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典故

2024-03-25 好文

大禹治水的典故1

  那个一心为民,有着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是多么的值得我们学习。相传大禹的父亲是鲧,尧在位时任用他来治水,但是他采取的是最传统的方法堵,历时九年都没有解决水患,然后被尧在羽山斩杀了。但是杀了鲧并不能解决水患啊,还是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然百姓是无法生存的。所以舜即位后,启用了大禹来治水。

  大禹在治水的时候,总结了自己的父亲失败的经验,认为光靠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于是他决定采用疏的方法。不得不说大禹是聪明的,通过他的方法,水患减少了很多,他曾将东海的水引人蛮荒之地,开山导流,将荒地变为良田,造福了一方的百姓。他在结婚四天后就又将精力投入到了治水中去,这一走就是十三年。据记载,在他离家的十三年间,他曾经有三次路过自己的家,但是因为公事繁忙而一步也没有踏入过,就连自己的儿子出生也没有顾得上看一眼。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故事会被人们世代相传的原因。

  大禹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这么久,不仅仅是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治水的方法,更是因为他一心为民的心意。

  大禹治水治理的河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流域水患严重,每逢秋收时节,一场黄河泛滥便会导致颗粒无收,大量种植田被荒弃为废田,整治黄河水灾问题成为了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尧舜时期,黄河流域水文情况极不稳定,时常泛滥,严重影响沿岸百姓耕种生活。为解决洪水泛滥问题,尧召集部落首领进行商讨,众人皆举荐鲧负责平息洪水灾害,鲧采取障水法,在河岸两边建立堤坝,水涨多高,堤坝就建多高,如此消极工程未能解决水患,反而加重灾情,治水九年期间,鲧治水不利,被当时继位的舜降罪流放。

  舜在位期间,同样重视黄河水灾一事,任命禹继任治水之事,为了不重蹈覆辙,禹采用疏导方法来治理黄河泛滥问题,虽然工程极为浩大,但成效显著,耗时十三年,大禹最终功成身退,载誉而归。

  自此从中国古代历朝史书上记载的水灾,虽时有发生,但都得到了较好的整治,汉唐之后,黄河流域的植被大幅减少,导致古都重镇皆成为不毛之地,众多的人文遗产消失殆尽,黄河流域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历史上数度更改河道,濒临枯竭,沙土沉积导致河床抬升,地上河问题更是亟待解决。

  进入现代以来,环境问题已上升至重要问题,人类与自然的抗争也逐渐向和谐共处过渡,希望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能崇焕生机。

  大禹治水的精神

  大禹在治理黄河水患的'过程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此大公无私的精神被后世传诵,流传至今,更是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精神,成为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瑰宝之一,代表着责任心与奉献精神。

  禹是皇帝的玄孙,出生于汶山石纽地区,禹幼年便跟随父亲鲧动迁至中原,帝尧时期,中原地区深受洪水之灾,百亩良田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尧帝遂命鲧负责治理水患。鲧未曾有先例可循,只得自己摸索,采取障水法,在河岸两边建立堤坝,水涨多高,堤坝就建多高,如此消极工程未能解决水患,反而加重灾情,治水九年期间,鲧治水不利,被当时继位的舜降罪流放。

  禹继任治水之事,为了不重蹈覆辙,禹采用疏导方法来治理黄河泛滥问题,虽然工程极为浩大,但成效显著,耗时十三年,大禹最终功成身退,载誉而归。

  治水的十三年期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正逢其妻正在分娩,哭声凄厉,大禹在家门外踌躇不前,众人皆劝其进门看看,直到听见婴儿的啼哭声,大禹才掩面离去,至始至终未曾见其母子二人。第二次,妻子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向行路中的大禹招手,大禹仅挥手示意,便冲冲赶路。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是一个十岁的孩童,正守在门口翘首盼望着父亲,大禹抚摸着儿子的额头,告诉他,水患为治,百姓尚不能安居乐业,又何谈个人一家团圆,随即离开。

  大禹治水的真实性

  在世界诸多民族的古老传说中,都有取材于大洪水的故事背景,而中国的洪水传说版本就是大禹治水,而有人为追溯该传说的真实性,特此对尧舜时期的气候地理进行了资料考证。

  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到前22世纪,华夏民族孕育地所处的北半球气候大幅度降温,在公元前22世纪之后,气候突变,半球气温普遍转暖,经历了几个世纪低温而成冰川迅速融化,导致北半球河流中下游河段聚居区域发生大规模的洪灾。

  根据地质学研究,黄河在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前150年期间经历了一次大变道,原本是在山东一带流如海,改道成为由北注入大海,就是现今河北、天津方位入海。故而黄河泛滥影响了中下游各个部落的生存环境,因为大家推荐鲧、禹父子两相继治水,他们所处的部落原本权利极其微薄,但在治水成功之后,权势声望都水涨船高,夏氏子孙利用这个时期所获得的威望,加强权势,建立王朝。

  这次洪水之灾可能延续了一、二百年的时间,各部落的文化传承都收到了极大的影响,居于下游的商部族首领冥在治水的过程中丧命,部落文化随即消散;豫西、晋南的河南龙山文化在二里头文化中得到了延续,山东龙山文化在水灾之前极为兴盛,但却受到洪灾严重的消耗,在这段时间内逐渐衰落。

  通过气候变迁来了解史前文明是一种切合实际的考证方式,同时也发现了传说中存在的一些不符合现实的说词,大禹通过疏导的方式解决洪水之灾,未免太缺乏说服力,洪灾放之现代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疏通九州、开辟九山并非人力所及,因而考据者猜测,大禹治水,正值气候好转,季风降雨正常化,植被恢复,河流改道完成,洪灾自然跟随气候的改善而平息,正巧被大禹捡到这个便宜罢了。

大禹治水的典故2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了,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9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他吸取了父亲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疏导的办法,带领百姓开渠排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

  传说禹在治水的十三年当中,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没进去探望。他一直想着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祸害,庄稼被淹,房子被毁,于是,三次经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探望家人。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治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部落联盟首领。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就被舜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舜死后,大禹继任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

  • 相关推荐

【大禹治水的典故】相关文章:

大禹治水的方法03-25

得陇望蜀典故03-07

南辕北辙典故03-07

围魏救赵的典故03-09

江郎才尽的典故03-04

谷雨的典故03-10

闭月羞花的典故03-11

指鹿为马的典故12-18

守株待兔的典故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