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媒体的发展1
我国报纸行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没有广播和电视的年代,它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是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新媒体问世之前,报纸不仅是人们获取知识、宣传消息的重要工具,还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传统媒体的发展模式遭到冲击,生存环境逐渐转变,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空间遭到严重挤压。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报纸如何坚守生存空间,突出重围重新焕发生命力,是业界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传统报纸的生存状况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极大的动摇了传统报纸的地位,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每个网民都可以充当记者的角色,在网络上发布或传播信息,部分网民甚至可以在各大网站、贴吧、论坛担任意见领袖,这无疑降低了人们对报社记者的依赖。新媒体正凭借其互动、海量、动态、全面的信息传播优势,冲击着传统报纸的社会地位。因此,传统报纸若要取得进一步发展,首先必须全面认识和分析自身的生存状况。
1、传统报纸的内容优势日趋消失
传统报纸的传播渠道与信息终端具有鲜明地排他性,因此,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报纸对自身的信息内容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但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转载颠覆了报纸的垄断地位,传统报纸在内容上的控制力也随之减弱。同时,传统报纸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却有极大地开放性,相对于信息容量巨大的互联网,传统报纸的信息含量显然无法与之抗衡。此外,传统报纸传播的版权产品往往来自某家媒体或媒体集团,与网络社区、微博、微信、信息门户等信息集群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传统报纸无法比拟的互动性,信息功能方面也更加多元化。就本质而言,新媒体不仅是新闻类媒体,还是交往媒体、娱乐媒体和商务媒体,新媒体的这种多功能属性,无疑将促使传统报纸的'内容优势日趋消失。
2、传统报纸的受众人群逐渐流失
新媒体以其互动性、及时性、便携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满足了当代人快速化、碎片化的信息需求。在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正在逐渐改变,纸质媒体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对象。新媒体不仅改变了读者的信息获取途径,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目前,传统报纸受众中的年轻群体正在逐渐流失,尤其是35岁以下的年轻读者大部分都转向新媒体,老年读者则有所增加。此外,相较于传统报纸,新媒体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可以第一时间更新信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新媒体以其巨大的信息容量、自由的检索模式给予受众更大限度的自主权,受众不再只是信息接收者,转而成为信息的使用者。同时,新媒体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报纸单一的表现方式,它以超文本、多媒体、超链接的形式,将声音、文字、画面、视频融于一体,使信息更富真实性和感染力,进而吸引了更多的受众。除此之外,新媒体还具有更强的互动性,让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可以平等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传播者与受众可以进行双向交流,这无疑地更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增强了受众黏性,瓜分了传统报纸的受众群体。
3、传统报纸的利润收入遭到分割
新媒体与传统报纸在盈利模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新媒体主要采用服务、产品应用、内容为中心的商业盈利模式。传统报纸则一般采用以广告为核心的盈利模式。早在报纸形成之初就已确立两次销售的运营模式,首次销售即将报纸出售给读者,但报纸印刷、采编、发行的成本往往比较高,因此,这一销售环节常处于零赢利或负赢利状态。二次销售则是将部分报纸版面出售给需要做广告的商家,并依靠稳定的读者群体和报纸的发行量来吸引商家进行广告投资,这一环节的盈利是传统报纸的主要利润来源。可见,广告商的投资是传统报纸的经济命脉,是其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保障。但新媒体以其生动、丰富、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了大批拥有购买力的受众,同时,它发行的广告成本更加低廉、形势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这对广告商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新媒体依靠这些优势逐渐分割了传统报纸的广告收入,挤占了传统报纸的盈利空间。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报纸的发展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报纸的受众群体正在流失,利润空间正在受到挤压,内容优势也逐渐消失。因此,传统报纸若要突出重围,在新媒体时代重新焕发生命力,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革和完善。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经验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和发展:
1、与新媒体有机融合
传统报纸若要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认清自身劣势,并合理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双方合作,互利共赢。首先,传统报纸要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创建自己的网站,将报纸中的“导读”和“简讯”部分上传到网站上,这一方面可以弥补传统报纸覆盖面小、时效性差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导读和简讯部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进而购买报纸,稳定受众群体。其次,还可以与知名网站合作,利用网站知名度吸引读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还要改变单一的传播模式,将网络上吸引读者的信息有选择性的采编入报纸,引入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与舆论接轨。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报纸若要做强做大,就必须打破单一僵化的创办模式,与图书、广播、电视、电子商务、期刊等领域加强合作,促使自身的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目前,我国的手机用户将近4亿人,传统报纸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传播媒体,与手机“嫁接”,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将音频、视频、文字等内容有机融于一体,创办手机报,形成符合时代需求的多媒体报纸。
2、保存核心竞争力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报纸若要增强自身竞争力,就必须保存核心竞争优势。首先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网络中的消息虽然更新快,但大部分缺乏足够的权威性。而机关报、党报等传统报纸则一直被视为人民的“喉舌”,可以及时发布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因此,其信息内容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其次,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虽然信息量巨大,但信息来源混杂,缺乏必要的真实性。而传统报纸通常由记者实地采访或考察,信息来源明确,具有较高的真实度。最后,要加强可读性。可以将某些新闻以故事的形式来叙述,或在新闻中融入一些故事性细节,以此增强读者阅读兴趣。同时,还可以将一些枯燥的“硬新闻”以诙谐幽默的形式呈献给读者,增强信息的娱乐性,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信息。
3、积极走出竞争误区
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报纸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若要在这些竞争中取得优势,传统报纸就必须走出竞争误区,在观念、操作、认识层面端正态度。首先,避免盲目的扩大版面。目前,一些报纸为了扩充信息量,与网络信息一较高低,将每天的版面扩充至六七十,甚至一二百版。版面扩充无疑将增加办报成本,为了保证盈利,报社只好多扩大广告版面,致使报纸逐渐发展成为读者最反感的“广告报”。其次,要避免“价格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报纸的受众逐渐流失,部分报社为了挽留读者,扩大发行量,就盲目的降低价格。一些报纸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只能靠广告收益勉强维持。“价格战”引起的恶性竞争最终只会制约传统报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琴,张金.传统报业的价值回归与现实判断——基于价值论的分析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xx
【2】黄基秉,蔡滨徽.论网络时代报纸的发展前景[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xx
【3】陈昕.数字化条件下的出版集团建设[J]新闻大学,20xx
【4】匡文波.关于新媒体核心概念的厘清[J]新闻爱好者,20xx
关于新媒体的发展2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
“新媒体”的最大特点是:1.媒体个性化突出: 2.选择性增多: 3.表现形式多样: 4.信息发布实时。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和新媒体打交道已经成为了每天必做的事情。而新媒体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吃饭、走路、逛街...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摆弄着手机,聊qq、发微博、看新闻等。新媒体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信息,更多是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打发业余时间一种最好的方式,满足了我们对娱乐的需求。而且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与朋友、亲人视频、聊天,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上传信息分享身边的新鲜事。特别是微博,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都会有人发微博,我们每个人都享有这样的权利,所以导致新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点一滴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一切社会生活都经由传媒,新媒体已经深刻地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新媒体,阅读最新新闻,浏览网页,聊天等。但新媒体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对我们来说有积极影响也同样有消极影响。最突出表现在可以帮我们收集信息,是我们广泛的信息来源,有利于我们无奈了解社会。第二点就是完善自我,开阔眼界,发散思维。第三点就是加强跟朋友、亲人的沟通。但是新媒体信息的泛滥,容易使我们感到迷惑。在新媒体中人们既是信息的受者,也使信息的发布者,因此网络等新媒体上既有进步、合法、有益、真实的信息,也有反动、非法、有害、虚假的信息。所以我们在对待新媒体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时,要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要学会辨别虚假信息,提高自己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如今社会新媒体逐渐代替传统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信息的传播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因其其不受时间、空间、年龄局限和新媒体本身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此感兴趣并使用。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好的一面,学习和完善自我。尽量克服消极的一面,要让新媒体更好的引导我们的行为,传递正能量。
关于新媒体的发展3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来自于历史的延续,它不仅是国人的价值观念的体现,具有极其宽泛的内涵,渗透在我们的思想、道德、www.LWlM.cOm风格、心志、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文字之中。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传统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亮点,其能够准确、快速的传播,是一个国家塑造对外形象和树立民族自尊的关键。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空前发展,它所催生的丰富灵活的新媒体艺术表现手段也越来越成熟。新媒体技术综合不同媒体的特点,又加上三维动画、虚拟技术、感应技术等,使得艺术欣赏变成一个更为立体、效果真实、可以互动、可以参与的过程。相较于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传统艺术欣赏方式相当单一,都是静止的、被动的,这不仅局限了传统艺术的艺术感染力,更妨碍了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在我国,新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其建构期适逢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期,这为两者在形式和体系上进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如何相互介入、互相融合的问题。因此,在这个以互联网络技术为标志的崭新的信息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和新型媒体中如何表现,我们如何将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1、传承传统,打造民族艺术精品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经久不衰、博大精深、意蕴丰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然而这种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已进入物化消费阶段,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受到金钱的挑战正在日益转变,加上最近几年,新媒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更以极强的渗透力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档案、图书、娱乐、艺术、建筑设计、家庭、通讯等等。新媒体了集合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录像、声音、音乐等传统表现媒体的优点,结合了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加上开发者针对客户及项目需求通过精心的策划创意构思,结合各种表现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受众,引导了大众的审美理念向数字化转变。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的优势,加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与传播,打造民族文化精品,这不仅可以对国民进行循序渐进的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介重新建构起更加符合现在形势的文化观。同时,避免传统艺术形式因内涵意义不易理解而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也避免产生因为新媒体艺术重形式轻内涵而导致主流艺术缺乏文化深度的社会现象,而要以媒体语言整合传统文化精神,让世界更清楚地认识中国的现在和过去,从而实现文化传承,打造民族艺术精品。
2、融合矛盾,博采众长新媒体艺术在为文化发展带来机遇、提供便利的同时,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影响。因为它既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艺术的否定和创新。从产生根源上分析,传统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反映的内容都是现实世界中或者是对现实世界的升华和提高。而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则源于信息技术,反映的是一些虚拟的现实。从发展脉络上看,传统艺术是一种封闭性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讲究“仁爱”,“修身齐家”的文化;而数字媒体艺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导致其成为强势文化。在当今社会现状下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受到西方文化和其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导致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从社会地位上看,传统艺术一直出于权威地位,并受限于传播形式,属于单方面的文化输出;而新数媒艺术则是高度自主的文化,是平等参与的文化,强调交互性。新旧两种形式的文化在互动和发展中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二者关系既有现代对传统的冲击,又有来自东西方的碰撞,数字媒体技术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 并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然而,文化并无优劣之分,同样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摆脱不了“文化”的内涵,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种共通之处才使得不同的文化形式间可以相互借鉴、吸收对方的合理因素,形成一种包含两种艺术内涵的www.LWlM.cOm新型文化,这种新型文化博采众长,更适合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每一次文化传播交流的机会,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吸收、消化,融合先进的文化因子,实现两种艺术形式的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最终形成既包含外来文化又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新的文化艺术形态。
3、让新媒体技术成为传统艺术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在全球化一体化的大潮中,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文化输出的力度,中国的音像制品、图书、服装、艺术等多种文化形式借助新的传媒技术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各地。使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关注中国文化、欣赏中国文化。这样的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可以使一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而且还可以在对文化的'包装中重新构建一种易于被他人接受的文化观,这是一种外交策略,更是一种发展之路。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意味着中国将自己的文化传递给世界,同时也体现在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新媒体的出现深化了传统文化的双向流动。例如,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现场表演与高科技精密结合,形象地描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意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国外开发的网络游戏、动画产品与影视作品中,中国传统元素被频频利用,《功夫熊猫》、《花木兰》的热映正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和喜爱。在这样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 而其基于网络的开放性与丰富性,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研究提供了空前的便利。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正在借助于网络平台实现更广泛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综上所述,由录像、计算机、网络、虚拟互动、系统集成、传感技术等技术手段组成的当代数字媒体技术,与大象无形、和谐相生的东方传统精神,正在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中实现融合。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体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同时,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也为新媒体技术有个更高的内涵要求。所以,我们必须避免简单意义上的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堆砌,而要做到在利用当代数字技术语言进行创作时,拒绝盲目地模仿西方,而是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新媒体延展的可能,以认真的态度进行创作。才能让尖端的数字技艺承载起了古老的东方气韵,借数字媒体之翼,令东方艺术早日腾飞世界。
关于新媒体的发展4
摘要:新兴媒体的诞生, 对公共管理起着关键作用, 不仅有利于整合公共管理信息资源, 还有利于完善公共管理信息传播的方式与途径, 提高管理效率与水平。本文通过探讨新媒体对公共管理中的重要影响及建议等方面, 使新媒体得到社会的认可, 为公共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推动社会发展。
关键词:新兴媒体; 公共管理; 影响;
新媒体实际上就是通过先进数字及网络技术, 在传播信息过程中转换成信息直接的形态, 从而形成一种信息传播新模式。新媒体在公共管理中具有快速传播信息, 传播范围广的优势, 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在新媒体的影响下, 从根本上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与途径, 满足大众的参与及发表权, 实现民主与全民化管理。通过将新媒体融入公共管理中, 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使管理工作成本降低的同时, 也有利于增强民众与管理人员及政府之间的互动交流, 更是涉及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 应不断加强对新媒体在实践中的重视, 也为社会的发展做铺垫。
一、新兴媒体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影响
(一) 改变信息传播途径
多样化新媒体的出现, 大众传播已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方式, 使传播途径及传播平台也更为广泛。相比传统媒体的局限性, 由于公共信息与沟通方式的欠缺, 无法进行公共信息的有效传播, 使广大民众未能积极参与到公共管理中, 未能充分自由发表意见或建议。在新媒体下, 管理部门与政府能够在没有传统媒体把关的情况下选取不同形式的传播方式及途径对信息进行扩大传播范围, 与民众进行互动, 并传达管理思想, 获得广大民众的.关注, 从而为民众提供更多直接获得公共信息的便捷途径。有报告显示, 国内网民数量已高达欧洲人口的总量, 而互联网的普及率更是达到50%以上。由此表明, 新媒体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信息传播方式, 让民众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团体, 并对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参与有效监督, 从而提高管理人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 扩大公共管理范围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媒体的出现, 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 达到资源共享, 最终发挥资源的作用。在传统的公共管理中, 由于公共管理的权利和内容是由管理部门及媒体所把控, 民众若要参与其中, 还需通过媒体的把关。但新兴媒体恰好可弥补其不足之处:一是言论自由是新媒体的突出特点, 新媒体扩大民众的信息权力, 提供更多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 让民众参与公共管理, 从而是民众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人员。二是新媒体具有更广阔的舆论空间。相比较传统的媒体, 舆论效果差, 无法提高公共管理的质量, 而通过利用新媒体对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进行广泛讨论。既提供有效的信息和资源, 也有效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三是新媒体实现民主及全民化管理。政府或管理部门通过媒体倾听、收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并从中传达管理思想, 经广泛互相讨论后, 最终采纳符合民意的公共管理措施进行管理, 从而对加强民主协商有着重要作用。
(三) 提高舆论形式
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速度, 新兴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 也是年轻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相比较传统的媒体单一, 局限性的形式, 新兴媒体的出现更易于被民众接受, 同时既满足民众的知情权, 也为民众解决问题, 安抚民众情绪, 提供更便捷的形式。在新媒体下, 民众拥有更多自由发表意见的方式, 通过这些方式, 一方面减低民众的表达心理压力, 促进与管理部门之间相互交流;另一方面有利于整合各地民众意见, 提高社会讨论的形式, 形成高质量的公共舆论平台。
二、新媒体如何应用于社会公共管理
(一) 建立平等的交流方式
随着新媒体的扩大范围, 各种信息传播渠道也不断增加, 既为民众提供大量的发表意见的机会, 实现政府与民众交流的直接讨论方式。在新媒体的作用下, 管理人员可通过新媒体的优势, 建立平等的交流形式, 加强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利用一些热度较高的交流平台, 如微博、微信等, 让民众自由发表意见及建议, 通过有效、平等的交流方式, 让每一位群众都能积极参与公共管理中并进行讨论, 有助于民众更好地对公共管理的理解, 提高公共管理水平的同时, 也利于和谐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 加强与民众的沟通
在新媒体环境下, 每位民众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由于长期以来, 政府一直是社会管理的主要人员, 直接代表民众的行使权。但为了维护的切身利益, 若与民众沟通与交流出现障碍, 将导致民众对公共管理工作的不理解和支持, 也使各地民众的意见无法进行有效整合, 公共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因此, 需要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沟通, 只有有效的沟通, 才能为民众更好的解决问题和提高管理效率。
(三) 正确对待新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的诞生, 既有积极影响, 同时也存在不利影响。因此, 在传播信息过程中, 管理部门需要做好公共管理工作, 用积极的态度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问题。
积极影响包括提高民众的参与量, 同时增进管理人员与民众间的交流, 有助于政府和管理部门更全面地了解、掌握公共管理信息和内容, 利于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数字与网络技术的信息载体形式多样化, 内容广泛, 新媒体也随着带来各种问题。由此表明新媒体的发展, 若使用不当, 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带给民众心理恐慌, 甚至造成新媒体发展面临走偏的危险。因此, 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权威媒体进行引导媒体舆论, 使各类网站信息内容能够以正面、积极的方式进行传播, 让新媒体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结语
总之, 进一步加强对新兴媒体的应用, 走出一条真正的现代公共管理系统道路, 不断对公共管理进行优化。新媒体的实行, 不仅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也为公共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提高社会对公共管理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李兆允。新兴媒体对公共管理的影响与建议[J].新闻战线, 20xx (12) :12-13.
[2]李云。新兴媒体对公共管理的影响探析[J].新闻传播, 20xx (11) :103-104.
关于新媒体的发展5
摘要: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已逐步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文明标志,在新媒体产业深刻影响世界各个领域的今天,面对新媒体发展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各种挑战。新媒体环境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在新媒体的艺术环境中,如何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传播?这都是我们作为未来设计师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从两者关系入手,阐述在全新的数字媒体环境下对传统文化传播的一点思考。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来自于历史的延续,它不仅是国人的价值观念的体现,也具有极其宽泛的内涵,渗透在我们的思想、道德、风格、心志、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文字之中。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传统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亮点,它能够准确、快速的传播,是一个国家塑造对外形象和树立民族自尊的关键,是对外展现本国风采的传播方式之一。
当今社会,数字新媒体技术空前发展,它所催生的丰富灵活的新媒体艺术表现手段也越来越成熟。新媒体技术综合不同媒体的特点,又加上二维制作技术、三维制作技术、虚拟技术、感应技术等,使得艺术欣赏变成一个更为立体、效果真实、可以互动的过程。相较于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传统艺术欣赏方式相当单一,都是静止的、被动的,这不仅局限了传统艺术的艺术感染力,更妨碍了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
在我国,新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其构建期适逢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期,这为两者在形式和体系上,进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如何相互介入和融合的问题。因此,在这个以互联网络技术为标志的崭新的信息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和新型媒体中如何表现,我们如何将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传承传统,打造民族艺术精品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经久不衰、博大精深、意蕴丰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然而这种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宝贵的民族传统艺术,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己进入物化消费阶段,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受到金钱的挑战,在日益转变,加上最近几年,新媒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更以极强的渗透力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档案、娱乐、艺术、建筑设计、家庭、通讯、交通、饮食等等。新媒体集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录像、声音、音乐等传统表现媒体的`优点,结合了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加上开发者针对客户日常需求,通过精心的策划创意构思,结合各种表现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受众,引导着大众的审美理念向数字化转变。
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的优势,加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与传播,打造民族文化精品,这不仅可以对国民进行循序渐进的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介重新建构起更加符合现在形势的文化观。同时,避免传统艺术形式因内涵意义不易理解而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也避免产生因为新媒体艺术重形式,轻内涵而导致艺术缺乏文化深度的社会现象,而要以媒体语言整合传统文化精神,让世界更清楚地认识中国的现在和过去,从而实现文化传承,打造民族艺术精品。
二、融合矛盾,博采众长
新媒体艺术在为文化发展带来机遇、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影响。因为它既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艺术的否定和创新。
从产生根源上分析,传统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反映的内容都是现实世界中或者是对现实世界的升华和提高。而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则源于信息技术,反映的是一些虚拟的现实,许多新媒体技术它的创建者大部分又都是西方国家,他们在创建初期是为了服务他们自己,发展他们本国文化,传达西方理念的工具。这些技术不能很好的展现我们本国的传统艺术,它里面没有适用我们本国文化的展现程序,这样很难合理的表达出传统艺术韵味。
从发展脉络上看,传统艺术是一种封建保守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向导,讲究“仁爱”、“修身齐家”的文化;而数字媒体艺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导致其成为强势文化。在当今社会现状下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受到西方文化和其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导致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
从社会地位上看,传统艺术一直出于权威地位,并受限于传播形式,属于单方面的文化输出;而新数媒艺术则是高度自主的文化,是平等参与的文化,强调交互性。新旧两种形式的文化在互动和发展中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一者关系既有现代对传统的冲击,又有来自东西方的碰撞,数字媒体技术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并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
然而,文化并无优劣之分,同样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摆脱不了“文化”的内涵,必然存在着千妊万缕的联系。正是这种共通之处才使得不同的文化形式间可以相互借鉴、吸收对方的合理因素,形成一种包含两种艺术内涵的新型文化,这种新型文化博采众长,更适合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每一次文化传播交流的机会,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吸收、消化,融合先进的文化元素,实现两种艺术形式的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最终形成既包含外来文化又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新的文化艺术形态。
三、让新媒体技术成为传统艺术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
在全球化一体化的大潮中,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文化输出的力度,中国的音像制品、图像、服装、艺术等多种文化形式借助新的传媒技术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各地。使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关注中国文化、欣赏中国文化。这样的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可以使一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而目还可以在对文化的包装中重新构建一种易于被他人接受的文化观,这是一种外交策略,更是一种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意味着中国将自己的文化传递给世界,同时也体现在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新媒体的出现深化了传统文化的双向流动。例如: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现场表演与高科技精密结合,形象地描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意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国外开发的网络游戏、动画产品与影视作品中,中国传统元素被频频利用,《功夫熊猫》、《花木兰》的热映,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和喜爱。
在这样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而其基于网络的开放性与丰富性,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研究提供了空前的便利。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在借助于网络平台实现更广泛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由录像、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传感技术等技术手段组成的当代数字媒体技术,与“大象无形、和谐相生”的东方传统精神,在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中实现融合。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体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同时,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也为新媒体技术有个更高的内涵要求所以,我们必须避免简单意义上的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堆砌,而要做到在利用当代数字技术语言进行创作时,拒绝自日地模仿西方,而是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新媒体延展的可能,以认真的态度进行创作。才能让尖端的数字技艺承载起了占老的东方气韵,借数字媒体之翼,令东方艺术早日腾飞世界。
关于新媒体的发展6
摘要:在大学阶段掌握好英语知识,将大大有助于今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从英语教育的长远发展来讲,要促进英语教育跟上时代步伐。以新媒体视角下高校英语教育的创新发展为研究点,寻求最佳的发展策略,是高校英语教师需要重点做好的工作,这是改善英语教育现状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视角;高校英语教育;创新发展路径
一、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现状
(1)教育得到优化。英语教育不能采用单一的方式,而是需要运用不一样的教学途径,才有助于教育的发展进步。高校英语教学也是一样,正在逐渐优化教学,让英语教学展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其中,高校英语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方式的多样化,如会在教学中增加自主探究的部分以及教学目的方面会更加注重引起学生的兴趣点等,都是高校英语教育与初高中教育所不同的地方。这都体现出了高校英语教学的优化。[1](2)课堂教学松散。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尽量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体验到不一样的英语学习感受。也是由于这种教育思想的存在,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英语教学并不重要的观念,在教学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比较松散,是教学中的不良现象,需要得到解决。(3)学习质量低下。英语教学习追求积累,这是英语教育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实现优良教学目标所需要遵循的原则。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许多学生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成效,学习质量非常低下。
二、新媒体视角下高校英语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积极性。学生积极学习是学生取得自我进步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坚持的原则。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能否战胜困难,是学生能否在学习上取得根本性进步的关键所在。(2)提高教育质量。从新媒体视角出发,创新英语教育,要从多方面入手,以改善教育现状为重点。如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新思想的引入等,在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才是英语教育水平提高的最好方式。创新教育不管是对于教育还是对于学生来讲,都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2](3)优化课堂氛围。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有序的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有序的配合,才能够保证英语教学的质量。尽管新媒体视角下的教学会有所不同,但是并不代表教师的作用有所减弱。教师是教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两者相互配合,构成了完整的英语课堂。总体来讲,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英语教学需要通过突出学生、改变教学氛围,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要真正以学生为重点,通过分组讨论、学习,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形成合作意识。
三、新媒体视角下高校英语教育创新发展路径
(1)利用自媒体。英语教学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为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有利条件,在媒体环境下,不断开拓教学方式,如利用自媒体进行英语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教师可以在网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也有助于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自媒体中,学生和教师能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这种教学方式突破地域限制,非常便捷与自由,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问题。对一些争议比较严重的话题,教师能够统一作出回答,解答学生的疑惑。(2)播放视频。创新高校英语教育,就要站在时代的角度审视英语教育,在教育中加入时代性的元素,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其中,在英语教学中播放视频,能够创新教育的形式。这也是让学生拥有新的学习体验、加强英语教学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如在学习新视野英语第三版第一单元“Goingtocollege”时,可以通过播放美国学生上大学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通过视频的观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中的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3)优化教学资源。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不能一味利用传统教学方式,否则会导致学生学习上的疲劳。高校英语教学应当注重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他们自主进行知识的学习。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优化教学资源,这是教师需要重点做好的工作。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构建完整的知识点,结合书本知识、网络资源、视频资源等,优化教学方式,结合优秀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高校英语教育。此外,应当融入有特色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英语教学更加核心、精练,真正创新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1]黄金花.新媒体时代高校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32):69-70.
[2]戴敏.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7(12):95-96.
关于新媒体的发展7
【摘要】互联网新媒体指的是以互动传播为特点、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把互联网作为主要传播平台的新兴媒体。就目前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趋势来讲,其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新兴媒体之一。很容易看出,互联网新媒体之所有会有如此迅速的发展,是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由此可得出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互联网新媒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互联网;新媒体
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让人们快速得到自己想要的最新消息,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媒体也在发展着变化,未来的互联网新媒体行业发展会更加先进,给人们带来的帮助也会更加多。
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使无线设备成为新媒体重要的载体
目前,我国已经创建了较为全面的移动网络,而且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也实现了有效的结合,这样不仅提升了新媒体的自我整合能力,也拓宽了新媒体的使用范围,久而久之,这些“移动”的新兴媒体必将会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要力量,群众可以直接使用自己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能够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使用移动设备上的软件客户端,用户们可以切身体验到和电脑功能类似的功能,信息交流、信息传播等将更为方便,这都是未来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很多企业都开始着手研发各种各样移动设备软件客户端,满足人们对手机的需求,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也能够及时了解到自己生活的需求,人们的生活方式正随着这样新媒体的出现而改变。
二、现代新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信息的内容结构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也开始朝着图像化、声音化和直播化的'形式发展,这就使得信息内容结构发展了改变。从视频技术的发展来讲,在线直播是目前最影响网民的传播方式。与传统的在线直播方式相比较,这种兴起的直播方式需要借助其他的工作进行运作,但是其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视频清晰度方面,在这方面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图像的要求。另外,在信息内容结构方面也更加的多样化,不仅有来自用户的社会现象,也有一些传统在线直播的新闻和事件,例如游戏直播平台上的熊猫TV、斗鱼TV等,很多有关户外运动和游戏的内容也都包含在直播当中。而且随着引擎搜索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完善也更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真实性,当前使用的搜索引擎都是选用了数据挖掘技术,这种以数据挖掘技术为中心的搜索媒介势必会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专业性和便捷性,提高用户的使用率。
三、新型信息传播形式改变了受众的信息传播方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对于受众来讲,其的发展途径和进步是很影响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纵观互联网发展历史,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互联网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主要是以网站为主,人们经由网站来了解信息,然后在网站范围内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传播方向属于单向传播,很受限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QQ开始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了年轻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形式,然后以QQ为基础发展了很多信息传播方法,例如QQ游戏、QQ空间和微信等。从20xx年开始,论坛开始兴起,很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论坛,他们在论坛平台上发布信息、观点,了解网民的需要,接受网民的信息,实现了以平台为基础的信息交流。最近几年,微博开始兴起,微博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同时其也是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形式,它的出现改变了QQ、微信等通讯工具垄断交流平台的局面,而且其非常方便,深受年轻网友的喜爱,现在微博不仅仅是信息传播方式和交流方式,还成为了百姓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微博出现之后,很多人开始关注微博,习惯从微博上获取信息,当前我国的微博用户已经高达2亿多,微博不仅仅是个人的交流平台,同时也是政府部门颁布政策措施信息的主要途径。
四、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媒体产业的核心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新媒体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网购这个词已经不是一个新的名词,但是不管是网购还是网络广告都离不开媒体的参与。以前的商务形式受到了电子商务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比如电子加密措施,其可以保障客户的个人信息),同时也可以为电子商务进行提供更多的方便(例如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在线支付方法,其的存在增强了用户支付的便捷性)。这些情况都证明一点,就是电子商务在计算机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商务手段。五、结束语总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到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就互联网新媒体来讲,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突破当前信息传播的现实,也能够拓宽信息传播的途径,为人们使用互联网新媒体创造新的技术支持和空间支持,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信息传播服务的载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新媒体的进步,非常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即使在未来的发展中也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华伟.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法责任比较研究[J].环球法律评论,20xx,(04):41-56.
[2]刘苏瑶.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xx,(07):64-65.
关于新媒体的发展8
1 广告学专业的教学现状
与大多数人文性浓厚的学科的设置不同,广告学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当前,在广告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大多数开设广告学课程的学校基本上都采取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方法进行课堂授课教学,这些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表现出对当前多媒体环境大背景下的机遇把握。目前我国开设广告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300余所,但在培养方案中对于新媒体运用的重视程度、媒介授课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处在探索初期,还没有成熟的理论,滞后于业界变革。而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基于媒体的数据类课程以及教授媒介技术的相关课程,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变化下市场对广告学专业的发展需求。
2 广告学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策略
2.1 转化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模式。
广告学专业的目标设置应在继续通识教育的同时深入贯彻新媒体思维,在新媒体环境的导向下,市场对广告学人才的需求对于学生所掌握的广告专业和新媒体的相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为目标,是保证广告学专业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深入贯彻新媒体思维负荷当下经济环境中对人才范式的知识和思维转型的要求,有利于具有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经济知识体系人才的培养。
2.2 进行广告学专业媒介类课程设置的变革
新媒体环境下,一方面广告运营中媒介策略的地位有所上升,消费者的媒介选择被强化,而媒介的地位开始有所弱化,消费者的媒介接触开始呈现碎片化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广告学教育仍然停留在从传统的新闻传播角度研究媒介的地步,缺乏对媒介类课程的整体规划以及基于新媒体环境这个大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设置,无法适应当前人们的实践需求。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转变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站在广告运营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合理规划,今后应该尽可能增加对新媒体的应用课程的数量,增加传授媒介的相关课程,增加基于媒体的数据类课程,而对于与传统媒介传播与市场营销的理论类课程则应该相应减少。
2.3 开展微信互动课堂,借助多样的新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微信互动课堂是指由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教学辅助,科学性的设置微话题,组织学生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讨论,再由教师进行点评的互动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又联邦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交往教学论,旨在探讨师生关系。20xx年8月。第十二届中国广告学教育研究学术会议在井冈山召开,与会业界以及学术专家纷纷提出要就新媒体的发展进行广泛探讨,一直呼吁高效的`广告学课堂要适应网络社交媒体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满足微时代大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创新学习需求。
2.4 进一步实现广告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诚然,广告学的发展得益于媒介环境的便利,外部环境对广告学的扩张起来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广告学今天的发展状况也离不开其它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趋势的加强。在今天,学科之间的交叉性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课堂知识,简化知识的繁琐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把握住学科之间的交叉性,拓展广告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发展更具包容性,同时,也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结合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的实践,使得课堂教学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知识领悟能力,拓展课堂所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5 对于创新的新媒体教学环境,要更注重学生反馈机制的设定。
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更加具有灵活性,教学时空的不设限性决定了反馈机制存在的必要性,新媒体互动平台为老师和学生的良性沟通提供了便利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学方式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教学模式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相关企业应该具体制定对该类院校所培养的现代人才进行广告设计应有的知识结构,注重学生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注重教学薄弱环节的发展,针对性地进行改善提高。
3 总结
广告学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理念、终身教育理念、特色理念、人力资源共享理念教育理念,一般人文类专业一般更注重书本知识的积累,注重学生内涵的培养,与之不同的是,广告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则将培養重点放在了学生外在能力的拓展和延伸上。该类专业的学生往往会比本科学院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注重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掌握各项必备技能,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竞争力。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这个大背景下,对广告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发展,对于该专业设置下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直接现实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耀晗.融合与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传媒发展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xx(120:24-26.
[2]王云.新媒体视角下高校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策研究[J].中国报业,20xx(10):64-65.
[3]王玉洁,黎泽潮.颠覆与嬗变:新媒体语境下的广告发展策略——20xx年中国广告教育第十届学术年会成果述评[J].广告大观(理论版),20xx(01):103-106.
关于新媒体的发展9
视觉艺术教育最初以技术手段的形式进入高等教育体系,造成传统学科如绘画、雕塑等教育形式的蓬勃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及近年来政府对视觉文化的扶持,高等院校扩招艺术类考生多多,再加之师资与学科建设的乏力,造成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出现学科的单一性、教学观念的滞后性等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使视觉艺术作为一个交互系统,被重新定义;究其本质,只有在新媒体环境的大力支撑下,视觉艺术教育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融合与实时交流。
在当今科技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就不能只局限于传统学科的教育学习,网络与数字媒体的出现为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硬件助力,新旧媒体的融合与互补,为当今视觉艺术教育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新的机遇,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对内要构建合理的学科系统、提高学生的创新、审美能力,对外需整合企业与社会的资源,从而将视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台阶。
一、视觉艺术教育是一个整合的概念
(一)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整合
传统艺术包含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电影、摄影、艺术史、文艺评论等专业,应用学科有图形设计、插图艺术、电脑艺术、服装设计、家居设计、影视表演、装潢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其中专业学院开创了传统艺术的辉煌时期,例如中央美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综合性大学囊括了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专业设置。早在包豪斯时期,就提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观念,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经历了纯艺术、艺术与技术结合到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三个阶段。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视觉艺术教育要发展,势必要整合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使应用型人才既具有艺术的底蕴,也具备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
(二)新旧媒体的交叉与融合
传统媒体下的视觉传播内容以二维形态为主,视觉艺术教育的信息传递只能以纸媒为主,交流形式也是单一的信件反馈、电话调查等,新媒体除了具有传统媒体的优势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性。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授课形式不再单一,师生交流实现即时性,与社会的融合更为便捷。
二、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新媒体
(一)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视觉艺术教育的时代性不强。视觉艺术是时尚的艺术,是走在时代前端的艺术,一定要有敏锐的时代眼光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而高校的视觉艺术教育观念更新明显滞后,专业教师缺乏先进的理念,教材一直沿用多年,造成教育在课程设置与安排方面落后。
2.视觉艺术教育的互动性缺乏。视觉艺术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整体,高校的专业设置受社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影响,专业分割较细致,除了大专业的划分外,在本专业为了培养优秀的专业领域人才,还会再细化。如此,便造成视觉艺术的互动出现裂缝,不仅是学科间、甚至专业内部都出现无法交流的情况,从而影响了视觉艺术的整体发展。
3.视觉艺术教育的实训课程无法达标。由于高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授课人员有职称的限制、实训场地要考虑人数与安全等问题,造成实践难、接触实际课题难的情况。
4.学生学习与择业的脱节。视觉艺术教育以大类招生为主,专业分流的不合理,容易引起就业的集中。另外,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内容滞后等因素,造成学生学业完成却面临难以就业的问题。
(二)新兴媒体的优势
1.交互性。数字媒体为信息的实时交互提供了可能。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授课除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外,还有PPT辅助教学、网络课程、视频交流等。
2.即时延展性。借助新媒体实现即时、快捷 翻阅信息的特性,并且特有的交互界面实现了信息的延展。
3.融合性。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的特性,实现视觉艺术学科的整合、专业的交流,艺术形式的推广。
三、新媒体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途径
(一)完善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高校视觉艺术教师应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例如网络公开课、假期培训班等,利用新媒体的交互特性掌握专业的新动向,提升专业知识。参观大型艺术展览,国际双年展等。学校可聘请企业优秀设计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明显体现出高度细分与高度综合的时代特性。将新媒体应用于设计创作中,并纳入课程教学,把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等手段与专业结合,已成为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如设计与新材料的结合,绘画形式与声光电的结合。中央美术学院的材料构造课程,就是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产物。
(三)视觉艺术教育的专业特性决定,实训课程的重要性
艺术理论的学习是为实践来服务,为人来服务。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课题合作。新媒体与计算机的优势,以实际模拟的形式解决了新训场地的问题。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可以了解企业与社会的动向,便于视觉艺术教育走出校门,将教学、科研与产业结合在一起,形成特色艺术产业。
(四)提倡创新、避免量化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带来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弊端,例如学生的创意多来自网络,造成作品的千篇一律,缺乏创新。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加强技术的学习,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关键。
四、结语
高校视觉艺术教育要采用更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在对学生的艺术创作中,尊重学生的艺术想法,鼓励学生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去实现作品的创新。发挥视觉艺术教育的交互性与融合性特点,在新媒体的技术支持下,将视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关于新媒体的发展10
本文关键词:数字化,对策,出版,媒体,科技期刊
本文简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多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资源和知识的主要途径,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控制局面与单向传播模式,构建出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改变着传统信息生产、传播渠道和权力重构的新媒介生态。科技期刊在出版流程与编辑环境、传播途径与宣传渠道、服务对象与需求关系等诸多方面都悄然发生
本文内容: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多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资源和知识的主要途径,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控制局面与单向传播模式,构建出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改变着传统信息生产、传播渠道和权力重构的新媒介生态。科技期刊在出版流程与编辑环境、传播途径与宣传渠道、服务对象与需求关系等诸多方面都悄然发生着改变,在发挥科技信息传播与交流作用的基础上,对于读者的知识服务功能有了更为系统而全面的提升。如何抓住这一契机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当前科技期刊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
一、提供开放获取的OA出版资源
以往,一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出版集团收购了许多期刊,通过大幅度提高刊物定价的方式,迫使部分出版社将其旗下的期刊“捆绑”销售,以获取资源与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和科学家们为了获取和使用这些科研信息和文章,不得不支付高额的费用,甚至作者本人都不能方便自由地看到已发表的期刊论文,这种做法显然是有失公允的。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应用,开放获取(也称开放存取,OpenAccess,简称OA)成为在基于订阅的传统出版模式以外的另一种选择,OA出版的优势明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不受其他限制来获取各类文献,用于科研教育及其他活动。这种方便及时、免费获取的方式可以提供期刊论文、参考文献、技术报告、学位论文等全文信息,赋予了用户宽泛的使用权限,在数字化出版和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不可比拟。OA是一种新的学术信息交流方法,因其具备和传统科技期刊一样的同行评价机制,文章质量有保证,还实现了读者和作者的双赢:读者可以免费获取文章,与数据平台的兼容性高,导出方便;作者拥有文章版权,文章的曝光度和引用率有效增强。OA期刊投稿比较方便,出版相对快捷,出版费用较低廉,也极大地方便了公众在公共网络上利用与检索文献,有利于科学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广泛传播与推广使用,大大提升了科学研究的共享程度。OA出版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存储和全文免费获取。为了确保读者免费阅读和获取论文,完整的论文和著作要存储在一个稳定、可靠的网络服务器中,以保证长期数据库式储存与传播的安全性。国内期刊的OA出版起步较晚,目前在技术与推广上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在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应用技术、三方(作者、读者、出版者)利益平衡、刊物出版质量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行业机构的专业指导。因此,只有国家、数据集成出版商、科研机构、期刊社、作者等各方面达成共识、凝心聚力,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OA出版事业,实现科研成果的共用共享,促进学术深入交流,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二、打造多功能服务型的期刊网站
科技期刊网站是助力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网络平台,也是实现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基础,是网络化时代下宣传与展示期刊并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窗口,也是提高编辑部工作效率、促进期刊规范化管理、提升品牌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推动期刊国际化的有效途径。完整的科技期刊网站集成了多种服务功能,应该包含独立的域名、多方式的检索功能、在线投稿系统、PDF全文浏览和下载、Html全文在线浏览、刊社信息发布、编委介绍、网络编辑系统、同行期刊和研究机构的友情链接等功能,便于作者、编者、审稿者角色之间的流程性任务互通互动,也可以实现传统纸质出版与数字化出版之间的相互联动、相得益彰。此外,科技期刊借助刊社网站建立稿件管理平台,实现投稿、组稿、审稿、编辑、出版等全流程的网络化操作,可以加快期刊出版的整个流程。作者投稿、编辑初审、专家外审、编委复审、主编终审、责任编辑组稿及稿件退修均通过期刊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完成。作者自行登录即可投稿和查询稿件;编辑登录系统在审稿件一目了然,工作更加便捷、清晰;审稿专家可以远程异地审稿,提高审稿质量和效率。科技期刊应用稿件管理平台后,能极大地缩短稿件处理的时间,有效争取作者,来稿量将大幅增加。期刊编辑也可以通过稿件管理平台,对期刊数据进行“搜索、查询、分享、编辑”等方面的创新性整合,为科技期刊的数字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同时优化科技期刊的日常管理模式,便于将数据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重组、添加、上传,将传统的编辑工作以最优化、最突出的形式通过期刊网站展现出来。服务性、互动性体现出科技期刊网站的个性与特色,它不仅可以拓宽编辑、作者、读者间沟通的桥梁,也成为一个期刊网站乃至期刊自身的灵魂。强大的服务功能体现科技期刊的核心价值;活跃的互动性产生高关注度,有利于网站用户量的增加和网站黏度的增强。科技期刊网站可以设置即时的在线服务功能,包括在线QQ/TQ、编辑部Email、主编信箱、EmailAlert、RSS、常见问题解答等;还可以在网站主页上设置相关链接,比如BBS/论坛/留言板、期刊/作者/编者的博客、刊社微博等。科技期刊网站的这些服务性的互动功能在反馈速度、信息质量、主动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打开了读者和期刊联系的最直接的窗口,它的作用不仅是对个体的答疑解惑,更重要的是科技期刊品牌形象作用和对公众的公告交流作用。目前,科技期刊网站的建设在技术上已经相对成熟,如果在相关服务性、互动性的功能应用中能够投入一定精力,势必在优化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质量,提升刊物品牌影响力,扩大信息资源的传播与积累,争取读者、作者、编者、审稿者之间的广泛关注度等方面彰显出较大的竞争实力。
三、搭建多媒体
“两微一端”宣传平台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应用普及率不断攀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过去单纯依靠PC终端网站上的知识服务模式必将受到冲击,取而代之的是与移动终端相互融合,以智能手机、移动网络为载体提供知识服务的新模式,这是当前科技期刊实现创新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关于新媒体的发展11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广告自然而然地在人们心中烙下了很深的印记,尤其是名人代言的广告兴起,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象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产品的促销方面的确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在当今社会里,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水平能够像名人那样轻松、惬意,于是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模仿他们,这就给商家提供了很好的商机。
二、新媒体广告中名人代言的特点
伴随着营销观念的进步和市场推广手法的不断翻新,“名人形象代言人”应运而生。新媒体广告中的名人形象代言人的产生,满足了消费者对其代言产品的好奇心,尤其是偶像的产生为形象代言人的产生提供了基础,人们对偶像的关注和信仰已经超过了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关心(杨爱花,20xx),因此偶像已经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形象根深蒂固,可想他们的号召力是无穷大的。由于他们的桥梁作用,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使消费者对他们代言的产品产生好感(也许只因为某个偶像代言此产品)名人形象代言人是以感性引导消费的关键,由于艺人的代言而知晓产品,由于崇拜偶像而喜欢产品,这种近似简单的理由使消费者沟通异常直接(肖志营,20xx),因此消费者在接受产品信息时是被动的,因为崇拜而去购买,进而提高产品的宣传力度,增进了新媒体广告在消费者心中的威望。我们必须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名人都可以充当产品形象代言人,选择新媒体广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是有一定标准的。
(一)名人代言的不仅是产品,而且也宣传着企业的精神与灵魂。名人形象代言人应该是和他所代言的企业互动,才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效果,同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会推动代言人的建立与完善。尤其是体育名人形象代言人,更能表达一种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以“李宁代言的运动鞋”为例,依托公司布满全国的1,000余家专卖店,李宁公司每年的销售量都在过去的三年中保持以32%的比率迅速增长;20xx年的年收入更是达到了1.08亿美元,纯利超过850万美元。企业不仅获利而且它还宣扬了其富有进攻性、直面挑战、生机勃勃的“酷”。强劲有力、具有自我意识、在运动中体现自我,这也许就是体育的魅力所在。该公司就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特点来进行宣传活动。
(二)名人代言人除了代言精神之外,还宣传着企业自身的文化。名人代言表达了一种生活化、人文化、社会化的理念,因此就能更有效地激起广告影片与观众的心理共鸣,以达到预期效果,进而将产品推销出去,让消费者了解企业所要宣传的文化,满足大众要求,以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来促进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可。目前,基本上大多数的企业都以“人性化”作为经营理念来打开销路,赢得了消费者的接受。“生活化”和“社会化”体现在企业做广告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其次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样,人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的发展就是为人们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人活着就要衣﹑食﹑住行,一个都不能少,这样对每一个方面都要花费精力,体现了生活化﹑大众化以及社会化的特点。“人性化”的经营理念充分地体现了企业的文化特点,也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因此一个出色的企业,必须要有“人性化”的经营理念做支撑。换句话说企业要重信誉,当然这个理念绝不是说说而已,要落到实处。无论是宣传企业文化还是企业精神,新媒体广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都充分体现了他自身的特点与魅力,但要想让其与企业自身的文化与精神相吻合,还要对所要选择的名人形象代言人进行精心挑选,看是否与本企业所要宣传的文化与精神相对应,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代言人。
三、新媒体广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对营销的影响
(一)新媒体广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对消费者的影响。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其主要因素便是它能否生产出有质量保证的产品,再通过名人形象代言人的宣传,进而沟通、引导、提供给消费者满意的服务。新媒体广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能够加快传播速度、扩大销售、促进流通,它可以针对不同的消费者进行宣传,有针对性地对消费者的消费兴趣与欲求进行不断刺激,以引发购买行为。那么对消费者有何影响呢?新媒体广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以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引起消费者对产品的注意力,新媒体广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以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仅引起注意力是不够的,还要引发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这种兴趣便是消费者对此产品的宣传时有意识产生的购买心理。只要消费者认为产品对他有用或出于喜欢这种产品,或具有刺激性、认为有价值那么他就会去购买。新媒体广告向消费者传达关于产品的观念,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通过有说服力的诉求,可以促使消费者改变购买行为,因为“对消费者来说,对于产品的要求,不仅是对产品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希望得到需要的满足。”(张亦梅,20xx)当然这也是消费者所要得到的基本要求。
(二)新媒体广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对企业的影响。随着现代广告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广告能为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算是一项新兴起的营销手段,利用名人形象代言人在新媒体广告中宣传产品,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对企业的影响是很大的(甘华鸣,20xx)。具体表现在: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新媒体广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对企业是有相当影响的,从企业生产产品到出售产品都需要企业精心地做好每一步来使自己企业的产品销售得更多,获得更大的利润。首先要保证产品质量,如果只盲目追求产量,不注重质量,那么这个企业很难在社会上生存,就更谈不上利润。质量好比企业的“心脏”,如果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心脏”也就会停止跳动。质量往往与价格是一对“亲姐妹”,一提到质量人们就马上会想起价格,一些企业利用消费者要买“物美价廉”的心理,开展一些促销活动,如:打折﹑附赠品等,这虽是一种好的促销方式,但在某种程度上说,请名人形象代言人为企业打广告效果能更好一些,尽管花重金请他(她)们有很高的风险,但名人效应实在很强烈。新媒体广告中的名人形象代言人可以通过电视将产品经过代言人的推荐或介绍来达到引起消费者购买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有名气,也能带来好的销路。当然也不排除例外,因为消费者在消费时,第一要注重质量,第二要关心价格。如果名人做产品的广告,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出于对心目中名人的喜欢,为此花再多的钱都愿意去购买,真正起到了刺激需求的作用。
美国的大量调查表明,由于广告强化了竞争,的确降低了价格。通过调查比较包含广告和不包含广告的市场,发现广告可以导致多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下降,包括眼镜、眼镜保健品、医用药品、汽油和专业服务,全国性广告的价格显然对消费者价格不具备同样的市场冲击力(陈培爱,20xx)。企业通过名人形象代言人在电视上宣传产品时一定会把商品的价格和服务打入到成本里,这样势必就会提高商品的价格和服务(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所需费用。人们都知道“海尔”这一品牌,该企业生产出的电器,一是有质量保证,二是售后服务特别到位、热情、周到。“海尔”电器耐用是众所周知的,透过产品体现出集团以质取胜的目标,它以服务周到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赞扬,同时也证明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是通过产品来沟通的。
四、结论
新媒体广告中名人形象代言人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对产品促销确实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因为人们都喜欢看美的、好的,给人带来一种享受的,但也要有独特的创意和新颖的体裁广告。用新媒体广告中的名人形象代言人做广告,这只是促销的一种形式。显然这种营销方式也会带来一些令人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用名人形象代言人要花费相当高的广告费来聘请他们,名人做形象代言人又是一种高风险、高难度、高水准的营销策略。我们必须认识到广告媒介技术也正是以后广告业的主要传播工具,那么未来广告业的发展和改进也要受到高科技领域的影响,它将利用集电脑、电视、微电子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信息网络传播手段来进行促销来降低广告的风险。除此之外,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一定会冲出现有的媒体,加速国内外的交流,提高工作效率,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便利条件。从而促使企业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与利润。
关于新媒体的发展12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上的各个行业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档案管理行业对于数字档案管理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所以,要想提高整个档案管理水平,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就必须促进数字档案管理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数字档案管理水平。不过,档案管理新技术的应用过程里,由于需要处理的数据量比较大,加上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这样一来,整个档案管理效率也比较低。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的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就要充分应用好新的数字技术。文章通过分析现在的数字化档案管理中的状况,进一步分析了具体的应用,为相关的数字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合理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数字档案;发展应用
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档案就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档案,通过新的技术,进一步把纸质档案转变成电子档案,就管理的层次来看,这是一种跨时代的突破,极大的提高了档案管理的便利性,除此之外也简化了档案管理工作,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通过数字档案管理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我国的传统档案管理中的缺陷,对于整个社会中的档案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进行的具体分析。
1数字化档案管理新技术应用的实际现状分析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应用好数字化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由于数字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档案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离不开数字化档案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必须提高数字化档案管理水平,通过数字化档案,让信息需求者获得需要的信息,发挥档案信息价值。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于相关的电子技术的开发,做好相关的应用工作。
1.1数字化档案管理新技术的应用还处
在一个比较低的阶段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数字档案管理新技术较之过去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和一些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目前整体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里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而由于现在面对的问题越来越苛刻,技术的.难度越来越高,在实际的数字档案管理新技术发展过程里必须正面问题,科学运用良好的计算机技术。另外,只有合理的采集档案信息,开发相关的软件,提高其数字化水平,及时解决数字档案管理新技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应用效率,改变过去的分散化管理,提高其集约化水平,实现档案管理的高效化。总的来说,我国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新技术应用的水平依然不高,必须持之以恒的推动整个数字档案管理技术体系的完善,发挥其价值的同时推动整个社会发展。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进行的具体分析。
1.2我国目前数字档案管理新技术应用的优势分析
我国在应用数字档案管理新技术的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在众多的是数字化档案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快速的查询需要的档案信息,按照档案的特色进行搜索,同时可以减轻原先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过去,由于档案的数量较多,加上缺乏一定的技术,导致整个工作体系效率低下,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档案管理新技术的发展,加上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减轻了对于院校劳动力的适应,有利于快速收集档案信息,同时还可以做好采集和编排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效率。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网络办公的便利性也越来越强,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档案数字化可以更好的保管信息,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不过,这需要较大的投入,不管是对于档案的收集人员,或者是相关的管理人员来说,必须要共同努力做好数字档案管理新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要做好档案信息的编排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所以,必须不断建设好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开发相关的软件和技术,进一步做好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其科学化水平,实现合理的编排。除此之外,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要做好新技术的升级工作,增快更新换代速度,做好运行工作,这样可以真正实现科技的价值,在长远的发展中加大创新力度,在未来的应用中挖掘数字档案管理技术的价值,实现档案信息的价值最大化。
2数字档案管理新技术未来的发展解析
我国数字档案管理新技术发展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从我国目前的应用情况来说,我国的数字档案管理技术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而且还会呈现出市场化,其综合服务职能也越来越大,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比较好,因此,必须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进行数字档案管理新技术合理开发,加强开发和革新力度,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效率,在数字化档案管理中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除此之外,只有充分的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才可以拓宽数字档案管理新技术的服务范围,在更多的领域里发挥其作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其价值。总得来说,数字档案管理新技术未来要服务的领域更宽阔,服务的对象更广泛,必须加大应用力度。
3结语
总的来说,档案信息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数字档案管理技术和过去相比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必须不断拓宽数字档案管理技术的应用到位,提高其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整个档案管理建设水平。从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必须让数字档案管理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提高其工作效率的同时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真正的实现数字档案管理技术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徐静.数字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C].“决策论坛———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与分析学生研讨会”论文集(上),20xx(8):44~47.
[2]李爽.加强数字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措施[C].“决策论坛———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与分析学生研讨会”论文集(下),20xx(8):55~58.
[3]张志杰.建设科学有效的福建省农科院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福建省农科院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研制与应用”课题研究报告[J].农业开发与装备,20xx(12):66~69.
[4]王永霁.数字档案管理中的知识发现与知识服务[C].“决策论坛———公告政策的创新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xx(9):133~136.
关于新媒体的发展13
传统文化在今天所遭遇的压力,并不是文化本身的危机,而主要是传播形式上的困境,结合时代特点改造创新形式,推进传播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与时俱进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需要充分依托现代传媒技术和现代产业技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新业态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
1、以现代传媒为依托改进传播方式。
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现代传播媒介进行,较于书籍、报纸等传统传播媒介,现代传媒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针对性和即时性强等优势,能很好地符合现代人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心理。所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广泛地融入现代人的生产生活,能够为现代人所熟知和接受,真正在当代“活”起来,必须充分借助和依托现代传媒,“让传播的话语模式与时俱进,用民众感兴趣的话语框架和模式进行传播。”为此,要将传统文化资源与网络、手机、电视等现代文化传播媒体相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充分融入现代流行元素,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媒介技术和传播形态不断发展。
近年来,“网上非遗博物馆”、“网上书友会”等网络文化活动平台成功搭建,“网上礼仪学堂”、“网络道德学堂”、“网上书香榕城”等网络文化传播品牌成功打造,这都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传播方式的积极探索。
此外,电视电台等亦在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成语大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谜语大全》,东方卫视推出了《诗书中华》,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了《齐鲁家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是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电视传媒相结合的成功实践。
其中,《齐鲁家风》采取古今结合的叙述方式,通过情景模拟、三维动画、二维图示进行技术处理使画面镜头更加吸引眼球,通过小视频形式将片中故事推送到各大视频网站进行多平台多渠道传播,这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具时代气息和青春气息,更易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因此,要充分运用各类传播媒体和技术,通过数字化处理和动态化表达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现代传播手段“打开”和传播,从而不断改进创新其传播方式。
2.以文化产业为依托创新表达方式。
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新业态相结合,发展传统文化特色产业,是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共同要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能够依托影视动漫、文化旅游、会展演绎等多种产业形式找到自己的现代“打开方式”,发挥自身在当代的经济文化效益。以动漫为例,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与动漫艺术结合,能够很好地变“严肃”、“古老”为“活泼”、“新奇”,从而创新表达方式使自身在当代“新”起来、“火”起来,如《中华小子》以动漫艺术的手法诠释了民族精神,赢得了法国评论界“引发亚洲动作片新美学”的赞誉,《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为素材,大量融入时代新鲜元素并运用现代动漫艺术,在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收获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可以依托现代动漫艺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漫化传播。再者,除动漫艺术之外,影视艺术也是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可以依靠的重要技术,促进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影视产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重要渠道。20xx年上映的《战狼2》创造了多项票房记录且至今保持着票房冠军记录,《战狼2》是一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电影,其将中华民族精神通过影视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创新表达方式的同时自然地融入现代因素,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此外,《海棠依旧》、《芳华》、《建国大业》等也是以传统文化精神资源为基础并充分依托影视技术而进行的经典创作。
因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可以依托现代影视技术,善于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影视创作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影视产业,形成影视化的文化创新表达方式。
关于新媒体的发展14
新媒体是当前新型的一种媒介形式,当前其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影视的制作与传播之中,它对于当前我国的媒体有一定的深远影响,首先其为我国的媒体增添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其抛开了传统模式下的束缚,极大的带动了我国影视的发展。新媒体具有很多的优点,其中包括的有超强的艺术画面效果、一流的影视技术等,从整体上来讲,其为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积极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与传播中具有的意义
在当前的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完全的解放了影视的制作与传播,因为影视的制作与传播能够更好的运用到新媒体技术,并且创新出不同形式的作品与传播的方法。人们能够在新媒体技术下,通过数字杂志、手机短信、网络宣传中更好的了解影视。而且其还能够提升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性,人们能够感受到影视作品的真实性,精彩性,使得人们更加清晰看清影视作品所想要表达给观众的意向,其次是新媒体技术能够利用其便捷的特点提高了影视作品的宣传力度,因为在宣传过程之中,它回给许多的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于提高影视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新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上的作用
影视制作是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新媒体技术可以在影视的制作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在根本上解决了影视拍摄中经常出现的难题,由于新媒体技术不仅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而且其还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这样为影视制作在声音、图形、影响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使得新媒体下的影视制作画面更具表现力。
2、新媒体技术增强了影视作品的审美感与艺术感
一个好的影视作品,其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审美感与艺术感,让人们能够身临影视作品之中,体验带画面上的那样一种层次感等,而新媒体技术下则会给予艺术作品新的审美感,并且会影视作品的画面增添极强的画面艺术美感,这就为影视艺术作品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感觉,是因为新媒体技术能够将许多优秀的素材进行一定的组合,并嫁接到影视作品中,让人们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当前影视作品中的记录片经常会采用这样的模式。还有现在去电影院人们经常去看的是3D 影片,这就是新媒体的技术,其会带领人们走向非常真实的画面之中,人们看到后会非常的享受这样的画面。正因为这一点,所以现在3D 成为当前非常主流的观赏模式。
3、新媒体促进了影视的传播
人们当前可以说是在一个网络时代生活,每个人都会每天看手机、玩电脑、发微信、聊微博等,而新媒体环境下真是利用了这一特点,利用这些新媒体媒介进行宣传影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影视传播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性。再有,很多的观众开始逐渐降低了银幕上电影的喜好感,而新媒体会让让更多的人们体验到影视的最新动态,不会使得当前的影视给人们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影视的传播力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途径
1、提高新媒体在影视制作上的处理技巧
现今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新媒体是当前技术性最强,以及理论较强的媒介形式,所以在影视制作发展必须还要注重对于影视的处理技巧,也就是更需注重细节问题。在录制拍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首先要将画面与伴奏的音乐进行完美无瑕的融合,可以通过无缝的连接、淡入淡出来实现音调变速的处理。还有就是画面的合成上,一定要做到所有方面毫无瑕疵,并且要增添一些相关素材等,提高影视作品艺术性与审美感觉。
2、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与受众的互动
为实现新媒体环境下能够更好的发展影视传播,一定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增加广大观众与影视之间的互动性,由于新媒体拥有着很多形式的媒介,所以要选择人们日常生活中更加喜爱的媒介,来提高观众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实现观众与媒体互动上,要找到人们平时用到的媒介形式,其中主要包括了数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等,在这么多的媒介形式下,观众会选择出各种不同形式的媒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观众选择不同的媒介形式来与观众进行良性的交流与互动,这样不仅仅满足了观众的喜好,还能够提高新媒体技术下的影视传播效果。
3、培养优秀影视人才
在发展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工作中,需要具备一个非常高的硬性条件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因为只有员工具备较强的媒介技术、影片的`制作能力、影视画面的鉴赏能力、创新能力等才能够拍摄、制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才能够为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的画面,所以影视的工作者要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总之,一定要让他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一定自我能力的提高,而且至少还要在平日处理拍摄录制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等,其次,不仅仅要在实践上提高影视工作者,还要培养他们的理论知识,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工作者的能力,使其成为影视的优秀人才,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影视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束语
新媒体环境下为影视行业的创作和传播增添新生力量,使得人们能够对于影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新媒体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性与审美感,使得社会的大众对于新媒体下的影视有了很高的评价,新媒体增强了影视的传播的效果。当前为了能够使新媒体的影视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我们还需要做到提高影视的处理技巧,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等,所以我们要为我国影视行业成为世界先进行列中去不断努力。
关于新媒体的发展15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媒体形式也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这对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新媒体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的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信息技术等进行传递信息的载体,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本文主要就新媒体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的传播变化和发展策略进行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使得人们对报纸新闻的传播变化和发展趋势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报纸新闻;传播
一、引言
科技的发展进步对传统新闻媒介产生了很大冲击,诸如报纸新闻的传播方式逐渐和时代发展节奏相脱离。而报纸媒介要想在这一竞争市场中得以更好地发展,就要积极地进行改革,和新媒体有机融合、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对报纸新闻传播的理论研究,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环境中的生存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分析
新媒体主要是在移动电视以及网络等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在一定视域范围内,其存在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让新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渠道的新主力军,快速占据了信息传播市场。新媒体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开放性和网络发布的实时性。微信、微博、论坛等大众平台的大力发展让新闻的传播速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是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速度不能相比的。[1]另外,新媒体中网络媒体的信息容量大,没有空间的限制,并且还有很强的交互性。网络媒体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能够传播信息,使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沟通比较便捷地进行。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面临的最大挑战,所以传统媒体要及时地寻求发展道路,否则会面临迫切的生存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变化与发展策略探究
(一)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变化分析
1.组织结构的变化。
处在新的媒体发展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在组织结构层面的变化就比较突出。虽然受到了行政管理以及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报社还是在结构改革方面有了不少的收获。要能对新技术加以利用,从而推进报、网两者的有效结合,在形式上要能进行积极创新和管理创新。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工作流程的变化是在新媒体冲击下,报纸媒体生存的必要发展道路,只有实现了“优势互补”才能够进一步发展。
2.新闻信息源的变化。
在传播主体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新闻传播时代,其中的社会团体以及政府机构是重要的信息来源。而新闻工作者则是承担着新闻信息的采集以及制作的职能。即便如此,在信息的.数量上和新媒体的新闻信息量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2]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传播主体由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向着职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共同分享的方向发展,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源的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及言论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就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3.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
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媒体的融合功能也在不断地增强,所以在接受以及新闻发布的手段、方法上也呈现出多样化。更多的媒体对多媒体加以应用,在多种终端介质上进行听、说、读、写,这样在新闻的传播方式上也呈现出多种化发展。报纸新闻的信息来源以及内容也比较丰富,这些新的变化对新闻的传播效率和速率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发展策略探究
1.传播渠道的整合发展策略。
发展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对全新的发展模式加以应用,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报纸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将传播的渠道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将受众的范围进行扩大。在当前竞争比较激烈的发展环境下,报纸要通过数字化的转型对新的生存空间进行拓展。同时,其最大优势就是内容生产能力,而在信息社会,传播渠道的单一对新闻的扩散力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所以,报纸传播要将自身作为基础,对新的传播平台进行积极整合,进而有效地拓展传播渠道,这样新闻传播影响力才能得到扩大。
2.报纸新闻传播与新媒体的交互策略。
报纸媒体跨界传播之后,除了在社交媒体上有所创新,在用户行为和轨迹上也产生了新的传播数据。互联网用户每个月通过百度、360等搜索引擎工具搜索报纸的频次达到300多万次,并且每个月以3%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报纸在跨界传播中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用户的黏合度,更加凸显报纸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主流地位。截止到20xx年3月,纸媒微博粉丝量持续增长,党报粉丝量突破5800万。[4]纸媒在微博领域的粉丝数量、传播影响持续增长。390份各类报纸媒体在微博的总粉丝量达到3.34亿,并且每个月以4.7%的速度增长。
3.报纸新闻传播的数字化策略。
报纸若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则要进一步地加强传受互动能力,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嫁接数字技术对传播速度的加快。新媒体是新技术发展的一个体现,对先进新闻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也有着指导作用。报纸由于受到出版周期的限制,在到达读者手中时就已经在新闻价值上打了折扣,传统的报纸媒体就要致力于电子号外的发展,这在时效性上能够得到显著的彰显。[5]电子号外对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进行了有机融合,这将对传统纸质报纸的传播模式和形态都带来巨大的变化,为报纸数字化目标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四、结语
处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报纸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已经成为趋势,只有实现在优势上的互补,才能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此次主要对新媒体的特征进行了简要阐述,然后对在这一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变化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究,希望能有助于报纸传媒在当前社会中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芸.用户黏性视角下报纸新闻客户端的运营对策[J].新闻世界,20xx(12):25-26.
[2]王悦.简析报纸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J].新闻知识,20xx(12):68-69.
[3]陈洁丹.怎样让报纸新闻“短小鲜活”[J].中国地市报人,20xx(08):18-19.
[4]兰元.简论报纸新闻图片的选用标准[J].社会科学战线,20xx(04):36-37.
[5]路建青.报纸新闻:重新认识“长”与“短”[J].兰州学刊,20xx(03):62-63.
- 新媒体的发展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新媒体的发展】相关文章:
关于新媒体的发展03-12
新媒体营销03-12
中国媒体发展之我见作文09-19
新媒体运营经理职责03-10
新媒体运营专员的职责03-11
[必备]新媒体运营专员的职责15篇03-11
促进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范文05-03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作文07-08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作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