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原文

2024-02-27 好文

《游》原文1

  郑燮《游江》原文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饁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字词释义

  修竹:茂密修长的竹子

  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学者:做学问的人

  诚:的确

  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的思考或欣赏。

  《游江》翻译

  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和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第二天路过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等一应用具俱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

  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鱼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和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坐谨慎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

  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往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那里只是画呢?

  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

  作者简介

  郑板桥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二甲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 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游》原文2

  春日杂兴

  (南宋)陆 游

  夜夜燃薪暖絮衾,禺中一饭直千金。

  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

  赏析

  《春日杂兴》共有十二首,是陆游84岁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四首。此诗末有原注:“闻有流移人到城中。”“流移人”即诗中的“流民”。可见,此诗系诗人有感而发,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讽谕之意。

  开篇两句从“流民”的被、食两方面下笔,突出“饥寒”二字,取材精当。“絮衾”:棉被。“禺中”:通“隅中”,将近中午。“直”:通“值”,价值。首句写“流民”在夜里烧柴取暖,其实是写其“寒”。他们在夜里睡觉时用以御寒的是“絮衾”,在“春日”(当为早春之际),还“夜夜”烧柴取暖,可见“絮衾”之薄、御寒效果之差,也可见他们是无屋可卧而流宿野外。否则,又哪里用得上“夜夜”以“燃薪”来“暖絮衾”?这里,仅以“夜夜燃薪暖絮衾”一个素材就将“流民”之“寒”形象地显现了出来,可见其取材之精当。

  次句言“流民”在近中午之时吃一顿饭价值千金,极言其食之昂贵,其实是写其“饥”。试想,“一饭直千金”,身为难民,又怎能顿顿吃得上呢?那自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饱一顿饿一顿。诗人以“一饭直千金”一个素材反映“流民”之“饥”,以一当十,不能说取材不精当。开篇两句,如此着墨,也就将难民饥寒交迫的生活逼真地反映了出来,并使人不禁要问:“是谁造成了这些令人寒心的景象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这是诗中的“潜台词”,也显示出诗人写作技艺的高超。

  诗的后两句由眼前之景象引发出诗人的感慨。“野老”:在野的老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民间老人”,当时诗人已致仕(退休),不在朝廷,故云。“流民”:逃难的平民百姓。“动心”:此处指痛心。唐代诗人韦应物有“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的诗句,既对流亡的平民百姓予以同情,又对自己为官无法解除平民百姓的`痛苦却享受俸禄而自责。陆游的这两句诗言自己已致仕(退休)在家,即身为“野老”,已无为官之责任,但看到路边流亡的平民百姓也为之而痛心,诗意比韦应物的诗句进了一层。因此,南宋诗人刘克庄这样评论道:“韦苏州诗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太守能为此言鲜矣。若放翁云:‘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退士能为此言,尤未之见也。”陆游身为“退士”、“野老”,仍能写出体恤民生疾苦的诗来,个中原因:一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爱民的思想,且至死不渝,所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仲淹《岳阳楼记》语),都能忧国忧民。二是他老年退隐江湖,生活也颇为艰苦,其《岁暮贫甚戏书》一诗就具体地描绘了其老年体衰食粗衣破的境况:“曲身得火才微直,槁面持杯只暂朱。食案阑干堆苜蓿,褐衣颠倒著天吴”,这也使得他有机会与平民百姓近距离接触,了解其喜怒哀乐,故能为之着想,并为其悲惨遭遇而感到痛心。

  总而言之,这首诗,取材精当,以一当十;即景抒情,情真意切;讽谕时事,巧妙自然。

《游》原文3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抢榆枋 一作:枪榆枋)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

  商汤问棘,谈的.也是这件事。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是大和小的分别。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

  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游》原文4

  游

  朝代:元代

  作者:熊鉌

  我来武夷山,远意起千古。尝疑混沌开,疏凿未经禹。

  峡山犹古梁,洪涛莽回互。行舟留大壑,营巢馀断树。

  垠崖波涛痕,隐隐皆可睹。陶然上古民,要服固深阻。

  秦威何桓桓,薄海犹广土。六合皆涌沸,一枝岂宁处。

  尝言十三君,隐隐避秦侣。一日厌尘寰,泠然遂高举。

  上山娱宾云,下山满豺虎。神仙何渺茫,虹桥想虚语。

  桃源亦其类,好事自誇诩。风气日已开,蛇断出真主。

  遂令闽山陬,尽入职方宇。汉志名始彰,祠堂用鱼脯。

  流传世代久,琳宫粲衣羽。至今此名山,号为神仙府。

  恭惟我遁翁,辞辟厥功溥。于焉卜精庐,溪山九曲五。

  图书尽在是,斯地俨邹鲁。我以负笈生,来兹有年数。

  自惭仁智心,未睹高深趣。斯游亦何意,会心觊真遇。

  侃侃平生友,惠然肯来顾。携手敦夙好,抗志企遐慕。

  招我山中游,兹游适予素。巍巍大隐屏,屹屹天一柱。

  前瞻晚对亭,考槃固其所。何当同心人,相与薙榛莽。

  长松期岁寒,脩竹倚日莫。我自爱此山,踌躇不忍去。

《游》原文5

  游天坛

  宋代林灵素

  摆脱尘缨淡无欲,闲阅图经寻岳渎。林泉何处惬予心,收拾琴书将卜筑。

  崎岖不敢千里辞,东至太行人王屋。先探藏花坞里春,蟠桃毕竟何时熟。

  燕萝故宅阳台宫,九龙戏珠画屏簇。丹井沉沉寝月明,丫髻仙童把参斸。

  昂头贪看华盖峰,蓦然误入紫微谷。上方楼阁与云闲,金碧交辉射林麓。

  远尘沟有远尘人,夜半闻歌采芝曲。策杖穷跻瘦龙岭,险似剑阁西向蜀。

  扪参历井上冲冥,千剑断崖横独木。自辰及酉脚力穷,恰到紫金堂下宿。

  再拜新尝太乙泉,顿觉洒然消病骨。褰衣竟入南天门,回首乾坤小蛮触。

  恍兮惚兮九霄间,万顷岚光醒醉目。银座金腰玉顶寒,帝遣仙官分部属。

  小有中藏万里地,都压洞大三十六。日精月华左右奇,黛色倚空如削玉。

  东观大海日轮红,西望穷边坛影绿。炼丹炉下土犹香,抱出神丹知几斛。

  巡山使者持太阿,保护神宫谁敢黩。王母洞深非可测,雷霆屡震蛟龙窟。

  遥指三官校勘台,樵人几度闻丝竹。抱朴岩前采药童,手撚金芝身薜服。

  北斗平联北斗星,自是天关通地轴。麻笼药匮翠相连,瑞草灵苗香馥郁。

  一声长啸坐孤石,紫云悠悠送黄鹄。个中煞是麻姑仙,冷笑世间光景促。

《游》原文6

  《送人游吴》原文

  唐代: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

  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

  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

  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注释

  姑苏:苏州的别称

  枕河:临河。枕:临近。

  闲地少:指人烟稠密,屋宇相连。

  古宫:即古都,此处指代姑苏。

  水港:河汊子,指流经城市的小河。一作“水巷”。

  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一说此处是贵妇、美女的代称。

  未眠月:月下未眠。

  鉴赏

  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作者送人前往漫游的吴县,又叫姑苏,是当时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丝织品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作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描绘,便把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活托出来了。作者对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们读来亲切有味。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的最大特色是水。自从伍子胥在苏州建城以来,城里水道纵横,渔船星数,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生活。诗歌的颔联承接“人家尽枕河”而来,点明的就是这样的当地特色。“古宫闲地少”这五个字是杜荀鹤用漫笔写出的苏州历史。春秋时期苏州是吴国的首都,在漫长的时光变迁里,苏州已经由一个政治要地转变为经济重地了。在唐朝,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虽然没有宋朝那么明显,但带来的直接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才会有“古宫闲地少”的情况出现。

  “水港小桥多”则是诗人用写实般的白描手法营造出来的水乡美景。对于国家政治文化重心所在的北方来说,一座水城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总是会觉得不可思议的,所以简单的意象组合就能为没来过水乡的`人们营造出一个梦般的图画:弯弯的河道,较之于整齐宽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动的灵性。遍布的小桥,连接着生活的此岸和彼岸,蹲在桥上的时光以及人们伫立桥头眺望远方的守候,也不是北方那挣扎在朔风之下坚韧得近乎麻木的汉子们所能轻易理解的。小桥、流水构建的生活,有着令人心折的精致和让人轻易陷入的漫不经心。这样的美,别处寻无可寻。

  生活是流动的。生活中所有的美丽都是从流动中彰显出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杜荀鹤很喜欢“夜市”和“春船”的组合,在另一首《送友游吴越》里,“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便和这句异曲同工。像这样繁荣、热闹的诗句,读来是非常喜人的。在中国古代,只有经济发达的城市才会有夜市,莲藕则更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水产。绫罗绸缎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征。仔细吟诵诗句,仿佛真的可以看见操着苏州话的人们正趁着夜市的灯火谈论生计。那些远方微明的灯火,一晃一晃,仿佛黑夜中闪烁温暖的星星。水乡所有的生活,就像没有受到任何打搅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此联是诗人所设想的别全诗于后情景。此处才道出了送别之意,足见诗人谋篇布局之匠心独具,显得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此诗以想象出之,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可谓动人情思,引人遐想。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在其精心描绘下更是活脱而出,令人读来如临其境,恍如人在画中游。

《游》原文7

  少年游·草 宋朝 高观国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少年游·草》译文

  春风吹绿了芳草,在白云芳映衬下,芳草显得葱绿可爱,是在晓随中随见了这如茵芳芳草。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软草上,蒙茸芳草地随着流水延伸向天际。一眼望去,伊人芳芳踪已被无边芳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

  萋萋芳芳草,遮盖了伊人芳足迹,给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别离之恨,使人追忆起像绿草地一样芳翠罗裙。冷落芳庭院,凄迷芳古道,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芳愁绪。

  《少年游·草》注释

  芳裀(yīn ):形容春草茸茸如垫褥。

  香尘:带着花香芳尘土。

  萋萋:指茂密芳芳草。

  翠罗裙:借指人。化用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意。

  闲门:代指情人居住处。

  凄迷:迷茫。

  《少年游·草》赏析

  令南宋诗词圈子里,吟物之风十分盛行。但平庸草草之作,屡见草鲜,草足为怪。高观国的这首吟草词却草沾草滞,以意贯串全词。通过写草色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这首词的上半阕绘出了一幅纯净明丽的阳春烟景:春风吹绿了芊芊的芳草,令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蒙茸的草地伴随着流水伸向天际,花瓣轻轻地洒落令草上。这的确此十分迷人的芳景。

  读者还应当注意到“晓梦入芳裀”这句的含意。“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关键此“晓梦”二字,原来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此一场春梦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经点破,并化烟云。用笔之虚幻,莫测端倪。“香尘”一句,补足梦境。“香尘”者,女子的芳踪也。刘长卿《陪辛大夫西亭观妓诗》:“任他行雨去,归路裛香尘”,与此词意境相似。可此美人的踪迹被无边的芳草隔断了。即使追寻到梦里也并草圆满,也只此一个凄迷的短梦而已。

  下片转写实境,写醒后的情怀。用“萋萋”一句换头,仍此从草字生发。“萋萋”,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即此此意。那么鲜美的芳草与江南的恨思有什么关系呢?这里似有事而无典,就此说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以抒发他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思念。“翻忆”句重笔渲染。用“罗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性州春望》);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则以芳草拟罗裙。此词令“翠罗裙”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个曲折。翻者,反也。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没想到反而勾起了对绿色罗裙——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饰的思念来。这一缕痴情真此草好收拾。“冷落”三句,以排体出之。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笔。“冷落闲门”,见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无人随意绿”之神理,即隐含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望远之悲心。“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其所本。

  “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融会一起,并与前片之“望隔香尘”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轻尘,真令人难以为怀。然而作者述情之笔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烟雨正愁人”之句,把这种怅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烟雨”,令词人的笔下与草色结缘甚深。林和靖咏草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点绛唇》)贺方回《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情风絮,梅子黄时雨”,便此显例。此词以“烟雨”结笔,将草色、离情与迷蒙的雨色化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无尽。况蕙风所谓“取神题外,设境意中”者,约略近之。

  咏吟春草此一个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永恒题目,名篇佳作,数草胜数。有评论家说,令高手如林的名人队伍里,高观国用他那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秀美婉约的风格另起炉灶,独成一家。

  《少年游·草》创作背景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符离一战以后,南宋偏安一隅。一种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风气影响到文学。有些人讲究乐律,陶醉于自然景物,不问政治;有些人只着眼于个人的离愁别恨,发泄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此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所写出的抒发离愁别恨之作。

《游》原文8

  逍遥游

  原文

  北冥(míng)有鱼(1),其名为鲲(kūn)(2)。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3)。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4),其翼若垂天之云(5)。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6)。南冥者,天池也(7)。

  《齐谐》者(8),志怪者也(9)。《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10),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ào)之上(17),则芥(jiè)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yāo è)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xuè)起而飞(23),抢(qiāng)榆枋(fā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mǎng)者(27),三餐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xǐu)舂(chōng)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

  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jūn)不知晦朔(huì shuò)(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 ,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40):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fà)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yàn)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nài)征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jǔ)(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shuò)数(shuò)然也(58)。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líng)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注释

  (1)冥:指的是海色深黑,一作“溟”。“北冥”,北海。下文“南冥”,指的是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表推测。

  (3)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的是传说中的大鸟。

  (4)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的是鼓起翅膀。

  (5)垂:同“陲”,边际。

  (6)海运:海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徙:迁移。

  (7)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8)《齐谐》:书名。出于齐国,多载诙谐怪异之事,故名“齐谐”。一说人名。

  (9)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10)水击:指的是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击:拍打。

  (11)抟(tuán):回旋而上。一作“搏”(bó),拍。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12)去:离,这里指的是离开北海。“去以六月息者也”指的是大鹏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一说息为大风,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以:凭借。息:风。

  (13)野马:指的是游动的雾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5)生物:概指的是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的是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相:互相。吹:吹拂。

  (16)苍苍:深蓝。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极:尽。 下:向下。亦:也。是:这样。已:罢了。

  (17)覆:倾倒。坳(ào):凹陷不平,“坳堂”指的是堂中低凹处。

  (18)芥:小草。置杯焉则胶:将杯子放于其中则胶着搁浅。置,放。焉,于此。胶,指的是着地。

  (19)斯:则,就。

  (20)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文,意为“这样,然后才……”。培:凭。

  (21)莫之夭阏:无所滞碍。夭,挫折。阏,遏制,阻止。“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 图南:计划向南飞。

  (22)蜩(tiáo):蝉。学鸠:斑鸠之类的小鸟名。

  (23)决(xuè):疾速的样子。

  (24)抢(qiāng):触,碰。“抢”也作“枪”。榆枋:两种树名。榆,榆树。枋,檀木。

  (25) 控:投,落下。

  (26) 奚以:何以。之:去到。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呢”。“奚以……为”,即“哪里用得着.......呢”。

  (27) 适:去,往。莽苍:色彩朦胧,遥远不可辨析,本指的是郊野的颜色,这里引申为近郊。

  (28)三餐:指的是一日。意思是只需一日之粮。反:同“返”,返回。

  (29)犹:还。果然:吃饱的样子。

  (30)宿:这里指的是一夜。

  (31)之:此,这。二虫:指的是蜩与学鸠。

  (32)知(zhì):通“智”,智慧。

  (33)朝菌:一种大芝,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晦朔: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一说“晦”指的是黑夜,“朔”指的是清晨。

  (34)蟪蛄(huì gū):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35)冥灵:大树名。一说为大龟名。

  (36)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中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

  (37) 大椿:传说中的大树名。一说为巨大的香椿。

  (38)彭祖:传说中尧的臣子,名铿,封于彭,活了约八百岁。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

  (39)众人:一般人。匹:配,比。

  (40)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列子汤问》篇作“夏革(jí)”。已:矣。

  (41)穷发: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发,指的`是草木植被。

  (42)修:长。

  (43)太山: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北。

  (44)羊角:一种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

  (45)绝:穿过。

  (46)斥鴳(yàn ):池沼中的小雀。斥,池,小泽。

  (47)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48)至:极点。

  (49)小大之辩:小和大的区别。辩,同“辨”,分辨,分别。

  (50)效:效力,尽力。官:官职。

  (51)行(xíng):品行。比:合。

  (52)合:使...满意。而:通“能”,能够。征:征服。

  (53)宋荣子:一名宋钘,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犹然:喜笑的样子;犹,通“繇”,喜。

  (54)举:全。劝:勉励。

  (55)非:责难,批评。沮(jǔ):沮丧。

  (56)定:认清。内外:这里分别指的是自身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

  (57)境:界。

  (58)数数(shuò)然:汲汲然,指的是急迫用世、谋求名利、拼命追求的样子。

  (59)列子:郑国人,名叫列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驾驭。

  (60)泠(líng)然:轻妙飘然的样子。

  (61)旬:十天。有:又。

  (62)致福:求福。

  (63)虽:虽然。待:凭借,依靠。

  (64)乘:遵循,凭借。天地:这里指的是万物,指的是整个自然界。正:本;这里指的是自然的本性。

  (65)御六气之辩:驾驭六气的变化。御,驾驭、把握。六气:指的是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变化的意思。

  (66)彼:他。且:将要。恶(wū):何,什么。

  (67)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 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即物我不分。

  (68)神人:这里指的是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无作为,故无功利。

  (69)圣人:这里指的是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不立名。

  翻译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波及千里远,然后拍击大翼,凭借旋风直上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青,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它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像人抬头看天空一样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浮在上面就成为一只小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鹏鸟飞九万里,其下有巨风的承载,然后才乘风而飞,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想准备飞到南方去。蝉与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到树枝就停下来,有时飞不到树上去,就落在地上,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到近郊野林去,带上一日之粮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这两个小东西又知道什么呢?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这就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边有叫冥灵的大树,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寿命长的。但是彭祖现在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和他相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名叫棘的大夫就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荒原之地,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身宽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泰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算是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了。

  所以,那些才智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可以顺应一乡群众,道德合乎一国之君的的要求,才能可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如同斥鷃一样(所见甚小)。而宋荣子嗤笑这四种人。而且世人都赞誉他,他却并不会因此而更加奋勉,世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自身与物的区别,辨明荣誉与耻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即使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没有拼命追求。他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还是有所依靠。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又需要凭借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游》原文9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古诗简介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乐游原》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乐游原》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达自己的感受。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翻译/译文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注释

  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2、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3、意:感到

  4、不适:不悦,不快。

  5、近:快要

  赏析/鉴赏

  思想感情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很好的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千百年来,此两种观念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古诗赏析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抑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幼时读李商隐这首《乐游原》,便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却不知为何。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因诗的意象使内心产生共鸣,从而由内至外心生出一种孤傲、寂寞、寥落之感,但是内心又还有所向,有所托。总而言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

  这仅是我个人的看法,而一些专家品读此诗时,则是说从诗中看到了灰色的朦胧,看到了逐渐黯淡的夕阳。不知李商隐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还是在哀叹唐王朝的日暮途穷。

  由此得出的商隐诗境显然低沉了许多,既没有初唐时代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那样雄浑慷慨而又意气风发,也没有杜甫“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顿挫和悲凉…

  但我仍是觉得诗中又隐隐留下了美丽的向往与希望的影子。

  难道此诗尽可使心境不同的读者读出不同的感情吗?若是如此,真可算是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了!

  无怪周汝昌先生赏析这首诗时动情地说:“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我想不出哪一首诗也有此境界。”

《游》原文10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阴晴 一作: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译文

  小鸭在池塘中或浅或深的水里嬉戏,梅子已经成熟了,天气半晴半阴。在这宜人的天气里,邀约一些朋友,载酒宴游了东园又游西园。风景如画,心情格外舒畅,尽情豪饮,有人已经醉醺醺了。园子里的枇杷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正好都摘下来供酒后品尝。

  注释

  题原作“初夏”,作者原作“戴石屏”,据《宋诗钞·东皋集》改。

  乳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枇杷:植物名,果实球形,成熟时呈金黄色。味甜,可食。

  赏析

  《初夏游张园》属于田园诗,色调明丽,气氛热烈,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这首诗写的是江南初夏时人们宴饮园林的生活情景。

  题日“游”字,自然点出了诗人赏心悦目、情致勃勃的感受。张园的风光夺目生辉,引人入胜。“乳鸭”在时深时浅的水中戏游,“熟梅天气”似阴似晴,在诗人的眼里都是那样的富有情趣,增添了无限的游兴。诗中“半”字用得精妙,状写天气忽阴忽晴、变幻莫测的特点,至为准确;同时也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迷离恍惚,朦朦胧胧。一树一树的梅子,熟透了,红褐色,硕大果.样子很是令人垂涎。

  春末夏初,梅雨季节,江南的天气似阴还晴,变幻不定,那些机灵活泼的小鸭,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跳下水塘,不管水深水浅,自由自在游乐。池塘清波粼粼之上,游动着一个个淘气调皮的小精灵,池塘似阴似晴的上空回荡着嘎嘎欢叫的声音,好一派欢快、热闹的景象。诗人被张园的风光陶醉了。

  诗歌前两句里,通过“乳鸭”、“熟梅”等景物,逼真地描绘了初夏的景致,读后使人感到真实生动。

  一个“醉”字不仅状写果农欢饮至醉的情态,更折射出人们幸福快乐的心情。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他们勤劳能干,经营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焉能不醉?同时从读者、诗人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醉”字,其实也流露出诗人、读者深深地被果园的气氛所感染,满心欢喜、无比幸福的感觉。“一树金”这种表达属于超常搭配,本来是一树枇杷,颗颗饱满,金黄灿烂,耀眼生辉,令人垂涎,诗人形象描绘为“一树金”,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树金子,一树丰收,一树欢悦。快乐洒在枇杷树上,欢笑回荡在果园上空,果农们欢天喜地,心花怒放啊!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满足和幸福。

  诗歌三、四两句就描写了果农丰收欢乐的生活情景。每一座果园都在庆贺丰收,那满树金黄色的枇杷,带给果农无限欢乐。年成好,果园丰收,理当庆贺,偌大园子,到处是欢笑的声音,到处是陶醉的笑容。

  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富足是诗歌要表现的主题,这首《初夏游张园》,诗人用心用情,用欢乐、用幸福感染和陶醉读者。

  创作背景

  在南宋后期,戴复古与大多数江湖诗人一样,他浪迹江湖,足迹遍布东吴、浙西、襄汉、北淮及南越,几乎跑遍南宋全境。诗人于初夏之际,携酒游于张园。面对张园美丽的景色,因而创作此词。

  戴复古

  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晚年总结诗歌创作经验,以诗体写成《论诗十绝》。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

《游》原文11

  原文:

  二月春风最芳华

  零星雨色映流霞

  一番跋涉幸有酒

  四方睥睨此独夸

  巴山蜀水毓灵秀

  西川佳酿醉万家

  惨我魂魄蚀我骨

  败绝天下震迩遐

  作者资料:

  李白(701-762),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汉族,祖籍陇西成记(今甘肃天水)。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朽,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游》原文12

  原文: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译文

  小鸭在池塘中或浅或深的水里嬉戏,梅子已经成熟了,天气半晴半阴。在这宜人的天气里,邀约一些朋友,载酒宴游了东园又游西园。风景如画,心情格外舒畅,尽情豪饮,有人已经醉醺醺了。园子里的枇杷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正好都摘下来供酒后品尝。

  注释

  题原作“初夏”,作者原作“戴石屏”,据《宋诗钞·东皋集》改。

  乳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枇杷:植物名,果实球形,成熟时呈金黄色。味甜,可食。

  赏析:

  1、题原作“初夏”,作者原作“戴石屏”,据《宋诗钞·东皋集》改。

  2、乳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3、枇杷:植物名,果实球形,成熟时呈金黄色。味甜,可食。

《游》原文13

  原文

  作者:邓牧

  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湖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飞鸣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路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兔园册》耶?渐上,陟林麓,路益峻,则睨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他香无是清也。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先朝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梦游绝境,诏图天下名山以进,兹山是也。左折松径,径达雪窦;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横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烂然疑乎锦,故名。度亭支径亦达寺,而缭曲。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豆劳客,相与道钱塘故旧。止余宿;余度诘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林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寺前秧田羡衍,山林所环,不异平地。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山上峰峦,高复称此。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周览诸山,或绀或苍;孟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覆不可殚状。远者晴岚上浮,若处子光绝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胜观花焉。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余兴亦尽,不暇登陟矣。

  注释

  [1]雪窦:山名,四明山支脉最高峰,在今浙江奉化市溪口镇西北。

  [2]岁癸巳:指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春暮:晚春。

  [3]甬(yǒng)东:古地名,今浙江舟山岛。

  [4]游胜最诸山:游览之美好是众山中最突出的。

  [5]北口堰(yàn):中间一字原缺;堰,拦水坝。

  [6]之:往。

  [7]横绝:横断,横跨。

  [8]覆以栋宇:在桥上盖了亭子;栋宇,泛指房屋、亭阁一类的建筑物。

  [9]“凡舟”三句:谓凡是船只来往,看潮水涨落而上下的,一会儿就行驶几十里。“楫(jí),船桨,此指船。

  [10]“非其时”三句:意谓如果不在涨潮季节,则船只来往靠人力来牵引,就既费力又缓慢。“时”,季节,指潮汛季节。 “挽(wǎn)”牵,拉。

  [11]薄:迫近。

  [12]岩壑(hè)深窈(yǎo):山谷幽深。

  [13]临:从高处往下靠近。

  [14]若坐垂踵者:好像一个人放下脚坐着。“踵”,脚后跟。

  [15]益:更加。涩(sè):不通畅,指水浅,行船艰难。

  [16]曳(yè):拉,牵引。

  [17]负:背,背靠。

  [18]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署的和尚;“类”,类似。

  [19]越:过。信宿:连住两夜。

  [20]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

  [21]联络:连接。

  [22]牧竖(shù):牧童。征逐:追逐。

  [23]地所历名:所经之处的地名。

  [24]舆夫:轿夫。朴野:质朴土气。

  [25]不深解吴语:不很懂得吴地(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方言。

  [26]或强然诺:有时勉强答应。

  [27]或不应所问:有时答非所问;“不应”,对不上。

  [28]率:大致、大抵。

  [29]次:接下去,接着。度:过。

  [30]相啮(niè):相接;“啮”,咬。

  [31]修:长。且:将近。跬(kuǐ):半步,实指一举足的距离,等于今称“一步”。

  [32]野人:指当地村民。捷甚;轻快得很。

  [33]溪口:地名,即今奉化县溪口镇。市:街市。

  [34]间(jiàn):间或,偶而。诵声:读书声。廊庑(wǔ):堂前两侧的厢房。

  [35]殆:大概。《兔园册》:即《兔园策》,唐代人(一说虞世南,一说杜嗣先)编纂的一部书,民间用作启蒙课本。

  [36]陟(zhì):登,上。林麓:树林覆盖的山脚。

  [37]睨(nì):斜看。

  [38]不去:谓花粉不掉落。

  [39]是:指花粉香。

  [40]首:起头。当道:正处在路上。

  [41]髹(xiū)书:用漆涂饰书写。“髹”,把漆涂在器物上。

  [42]“山势”三句:谓从山谷抬头看去,天空狭窄得就像在陷阱中所见一样。“奥”,深。

  [43]林际:树林边缘。

  [44]廓然:广阔的样子。

  [45]一瞬:一眨眼;这里有一眼望去的意思。

  [46]不暇:没有空闲。

  [47]覆:遮盖。

  [48]窦:孔,这里指泉眼。

  [49]汲(jī):由下往上取水。

  [50]值:正对。所入:所延伸的地方,前方。

  [51]“先朝”五句:据记载,南宋理宗梦游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醒来后下令绘画天下名山进阅,认为雪窦山就是他梦中所到之处,故亲笔写了“应梦名山”四字赐寺刻石。“先朝”,指宋朝。“昭陵”,古代宗庙或墓地的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右方,称“穆”。这里“昭陵”是指南宋理宗陵。“绝境”,风景最佳的地方。“图”,画。“兹山”,此山。

  [52]径达:直到。雪窦:寺名,唐末始建,初名瀑布观音禅院,至宋真宗时,赐名雪窦资圣禅寺,是禅宗十刹之一。

  [53]因桥为亭:就着桥盖了一座亭子。

  [54]径余十丈:直径有十丈多。

  [55]“花时”二句:谓海棠花开时节,花影投在水边,灿烂似锦“注”,投。“水涘(sì)”,水边。“疑(nǐ)”,通“拟”,比拟。

  [56]缭曲:缭绕曲折。

  [57]主僧:主持寺庙的和尚,法号少野。

  [58]有诗声:谓作诗有点名气。

  [59]具觞(shāng)豆劳客:准备了酒菜招待客人。 “觞”,酒器。“豆”,盛菜器。“劳”,慰劳。

  [60]钱塘故旧:杭州的老朋友。

  [61]止余宿:留我住一夜。

  [62]度(duó):揣度:估计。诘(jié)旦:第二天早晨。

  [63]不果留:没有留宿。“不果”,事情没有实行。

  [64]右偏:右侧、右边。

  [65]引手援树:伸手攀树。

  [66]练:白绢。

  [67]沾(zhān)醉:大醉,谓为风景陶醉。

  [68]清谈玄辩:谈论老庄学说的话语。

  [69]触喉吻:指话到了嘴边;吻,嘴唇。

  [70]无足与云者:没有够得上共谈的人。

  [71]坐:因。平生:一生,这辈子。

  [72]羡衍:延伸,扩展。

  [73]“山林”句:谓秧田虽在山林围绕的高处,却与平地没有不同。

  [74]高复称此:意谓从雪窦寺到山峰的高度同到山下村庄的距离相当,也有数百丈。“称”,相当。

  [75]危石:高耸的岩石。突岩畔:突出在山崖边。

  [76]环凑:合拢聚集在一起。

  [77]“周览”六句:谓环视众山,有的黑中透红,有的山色青绿;像盆盂倒扣的,像古代礼帽的,像蛟龙跳起、野兽蹲坐的,不能一一描述。“绀(gàn)”,稍带红的`黑色。“委弁(biàn)”,周代的礼帽,用绢做的叫委,用皮革做的叫弁,形状像倒扣的杯子,前头高而宽,后面矮而尖。 “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 “踞”(jù)”,蹲坐。“殚(dān)”,尽。

  [78]晴岚(lán):晴天山中的雾气。

  [79]处子:处女。溢出眉宇:充满表露于眉额之间。

  [80]陵登:指爬山。

  [81]胜:超过。

  [82]小雪窦:即白岩山。

  [83]四明洞天:在丹水山。白岩山、丹水山都属于雪窦山。

  赏析

  雪窦,即雪窦山,在今浙江省奉化县西60里,海拔800米,为四明山的分支。唐代曾在此建寺,原为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今虽废,但乃有不少景点。

  邓牧于癸巳(1293)春暮二十四日游雪窦山。这篇游记留下了他的踪迹,也使我们今天能一睹七百年前的雪窦山的风光。

  游记的第一部分,作者用四段文字,记叙由石湖(今江苏省吴县盘门西南十里)至雪窦山的行程,约占全文的五分之二。记叙游程,交待行止,使景点所处及周围环境了然于纸,也为后来的探奇访胜者导游,这种笔法已经形成我国游记散文的共同特点。但是象本文,开篇在交待行程上就如此泼墨,还是不多见的。

  但细细读来并不乏味。沿途几百里,水陆兼程,由石湖起程,舟行二十五里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入溪水又行“九折达泉口”,水浅处,“曳舟不得进”,则“陆行六七里”,经两天两夜后,又涉小溪大溪,抵达溪口才转入山路。这段朴实的文字,不仅写出了路途遥远曲折,而且在长途跋涉中,使人看出作者“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后,就不殚旅途险阻,而“一意孤行”的勃勃兴致。

  江浙一带,素以风景优美着称,沿途几百里,自多奇山异水,一路揽胜,倒也不觉乏累。作者用悠闲的笔调写道:“视潮上下,顷刻数十里”,轻舟飞驰的畅快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一会儿舟行大溪上,深沟险壑,森然可怖。一会儿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多么悠闲自在。一会儿溪水环山,自高处坠入山涧,远远望去,犹如自蛇奔赴大壑,气象万千。更有“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村舍,“隐翳竹树”,樵夫牧童,追逐嬉戏,颇有些桃花源的味道。作者很想知道这地方的名称和历史,无奈村民不谙吴语,无从得知;遗憾的心情正反映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此看来,作者对这一段行程不惜笔墨,是有所记而记的,并非闲笔。

  从第五段起转入山路,开始登临雪窦山。作者着重记叙了雪窦山观亭,千丈岩观瀑和妙高台观石。

  雪窦山观亭。作者移步换景。上到第二座山峰,这里景亭棋布,各揽一胜。因此作者没有把“亭”作为描写对象,而把镜头转向了它们周围的景物。隐秀亭处是万杉藏秀;漱玉亭下是甘甜清泉;锦镜边海棠围池,花影映水,灿烂如锦秀;寒华亭内题留荟萃,文采精华;大亭上有宋理宗的“应梦名山”御笔……一路观光,美不胜收。

  千丈岩观瀑。千丈岩,顾名思义,这里崇岩壁立,谷深千丈,是个险峻之地。作者登临“崖端”,攀树“下视”,以至“目眩心悸”,历险逐胜之情跃然纸上。飞雪亭观瀑,是千丈岩的着名景观。“初若大练,触岩石,喷薄如急雪飞下。”寥寥十余字,写出了瀑布自崖顶飞泻潭下的壮观景象:它自锦镜直径十余丈的大园池喷薄而下,始则宽如大练,继而与岩石相激,珠玑四溅,细若飞雪,纷纷急下。沾湿衣襟,着实让人心醉。“情以物生”(刘勰《文心雕龙·铨赋》),“辞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这一惊一喜引发了作者的感慨。他唇吻翕动,刚要启口,环顾四周,竟没有一个知音,不禁“怅然久之”。他想说什么呢?”此时此刻作者决非是要赞山吟水,他要“清谈玄辩”(多指玄妙的哲理)。作者32岁时南宋灭亡,怀着悲愤的心情,拒不出仕;放浪山水以后,逢寓止则“杜门危坐,昼夜为一食”(《洞霄图志》),以后隐居洞霄宫,也过着“身不衣帛,楮御寒暑”(《伯牙琴》)的清苦生活,直到在超然馆无疾坐化,终不改志,走的是一条多么艰险的人生之路啊!虽有谢翱、周密(也是抗节隐逸之士)二位好友,但都未曾同游,且境况相似……在伤时感遇的慨叹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幽愤与渴望。

  妙高台观石。这里山石岩岩,奇形怪状,作者就极力描摹它们的形象,盛赞它们“自然动人”,远远胜过“观花”。刚才的“怅然”云散了。其实,这种伤时感遇之痛是切肤入髓的,稍有引发,就由衷而出。上文有三处写到琅琅书声:一处是药师寺的寺僧读书声,一处是溪口大废宅中传出“诵声”,一处是雪窦寺的主僧少野读诗声。听到这些亲切的读书声,作者不仅驻足谛听,还要辩析一番,评论一番。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处世之道是修身积学,齐家治国。作者在《逆旅壁记》中说:“余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这位书香了弟对读书声倍感亲切与惊喜,正反映了他虽身在山水,但终难忘情于世事人道。可见,寄身荒野乃是出于无奈。作者惟恐没有人懂得他的心曲,特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伯牙琴》,大概就是耿耿于此吧。

  邓牧在自叙传中说:“以文字请,每一篇出争传颂之,非其人求之厚馈弗为。”我们不必对他索取厚馈加以厚非,且看他对自己的文字是何等的自重。总观全文,作者很善于把握景物的特点:雪窦山的亭,千丈岩的瀑,妙高台的石,各具特色。闽浙一带,三江九溪,苍山与碧水,总是相依相伴,雪窦山更是如此。但作者写水,各择其妙:或写形,如“白蛇蜿蜒”;或写声,“溪声绕亭”;或写味,“饮之甘”;或写动,“大溪薄山转”;或写静,“花时影注水中”;总之,使人领略到每一景物的独胜之处。

  作者描摹景物的形态,不拘一格。妙高台的山石:色,“或绀(gān微带红的黑色)或苍”。形,有的象扣着的盂;有的象丢弃的帽子,委屈地躺在地上;有的象蛟跳跃;有的象兽蹲踞。远处的山峰,“青岚上浮,若处子光艳溢出眉宇”--青霭缭绕,阳光穿射,色彩缤纷,简直象个蛾眉秀目,脉脉含情的少女,再美的花也比不上。这段不足百字的景物描写,竟川了动情结合,比喻拟人,远眺近观,对比衬托……直到穷形尽相方才收笔,如此的精细酣畅。

  寄情于景,寓志于物,是我国游记散文的传统,到唐宋时期,已经达到“物我双会”的境界。本文作者把自己的伤时感怀都融注在景物之中,自然而亲切,令人心领神会。

《游》原文14

  逍遥游的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平!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的翻译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

  商汤问棘,谈的也是这件事。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是大和小的分别。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诋毁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

  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逍遥游赏析

  马叙伦先生《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中云:“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读《庄子》先应读懂《逍遥游》,是人们所公认的。但从晋代郭象、向秀与支遁直至时贤所论,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分歧至大。我们姑且撇开诸家诉讼,披文人情,探索一下作者的本意。

  篇首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的壮观图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极形容其声势之磅礴、飞之高、去之远。接着就从“上者九万里”一句荡开两笔:一写自天上九万里看地面,只见“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自地下看天空,苍茫一片,“其远而无所至极”。抽象的九万里,成为可感的景象。二是以连类譬喻的手法,解说大鹏高飞九万里的缘故。水浅不能承大舟,风九万里之厚才能负大翼,其理显而易明。这些都似说得很随意,但前可证之天文,后可证之物理,蕴含了光辉的科学思想。说理完全寓于形象之中。

  蜩与学鸠之笑大鹏,是大鹏展翅的一种反衬。两相对比之后,以“小知不及大知”结上,以“小年不及大年”启下。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年寿的排比,植物与动物,自然界与社会界皆囊括其中。汤之问棘与上述内容有所重复,但并非多余。“是已”一词表示这有引证的作用,而且把小雀笑大鹏之事加以铺张扬厉,突出“小大之辩”的结论,为下文铺垫。

  “故夫”是承上之词,表明所说之事承斥笑大鹏而来。“知效一官”者流,实为社会上德才兼备之佼佼者,可算人中之杰。“其自视也”非凡。但作者以为,“亦若此矣”,只不过如斥之自以为“飞之至也”一样可笑。他们累心于一官、一乡、一君、一国,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非自适其适者也”(《庄子·大宗师》)。宋荣子就比他们强,全社会的人夸奖他也不会因而更加努力,全社会的人非议他也不会为之沮丧。物我、是非、荣辱都有冷静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人间毁誉的牵制。还有列子,能乘着风飞行,飘飘然超乎凡人。比之于“知效一官”者流,他们有更高的境界,犹大鹏之比于斥,均属小大之辩也。

  上已明言“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及”意味着绝非如郭象所云“小大虽殊,逍遥一也”那种无差别境界,而是有大小高下之分的。

  列子之有待,待于风,待于“旬有五日”,有环境、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依赖。大鹏之乘风九万里亦相类似。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顺乎自然的变化,不受一切条件的局限,时间无穷、空间无穷。“游无穷者”与大鹏、列子非小大之辩,而是有待无待之别。小大之辩只是量之差,在“有待”一点说,斥与大鹏、知效一官者流与宋荣子、列子并无二致;“有待”与“恶乎待”是质之异,有待是有限之游,非无穷之游;无穷之游才是逍遥之游,才是绝对的自由。

  能够得到这种无穷之游的是至人、神人、圣人。常人悲乎!“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庄子·齐物论》),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视功名为乌有,心中没有个“我”在,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何游而不逍遥!后篇几个寓言皆以阐发无功、无名、无己为义。故“至人”三句被称作全篇之眼。

  人的本性是追求自由的,逍遥游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可现实生活里,人们皆“游于羿之彀中”(《庄子·德充符》),何游而逍遥?在极不自由的环境中去追求极端的自由,不可能成为现实中奋斗的目标,只不过是内在欲望的一种自我满足罢了。

  鲲鹏以下,至于列子,纷繁错落,虚实交辉。或连类铺陈,或对比裁断,叙有分合,藕断丝连。所谓“烟雨迷离,龙变虎跃”(胡文英《庄子独见》),只是主角出场的前奏。“至人”一出,烟消云散,万籁俱寂。接着有请读者漫步的,是“无何有之乡”!

《游》原文15

  【诗句】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出处】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意思】建德不是我的故乡,所以我总是怀念那些当年在扬州和我一起游玩的朋友。建德: 在浙江省。维扬: 就是扬州。这两句诗常用来表示客居异地的寂寞,与对故乡友好的思念。

  【全诗】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全诗鉴赏】

  前四句紧扣诗题写诗人夜宿桐庐江所见所闻,在读者眼前展现出 一幅萧疏简淡的秋江夜泊图画。远处山色昏暝,薄暮中不时传来猿的` 长啸,其声是那样凄哀悲切,一声声都牵动着人的愁肠。脚下江水奔 流不息,不知是由于风的作用还是因为人的错觉,在朦胧夜色中显得 分外湍急。岸边,风的呼声和风掠过树木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发出 阵阵鸣响。茫茫大江之上,仿佛一切都消失在无边的夜幕里,只有清 冷的月光照着这一叶孤舟。这里的写景有一个鲜明特点,即诗人不仅 描写了“山暝”、“月照”等视觉形象,更着力刻画了猿啼、风鸣、水 流等听觉形象。这一方面真实地传达出人在夜晚所特有的感觉,同时 以这几个含有凄凉况味的听觉意象,有力地烘托出凄清黯淡的氛围。 此外,这几句虽全是写景,却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人所描绘的既是桐庐江的夜景,也是他内心情绪的投影。其中,“愁”、 “急”、“孤”等词语有着强烈的感情倾向自不必说,就连“风鸣”、“月 照”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涂上了浓郁的主观色彩,透露出诗人心中 的孤凄和不宁。有了这样一层景物描写作铺垫,便自然而然引出了下 面的抒情。

【《游》原文】相关文章:

新城游北山记原文及翻译09-19

游东田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游虞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12-20

登乐游原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游灵岩记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游灵岩记》原文赏析及翻译12-19

《初晴游沧浪亭》原文及翻译02-26

思帝乡·春日游原文及赏析02-27

思帝乡·春日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