿了一百个大钱去送给他,并且嘴里说道:“自从你到我们那里来做官以后,境里都没有盗贼,。所以这些狗也夜里不叫了,人民不为官事连累,所以百姓们也不看到县里的差人了,此刻你丢了,我们竟要去了,所以我们特地来奉送你”。刘宠就在他们手里,拣了一个钱买了些馒头喂江中的鱼。总算受了他们的人情。到出境的时候,就把这个钱丢在河里,后人因此把这条河叫做钱清。

中华德育故事13

  《中华德育故事》中有这样:信乃立人之根本,人无信无立,守信是一个人素质的根本体现,是人与人交往的.准则,言出于心成于声,落地铿锵,唯有这样才能取信于人,立足于世。

  我三姑买了一套《中华德育故事》光碟,她说这盘碟很有教育意义,先借给我看。

  这盘碟很好看,我想起了一个平时跟我相处很好的同学,这么精彩的碟应该和她一起分享。我告诉了她这件事,她表示很乐意看,于是我就把碟送到了她家里。

  过了几周还没还我,因为这盘碟也是借的,也该还了,我不能不讲信用,所以我让她明天带来。第二天她说忘带了,可以理解,可能是偶尔马虎吧。第二次她又忘带了,我还是可以容忍。有句话说得好,事不过三,可是接下来我七次找她要碟,她七次忘带,根本没有把这件事当回事。

  后来,在同学们的劝说下,她答应下午把碟还我,就这样她下午终于把碟还给了我。好难啊!我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把东西借给别人。

  是相互的,我们要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之人!

中华德育故事14

  容易发怒,乃薄福相

  韩忠献公以前说:“无论遇到君子或小人,都应当诚恳对待他们。当我们确知对方是小人,只要浅交就行了。”

  一般人对于小人欺侮自己的情形,务必要暴露出来,好让大家斥责他,只有韩忠献公不这么做。他的智慧足以明辨小人的奸诈,然而,他却时常坦然承受,而且不曾表现难看的脸色。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务必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原文是:“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如果遇到一点点不如意,便立刻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称心的事情,立即气愤感慨,这表示没有涵养的力量,同时也是福气浅薄的`人。所以说:“发觉别人的奸诈,而不说出口,有无限的余味!”

中华德育故事15

  受屈无争,还米不受

  汉朝时,有一个人姓钟名离牧,字子干,是会稽那地方的人。

  他年轻时,住在永兴(今浙江肃山县南方),亲自耕种二十多亩田地。当田里的稻子成熟时,有人来冒认领走,钟离牧也不和他们争夺,完全让给对方。

  县官明白这件事,就把那个冒认稻子的'人捉了起来,要用国法办他的罪。钟离牧竭力去救他,于是他的罪才能被赦免。

  那个人免了罪以后,带领妻子把起初冒领来的稻子,舂打成三十多石米,就把米送还钟离牧。

  钟离牧关门不肯收,那个人只好把米放在道路身旁,也没有人去拿取。钟离牧因此而出了名,被聘请去南海做太守,而且被封“都乡侯”。

  • 相关推荐

【中华德育故事】相关文章:

中华传统故事03-09

中华美德故事03-11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03-12

我的德育小故事03-16

中华传统故事精品(15篇)03-10

中华美德故事经典【15篇】03-11

(荐)中华传统美德故事15篇03-12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精品15篇】03-13

爱我中华为我中华作文07-14

巍巍中华作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