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全文注释

2024-03-02 好文

刘克庄全文注释1

  [宋]刘克庄

  绝顶遥知有隐君,餐芝种术麈为群。

  多应午灶茶烟起,山下看来是白云。

  注释:

  【1】绝顶:山的最高处。

  【2】隐君:避世逃名,隐居山林的高人。

  【3】芝:灵芝,古人认为是仙草,服用可以长生。

  【4】术(zhú):白术,一种多功能草药。

  【5】麈(zhǔ):一种麋鹿类动物,其尾可做拂尘。一作“麝”。

  【6】多应:揣测词,应该。

  作品赏析: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处世观中,出仕与归隐一直是一对矛盾,一般的人总喜欢标榜隐士,以为清高,所以称赞隐士的诗特别多。刘克庄这首诗也是写隐士的,对隐士们高蹈绝尘的生活充满着赞许与向往。

  诗写隐士的生活,但不是实写,而是通过猜测之词,发挥自己的想像,所以与一般写隐士的作品不同,表现出可望而不可即的羡慕崇敬的心情。诗第一句把眼光投向西山绝顶,由眼前的'耸峙高秀的青山,推测山中一定住着隐士,遁世不求为人知,所以诗以“遥知”领句,在猜测中带有肯定的成分。隐士住在山顶,是如何生活,第二句把想象继续推进,以历来描写隐居修行者的生活状况来予以坐实,说隐士平时服食芝草、培养白术,修炼真气;他足迹不入城市,也没人往来,山野情性,与麋鹿为友。这样一写,把隐士的生活写得很实在,仿佛目见,隐士的高风亮节,仙骨道气,也跃然纸上了。

  前两句是诗人望着西山时的种种推测,三、四句变换角度,再次对前面的推测予以肯定。他见到山峰上浮起朵朵白云,于是揣测,这也许不是真正的白云,而是隐士在烧煮午茶,炊烟袅袅,在山下看来,就成了白云,萦绕飘浮在山头。这两句想象十分新颖,写高山隐士如画,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由此表达了出来。

  诗以“西山”为题,是因为写的是诗人望着西山时产生的遐想。也许那山峰上什么人也没有,只是岩石荒草,白云往来,但诗人似乎表现得很有信心,肯定隐士的存在,这就体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企羡。刘克庄对南宋政权的腐败极为不满,不断发表言论进行批判,被当权者视为“讪谤”,一再加害。这首诗写隐士餐芝种术、与麋鹿为群的隔绝尘寰的生活,正是诗人对当时政治、社会状况无力改变后产生退避的反映,也是他失望的另一种追求。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刘克庄这首诗,语句浅淡,直诉所见所思,而涵义无穷,正达到了沈德潜所说的标准。

  这首诗写隐士生活,正是他无力改变现实所产生的退避观的反映,是失望后的另一种追求,所以写得语近情遥,含吐不露。

刘克庄全文注释2

  [宋]刘克庄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注释】

  ①霁华:明月。

  ②明发:天发明也。

  【评解】

  此词题为元夕戏作,实则抒发人生感慨。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繁月明,鼓乐通宵。

  物色如旧而情味却别。不觉感慨系之。下片写西楼拜月,镜中画眉,待到乐止人散,却

  又渐入愁乡。全词构思新巧,造语工丽,感情真挚,写景细腻。

  【集评】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刘克主《陈敬叟集序》云:敬叟诗才气清拔,力量宏放,为人旷达如列御寇、庄周;饮酒如阮嗣宗、李太白;笔札如谷子云,草隶如张颠、

  李潮;乐府如温飞卿、韩致光。余每叹其所长,非复一事。为颣城黄子厚之甥,故其诗酷似之云。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后村序《陈敬叟集》云:“旷达如列御寇、庄周,饮酒如阮嗣宗、李太白,笔札如谷子云,行草篆隶如张颠、李潮,乐府如温飞卿、韩致光。”推许甚至。此词云戏赠者,殆以敬叟之旷达,而情入中年,易萦旧感,人归良夜,渐入愁乡,其襟怀亦不异常人,故戏赠之。

刘克庄全文注释3

  [宋]刘克庄

  海滨蓑笠叟,驼背曲,鹤形臞。定不是凡人,古来贤哲,多隐于渔。任公子,龙伯氏,思量来岛大上钩鱼;又说巨鼇吞饵,牵翻员峤方壶。

  磻溪老子雪眉须,肘后有丹书。被西伯载归,营丘茅土,牧野檀车。世间久无是事,问苔矶痴坐待谁欤?只怕先生渴睡,钓竿指着珊瑚。

  【注释】:

  “渔父”之咏,篇数很多,古往今来,不可胜数。其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推唐人张志和的《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与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其声情舒缓平和,如行云流水,表现了作者的如野鹤闲云,与世无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声情孤傲冷峻,表现了作者的愤世疾俗。然而“出世”也罢,“入世”也罢,他们笔下的“渔父”都是自我形象的外在表现,这一点是共同的。

  刘克庄此词也咏“渔父”,但却不是给自已画像。他只是借题发挥,以漫画式的笔法,小品文式的笔调,对社会现实进行政治讽刺。与张词、柳诗相比别有一番风趣。无以名之,姑称其为滑稽家之辞罢。

  起句“海滨蓑笠叟”五字,点出地点和人物。

  “驼背曲,鹤形臞”二句承上,以三字短联具体刻画出“渔父”形象:其背既曲如驼,其躯又瘦似鹤。活脱脱地表现出一干瘪老儿,颇有调侃的意味。接着,词人又郑重其辞地宣布道:“定不是凡人,——古来贤哲,多隐于渔!”“任公子,龙伯氏,思量来岛大上钩鱼;又说巨吞饵,牵翻员峤方壶。”任公子是什么人呢?先秦寓言中之钓于海者也。据说他特制一竿大钓长绳,以五十头牛为饵,踞坐会稽山顶,投竿东海水中,钓得大鱼,切片晒干,令那浙江以东、苍梧(山名,即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以北广大地区的`居民吃了个够。

  龙伯氏又是什么人呢?他也是古代神话中之钓于海者也。相传渤海之东不知其几亿万里处有五座神山,曰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浮于海面,随潮水动荡不已。天帝恐其漂往西极,使岛上群仙流离失所,就命令十五头巨轮番负载之。不料龙伯国有巨人一钩连钓六而去,以致岱舆、员峤二山竟沉入海底。常言道:“没有金刚钻,敢揽瓷器活?”这老儿若非任公子、龙伯氏一流人物,又岂敢到海边来看上了如海岛大的鱼要它上钩?——以此知其“定不是凡人”也。这段词写得似庄似谑,能令人肃然起敬,能令公莞尔一笑,精采之至。

  上阕已揭出“古之贤哲,多隐于渔”的命题,而历史上第一个以渔隐名世的贤哲,非西周那位“直钩钓国”的姜太公莫属,故拈出他来作为典型。“磻溪老子雪眉须,肘后有丹书。”磻溪,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源出南山兹谷,北流入渭水,相传是姜太公当年垂钓之处。肘后,是随身的意思。古人随身携带书籍,每悬于肘后,故云。丹书,即古史传说中之“天书”,字色赤红,故名。这二句说太公垂钓磻溪之时,年虽老迈,须眉皆白,却熟谙上古帝王之道,有王佐之术。“被西伯载归,营丘茅土,牧野檀车。”西伯,即周文王。文王出猎,偶遇太公垂钓于渭北,交谈之下,大为敬服,遂“载与俱归”,立为国师。文王死后,太公辅佐武王,誓师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讨伐纣王,灭商建周,以开国之功封于营丘(在今山东淄博市北)。三句高度概括了太公一生之出处大节:遭遇文王、伐纣、受封。按太公负不世之才,立非常之勋,位极人臣,名垂青史,其事迹代表着旧时代知识分子个人价值最完满的实现;这种实现固有赖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但也离不开文王对他的赏识与重用。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即此之谓也。因而,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典型形象,在姜太公的身上,积淀了千百年来绝大多数士子们主客观双向之梦想与追求。由此,我们不难感受到,词中所幻想出的这个海滨钓叟无非是历代寒士们的化身,他们渴望有朝一日被封建帝王慧眼识英雄,以至飞荡腾达,为王者师,为王者友。但无情的历史事实证明,这样的机会凤毛麟角,因此,作者一声断喝:醒来吧、小心“钓竿拂着珊瑚。”

  似这等好事,世上已很久不曾有过了,请问您还呆坐在长满苔藓之石矶上等候谁哩?只怕等到瞌睡虫上来,连手中渔竿也拿不稳了,看扫着海里的珊瑚礁罢!写着写着,上阕幽默之风又重现了。

  本篇的命意,由于作者以“渔父词”题篇,词中又从头到尾都是在嘲弄一位妄想做姜太公第二的海滨钓叟,粗读之下,很容易使人得出其讽刺对象即为此渔翁所代表的怀才不遇人物的结论。这不能不说是一中错觉。

  其实,“世间久无是事”即点明,它的矛头,分明是冲着当代乃至前世不知多少代以来一切高高在上、不思求贤的封建统治者们来的。

  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形式表现一定批判性的现实主义的内容,滑稽家之辞不同于寻常打油之辞,于此词可知。

  • 相关推荐

【刘克庄全文注释】相关文章:

《虞美人》刘克庄词作鉴赏05-06

《鹧鸪天》全文注释及原著02-29

韦庄的简介09-07

芽庄之旅作文07-13

峨庄之行作文05-06

过故人庄作文10-09

刘的眼睛作文10-06

给刘翔的信09-04

刘爷的作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