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2024-03-03 好文

  在学习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

  一、复习重点

  第十一课 《邓稼先》

  1.文体(人物传记)。

  2.把握各小标题的意思。

  3.理解各部分的关系:第一 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突出邓稼先的贡献 。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具体写邓稼先的才能、意志、 信念、精神。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4、写法:A、大处落笔,立体凸现形象。B、对比的手法。C、句式多变,排列整齐。

  第十二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文体(散文)、作者臧克家。

  2、线索:A、叙事线索——说和做。B、感情线索——表敬仰赞美之情。

  3、文章的中心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4.闻一多的主要事迹和形象。

  5.掌握文中的 比喻句、过渡句与议论句。

  6、写法:A、夹叙夹议。B、结构严谨。C、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

  第十三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

  1、文体(人物传记)。

  2、理清记事顺序及内容。

  3、掌握肖像描写。

  4、认识贝多芬的人格魅力。

  5、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第十四课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文体(记叙文)。

  2.识记各作家的简历(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屠格涅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前夜》《父与子》。歌德:德国作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 浮士德》。左拉: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

  3、掌握不同人物描写的侧重点不同的写法。

  4、肖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人物哪 些性格特点。

  二、重点阅读:

  (一)

  ①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②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 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③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④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

  ⑤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⑥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 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相同的地方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2.文章表现了奥本海默 的性格和为人;表现了邓稼先 性格和为人。

  3.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的原因除了他们 自身的因素外,重要的是因为

  4.文章主要运用了 的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

  (二)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2

  一、作者简介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二、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三、相关资料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

  2、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四)词类活用

  1、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记录)

  2、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五)文言句式

  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点拨:“为”后省略“之”,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

  点拨:宾语前置句,应为“问女所思何”。

  (六)成语积累

  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响亮。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例句:该国已经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担心他们可能采取报复行动。

  2、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例句:这一切似乎相当合理,又饱含希望,然而,今年的变化却更加扑朔迷离。

  (七)名句积累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③):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并做好准备,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④):概括写木兰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⑤、⑥):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⑦)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六、译文

  第一段

  叹息声响了又响,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这个女子的叹息声。

  第二段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木兰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卷卷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出征。

  第三段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第四段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第五段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希望驰骋千里马,返回故乡。

  第六段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了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阁楼的门,坐一坐西阁楼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美丽衣裳。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都很吃惊:同行这么多年,竟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第七段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七、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3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为…..是, “即” “乃” “则” “皆” “本” “诚” “亦” “素” “必”)、被动句(“于” “见” “为” “受” “被” “受……于”)、省略句(承前,蒙后,自述,对话“人物/曰:….”)、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疑问句。

  二十五、句子成分:

  主语:表示句子主要说明的人或事物,一般由名词.代词.数词.动名词.动词不定式等充当。

  谓语:谓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行为。

  表语:是谓语的一部分,它位于连系动词如be之后,(主语+连系动词+表语)说明主语身份,特征,属性或状态。它又叫作主语补足语。表语位于系动词之后,主要由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介词短语、分词(短语)或动名词(短语)等来充当。

  宾语: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跟在及物动词之后,能作宾语的有名词,代词,动名词,数词,动词不定式等。

  定语:在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叫定语。

  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全句的句子成分,叫做状语。用作状语的'通常是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和从句等。状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后或放在句尾。副词作状语时可放在被修饰的词前或句首。

  宾补:补充说明宾语,用形容词,名词,动词不定式充当。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七年级下册语文学习方法

  1、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2、务学与求道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4、态度决定一切

  5、不强调进步

  6、练就过硬的本领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7、会玩、会偷懒、然后会学

  8、考试、分析考试结果、做出下一步计划、调整自己

  9、学习别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学习技巧

  应当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能触类旁通。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

  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1.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文,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2.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3.边诵边写。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4

  1作者简介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兼编辑室主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等职。

  2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的颜色为重点,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有关花朵为什么呈现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知识,重点说明花朵的红色是它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的作用而形成的结果,赞颂了人类创造性的劳动。

  3句式

  比喻:有的花瓣,表面有较多的细微而排列整齐的玻璃球似的突起,看起来好像丝绒,能够像金刚石那样强烈地反射光线,色彩就更为鲜艳,如某些月季花就是。

  4分段及段意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赞叹红花的鲜艳美丽,并由此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10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这是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作者分别从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科学说明。这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2~7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是由它内部的种种条件和因素决定的,而首要的因素是“物质基础”。

  第二层(第8~10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外在原因。

  第三部分(第11段),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作概括,总结全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5

  一、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今属哈尔滨)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伴侣。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散文集《牛车上》等。

  二、故事背景

  本文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中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三、理解词义

  1.明朗:爽朗。

  2.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3.安顿:安详,安稳。

  4.竭力:做事使出自己全部的力气。

  5.忧郁:忧愁苦闷。

  6.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四、问题归纳

  1.“……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说说这段文字刻画鲁迅先生性格的作用。

  喜欢吃硬东西,隐隐透露出鲁迅先生刚毅的一面;“舀了一二下”则表现了其倔强的性格。

  2.“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分析“冲”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一个“冲”字传神地表现出笑声之响亮,反映出鲁迅先生当时愉悦的心情,可见鲁迅先生绝不是一个严肃的人。

  3.如何理解“天晴了,太阳出来啦”这句话的内涵?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让人觉得压抑。“天晴啦,太阳出来啦”是一个双关语,暗含着对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

  4.“客人一走……鲁迅先生才睡下。”这几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

  写了鲁迅先生只有在下半夜客人走后才能工作。从“鲁迅先生还是坐着”“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等句可以真切地看出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笔耕不辍,尤其“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一句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鲁迅先生工作到天亮,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真挚。

  5.保姆为什么总要吩咐海婴“轻一点走”?“总是”在句中有何意味?

  因为怕吵醒了工作一晚上,刚刚才睡下的鲁迅先生。“总是”表现了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先生长期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6.“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文中接着写了隔院子的人家及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这是本文中少见的景物描写。虽然十分简单,但却很有象征意味。这些成为鲁迅先生“睡”的背景和衬托,表现了鲁迅先生工作的劳累辛苦。

  7.文章以描写鲁迅先生工作来结尾,有什么用意?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8.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更真实。伟人也像平凡人一样会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呈现给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可能从作者的抽象说教中得来。

  (3)更真挚。运用细节描写,真情毕现。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可以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

  “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那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内涵。

  七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七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5)质疑。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

  (6)记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6

  一、石榴

  五月过了,太阳增强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二、海燕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在大海上面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三、白鹅

  抗战胜利后八个月零十天,我卖脱了三年前在重庆沙坪坝庙湾地方自建的小屋,迁居城中去等候归舟。

  除了托庇三年的情感以外,我对这小屋实在毫无留恋。因为这屋太简陋了,这环境太荒凉了;我去屋如弃敝屣。倒是屋里养的一只白鹅,使我恋恋不忘。

  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这朋友住在北碚,特地从北碚把这鹅带到重庆来送给我,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凡动物,头是最主要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麒麟、骆驼,头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狼、狐、狗等,头都是尖的,表示其刁奸猥鄙。猪猡、乌龟等,头都是缩的,表示其冥顽愚蠢。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也要它引亢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四、鹤群

  不久,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清晰可辨。今天第一个鹤群映入眼帘。

  当鹤群飞临山巅的上空时,位于队列最右端的大鹤,“哦哦”长鸣两三次,啼声悠扬,响彻天空。排成一字横队的鹤群以此为信号,排成圆形队飞旋。

  就在这时,一只大苍鹰,由雁回山的山阴处展开双翅,奋力滑行飞出。鹤群立刻发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鸣声。这大概是因为发现可怕的苍鹰便互相报警,彼此关照。

  苍鹰飞到鹤群上空时,疾速翻身,“飕”地一声,飞箭似的冲进鹤群的圆形队伍之中。静静旋转的鹤群,阵势立即崩溃,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片混乱。

  说时迟,那时快,有一只鹤被苍鹰抓住,痛苦地扑打着翅膀,落向下方。于是其他鹤更加狂乱啼鸣,一只紧跟一只,疾速转身,俯冲下来去追逐下滑的苍鹰。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7

  一、《饮酒》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心远。诗中景物描写突出了宁静闲适的特点。

  2、诗歌写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超脱,是因为“心远地自偏”。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置身于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情操的思想感情。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车马”是达官显贵的代名词。

  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君“指代诗人自己。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请从炼字角度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见”字用得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飞鸟入林的景象,联系上下文,赏析这两句。

  不仅指傍晚时分的平和景色,还寄托了诗人的寓意,表达诗人想摆脱官场的羁绊,重新回到大自然的人生理想。(或返朴归真的理想)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此”指的是什么?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此”指作者的闲适的田园生活。

  9、“欲辨已忘言”一句作者说自己“忘言”,是真的忘记怎么说了吗?

  不是,因为作者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就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了。

  10、品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深层含义。

  作者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现自己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11、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官场厌恶之情。

  二、《次北固山下》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情感?

  表现了思念故乡的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请任选一角度作简要赏析。

  例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说明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

  例2:“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使景物富有生机情趣。

  例3: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首联中的“客路”、“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上异乡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5、“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

  6、从炼字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阔”“悬”二字用得好:“阔”表现出“潮平”春潮涌动,江面与岸齐平,视野也因之开阔;“悬”字高高挂着的样子。二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7、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

  8、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顺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9、诗人的家书从哪里寄向哪里?是从哪个方面寄?

  从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

  10、诗中表明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中描写长江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这首写景抒情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的地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本诗是韩愈写给中唐诗人张籍的。诗中的“皇都”指的是长安。

  2、诗的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早春小雨和春草初萌两个典型特征,写出早春景色和初见春色的欣喜,生动传神。

  3、风雨是春天的使者,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本诗中与该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早春,给人以美感,把该句呈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走近细看时,小草似乎又悄悄躲起来,让人看不清什么颜色。

  5、“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格言“一年之计在于春”。

  6、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景色“绝胜烟柳满皇都”?

  因为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家更新的欣欣生气之景,而烟柳已是“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7、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对早春的认识,请你把这一认识运用到所有事物就会得出一个普遍性的道理。

  一切美好事物,的时节,就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的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8、“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9、结合诗的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将象征大地春回的淡淡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对比,突出早春景色最可爱。

  1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雁门太守行》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黑云”指来势凶猛的敌军。全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在诗中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甲光”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3、全诗按时间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争南面,后四句写夜间战斗的情景。

  4、请你对“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5、这首诗描写边塞的战斗场面,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选用黑、金、红、紫等色调浓艳的词,极力渲染浓重悲壮的意境;也用压、摧、凝等动词烘托了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

  6、在诗中,描写了兵临城下战争形势危急的句子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7、李贺在诗中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发了报效国家,勇于献身的激情。

  8、从本诗中产生的成语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其意思是:形容敌人的气焰嚣张和局势的危急。

  9、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给人以悲壮的情绪,这主要是“易水”一词的意象引起的。请你说说“易水”作为“悲壮”意象的典故。

  战国时,燕国壮士荆轲在刺秦前,在易水河边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遂成为悲壮之意象。

  10、历代诗评家认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压”字和“开”字用得极佳。请你分别赏析。

  “压”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守城将士处境艰难。“开”字是“依次排开”之意,形象地展示出战士们饱满的情绪,现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与“摧”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五、《天净沙秋思》

  1、“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本曲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试简要分析其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2)全诗仅28个字,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它出色的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

  3、全曲中暗指题中“秋”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4、“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好在哪里?

  写出了马瘦,实际上是暗喻人消瘦,表达了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

  5、“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两幅画面是否矛盾?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吗?

  (1)句描写了温馨恬静的画面。(2)句描写了悲凉肃杀的`场面。两者不矛盾,将哀景与乐景入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天涯游子的思乡愁绪。

  6、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例1: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例2: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动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7、本诗抒情的基调是:凄凉愁苦。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8、诗中直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孤寂愁苦的情绪。

  六、《春望》

  1、运用拟人手法渲染忧国忧民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人通过刻画自己的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该诗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对这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用对偶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与家人难通音信。此时一封家信极其珍贵,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

  7、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通过自己百无聊赖,不断搔头,以至短发变得越来越稀,几乎无法梳理插簪的情形,含蓄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画面,并提示其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插簪。含义: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情怀。

  9、“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城池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实际上写的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现状,深藏着诗人无限感慨。

  10、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运用互文、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1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这两个字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被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诗人移情于景,将花鸟拟人化,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的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13、试谈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的社会现实。

  1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饱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山河破碎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望,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可谓用语传神,请体会它们的妙处。

  见到可娱之物,听到可娱之音,不是高兴,而是“溅泪”“惊心”。“溅”“惊”从程度上突出了感时伤怀之情,久别思家之苦。

  16、展开联想和想象,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破”“深”二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儿?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残垣断壁;虽然山河依旧,可是杂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17、请再写出古诗词中忧国思乡的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本诗结构: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气候之奇。中间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接着四句写军中的情境和差别宴会的场面。最后四句写雪地送别。

  2、写边地风光的名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以春景喻冬雪,堪称“妙手回春”神来之笔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红白相映,从视觉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5、运用夸张、对偶、拟人描写沙漠,突出边地奇寒和行路难及作者的豪放情怀,惆怅之情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6、通过写将士的苦寒生活,侧面烘托雪大寒冷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7、运用互文,侧面描写雪天奇寒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8、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形象,联想新奇,萧条肃杀的冬天成了生气盎然的春天,既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内心的温暖与喜悦,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9、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句最传神的是哪个字?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这两句情景交融,蕴含深挚的依依惜别之情。“空留”二字将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使送别的惆怅之情表现得更为深切,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用对偶、夸张的修辞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朋友的担忧之情。

  11、本诗的主旨是:这首诗描写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怎样的雪景?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夸张。勾勒出瑰奇壮丽,气势磅礴的边塞雪景,为送别创设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衬托友人长途跋涉是无比艰辛,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13、本诗的主要内容是送别,为什么“咏雪”?二者有着怎样的联系?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满天,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无限惆怅之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3.支点法

  即把课文中或段落中的重点词、句作为记忆支点,利用这些支点检索贮存脑中的文字,毫无差错地背出有关的文段。如背《岳阳楼记》:先抓住警句,作为记忆支点,理清文脉,有助于快速记诵。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二句,有此抱负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背《陋室铭》:把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为全文支点,再从三个层次理解记诵:(1)开头以类比方式点题——“陋室德馨”;(2)隐居生活:A.环境:苔痕……草色……;B.交往:谈笑……往来……;C.生活情趣:……调……阅……,无……无……;(3)类比作结:何陋之有?可见,支点法与层次串连法结合,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4.欣赏法

  有些课文的段落荟萃了许多好词好句,我们常常为之陶醉。欣赏法则是在熟读课文后在字里行间寻觅优美词句,说出理由,感情朗读,相互交流,自赏共赏。如《爱莲说》、《春》、《听潮》等,分别圈画出有关好词佳句,通过听录音或看录像,及多次有声有色的朗读,形成记忆。

  5.图画法

  就是背诵课文时,凭借图画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头脑回忆出来,边回忆作者怎样写雪景,及由雪景引出的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有些诗词没有插图,我们都可以根据诗词内容与意境,自己动手画图配诗。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都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8

  1、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按什么顺序写?

  2、为何先写夏季的景色?

  3、结尾引用民歌的作用:

  4、本文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5、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6、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7、拓展: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8、(1)写山连绵不断的句子:

  (2)写山高耸的句子:

  (3)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的句子:

  (4)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5)侧面烘托水流湍急的句子:

  (6)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7)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8)概括描写三峡群山壮丽秀美的句子:

  (9)作者描写了春冬哪八种景物?其特点是什么?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9、从文中找出语句来印证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相关诗句内容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9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修全集》。

  二、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尝射于家圃

  古义:曾经。今义:吃一点试试;辨别滋味

  2.尔安敢轻吾射

  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3.但手熟尔

  古义: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二)一词多义

  1.射:尝射于家圃 射箭,动词

  尔安敢轻吾射 射技,名词

  2.尔:尔安敢轻吾射 你,人称代词

  但手熟尔 罢了,语气词

  (三)词类活用

  1.但微颔之 名词用作动词,原指下巴颏,这里是“点头”的意思

  2.吾射不亦精乎 动词用作名词,射技

  3.尔安敢轻吾射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四)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尝射于家圃。

  2.省略句

  自钱孔入。

  三、翻译课文

  原文: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_,但微颔之。

  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他)曾在自家的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射箭,久久不离开。(老翁)看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_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原文: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译文: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射技吗?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这)没有什么别的(奥秘),不过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

  原文: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老翁就取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入葫芦,可是铜钱一点儿也没有被沾湿。老翁于是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笑着打发老翁走了。

  四、问题归纳

  1.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地点:陈尧咨家的空场子上。

  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

  背景: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2.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怎么反应的?

  “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_,但微颔之。”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看见他射箭十箭中_箭,只是微微地对此点头。

  3.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

  卖油翁认为:“无他,但手熟尔。”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

  4.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以我酌油知之”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5.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连用两个问句表现了陈尧咨怎样的性格特点?

  先用一个疑问句,再用一个反问句,表现出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的性格特点。

  6.卖油翁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表明了什么?

  是表明自己并非如陈尧咨所认为的“轻吾射”,呼应了上文对陈尧咨射技的评价,再次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二是表明了卖油翁不卑不亢、沉着镇静的性格特点。

  7.“康肃笑而遣之。”“笑”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陈尧咨看到卖油翁高超的技艺心服口服,认输了。

  8.故事中只有两个人物,我们如果把题目《卖油翁》改成《陈尧咨和卖油翁》好吗?

  不好。事端是卖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释担而立”,不露出轻视的表情,陈尧咨就不会发问;又是由他解决的——以酌油技术平息了陈尧咨的愤怒情绪。卖油翁的酌油表演,明显技高一筹,作者是详写;陈尧咨的射技,作者以“发矢十中_”一笔带过,是略写。再者,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陈尧咨却因“善射”而自我炫耀,趾高气扬。我们读这篇文章必须紧紧把握这一点:卖油翁在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术,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还告诫人们:即使有长处也不能骄傲。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0

  了解唐宋诗中反映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

  1.看来同学们已经对“物候”这个概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具体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唐宋诗句来说明物候规律的。

  2.请同学们划出文中的唐宋诗句,概括出它们分别说明了哪些物候特点及规律。(强调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是阅读说明文必须掌握的能力)

  3.学生思考交流(强调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同学交流)

  4.说说读读。(学生不能直接找出来的,就先读一读相应段落)

  了解诗人与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1.作者把唐宋诗句作为研究对象,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物候知识和规律,那么,作为文学家的唐宋诗人为什么能在诗歌中再现物候现象呢?(我们应该到哪一段去找答案?第2段)(齐读第2段)

  “诗人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也就是善于观察、思考。可见,诗人对待自然虽然用的.是文学的眼光,但也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他们的诗歌创作是于生活的,而非闭门造车。

  2.我粗略的数了一下,仅课文3—7段中引用的诗句有十多首呢!作者是不是把它们随便的往中一堆就完事了呢?这些诗句的排列有没有清晰的条理呢?我们来看看这几段之间有没有内在的逻辑性?

  3—5段是对植物性物候的关注;6—7段是对动物性物候主要是候鸟的关注。

  可见,虽然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但是作者却不改他作为科学家一贯严谨的态度,思路非常缜密。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1

  一、课文内容梳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从治学、待人、为文等方面记叙叶圣陶先生生前的一些琐事,表现了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真挚动人。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最苦与最乐》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

  二、单元字词汇总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诲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不妥tuǒ:不好,不合适。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

  别biè扭niu: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

  14.驿路梨花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悠闲:闲适自得。

  恍huǎng惚hū: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15.最苦与最乐

  契qì: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三、课内文言文梳理

  短文两篇陋室铭

  (一)课文字词详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

  ①名:出名,有名。

  ②灵:灵验。

  ③斯:这。

  ④是:判断动词。

  ⑤陋室:简陋的'屋舍。

  ⑥惟:只。

  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

  ①上:长上。

  ②入:映入。

  ③青:青色。

  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⑥调:调弄。

  ⑦素:不加装饰的。

  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

  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乱:使……乱,扰乱。

  ④案牍:指官府文书。

  ⑤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

  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7.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类比的写作手法。_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特征:雅。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反面虚写。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

  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爱莲说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

  ①草木:草本。

  ②可爱:值得喜欢。

  ③者:……的花。

  ④蕃:多。

  ⑤独:只。

  ⑥自:从。

  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

  ①甚:特别,十分。

  ②予:我。

  ③独:只。

  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染:沾染(污秽)。

  ⑥濯:洗。

  ⑦清涟:清波。

  ⑧妖:过分艳丽。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①通:贯通,通透。

  ②直:挺立。

  ③蔓:生藤蔓。

  ④枝:生枝茎。

  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⑥益:更加。

  ⑦亭亭:耸立的样子。

  ⑧植:竖立。

  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谓:认为。

  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

  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

  ①噫:叹词,表示感慨。

  ②鲜:少。

  ③闻:传闻。

  ④同:和……一样。

  ⑤宜:应当。

  ⑥众: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三)课文分析

  1.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

  2.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2

  教学目标

  了解稀有动物的有关知识,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识记理解并积累《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的字词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流程

  1、字词

  蜷( ) 喙( ) 粘食( ) 破壳( )而出 针鼹( ) 蜥蜴( ) 洞穴( ) 黏液 ( ) 蛰伏( ) 孵化( ) 稠( ) 吮吸( )

  2、解题:这是一篇普及动物学知识的说明文,选自《《珍奇动物写真——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原文的篇幅较长,共有10个小标题:奥运会的吉祥物、从一只碾死的针鼹说起、有刺不是刺猬、吃蚁不叫食蚁兽、单孔目的有袋类动物、生蛋的哺乳类、没有乳头的哺乳类、澳洲处处有针鼹、可以降低体温的哺乳动物、满身刺挡不住汽车轮子。 3、 结构:全文有10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奥运会吉祥物——针鼹。 第二部分(2—5):针鼹的外形和特点。 第三部分(6—9):针鼹的生活习性。 第四部分(10):针鼹的繁殖方式。

  4、 内容: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针鼹,作者抓住珍奇和稀有的特征,进行介绍说明的。

  开始先由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说起,引出说明对象——针鼹。“招摇过市”一词是贬义词用做褒义,诙谐有趣,吸引人;“像刺猬一样”、“许多人不知道名字”、“只有澳洲才有”足以说明它的特点——珍奇和稀有。接下来介绍针鼹的外形特征,突出它的作为盾牌的尖刺;介绍针鼹本领特点,突出它的爪子锐利,善于掘土;又介绍了它的绝活本领——掘洞逃生和掘洞的神奇。作者又就针鼹的生活习性来介绍说明它是与人类有益的。

  先从它的'食物说它的习性,它主要吃蚁类和蚯蚓等,特别是澳洲人恨之入骨的白蚁;又从它的嘴部构造特点说明它日吃万蚁的本领;同时作者又介绍了它白天活动、冬天蛰伏、擅长游泳的生活习性和本领;针鼹的胃表皮粗糙善于袭击大型蚁穴也是它的特征。 最后,作者又介绍了针鼹另一奇特之处——繁殖方式特别,寿命长。(雌兽有临时的腹部口袋、生蛋、哺乳——真是奇特)。

  5、 中心思想:这篇说明文,介绍了针鼹的外形和特长、生活习性及生长繁殖等情况,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针鼹是地球上一种珍奇稀有的动物,使读者提高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自觉性。

  6、 特点:①抓住特征,条理清楚,突出“珍稀”。②恰当的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③语言简洁生动。

  7、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3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qí皂荚jiá树班蝥máo臃肿yōngzhǒng攒cuán成秕bǐ谷

  系jì一条长绳拗ǎo过去锡箔bó

  点拨:注意多音字“攒”“系”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桑(shèn)葚收(liǎn)敛脑(suǐ)髓人声(dǐng)鼎沸(kuī)盔甲

  3、用恰当词浯填空。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形容词或动词。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动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选自《朝花夕拾》P2注释①选自《朝花夕拾》

  1、重点:第2段

  (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

  (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

  (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2、动作描写:P5第7段雪地捕鸟(9个动词)

  3、P6第9段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鸡毛掸dǎn子咻xiū咻玉簪zān花骊lí歌花圃pǔ懒惰duò

  2、用恰当词语填空。

  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爸爸的花儿落了净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是台湾(地名)作家林海音。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小说

  P.43注释①选自《城南旧事》,林海音,台湾作家

  1、线索——(1)“花”:以花喻人(共出现4次)(2)毕业典礼(时间顺序)

  2、题目:一语双关(花的凋谢象征爸爸的去世)

  3、伏笔:爸爸病情的恶化(第11、32、54、55段)

  4、插叙(现实与回忆交替出现):第13—31段、

  第3课丑小鸭童话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讪shàn笑吐绶shòu鸡沼zhǎo泽木屐jī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那只最后从蛋壳里爬出来的小鸭是那么丑陋,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

  (2)水正在结冰,人们可以听到冰块的碎裂声。小鸭只好用他的一双腿不停地游动,免得水完全被冰封住。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2、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丑小鸭》选自《安徒生童话故事选》,作者是安徒生,是由叶君健翻译的。

  第4课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萋qī怀恋liàn幽寂jì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2)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姜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点拨:此句蕴含深刻哲理,耐人寻味,需记住。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女口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2、《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作者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告口吻,强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未选择的路》:自然界道路象征人生道路,要慎重作出人生选择。

  第5课伤仲永文言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仲zhòng谒yè称chèn前时之闻泯mǐn然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感到诧异。(4)邑人奇之奇:认为……是奇才。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6)或以钱币乞之乞:求取。

  (7)环谒于邑人谒:拜访。(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10)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词语解释:P37注释1、3、4、6、7、9、10、11;P38注释2、3、5、6、7、9、10、11、14、15、16、17、18、19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37—38六至八

  1、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

  (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第三段议论:通过说明“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七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1、多读书: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写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七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4

  1.邓稼先

  至死不懈xiè:懈,放松。蓬断草枯:形容环境恶劣。署shǔ名: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选聘pìn:挑选聘用。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阔kuò别:长时间的分别。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铤tǐng:疾走。(铤而走险)

  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仰慕:敬仰思慕。彷páng徨huáng:犹豫。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诗兴不作:作,起。典籍jí: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仰之弥高:指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

  锲qiè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炯jiǒng炯:形容明亮(多用于目光)。

  迥jiǒng乎不同:很不一样。兀wù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沥lì尽:滴完。

  群蚁排衙yá:指整齐地排列着。深宵xiāo独裁cái:指当时蒋介石的专制统治。

  凶多吉少:不幸的多,吉利的少,非常危险。迭dié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昂áng首挺胸:昂起头,挺起胸。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精神高度集中、聚集。

  钻探:动词,这里是钻研的比喻说法。疏懒:形容词,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高标:名词,很高的标准。标,标准。

  慷kāng慨kǎi淋漓: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气冲斗dǒu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轻捷:动作轻快敏捷。安顿:安详,安稳。阿司匹林:一种解热镇痛药。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揩kāi:擦,抹。阖hé:闭合。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第二单元字词汇总

  5.黄河颂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气魄pò:魄力;气势。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山顶。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发扬滋zī长zhǎng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哺bǔ育:喂养,培养。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6.最后一课

  诧chà异:觉得意外和奇怪。喧闹:喧哗热闹。懊悔: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悔不该这样。

  婉转:形容抑扬动听。惨白:(面容)苍白。惩chéng罚:严厉的处罚。踱duó:慢步行走。

  祈qí祷dǎo: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赚zhuàn钱:攒zǎn钱钥yào匙shi思量:动词,考虑。

  字帖tiè:供学习写字的人临摹的范本。(贴)哽gěng住

  7.土地的誓言

  蕻hóng(端木蕻良)蕻hòng(菜蕻)碾niǎn谷(辗zhǎn转)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泛滥:动词,汹涌。呻shēn吟:由于痛苦或兴奋,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声音。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bān斓lán:灿烂多彩。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怪诞dàn:奇怪,古怪。亘gèn古:远古。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丰饶:形容词,富饶。(饶yáo挠náo)

  白桦huà树(喧哗huá)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蒿hāo篙gāo)污wū秽huì:肮脏的东西。

  第三单元字词汇总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蚱zhà蜢mě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9.阿长与《山海经》

  惶huáng急:恐惧,慌张。诘jié问:追问,责问。疮chuāng疤bā: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痂。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渴kě慕mù: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絮xù说:絮絮叨叨地说。孤gū孀shuāng:寡妇。

  霹pī雳lì:又急又响的雷,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疏shū懒: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

  倘tǎng使shǐ:假如,如果。惧jù惮dàn:害怕,畏难,畏惧。憎zēng恶wù:憎恨,厌恶。

  震悚sǒ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粗拙zhuō:粗糙低劣。情有可原:根据实情,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掳lǔ:俘获,抓获。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形容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说出。

  10.老王

  攥zuàn:用手抓住或抓稳。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惶huáng恐kǒng:惶惧,惊恐。

  荒huāng僻pì:人迹罕至且偏远。塌tā败:塌陷破败。骷kū髅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镶xiāng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愧kuì怍zuò:惭愧。

  滞zhì笨:呆滞笨拙。伛yǔ:弯(腰)曲(背)。

  肿zhǒng胀zhàng: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11.台阶

  凹āo凼dàng:周围高中间低的水坑。晌shǎng午:中午。尴gān尬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fán躁zào:烦闷焦躁。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神不定。涎xián水:口水。

  大庭广众dà tíng guǎng zhòng: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微不足道wēi bù zú dào: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第四单元字词汇总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诲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商酌zhuó:商量斟酌。不妥tuǒ:不好,不合适。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

  别biè扭niu: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14.驿路梨花

  延伸:延长,伸展。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悠闲:闲适自得。恍huǎng惚hū: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晶莹:光亮而透明。

  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15.最苦与最乐

  契qì: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本文取第二种意思。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第五单元字词汇总

  17.紫藤萝瀑布

  终极:终点。繁密:多而密。伫zhù立:久立,长时间地站着。凝níng望:凝神而望。

  蜂围蝶阵:是指蜜蜂围绕着,蝴蝶就像在列阵一样。释义比喻花开得非常茂盛,以至于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和蝴蝶。

  仙露琼qióng浆:古代传说中神仙所喝的美酒。比喻酒非常鲜美;后来指极少,不多见。

  盘虬qiú卧龙:形容枝干弯弯曲曲、苍劲有力。迸bèng溅jiàn:向四处飞溅。沉淀chén diàn

  伶líng仃dīng:瘦弱无力的样子。忍俊jùn不禁jīn:忍不住笑。忍俊,含笑。遗憾:这里指不称心。

  索性:表示直截了当;干脆。枯槐:枯死了的槐树。依傍:依靠。

  18.一棵小桃树

  褪尽:指年龄、颜色、物体、岁月等消散、消失、褪散。傲慢:看不起人,对人怠慢,没有礼貌。

  矜持:自鸣得意;自负。孱càn头:称呼软弱无能的人。忏悔: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并决心改正。

  猥wěi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9.外国诗二首

  镇zhèn静:情绪稳定或平静。忧郁yù:忧伤、愁闷。

  瞬shùn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霎时,刹那。怀恋:动词,怀念依恋。

  人迹:人的足迹。涉shè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qī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幽寂jì:幽静,寂寞。延绵:绵延。

  第六单元字词汇总

  21.伟大的悲剧

  拽zhuài:拉。坚持不懈xiè:坚决保持、维护,不松懈。战栗lì:颤抖。

  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徒tú劳:无益的耗费劳力。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扬扬得意:形容感到十分满意的样子。

  夺眶kuàng而出: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精疲力竭jié: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闷mèn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怏yàng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毛骨悚sǒng然:形容十分恐惧。海市蜃shèn楼

  履lǚ行:实践。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姗shān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忧心忡chōng忡:忧愁的样子。吞噬shì:吞食。语无伦lún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羸léi弱:瘦弱。(赢yínɡ)角逐:动词,这里指竞争。冰凌:凌,(多指块状或锥状的)冰。

  厄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厄,灾难、困苦。遗孀:某人死后,他的妻子称为某人的遗孀。孀,指寡妇。

  22.太空一日

  共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负fù荷hè:承受的重量。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俯fǔ瞰kàn: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无虞:不用忧虑。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耐,禁得起。

  23.带上她的眼睛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闲暇:闲空凸现:清楚地显现。

  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心有灵犀:指彼此心意相通。

  阅读理解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阅读理解分析标题答题技巧

  1、标题的含义。

  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

  2、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小说的中心。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交代主要人物。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给小说拟标题。

  A、看中心句。B、看开头和结尾。C、看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5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三、理解词义

  1.失意:不得志。

  2.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3.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4.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5.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6.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语出《礼记·中庸》。

  7.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语出《论语·泰伯》。

  8.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语出《论语·泰伯》。

  9.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四、问题归纳

  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这两段文字论述的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4.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道理论证作用分析法。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告诉大家,那些圣贤、豪杰是极有责任感的人,正因为他们喜欢把什么都揽在身上,所以会终身都背负重担,但他们却能以此为乐,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性。

  5.引用“有人说”的话摆出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预设出可能存在的反对说法,并将其提出来讨论,一来能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6.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7.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却并不呆滞,而是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的灵动表现为句式、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如文中排比句的大量运用,读起来就非常流畅自然。另外,文章还引用了古语、俗语、名人名言等,而且每次引用的表述都不一样。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表述非常自然。又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

  8.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两段(①②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用了一段(③段)?

  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背负应尽而未尽的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相关文章: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03-03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12-18

七年级下册语文每课的知识点02-28

七年级下册四单元语文知识点03-03

高二语文下册知识点03-03

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颂知识点12-19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知识点12-18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合集02-28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积累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