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教学实录

2024-03-11 好文

《大自然的》教学实录1

  一、导入揭题

  师:【出示小诗《秋》】黑板上呢,这首诗大家学过没多长时间,应该都熟悉。谁能来给我们读一读?你来。

  生1:《秋》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沙白

  师:你读得真的很美啊。有没有同学再来读一读呢?来,你来。哎等一等,他读的时候我们一起来认真的听一听,感受感受,想想看你感受到了什么?开始。

  生2:《秋》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沙白.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你来。

  生3:他读出了秋天的美丽。

  师:读出了秋天的美丽。从哪里?

  生3:特别是那一句“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他读得非常好,这一句也写得非常好,如神来之笔。

  师:哦,神来之笔。你解读得非常好,那你怎么看出秋天的美丽的呢?这首诗当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什么呢?

  生3:秋天的落叶。

  师:落叶。这红叶一片就是大自然的文字,作者在上面找到了、发现了——(生齐答:秋天)

  【出示:红叶一片/是大自然的文字/上面写着秋天】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红叶一片”预备——齐。

  生齐读:红叶一片/是大自然的文字/上面写着秋天。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大自然的文字(生齐答)【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

  师:的确,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作者,除了落叶,他还写了好多好多的文字,这些文字都向我们传达着各种各样的知识。那么课文中到底具体写到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文。【生打开课本】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迅速地标小节号,读好生字词,另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什么啊?寻找——大自然的文字(生齐说)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师巡视指导。】

  师:注意,我们作标记的时候呢,一般不大段大段地勾,因为太多了。我们只勾关键的词和句,全勾下来待会就不好找了。【生继续默读课文】

  师:好,课文应该都读完了。那么谁来跟我们说说通过这篇课文,你认识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这位女生。

  生4:砧状云是……雷雨的预tiào。(其余生小声说:zhào)是雷雨的预兆。(师:这个字是生字,你再来一遍,预——)预兆zhào。每一颗星也是一个字,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师:哦,星星是一个字,小石子也是字,是吧?还有什么大自然的文字?

  生4:北极星……有北极星的地方告诉我们那边就是北方。(师:呃,对!北极星也是字。)星星也是字。

  师:星星也是字,还有吗?请坐!说得非常好,你来说.。

  生5:森林中有一块花岗石……(师:什么是字?)花岗石是字。

  师:对,请坐。花岗石也是字。是大自然的——(生齐说:文字)

  生6:石灰石也是字,它可以告诉我们,在哪里发现石灰石,那里曾经是一片汪洋。

  师:星星是字,花岗石是字,石灰石是字……来!

  生7:还有云也是字。

  师:哦,云也是字。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字。

  三、讲读课文

  师:通过刚才简单地读一读课文,我们就找出了课文中这么多大自然的文字。那么你能具体地跟我们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些文字吗?把你读懂了的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生8:我读懂了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一些才好。不然飞机在里面飞行的话,就会把飞机毁掉。

  师:你能读读相关的小节吗?【出示课文第三小节】

  生8: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等一等,有一个字音读得不够准确,砧(zhēn)状云。(生8重复)是铁砧(zhēn)。别急着坐下,你还得向我们介绍介绍呢。

  生8:在夏季的时候,如果……如果云山从两头伸出两个尖头,飞行员就知道不能从里面飞行了。(师:因为——)因为它会把飞机毁掉。这是雷雨的预兆。

  师:对,非常好!预兆,预兆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9:马上就要发生的事情。

  师:马上就快要发生的事叫预兆,是吗?好像不够准确。

  生10:将要发生的事情之前出现的一些景象。

  生11:一些前兆。

  师:一些前兆。你用的是近义词是吧?找了个近义词来解释,很好。我也查了字典,预兆是什么呢?【出示解释】预兆是事情发生前所显示出来的迹象。那么刚才同学们也说到了,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生齐答)那你还知道什么是什么的预兆?

  生12:老鼠搬家是地震的预兆。

  师:老鼠搬家有可能发生地震是吧?肯定吗?(生12:不肯定)不肯定,那你得把话再说一遍。

  生12:如果老鼠搬家的话,就可能是地震的`预兆。

  生13:如果蚂蚁搬家的话,有可能马上就要下雨了。是下雨的预兆。

  【出示填空:大自然是一本书,砧状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大自然是一本书,砧状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天上(生齐答),告诉我们——马上就要下雷雨了。(生齐答)

  师:好,你读懂了云,还有同学说说看你知道的云的预兆吗?天上除了砧状云,还有太多太多的云啊。

  生1:在地震前夕,天空中会出现一种像飞机云一样的云,但是这种云不会像飞机云一样消失那么快,会存在很长时间。这就是地震的预兆。

  师:对,非常好。我们这个云还有个特殊的名字呢,好像就叫地震云。还有吗?

  生14:云飘得高高的,是晴天的预兆。

  师:【出示有关云的谚语】你们看我也找到了这些云的预兆,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下面有几句在民间流传的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读一读。

  生15:“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晒谷。”

  “乌云块块叠,雷雨眼面前”

  “火烧乌云盖,有雨来得快”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太阳正午现一现,以后三天不见面”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么多的云都是——大自然的文字。(生齐答)除了云之外,你还读懂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吗?

  生16:在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它也是大自然的文字。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在有些人看来不过是普通的石头,但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知道它是石灰石。石灰石是由碎贝克造成的,我们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师:【出示石灰石图片和填空】这就是石灰石,刚才你读懂了石灰石,那么我也有一个填空请同学来填一填。

  生5:大自然是一本书,石灰石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告诉我们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师:石灰石也是大自然的文字。还读懂了什么?

  生8:我还读懂了花岗石……如果森林里有花岗石,说明这森林以前根本不存在,而是后来才出现的。

  师:我来提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花岗石都不能出现在森林里……难道所有的森林都是在花岗石之后长出来的吗?(生8:不一定。)怎么不一定法?谁来帮帮我们?

  生17:有青苔的花岗石,很难有人有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而是通过冰和河流慢慢地爬过来的。

  师:花岗石上不能有青苔吗?难道有青苔就一定要爬过来?你的理由不能说服我。自觉坐下来啦?不愿跟我讨论?请别的同学说说看。

  生1:那个花岗石是很大很大的,一般的很少有人有力气能够把它搬到那里。而且那个花岗石是立在森林里的,不是人有意摆在那里的。

  师:哦,是森林当中立的一块是吧?边上有其他花岗石吗?(生摇头)没有是不是说明花岗石原来不应该在这儿的啊?(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原来这花岗石一直都在这的吗?(生:不一定)旁边什么花岗石都没有是吧?(生点头)它没有同伴。森林里突然出现一块花岗石很奇特,(问生1)所以你觉得——

  生1:所以我觉得那块花岗石很有可能是冰把它搬来的,森林是后来才长出来的。

  师:听了你的回答,你认为有可能是冰搬来的,那也就是说还有其他可能性,你认为是人搬的?

  生1:我认为90%是冰搬来的。

  师:你认为90%是冰搬来的,那还有10%是人搬来的,谁会做这样的事呢?真是吃饱了没事干哪。这个花岗石跟一般的花岗石、跟我们看到的花岗石不一样。它是在哪儿的呀?(生齐答:森林中)旁边没有其他的花岗石吧?这样的花岗石它实际上也代表着一种文字。这个花岗石它是怎么到这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树林的呢?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能立刻回答,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而且是怎么搬来的呢?(生齐答: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

《大自然的》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4、让学生感受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将文章写通俗浅显,生动有趣。

  重点:

  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

  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大自然的文字》,谁还记得课文写了什么吗?

  生:大自然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看星星能辨别方向。一块小小的石头就可以看出现在的这座城市以前居然是一片汪洋大海。小小的云彩也能告诉人们隐藏着可怕的危险

  二:抓住重点潜心会义

  师:哦,大自然可真神奇!快去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告诉我们什么?

  生:我们认识字,可以读很多的书,可是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只要用心观察,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

  师: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师:{示句子}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每当夜幕降临时,繁星闪烁,这眨眼的星星似乎也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拿起书,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生:看星座可以辨别方向。

  师:你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

  生: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师{示句子}谁再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

  师:你从这个句子又读出了什么

  生:即使没有任何工具,在有北极星的地方就不会迷失方向。

  师:看来星星还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回家的路,功劳可真不小。睢!为了赞美它。老师还为它写了一着诗呢

  {示诗}你看那天上的星星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有北极星的地方我们不会迷失方向

  师:自己先读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可是天空这本书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再读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在夏季,有时会出现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这座云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钻。每当这时,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否则会毁掉飞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课文中知道的。

  师:那你来给大家读读。[生读]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的左右伸出两人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课件示砧状云}睢,这就是可怕的砧状云

  师:为什么飞机在里面飞行会被毁掉?

  生:里面隐藏着可怕的雷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予以补充〕

  师:赶快读读砧状云在告诉我们的这些知识。

  〔示诗〕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云山变得像铁砧雷雨就要来到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学到这,你想对神奇的天书说什么吗?

  生:大自然可真神奇!小小的一颗星,一片云,居然也能告诉我们这么多知识。

  师:你能把大自然的神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师: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

  〔示加“也”的句子〕

  师:这回有什么不同?自己读读看。〔生读〕

  师:这是什么句子?

  生:过渡句

  师:看来我们不仅可以从天书中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在地书中也一定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发现。那让我们赶快默读这本地书,看看你从中有什么收获。一会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来跟大家交流。

  师:我们可以交流了吗?谁来说说你感兴趣的内容

  生:我感兴趣的内容是第五自然段〔生读五自然段〕

  师: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从灰色的石头可以知道这不是普通的石头,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从这可以看出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个地方曾经就是一片汪洋大海

  师:〔示句子: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我们一起读读

  师:知道为什么吗?也可以结合你查找的资料给在家介绍

  生:〔一名同学说,其他人给他补充。如说不清楚,老师可以随机补充〕

  师: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小小的一块石头竟也隐藏着这么多故事。来,让我们把的故事写进去。

  〔示诗〕你看〔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 〕有它的地方曾是一片汪洋

  师:指名读

  师:我们继续交流你在地书中感兴趣的内容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第六自然段,〔生读六自然段〕

  师:你从中又收获了什么呢?

  生:在森林里行走时,碰到很大的`花岗石,我知道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是冰从寒冷的北方一路上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来的。

  师:你的收获还真不小。谁来给大家读读这个句子。〔示句子:认识大自然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石块带着一起走。〕

  生:〔读〕

  师:读完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冰又是怎样把花岗石搬来的?

  师:这同样也是作者疑惑的地方。你找到了吗?谁把作者的好奇给读出来。

  生:〔生读三个问句〕

  师:是呀!巨大的花岗石又是怎样被搬到这的呢?我还得请教我们班的科学小顾问。哪位小顾问能解开这个谜团?

  生:积雪演化成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别处〔其他同学与教师随机补充〕

  师:你真不愧是小小科学家,知道的真多!

  师:花岗石是一下子就被搬过来了吗?

  生:不是,而是被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来时沿路带来的。

  那这个“爬”为什么加引号呢

  生:因为用拟人的手法,也说明了冰川流动的速度非常慢

  师“在文中像这样的动词还有很多,找一找,再用心读读,看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通过在使用这些动词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合文章更生动了,更有趣了。

  师:真不错!那你就把这段有趣的文字再读读,也来感叹一下大自然的神奇。

  〔生读〕

  师:这次你们打算怎样写花岗石的故事呢?

  〔示诗〕你看那〔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有的

  师:〔指名读〕

  师: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只有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才会读懂它,那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自己读读第七自然段。到那里找找答案

  生:多接解大自然,注意观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问为什么,或到书中找答案。

  师:这也就是说〔示最后一句: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师: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只有走进大自然,聆听它的声音,解读它的奥秘。它才会为你开启一扇门。让你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师:看来你是一个善于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人,那你知道大自然有有哪些文字呢?

  生:〔畅所欲言〕蚂蚁搬家,在告诉我们大雨要来到

  〔示诗〕你看〔 〕这是大自然的文字

  〔 〕 〔 〕

  师:那我们也把它们的故事仿照诗的形式也来写写

  师〔指名读〕

  师:你们呀,不但是小小科学家,还是个小作家。

  师:同学们精彩的回答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愿我的同学们都做一个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善于请教别人的有心人,去留心观察大自然,去用心领略大自然。

  下课

《大自然的》教学实录3

  教学分析:

  《大自然的启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它们分别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并从中受到启示,同时也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文章内容都很简单,教学中不应把眼光局限于此,前文应重视语言的积累,而后文应更多关注文章表达方法的运用,同时也应注意相关资料的适度拓展。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难点: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

  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11《蝙蝠和雷达》我们学习到了什么内容?生:科学家们探究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生: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我们做事认真、努力。

  生:蝙蝠通过嘴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障碍物,反射回蝙蝠的耳朵,蝙蝠就能改变飞行的方式。

  师: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知道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大自然的启示》,从中你们又会发现了什么?板书课题:12大自然的启示师:通过预习,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发现?生:这篇课文有两篇短文。生:打扫森林的打扫加了引号。师:很好,观察得很仔细。这篇课文由两篇短文组成。同学们一定很好奇森林里面杂草丛生、荆棘密布,怎么“打扫”?谁是人类的老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生字

  二、自由朗读,学习生字

  1、这些词语同学们认识吗?大屏幕出示词语:

  遭殃扫帚腐殖质土壤逞凶机翼鲸鱼惨祸关键异想天开宽敞生态平衡栖息省略

  2、指名学生读词语。(纠正字音)

  3、指名学生领读,全班跟读2遍

  4、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在这些字当中还有个多音字呢,指名学生回答。“扫”

  三、学习“打扫”森林

  1、会读了生字词,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篇课文“打扫”森林。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先和同桌一起讨论讨论。

  2、指名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结构是什么?

  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砍光,把杂草、枯枝烂叶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害虫大量繁殖,森林渐渐被毁掉了。因果结构,因(1-3)灌木砍光、杂草除尽果(4-6)害虫逞凶、森林被毁

  3、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要把打扫加引号呢?

  生:一方面,“打扫”不是真正的打扫,而是针对下文所说的“砍光”和“除尽”;另一方面“打扫”含有批评之意,这一“打扫”对森林有着致命的危险,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做这些异想天开的事情,否则就会自食其果。

  4、同学们,林务官下命令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甚至连地上的枯枝败叶也不放过。那为什么说他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生: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害虫大量繁殖。师:很好,从哪看出来的?

  生:枯枝败叶,看起来是脏东西,其实,它们腐烂之后,变成腐殖质,能增强土壤的肥力。它们还是一些小动物的食物和隐蔽场所。矮树丛也是许多动物栖息的地方。森林里的灌木和野草多了,昆虫、鸟类、兽类也就多了。许多动物以植物为食,像甲虫和毛毛虫吃树叶、嫩枝,而鸟儿在矮树丛里营巢,捕食森林里的害虫。师:这段话里面有很多的联系。同学们看看怎么将它们联系起来。生:枯枝败叶——小动物——矮树丛——昆虫——鸟类——兽类

  师:它们构成了森林中的生物链,正是这样的关系才能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5、指名说说感受深刻的句子,引出过渡段和中心句。

  ①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连地上的枯枝烂叶也不放过。 “统统”说明“打扫”得十分彻底、干净。 ②林务员看着,心里美滋滋的。

  “美滋滋”说明林务官对“打扫”的结果非常满意,欲抑先扬,为后文蓄势;朗读时应略带得意之情。

  ③几年过去了,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像一把把扫帚,有些树木甚至干枯了。

  把光秃秃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说明森林被侵袭的程度大。于痛惜中带给人深深的思考,引出下文。

  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过渡句的用法。过渡句/段就是连接上下文,由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的句子。 ⑤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是全文的中心句,揭示了大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⑥它们大量繁殖,成群的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没有天敌来制服害虫,树林就渐渐给毁了。

  “吃”“咬”“钻”“毁”(变色)四个词写出了害虫的危害之大,点明了“打扫”森林造成危害的真正原因:人为地破坏了生物链,是生态失衡,才造成了恶果。

  6、同学们想想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指名学生回答。

  生:讲述了德国林务官异想天开地下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从而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了的`故事。教育我们要树立爱护和保护大自然的观念。

  四、学习人类的老师

  师:学习完了打扫“森林”,现在我们来学习下一篇短文。快速的阅读课文,告诉老师谁是人类的老师?

  生:鸟,蜻蜓,鲸鱼。或者说是动物,生物。

  师:按照学习“打扫”森林的方式,首先了解大概故事和文章结构,然后提出问题,对句子的理解,最后是对我们的启示。

  1、讲述了什么故事?

  讲述了科学家不但从鸟类、蜻蜓等飞行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研制出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还根据鲸的外形特点设计出来流线型的轮船,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2、文章的结构是什么?分-总

  分(1-2)蜻蜓:解决机翼剧烈抖动。鲸:流线型外形阻力最小。总(3)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3、为什么生物能成为人类的老师?

  因为科学家从生物身上获得了启示,从而有目的性的发明创造。

  4、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5、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五、回读小结,延伸拓展

  师:我们现在已经学完了两篇小短文,大家想想为什么课文已有标题《大自然的启示》还要设置小标题?

  生:自然界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第一个小标题《“打扫”森林》讲述了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做法得到了一个使森林蒙受灾难的教训,从反面告诉人们大自然给(jǐ)予的深刻警示;而第二个小标题《人类的老师》讲述了科学家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正面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给人类带来了好处。一反一正两个例子紧紧的融合在一起,为主题服务,体现了主题,教育我们如何对待大自然,启示鲜明深刻。

  师:大家回忆一下,还有哪些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从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鸡蛋和薄壳结构生:蛙眼与电子蛙眼生:潜水艇和鱼的气囊生:苍蝇与小型气体分析仪生:响尾蛇与夜视仪、响尾蛇导弹

  六、课下拓展:

  1.阅读仿生学书籍2.完成同步课堂练习12课

  板书设计:

  12、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人类的老师

《大自然的》教学实录4

  一、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出示幻灯片一

  (1) 师述:同学们,请看幻灯片,说说你从这上面获得了什么信息。

  (2) 学生回答(老师姓名、学校、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3) 师引导:之所以能获得这些信息,是因为你们认识了许多文字。认识了文字,我们……(出示幻灯二引读)

  2.引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幻灯二)

  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设计理念:因为本课是为送教下乡专门设计的,用这样的导入方式,既简洁地导入了新课,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从文字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上课老师的情况,拉近了师生间距离。)

  二、精读课文,感受大自然文字的奇妙。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述:你从后俩句文字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回答。

  (3)师述:(板书:无处不在)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而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跟着课文学习大自然的文字。课文把大自然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取名神奇的天书,下册取名有趣的地书。(幻灯出示)书中有什么文字呢?(随学生板书: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2. 学习第二至第六自然段。

  (1) 幻灯出示读书要求,指名学生读要求。

  请同学们从《神奇的天书》《有趣的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内容大声读一读,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神奇有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读完后,想一想你收获到了什么,准备和大家交流分享。

  (2) 学生自主学习所选段落。

  (3) 交流指导。(出示各段文字,采用先读,再谈,相机指导的方式)

  要点总结:

  第二自然段:古代,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引导学生理解“罗盘”,出示小熊星座图片(小熊内的七颗星被称为小北斗,尾巴尖上的那颗是北极星,与大熊星座上的北斗七星一样亮)。(板书:辨别方向)

  第三自然段: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引导学生理解“铁砧”,看砧状云图片,拓展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出示: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板书:观察气象)

  (设计理念:自主阅读的方式,能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在交流过程中,做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小熊星座”“砧状云”图片的出示,直观形象的将知识展示给学生看,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激发了学生认识星空,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第五自然段: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你只知道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略讲贝壳与海洋的关系,明确推断的合理性。

  出示第六自然段: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皮毛一般。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就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指导读设问句,提示设问、疑问、反问的区别,指出设问的目的是突出答案。理解“爬”的特殊含义(地壳运动)及准确巧妙,抓住文中动词讲拟人句并指导朗读。(板书:了解地质变化)

  (设计理念:看云识别天气的谚语有效地拓宽了知识,让学生了解了云文字的丰富及价值;设问、疑问、反问的区别,“爬”字的巧妙品味,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感悟了写作方法的奇妙,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 知识拓展,自己读大自然的文字。

  师述:我们跟着课文读懂了这么多大自然的文字,天地合一,包罗万象。大自然的文字还有很多很多,你能自己读读吗?

  (1) 出示四个图片,让学生说读懂了什么。

  要点:蚂蚁搬家(下雨、团结)、蜻蜓低飞(产卵、下雨)、柳芽(春天来了)、红枫(秋天来了)。

  小结:看来,大自然的文字,不仅能教会我们知识、技能,还能让我们懂得道理呢,用处可真不少!你想读懂更多的大自然文字吗?我们学学方法吧。

  4. 学习第七自然段

  (1) 默读第七自然段,找找读懂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2)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提炼成词语并板书。(观察、看书、请教)

  5.根据板书总结

《大自然的》教学实录5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自然界中的万物千奇百态,有人说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百科全书,这话不错。如果你平时有多多留心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一定会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不信咱们就读读今天这篇课文——《大自然的启示》。(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4、在读课文之前,咱们先来认识一个人。他就是日本著名的松下电器集团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他以100元投资起家,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在企业界他以独有的用人管理方式著称,提倡人们从广阔的自然界吸取有益的启示,从而提升人生的意义。因此有着这样理念的他,不仅仅是一位企业家,更是咱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作者,咱们也去看看他从广阔的自然界都得到些什么样的有益启示。

  同学们发现了吗?这篇课文在设计上比较特别,是由两篇小短文组成的。读了这两篇课文的题目后,是不是挺有意思?森林里杂草丛生,荆棘密布,怎么会去“打扫”森林呢?人类的老师又是谁呢?下面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想想每篇短文分别讲了些什么内容,注意读准字音,并将不懂的字词自己想办法把它读通、理解。(联系上下文、相互交流、查字典等)

  2、检查字词情况:齐读字词、通过意思填词以理解部分字词。

  (1)遭殃扫帚(多音字:扫)

  (2)枯萎腐烂的枝叶

  三、学习“‘打扫’森林”

  1、同学们,课文题目《“打扫”森林》与以往学习过的'题目有何不同?

  2、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指导: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地给毁灭了。)

  3、他们是怎样打扫的?(找出句子,指名读、生再读)

  4、同学们,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重点探究第

  5、6段。

  ①同学们,不动笔不读书。默读课文,思考:使森林遭殃的原因是什么?画出能够说明这一原因的重要语句。

  ②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书上。

  ③全班交流

  ④交流后,根据对本文的理解画“生态平衡”图。

  ⑤同学们,林木官下命令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甚至连地上的枯枝败叶也不放过。

  ⑴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a围绕“打扫”展开:怎样打扫?被打扫过的森林变得怎样?几年后的变化?

  b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的图示进行理解)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预测:我们不应该盲目地“打扫”自然。应该依据科学来正确地保护自然环境。

  我们不应该乱砍伐树木。

  我们应该保护环境,注意生态平衡。

  我们要保护地球──人类这美好的家园。

  我们不要做自我毁灭的事情。

  5、小结: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只有遵循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的规律,才能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

  四、学习“人类的老师”

  1、明确学习目标:

  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自己掌握的自学方法,那就是通过自己读书、自己感悟,然后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学习《人类的老师》,希望同学们自学能力越来越强!

  2、学生自读自悟,师生合作交流。

  出示问题

  (1)科学家从蜻蜓的翅膀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2)从鲸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流线型)

  (3)对比阅读,加深认识。回顾《蝙蝠和雷达》,想一想,为什么说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3、学生根据问题自己读书,用心体会。可以在书上勾画,并作好批注。(师巡视,对个别可点拨、指导)

  4、小组合作学习,质疑探讨。

  5、全班汇报交流,谈体会、启示,师生评价。

  (1)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朗读。

  (2)出示句子“科学家从蜻蜓、鲸、蝙蝠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指名读。齐读。

  6、将汇报的这三个问题联系起来,结合学生平常的观察所得,针对“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展开讨论。

  7、过渡小结:是啊,看来通过同学们自己用心读书,留心观察,把书本知识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收获可真不小啊!你们也成了小老师了。正是这样,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而这样的发明创造造福了人类。

  8、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请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吧!9。写法特点:为什么有课题又有小标题?

  五、回顾全文。

  1、读了《大自然的启示》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老师引导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交流各自所知道的其它有关“自然的启示”事例。

  预测:《“打扫”森林》──《揠苗助长》

  鸟──风筝──飞机

  蝙蝠──超声波探测仪

  蜂类的复眼、青蛙的眼──鹰眼

  野草──木锯

  鲁班根据带刺的草发明了锯?

  3、过渡,总结全文。

  《“打扫”森林》这篇课文中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是: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只有遵循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的规律,才能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

  《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中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我们多多留心自然,自然界的很多生物就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生物不愧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大自然是十分奇妙的,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呢!

  六、拓展阅读,开拓视野

  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仿生科研造福生活》、《向大自然汲取创新灵感》、《竭泽而渔》、《给我一双翅膀》等书,去了解楼兰王国是如何消失的。你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七、作业:

  1、熟读课文,去发现身边有哪些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

  2、试着观察身边的动物,想想能从它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可以的话试着设计成小发明。

  板书设计:

  12大自然的启示

  要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大自然的》教学实录6

  师:我们进行过“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学习与训练。时至今日,不知同学们是否真正学会了观察并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我想检验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撇开年、月、日的时间不看,你能从大自然的各种景象中,判断出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现在是秋季,我是根据树叶凋零,小草枯萎等景象来判断的。因为有 “秋风扫落叶 ”一说

  生:从北雁南飞、昆虫消失等自然现象也不难判断,现在是秋季,而且是深秋

  生:我也认为,现在是深秋,因为天气较玲,露水很凉

  师:说得有理。我为大家勤于观察、善于思索感到商兴

  师: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板书:物候)。个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以丰富科学知识,理解并掌握课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生:老师,您说课文是介绍物候知识的,而标题不用“物候”,为什么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

  师(惊喜):这位同学问得好!这也正是我的疑惑。哪位同学能帮助解释一下?

  生:这里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

  师:(追问)何以见得?

  生:“预习提示 ”台诉我们:“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

  师:能借助“提示 ”来理解,好!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

  (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生: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

  A、“这样看来,花香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生:我也找出了这两句话,它们紧密相关,的确印证了 “揭示 ”里的话: “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

  板书: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师:这两位同学由于浏览时认真思索为我们作出了准确判断

  师:文章开头,人们一般主张开门见山,不提倡拐弯抹角。可本文开篇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明什么是物候,偏偏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这是为什么?这与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1~3自然段6思考并回答,注意抓住关键性语句理解。

  (生阅读、思考。)

  生:因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劳动人民便据此安排农事。比如:杏花开了,人们便赶快耕地;桃花开了,人们又开始浸泡谷种,准备种谷子。

  生:还有 听到“布谷、布谷”的鸟叫声,农民们就忙于割麦插秧

  生:这些自然景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因此,文章描写大自然的景象,也就是在向我们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的知识

  师:“物候学 ”是什么?

  生:“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板书:

  物候学

  师:请大家继续就文章开头与介绍物候知识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本来很难懂的物候知识、因为文章从我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我们不仅不感到陌生,而且还发生了兴趣。这样,就把物候知识解说得通俗易了。

  师(喜悦,鼓掌):理解得很好!我想问一下刚才发言的同学,究竟是什么使你对物候知识产生了兴趣?

  生:是课文开头对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描写,形象生动,精彩诱人

  师(扫视其他同学,询问):是这样吗?

  (生点头。)

  师:好!(板书:生动)请大家朗读第 l自然段,并找出文中形象生动的描述性词语,作上记号,注意体会。

  (生有感情地朗读,作记号。)

  师:有哪些词语描述得形象生动?

  生(热烈地,七嘴八舌):“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燕子翩然归来”“叶子……在秋风中籁籁地落下来”“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板书:

  苏醒、翩然、簌簌、迎接

  师:“苏醒”是什么意思?常被用来写什么?

  生:“苏醒”是“昏迷后醒过来 ”的意思。这个词常被用来写人

  师:用“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写“大地”,能行吗?

  生:能行。用在这里指大地回春。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师:读“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这个句子,我们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物候呢?

  生: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绘到的几种物候现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还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师:不错。这位同学调动各种感官,通过丰富的联想,把本来无声的语言转化成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体味得好!请用同样的方法,体会一下本段文字中的其他几个词语。

  生:写燕子 “归来 ”前面加了“翩然 ”一词,那燕子飞舞的样子也就生动起来了。

  生:说到秋风落叶,用一个拟声词 “簌簌 ”,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生: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

  师:既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说“大自然的语言”也就自然了。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注意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

  (生齐声朗读。)

  生;这里的“传语”“暗示 ”“唱歌”,都是“语言”

  师:能具体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可以。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生众:不甘心,不愿当!

  师;是啊!“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

  生(踊跃地):“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烟囱不出姻,一定是阴天;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芒种火烧云,夏至雨涟涟,没有龙舟水,便有寒露风。”“盐罐返潮,大雨难逃。”“晴蜒低飞江湖边,必有大雨雷闪电。”“春天桃花开,夏天荷花开,秋天桂花开,冬天梅花开。”……

  师:看来,大家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还真不少。课后,我们干脆以 “大自然的语言 ”为主题办一期专栏,好不好?

  生:好!

  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词语,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趣,难怪同学们要对它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呢!(板书:拟人化)也正是凭着这种兴趣,我们探求到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浏览课文,讨论:课文4~12自然段主要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浏览课文,同桌讨论。〕

  师: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课文4~12自然段的说明内容?

  生:课文4~12自然段说明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A、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B、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C、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师:概括得好!谁能告诉我们:你是根据什么准确概括出各部分大意的?

  生:可以。我是根据下列语句来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的:A、‘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膨、“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是……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因素是……”“此外……”;C、“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思维过程告诉我们,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转望大家平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师:课文介绍物候学,从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说起,先说明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再说明物候学的研究意义,,这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板书:研究对象、研究意义)

  师:什么是条理?条理就是说话的顺序。写文章也要讲究条理,不论叙事、写景、状物,都要根据表达需要,安排好顺序。你能以自己阅读过的文章(或文段)为例,说明其条理性的表现吗?

  生:能!

  生:老舍描绘济南冬天的雪景时,是按照 “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生:都德的《最后一课》是按照 “上课前—上课中—下课时 ”的时间顺序叙事的

  生:布丰的《松鼠》一文中描述松鼠搭窝一段,是按照动作完成的先后次序来说明的'。

  生:我从自读课本(《我在北极光下》)上读到的《上海能造摩天大楼吗》一文,作者从观察到的两种现象说起接着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而回答了文题提出的疑问。这种顺序也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师:由此看来,无论是整篇文章,还是单个文段,说话都要有条理。(板书:有条理)那么,《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二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又是如何体现说明的条理性的呢?

  生:课文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索。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生:课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描述自然现象。第2段举的三个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鸟,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

  师:大家认真读书,勤于思考,很不错。《大自然的语言》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从物候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们要注意理解并学会运用

  师:假若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安排怎样的顺序?

  A、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

  B、路的变迁

  C、预防近视

  D、美丽的校园一角

  生(踊跃):“ A、从学校到家里,适宜安排空间方位顺序。 ”“根据《路的变迁》要求,B、宜于安排时间顺序,可从原先的路况,一直写到今天的路况,也可以从现实的路写起,继而回忆从前的路。”?

  师:嗯(点头),安排的顺序比较合理。

  生:《预防近视》可以借鉴课文的思路从种种近视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近视,再告诉人们怎样预防近视,最后说明预防近视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师:说得真好!你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转视全班,问)《美丽的校园一角》按什么顺序说好呢?

  生;可以按照东南西北、上下左右的空间方位顺序描述校园一角的美丽。

  师:校园一角的 “美丽 ”是暂时的吗?

  生:不是。它一年四季都“美丽 ”

  师:既然长年美丽,那还可以安排怎样的顺序?

  生: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师:好!现在就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地有条理地写写我们学校的某一景点,把自己胸中的 “美”展现出来,好吗?

  生:好!

  师:(板书题目、要求)下节课找同学来读,看哪位同学把我们的校园一角写得最美,写得最符合要求!

  (生沉思、疾书,至下课。)

《大自然的》教学实录7

  一、导入新课

  老师:Panasonic是什么品牌?(投影展示)

  学生:(齐声)松下。

  老师:那大家知道它的创始人是谁吗?

  学生:(齐声)松下幸之助。

  ppt展示:(松下幸之助的简介)

  学生:(齐声朗读)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所启示。

  二、检查预习

  ppt展示:(注音、词语解释)略

  学生1:(读字词)

  老师:“销声匿迹”是什么意思?

  学生2:……

  老师:文中指什么?石子怎么了?

  学生2:石子沉入水中不见了。

  老师:“怨天尤人”的意思呢?

  学生3:抱怨天,埋怨别人。

  老师:我追问一句,这种态度可取吗?

  学生3:不可取。

  老师:那我们应该怎样?

  学生:我们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三、整体感知

  ppt展示:文中写了哪些大自然的景物?这些景物给人什么样的启示?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老师:大自然的启示顾名思义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文中写了哪些大自然的景物?

  学生1:提到了小鸟、白花和云朵。

  学生2:还有池畔。

  老师:着重写了哪种景?

  学生3:作者着重写了春天的嫩芽,小巧的白花和池水、云朵。

  老师:从这些景物中作者分别获得了哪些启示?

  学生4:作者获得的启示是“当我们回顾……步调”(读文)。

  老师:“池水”那部分呢?

  学生5:作者获得的启示是“在这浑……水声”(读文),但是我觉得应该讲我们反思过去。

  老师:“白花”那部分呢?

  学生6:“每个人……乐趣”(读文)。

  老师:本文从景中获得启示,那么它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学生7:借物喻人。

  学生8:借物喻理。

  学生9:托物言志。

  学生10:比喻和拟人

  老师:比喻和拟人是不是写作方法?

  学生:(齐声)不是

  老师:对,那是修辞手法。

  四、赏析品悟

  (一)“白花”片段

  老师:推荐一名朗读的.最好的女学生配乐朗读课文1-5节,第6小节我们一起读。

  学生:配乐朗读

  师学生齐读

  [赏析品悟]ppt展示:教师改写片断

  老师:你觉得哪个片段更好?书上的好还是老师的好?

  学生:(沉默)

  老师:怕得罪老师吗?(提示大胆说出意见)

  师学生:书上的好

  老师:有哪些不同?

  (学生交流改写的内容)

  学生1:省略了一句“积极地……风吹雨打”。

  学生2:“雨要下就下吧,风要吹就吹吧”。

  学生3:“愈加、更加”

  学生4:“小小”

  学生5:“稳固地”

  老师:写出了小白花在环境中的一种什么?

  学生:精神

  老师:“小小”写它的什么?

  学生:外形

  老师:怎样的环境?

【《大自然的》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教学实录03-11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实录12-19

《风筝》教学实录12-07

项链教学实录12-07

《春》教学实录12-08

《春晓》教学实录03-06

前方教学实录03-07

《检阅》教学实录03-08

《家》教学实录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