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一篇散文,课文抓住了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描绘了秋高气爽、黄叶飘飘、大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秋的喜爱之情。这是学生们学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有太多的内容要教给学生:认识自然段、了解“一”的变调、初识儿化音、读长句子、背诵课文、文中还有几个语言训练的点(“秋天来了,什么怎么了。”“……一会儿……一会儿……”“……那么……那么……”)等,虽然《教师用书》中明确提出用“……一会儿……一会儿……”“……那么……那么……”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是增加孩子负担,但是配套《课堂练习册》中又有此项练习,不引导说怎么完成练习呢?要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目标怎么确定呢?
经思考我将第一课时目标定为:
1、认识“秋、气、了、树、叶、片”6个字,认识“木、口”两个偏旁,认识一个新笔画横撇,写“了”字。
2、认识自然段,正确读文。
3、学习第一自然段,用“秋天来了,什么怎么了”练习说话。第一次试讲效果与期望达到的效果相差甚远,内容过多,学生学得累,老师教得累,每一个目标都没落到实处。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在师傅和听课老师指导帮助下,经大胆取舍,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为识字、写字、正确读文上。目标明确后,整个教学活动围绕目标设计。将识字落实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板题识字、自读全文识字、借拼音读词识字、去拼音读词识字、练读长句识字、交流识字方法识字、再读全文识字。
在落实读的目标时将读与识字相结合,读准音是读通句子的基础,文中儿化音、“一”的变调、轻声是朗读的难点,通过指名读、发现问题再读、小老师带读、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准了字音。文中两个重点句子朗读指导,通过多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指导学生读好“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在学生读通句子的情况下,为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境而设计问题“你能想象黄叶像什么一样落下来吗?”学生回答“像雪花、像雨点……”这问题对初学课文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偏难,孩子们的想象没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没达到指导学生读美句子的效果。这一无效问题的设计影响了教学进度,导致认识自然段这一知识点只好放到第二课时解决了。
总之通过这次磨课上课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收获满满。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有了新的思考,如何让一年级的课堂充满趣味性?如何将传授知识与习惯培养有机结合起?如何让课内问题设计的精当,有实效性?
- 相关推荐
【秋天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散步教后反思12-16
《北京》教后反思09-29
《海底世界》教后反思08-15
《金色的脚印》教后反思10-07
《桂林山水》教后反思08-15
《大自然的文字》教后反思10-06
《爱如茉莉》教后反思08-01
《在家里》教后反思(精选11篇)11-16
《乘法分配律》教后反思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