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毕业至今,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经几年有余。对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重难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熟记在心。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让自己积累了些许经验和教训。但是当我静下心来,回首从教之路,扪心自问并思之良久,却颇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我心中萦绕良久百思而不得其解的问题之一:我们语文教师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偏僻农村的语文教师。他们在经年累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多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不过也有很大的弊端: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他们的课堂教学演变成程式化。教师个人也大多随波逐流,逐渐失去了棱角,失去了激情,没有了创造。每天套公式般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没有新的教学模式的冲击,新的教学理念的更替,长此以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跟不上社会的需要。
从以上思考中将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现在各种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优质课评选搞的是如火如荼。各种教学模式纷纷登场,有人戏谑为演戏。(此话有些严重了,不排除有的课上得很精彩。)纵观这些课,讲者大多眉飞色舞,听者笑声赞叹声一片,但笑过赞过以后,不觉有一丝沉重压在心头。近日,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每年高考之后,全国各地纷纷追捧报道高考状元,其实就是在告诉大家:我们推行的依然是应试教育。
为教学而教学,为应试教育而教育。上课难免唯一,上课模式看似灵活实则呆板,因为高考的指挥棒在那。在此背景下学生学到的知识必然是死的,即使掌握了也很难灵活运用。导致这样的结果,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空白的庄稼地,教师要有计划的好好播种。当然若加上科学的精心的护理,必定会收获高的产量。故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此授之一渔也。
反思之二:超越教材的思考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信此说法的正确性。乐安的诗文诵读全县乃至全市闻名。自从成为乐安的一名语文教师之后,看到长期的诗文诵读让每个学生受益颇多。在此背景下,我每天让学生背一首词或一首曲,目的是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我认为这是超越教材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相同老大难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反思一下,古人早就认识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时再回过头来反思学生的作文为什么上不去?方恍然大悟,心中若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怎能下笔如有神。所以以教材为例,走出教材,超越教材,给学生打实基础,夯实文化底蕴,这样就会功到自然成,水满自溢,学生再写文章,就感腹中满,下笔时思绪就如飞泻之瀑布,一发而不收。写作水平焉有不提高之理?
反思之三:“超越课堂”带给我心灵震动。
物来于课堂之内,由来已久。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封闭的课堂之内学到了知识,需要走出课堂,用社会实践印证所学,从而加深认识。这就需要实行三方面沟通————老师、学生、家长相互联系,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课堂以外的东西。使学生了解到,最大的课堂是社会,最伟大得人其实就是身边的父母。
也许我的反思有些片面,亦或偏激,甚至经不起推敲,但的确来自我内心深处。想着写着,我的心不由得有了刺痛的感觉。是啊,本来一群活泼可爱的学生,颇有个性,极具创造力,有无尽的想象力,但经过我们教师的“不懈努力”,慢慢的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不久的将来在我们的手中会诞生一批批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祖国未来建设者。此时想想,怎一个“怕”字了得?
那么今后的语文教学将走向何方?我认为应使学生超越课堂,把他们的眼光、思维引向社会,发挥学生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力。如同把鸟放归自然。让他们体验生活,感悟社会。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准方向,勇往直前,义不容辞。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方向引发的思考】相关文章:
《庐山的云雾》的教学思考05-05
《七颗钻石》的教学思考09-06
由睡觉引发的作文07-20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思考05-05
《丰碑》的课堂教学引起的思考09-07
圆的周长课堂教学思考04-28
共享的潮流引发的联想作文07-07
怎样吃饭会引发胃病04-27
方向的作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