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的习俗1
祭灶王
这算是一个民间传说了,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于是小年这天,人们会摆一些甜瓜啦,灶糖啦什么的在灶王像前,以表自己真诚祭拜灶王爷,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扫尘土
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
剪窗花
过了腊月二十三,挨家挨户就开始装饰自己的家里了。窗花一般都是自己剪,手巧的老年人带着孙子孙女一起剪漂亮的窗花贴上。如今在城市,多数人都是去买窗花了,少了一丝喜悦也少了一种剪窗花的那种年味。
沐浴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贴春联
很多地方小年就开始了,算是比较早进入春节了。农村一般都会请村里写字比较好的来书写春联,也有自己家写春联的.,用最普通的红纸黑毛笔,简朴但却并不缺少年味。
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吃麻糖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吃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想想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饺子,其乐融融的样子才是有年味儿啊!
小年的习俗2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中国,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主要习俗有两个:扫年和祭灶。
扫年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人们在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然后将灶王爷像焚烧,谓之“升天”,边烧边磕头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烧假马、放鞭炮送灶王爷骑马上天。上世纪50—60年代,祭灶王爷的习俗逐渐消失,但吃灶糖(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和打扫房屋的习俗仍流传至今。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饮食: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火烧
许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饭都渐渐被被饺子统领了,但还有一个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火烧与小年几乎划等号。
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小年的习俗3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主要习俗有两个:扫年和祭灶。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
扫年
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祭灶
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人们在腊月二十四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
饮食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四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在南方年糕有四方进宝之意,塔形的年糕泽象征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小年的习俗4
小年节日由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小年民俗活动
小年祭灶
“二十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桂天灯。”这是《帝京岁时纪胜》的记载。这天以糖饼、年糕、枣、栗、胡桃等祀灶神,他与土地一起上天去通报家中一年善恶,祈求他多说好话少说坏话。灶王爷一说是火神祝融,一说名髻或隗,状如美女。反正,灶王爷、土地爷都走了,除夕夜前是百无禁忌的日子。
吃灶糖
灶糖,外面有一层芝麻,里边是用麦芽糖凝固而成的,有健脾胃、滋阴清火、润肺止咳的功效。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于是人民便敬献祭灶,意为用糖糊住灶王爷嘴,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
吃饺子
过小年,民间吃饺子。取意为“送行饺子迎风面”。在很多地区,一到腊月就开始各种吃饺子了。冬至要吃,小年也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饺子......
扫尘土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六、七天了。民间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家家户户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土。
民俗专家介绍,北方称“扫尘”,南方叫“掸尘”,都是意在清除所有污浊,将不顺、不快一并清扫干净,扫地出门,以一番新的气象迎接新年的到来。
剪窗花
剪窗花、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
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而农历猴年,也少不了以“美猴王”为元素的剪纸。
写春联
写春联也是小年的民俗活动。春节时,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神灵前、大门上、井口、牲畜圈、面粮仓、树上,处处需要贴春联,内容丰富,妙语连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
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
“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蒸花馍,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过小年吃什么
1、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2、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3、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4、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7、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8、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9、面食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10、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11、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12、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小年的习俗5
什么是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三。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小年的时间差别
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四——“民间传统小年”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这天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江浙沪地区:除夕前一天——“小年夜”
江浙沪地区习惯称除夕为“大年夜”,与其对应,除夕前一晚则被称为“小年夜”,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历史上,腊月二十四夜,吴人称廿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因称此夜为小除夕。
四川、贵州部分地区:除夕夜——“小年”
在我国西南的部分地区,人们会在除夕夜过小年,他们的大年则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江苏南京等地:正月十五——“小年”
相传明成祖朱棣篡权夺位后,南京百姓对其残忍和苛政怨声载道,借由正月十五的灯会怀念上一位帝王的宽政,于是元宵节成了南京的小年。
小年的传统民间习俗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小年的习俗6
1 南方小年习俗:
掸尘 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2 南方小年习俗:
祭灶 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人们在腊月二十四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
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
3 南方小年习俗:
饮食 南方过小年一般都会吃灶糖、年粽、元宵、廿四团等等食物,在小年这天吃这些食物的寓意也各有不同。像廿四团就是祭灶的时候的祭品,元宵也是必备品,用来糊早军队嘴,年粽则有年年高中的寓意,灶糖则是意在灶糖的粘性。
4 南方小年习俗:
剪窗花 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5 南方小年习俗:
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
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
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6 南方小年习俗:
洗浴婚嫁 过小年这天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小年的习俗7
即扫年,实际上就是进行家庭环境卫生的清理。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传统上,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1.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2.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 扫尘,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小年的习俗8
小年的简介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江浙沪一带的很多地区称正月初五为小年,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1、指农历腊月是小建的的年份;
2、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3、指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慢的年份。
小年的民俗活动
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是盛大春节的序幕开端。在小年,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小年祭灶
“二十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桂天灯。”这是《帝京岁时纪胜》的记载。这天以糖饼、年糕、枣、栗、胡桃等祀灶神,他与土地一起上天去通报家中一年善恶,祈求他多说好话少说坏话。灶王爷一说是火神祝融,一说名髻或隗,状如美女。反正,灶王爷、土地爷都走了,除夕夜前是百无禁忌的'日子。
吃灶糖
灶糖,外面有一层芝麻,里边是用麦芽糖凝固而成的,有健脾胃、滋阴清火、润肺止咳的功效。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于是人民便敬献祭灶,意为用糖糊住灶王爷嘴,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
吃饺子
过小年,民间吃饺子。取意为“送行饺子迎风面”。在很多地区,一到腊月就开始各种吃饺子了。冬至要吃,小年也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饺子......
扫尘土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六、七天了。民间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家家户户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土。
民俗专家介绍,北方称“扫尘”,南方叫“掸尘”,都是意在清除所有污浊,将不顺、不快一并清扫干净,扫地出门,以一番新的气象迎接新年的到来。
剪窗花
剪窗花、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
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而农历猴年,也少不了以“美猴王”为元素的剪纸。
写春联
写春联也是小年的民俗活动。春节时,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神灵前、大门上、井口、牲畜圈、面粮仓、树上,处处需要贴春联,内容丰富,妙语连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
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
“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蒸花馍,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过小年的传说是什么?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汉族民间传说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两个神仙。大神仙叫大年,小神仙叫小年。大年心眼好,爱惜人,每到五谷不长的寒冷季节,大年怕饿坏人,就把天上的白面撒下来让人们吃。小年虽说是大年的亲兄弟,心眼却坏透了。他用邪术把大年撒给人的白面变成雪籽,吃下去不只饿还冻坏肚子。等到把人们病倒了,他再变成巨齿獠牙的猛兽下来吃人。当他吃人吃饱了肚皮,就躺下睡觉,一觉能睡三百六十天,醒过来还吃人。人们虽说知道它三百六十天下来一回,可是藏到哪儿也躲不过去。只好烧香磕头,请求大年给作主。
大年正为白面变雪、人烟稀少的事胡猜乱想,一听人间祷告,才知道是小年作的恶。他气狠狠地去找小年,小年却满不在乎地说:“你行你的好,我吃我的人,碍你啥事啦?”大年看他不讲理,气得抬手去打他。谁知小年心恶劲大,竟反手把大年_在地,还恶狠狠地说:“若不是念一母同胞之情,我连你也吃了!”
大年打不赢小年,只得亲自下凡对人们说:“小年生来怕雷怕火,等他再来了,你们用油松干柴烧青竹,围成圈子,点上火,人们坐在中间,它下来就吃不着人啦。”人们记住大年的话,小年下来时,干柴油松烧得青竹“砰啪”乱响,烈火烤人,急得它转圈磨牙没办法,只好空着肚子回去了。他知道这是大年的主意,就去打大年,大年没法,也跳到人们烧的火圈里。小年恨得咬牙切齿地说:“等我练好了火功,把你们吃个孩娃不留!”
日出日落,草青草黄。凶狠的小年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没睡觉,终于练成了火功,再过一天又要下去糟践人。而大年呢,也早已作好了准备。他也是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没睡觉,整天没日没夜地熬气力,练武艺,再过一天也要下山和小年大战一场,保护人类不受残害。
正好到三千六百天中午,大年小年在半空中迎头碰上。小年知道不除掉大年自己吃不安生,就动手打起来。大年毫不示弱,二人打得黄风滚滚,云雾遮天。这就是后来春天风多雾多的原因。一口气打了三十二天,小年急了,张嘴要吞掉大年。大年急忙举起手心雷,谁知小年纵身一蹿躲到了高处。大年追着他往上打,他就一直往上蹿。这就是二月二打闷雷的原因。
大年又追了七十四天,看手心雷打不住他,就放手不打了。小年却认为哥哥的雷放完了,一翻身冲下来抓大年。大年闪身躲开,抬手从背后拉出一条雪白的长虫。只见那长虫口吐烈火,直冲小年烧去。不等小年躲避,大年又口吐轰天雷。小年闪身躲开,张口喷出一股黑水,虽浇不灭火,湿不了雷,可也保住了他自己。大年追,小年跑,震得天摇地动,大雨倾盆。这就是夏季扯闪打雷下暴雨的由来。
小年打累了,一头扎进海里睡去了,大年急忙放出太阳,催熟五谷,免得因为他和小年打仗叫人们挨饿。小年一气歇了一百天,抖擞精神又来和大年打仗。大年二话不说,接手就打。这回小年学精了,先施出他练的冷气灭火功夫,一张嘴,阵阵冷风朝大年刮去。大年一哆嗦,急忙纵身往高处去。小年也急忙赶上去,撵得大年没处躲藏,就变成一个小石头落到地下。小年找不着大年,气得嗷嗷乱叫,驾着冰冷的狂风乱翻乱找,实在找不着,就下起漫天大雪,要冻死大年。其实,大年早已躲到了人们藏身的山洞里,人们给他生火烤,热饭吃。大年暖和透了,还要来松脂橡油,把身上抹了一层又一层,准备和小年决一死战。
又是到了三百六十天头上。小年预料大年被冻死了,就大吼一声冲下来要吃人。只见大年一滚,带着满身大火蹿到半空。等小年刚下到树梢上时,大年一头钻进小年嘴里,顺喉咙下到肚里,放火烧起来。疼得小年手扳树枝,两脚乱蹬。不一会儿,小年手一松,身子横到了树杈上。只见他的身子上热气腾腾,烧得只剩下了一张皮。大年和小年都死了。人们齐刷刷地跪在当院,哭着给大年磕头。并把装着大年身子的小年尸体永远挂在树上。往后,人们每隔三百六十天就在院里的树下给大年烧香,说大年是火神,有香火就有神通。能保佑世代平安。
后来,朝里的能人推出三百六十天是春夏秋冬四季一循环。这一循环起个啥名呢?大家都说。大年为咱舍了命,咱永远也不能忘了这个大恩大德。够一个循环,就算过一年吧。人们还根据大年烧小年的办法,仿着小年剩下的那个空壳壳,做了一个又一个灯笼。每年过节就挂在树上,驱魔镇邪。
小年的习俗9
11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小年”,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也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10日下午,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接受记者采访,详述“小年”的习俗及寓意所在。他表示,小年是正式过年的一系列准备活动的开始,人们会进行祭灶、赶尘等一系列活动,代表对新年美好的愿望。同时,这也意味着进入年关,旧时没钱还债的人要躲债七天。
“祭灶”为主要仪式:供奉糖瓜 南方准备灶饭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祭灶”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仪式,更有“糖瓜粘”的说法,意味着以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这个习惯源自流传已久的祭灶仪式。在民间,百姓一直认为每家每户都有上天派下来的“灶王爷”,负责监督一年中做过的好事和坏事,直到农历二十三这一天,需返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祭灶便是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
“所谓祭,首先就需要糖瓜,实际是关东糖,源自东北,将麦芽糖之类的东西搓成圆条,切成一段一段。意即让填住灶王爷的嘴巴,让他少把不好的事情向老天汇报。”段宝林笑着说,为了送灶王爷顺利“上天”,还要在拜祭之后把灶王爷像烧掉。
即便如此,仍然有些穷人买不起关东糖,旧时民间流传一句话:“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没混好,明年再吃关东糖”便是真实写照。同时,段宝林还说,“小年”也往往意味着进入年关。
北京原来有句话:送信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说的便是旧时到了小年后,没钱还债的`人要躲债七天。同时,祭灶也有‘女不祭灶’的说法,至于当天的服饰语言之类,自然是求好,倒没有什么特别的忌讳。
自“小年”开始准备过年:扫房“赶尘” 贴年画剪窗花
在举办祭灶仪式的同时,“小年”还是正式过年一系列准备活动的开始。除了祭灶,农历二十四就成了“扫房日”,段宝林说,这叫做“赶尘”,实际是大扫除,家里有铜器要擦的十分光亮,同时洗澡理发,“寓意除掉过去的晦气,迎接新的吉祥的一年。”
“二十四,写大字”也是过小年的一种习俗。段宝林介绍,“写大字”就是要写春联,比如贴在大门上的,会是类似“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的句子,表现美好愿望,“同时还会贴年画、剪纸、贴窗花。”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各地过小年的具体日期并不相同,据公开资料显示,一般北方习惯在农历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则多选择二十四这天。在民间也一直流传着“官三民四”的说法,做官的人要二十三过年,普通老百姓则二十四过年,而这个日期也并不一定,“比如当时原先做官的不做官了,过小年的日子或许会变。至于广东人,就会到花市上买花,桃花、栀子花等等,同样代表了对新年一种美好的祝愿。”
小年的习俗10
过小年概述
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为“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称为送灶、辞灶、醉司命。
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胶东地区灶神画像贴在正屋东面的锅灶墙上,两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时,摆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汤,然后烧香叩头,把旧灶神揭下烧掉,这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了。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好给灶王喂马。过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山东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在恩县、博平等地却是妇女率儿童焚香拜奠祀灶。旧灶烧了以后,有的把新灶当时贴上,有的则到除夕再贴,所以对联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的词句。
祀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通用的是糖瓜、枣等,临朐还用羊枣、柿饼,威海用糯米饼、小糖瓜,无棣、恩县、博平、招远、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枣糕,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或者是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所以成武等地称此为“涂神口”,有的还真在灶神的嘴上或锅灶门口粘上一小块糖。也有的在灶门口抹点酒糟或酒,谓“醉司命”。
供品除糖瓜之类外,有的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面条,有的还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灶马、灶鸡,好让灶王爷骑马上天,一路顺风。祭祀之后,还要举行欢送仪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边磕头一边烧掉旧灶王像和一匹纸马,同时老年人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那些迫切需要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这样就算把灶王爷送走了。淄川、招远等地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卜吉凶。
辞灶后,据说是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民间家贫不能成礼者多在此时嫁娶,谓之“乱岁”。古代称大寒后10日为阳宅乱岁,嫁娶无禁。现在农村还多在年底结婚。
祭 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着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扫 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 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小年的习俗11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祭灶习俗的传说: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着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同时,在某些地方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不过笔者对此却持怀疑态度,因为,古代男子在家中几乎是不下橱的,灶王爷天天在看着女士们下橱做饭,男士们几乎也见不到,上天后又怎么言男人的好呢?因此,此是否是特指饭店之类的场所呢?
“小年”送灶王,大年三十的晚上接灶王回人间过年,因而,年三十哪天先“接灶”、“接神”的仪式后,才能轮到祭拜祖宗。
灶王爷的由来:据一些史料记叙,在我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此有着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据说灶君本人是炎帝、祝融的化身,后来我国道教的《经说》上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
北京地区的歌谣则是: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的习俗12
小年到十五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1月20日 大寒),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腊月二十四(1月21日),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腊月二十五(1月22日),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腊月二十六(1月23日),准备年货,煎炒烹炸。
腊月二十七(1月24日),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1月25日),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腊月二十九(1月26日),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大年三十(1月27日),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初一(1月28日),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1月29日),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1月30日),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1月31日),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五(2月1日),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2月2日),马到成功。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2月3日 立春),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2月4日),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2月5日),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2月6日),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2月7日),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2月8日),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2月9日),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正月十四(2月10日),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2月11日 元宵节),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小年的习俗13
祭灶
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是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有竹枝词这么说:“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不说人间坏话。“送灶”时各家要点上香烛,是夜,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过新年的`气氛一下子到来了。
大扫除
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等。此举颇为认真,用现在的话来说,称得上是一次积极的、有规有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了。经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龌龊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个换年的样子了。
备年货
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户还必磨粉,为包汤圆,有些家庭又抟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兴兴”、“年年高”。
备新衣备春联
准备新衣、新帽、新鞋。人们一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除了买新衣新帽外,还会买春联、买年画、买“门神”,以张贴于门上户首、楼上楼下。
请账目讨账
过年前这一时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逢生意红火、销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来往帐目,向欠户索取积欠之期。于是各家派出专人办理此事,城中便出现了一支颇有规模的“讨帐”队伍:“帐条布袋手中携,行过街东到巷西。踏进重门忙叫应,先生该欠要归齐。”还帐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期还帐者。讨帐者身负重任,穷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动,夜间不顾五更之寒。
小年的习俗14
祭灶王
小年这天,也是人们祭灶的日子。人们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 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 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 宗。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人们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 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 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 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婚嫁
过了二十三,汉族人们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小年吃什么好
祭灶节,人们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人们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小年的习俗15
北方小年的习俗:祭灶
二十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桂天灯。这是《帝京岁时纪胜》的记载。这天以糖饼、年糕、枣、栗、胡桃等祀灶神,他与土地一起上天去通报家中一年善恶,祈求他多说好话少说坏话。
灶王爷一说是火神祝融,一说名髻或隗,状如美女。反正,灶王爷、土地爷都走了,除夕夜前是百无禁忌的日子。
北方小年的习俗:吃饺子
小年,北方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北方小年的习俗:扫尘土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六、七天了。民间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家家户户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土。
民俗专家介绍,北方称“扫尘”,南方叫“掸尘”,都是意在清除所有污浊,将不顺、不快一并清扫干净,扫地出门,以一番新的气象迎接新年的到来。
北方小年的'习俗:剪窗花
剪窗花、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
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而农历猴年,也少不了以“美猴王”为元素的剪纸。
北方小年的习俗:写春联
写春联也是小年的民俗活动。
春节时,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神灵前、大门上、井口、牲畜圈、面粮仓、树上,处处需要贴春联,内容丰富,妙语连珠。
北方小年的习俗:洗浴
过小年这天,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很多人至今仍在坚持。
【小年的习俗】相关文章:
小年的习俗03-04
小年的传统民间习俗12-18
过小年习俗03-02
小年的习俗有哪些03-03
小年的由来和习俗介绍03-04
小年节日的传统习俗12-18
北方小年传统习俗吃什么12-19
南北方小年的不同习俗介绍03-02
什么是小年北小年南03-03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的区别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