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

2023-12-19 好文

独坐敬亭山1

  《独坐敬亭山》是一首古诗,是四年级下学期的第一篇课文,这首诗看来非常简单,但是诗中透出的孤独之感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好体会。

  所以,在课的起始阶段把学生紧紧地抓住,并且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在备课的过程中犹豫再三也不知怎样导入才好,后来就确定了以学生学过的山水诗为出发点,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怕既耽误了时间,又谈不出东西来,最终我确定了从作者入手。

  学生学了很多关于李白的诗,诗作所描写的内容又各不相同,上课时,我谈话引入:“同学们,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人称‘游仙’;他喜欢喝酒,人称‘酒仙’;他最喜欢的是写诗,流传至今的诗作将近千首,人称‘诗仙’。

  他是谁呢?”学生大声回答说:“李白。”

  “李白一生诗作无数,你会背诵哪些呢?”学生娓娓道来,随着学生的背诵我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李白?如:《赠汪伦》写的是有情有意的.李白,《静夜思》是乡愁满怀的李白,而《望庐山瀑布》中的李白则是浪漫悠闲的……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人的不同侧面,进而转入本诗的学习中:“那么《独坐敬亭山》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板书课题后请学生齐读课题,解题后请学生说说从题目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学生回答:“孤独的李白,寂寞的李白。

  ” “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古诗。”

  就这样,学生一开始就抓住了诗文所要表达的意境,为诗句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感情基调。

  随后的学习与感悟自然水到渠成。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独坐敬亭山2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样帮助上课的学生不胆怯,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又为下面的教学服务?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课堂教学智慧。所以,在开课之初,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繁琐的导入设计,师生间的对话一直紧紧地围绕着“李白”。老师从作者入手,让学生回忆李白背一背李白的诗,使学生多角度、重新认识了李白。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乡愁满怀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义的李白,既而非常自然地带领学生去认识更丰满的李白,去了解李白的内心深处。这样开课,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习李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学习这首古诗,我带领学生紧紧抓住“独”字,从而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

  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我请同学读诗题,强调敬亭山前有两个字“独坐”,让学生用“独”组一个词,学生组了很多,如“独自”、“单独”、“孤独”等等,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2(转载于: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让学生在本子上写,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在写话中把体会到的作者孤独之情用文字表现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学习中情感的体会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在课堂上,学生朗读的充分,但诗文韵味不是很足,节奏不够清晰,语速快了一点。我觉得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感受到了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但对汉语言的音律之美领悟不够,当然朗读诗文有技巧,这也与学生的年龄有关。我想,听录音,师示范,让学生感知古诗文的朗读技巧,此时是比较有效的吧;或通过课堂朗读评价,有针对性地指导,以点带面,读出个性,也不错吧。

  反观全课,情感的基调奠定的是不错,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很积极,读得也很好,如果说就学生本节课的发言来说,应该是有不少很精彩的,但毕竟这是日常课,我觉得这节课在面向全体时做得不够,有部分学生始终参与不到课堂学习中来,对诗的情感体会也不到位。这也是我的日常课堂经常出现的问题,总是被好生的表现迷惑了我的双眼,以为歌舞升平,一切大好,但细想之下,还有一部分学生我拽了他他也只是在原地踏步踏了几下,并没有前行。

独坐敬亭山3

  清晨,李白提着酒壶,欢快地哼着小曲,漫步走上敬亭山。

  一路上,花香迎面扑来,树上的小鸟正在快活地唱歌,山林间层林尽染,就像一幅美丽无比的图画。

  忽然,一只调皮的.小松鼠把一个沉甸甸的松果砸了下来,刚好落在李白的肩膀上。他举起松果,放在鼻子旁边闻了闻。哇!一股清香瞬间充满了整个身体。李白拿起酒壶,“咕咚咕咚”一下子喝了小半壶酒。这酒香醇浓厚,喝完回味无穷。李白忍不住放声高歌:“啊,我的故乡,你是多么美丽!”树上的鸟儿全被惊起,飞得无影无踪。

  一束金光从前方射来,原来快到山顶了。山顶的风可真大呀,刮得李白直不起身子,必须使劲抱着一块大石头才不会被吹走。终于,风平息下来了,李白静静地坐在一块石头上,云雾围绕在他身边。当云雾随风慢慢飘走时,李白的心中无比舒畅!

  李白把带来的酒一饮而尽,久久地凝视敬亭山,感觉怎么看也看不厌。在醉眼朦胧中,他吟出了《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曾经,我和朋友们在一起吟诗作画,是多么开心啊!如今孟浩然,杜甫,你们都在哪儿呢?

  现在,李白最好的朋友变成了秀美的敬亭山!

  天色渐渐暗了,李白拎着酒壶,心满意足地回家了。再见,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4

  原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词赏析: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753年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753年,而是作于761年的可能性更大。因为:

  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然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如果这首诗写于753年,这正是李白初次来宣城的时间,那时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诗名如日中天,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而是应其从弟、在宣城为官的长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结果。这有李白在《寄从弟李昭》一诗为证:“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受到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对酒酣高楼,散发弄扁舟,“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经常与诗朋文友“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他用如花妙笔将宣城描绘为:“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他豪情勃发,心中激荡着“但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冲动,他沉醉在“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的兴奋之中。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盖起了住房,接来了子女共住以享天伦之乐。有诗为证:“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寂和“众鸟高飞尽”的伤感呢?此外,从这首诗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对敬亭山达到了相看不厌的程度,应是看了多次,而不会是初次相看,所谓“不厌其烦”、“好书不厌百回看”便是这个道理。由此推测,李白这首诗不太可能是753年初次来宣城时所作,而应是在多次登临敬亭山后所发出的感慨。

  公元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独坐敬亭山5

  在朝廷做官的时候,我一直想去远近闻名的敬亭山看风景。但是,又被琐碎的公务所缠,一直都未能遂愿。现在,被朝廷贬官外放,四处漂泊,正好借此机会去敬亭山游玩,一睹敬亭山的芳容了。

  傍晚时分,我徐步慢行,边走边玩,一路来到了敬亭山。登上敬亭山山顶,四下一片空寂宁静,我不由得想念起自己温暖的家,想念起家中的亲人,也想念起昔日好友。想想当年和亲人们一起辛勤劳作,和诗友们一起诗酒唱和,山川优游的愉快时光,那时光是多么美好啊!如今,却四处飘零,不能喝家人团聚,不能喝亲友狎游,不由得伤心起来。

  伤心也没有用呀,又不能马上和家人团圆,和亲友相聚。于是,我便尽情地观赏起敬亭山来。

  哎呀!敬亭山好美呀!不愧是远近闻名的美景!我情不自禁的发出一声赞叹。

  你看,山上的树木长得多么茂盛啊。五颜六色的小花遍地盛开,姹紫嫣红。嫩绿的`小草一片葱绿,生机盎然。漫山遍野都是迷人的景色。我看看这边,看看那边,将敬亭山看了个遍,心满意足的沉浸在敬亭山的美景里,心想:刚才思念着家乡,连这么美的敬亭山都忘记欣赏了,我一定要留下在敬亭山的美好记忆才对。

  想着,想着,我竟然把敬亭山当作自己的好朋友了,和他进行着心灵的交流。

  过了一会儿,我突然发现暮色暗了下来,树上的鸟儿都不知什么时候悄悄飞走了,天边的一朵白云也悠闲自得地飘走了,只留下我单薄在暮色里摇曳的身影。但此时,我一点也不感到孤独,因为我还有敬亭山为伴呢!

  我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一首小诗不由自主的吟诵而出: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吟诵完这首诗,我又回望了几眼敬亭山,便恋恋不舍地转身而去。

独坐敬亭山6

  高高大大的山,茂密的树木,再加上薄薄的云雾,这就是雄壮而秀美的`敬亭山。

  鸟儿们高飞远去,一眨眼功夫,就消失在天空中。敬亭山如一位慈祥的老人,抚摸着小孩子的头。从远处望去,树木为人们遮风挡雨,那儿一簇,这儿一丛。往上看,敬亭山直插云霄,像那根定海神针似的,正等着孙悟空来拔呢。

  敬亭山,敬亭山,照例是有一个亭子的。这亭子,藏在山的深处。再往山里走,山色逐渐变得柔美。鸟儿唱着歌,溪水哗啦啦地打着节拍,还有松鼠则是那观众。小溪里还有些小鱼呢,它们一个个都钻出来,欢快地游来游去,五颜六色的,动人极了。

  山腰上,薄薄的云雾变化多端,刚还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眨眼间又变成了一只凶猛异常的龙,没等你看清那龙的样子,又变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燕子,真是一副自然、和谐的画卷。

  独坐敬亭山,感受飞鸟和云雾的自由,我陶醉其中。

独坐敬亭山7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习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由于课前没有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习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只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 的大意。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习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同级老师交流时,一位同级的老师说,她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她的一句话惊醒了我,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 ,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独坐敬亭山8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诗句中的 和 两个词最能体现诗的主题,写出作者的情怀和感受。(2分)

  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孤 独 (2分)

  2、表达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1分,答对1点就可)以及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1分)。(2分)

  诗意: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山9

  这是一首李白的诗,课前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知道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是李白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理解李白的孤独寂寞,我在吟诵前先让学生根据吟诵规则做好的标记来进行诵读,一遍一遍的诵读让孩子们渐渐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让孩子们体会到欢乐、自由自在的'鸟儿及云朵离他而去的孤独寂寞,更显示出敬亭山对他的厚爱,并想像敬亭山看着他会说些什么!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变得有生命力,激发着李白的诗情犹如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滔滔不绝,千古不息。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吟诵,让孩子们学会吟诵这首诗,更深入感受李白的情怀。

  由于我教学吟诵的经验不足,这节课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1、学生的热情不是很高,由于年龄的关系,对诗词飞感悟能力不是很强,因此我讲解的比较多,显得课堂比较沉闷。2、因为布置了孩子们预习,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吟诵得很熟练了,反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倦怠,此时我应该更具学情灵活处理,多教授一首等办法。3、在对诗的体会环节,应该边结合理解和想象边吟诵,让学生渐渐地吟诵出诗歌的意境美。

独坐敬亭山10

  今天是开学第一堂语文课,和孩子一起学习了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颇有感触。课上尝试了王自文老师的教学思路,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人李白的了解,而且体会到了他当时的心情。

  一、读诗知大意

  让学生把整首诗读正确读通顺之后,就让学生感受李白当时的心情,孩子们都能一语道破——李白孤单寂寞。

  二、提问知处境

  理解一二句诗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鸟儿飞走了,云儿飘走了,这些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为什么会让李白倍感孤单呢?

  一个孩子说:“可能跟他当时的处境有关。”感叹孩子的'聪明,会思考会联想。

  顺着孩子的思路,我出示了李白当时正值被贬官离开长安十年之际,了解李白的遭遇及处境,助推了学生对全诗的理解。

  三、想象知内心

  最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让学生想象:李白深情地望着敬亭山,他会轻轻地对敬亭山说些什么?(生:敬亭山呀敬亭山,只有你还陪伴在我身边)敬亭山深情地望着李白,它又会轻轻地对李白说什么?(生:李白,你放心吧!我会永远陪着你,其实还有许多朋友在你身边。)通过想象说话,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李白的孤单与寂寞以及他对敬亭山的喜爱。

  四、回忆促感悟

  最后,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李白的诗来劝导李白,让他把心打开,让阳光洒满内心。

  还记得《静夜思》(生背),李白,请你不要孤单,当你在思念亲人的时候,你的亲人也在思念着你。

  还记得《赠汪伦》(生背),李白,请你不要孤单,不仅汪伦在想着你,还有更多的朋友在想着你。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生背),李白,请不要孤单,你一生游历这么多的高山大川,它们都会记着你。

  通过三次排比背诵,语言引导,也保护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独坐敬亭山11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很遗憾我没去过敬亭山,我不能置身其中去感受,体会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心情,心态……不过读诗感受。

  李白七上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有感而坐此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句意: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开篇写景,飞鸟,孤云,突显山中寂静,与诗人孤独感。众鸟飞去,有种时间的飞逝物是人非之感。年轻时的梦想,志向,报复等等,瞬间即逝。身边的那些人,就像高飞的众鸟一样渐渐离去,离开。之前的那同上山的人,一起吟诗畅谈天下的人,早已不在,只有自己独上孤山。少了年少轻狂势,添了岁月沧桑感。顿悟了世事喜悲,壮志难酬独坐吟。

  孤云独去闲,孤云飘浮长空,不愿停留。年少力求功与名,励志壮心拜将相。人生在世不称意,唯有独坐敬亭山。

  这是李白第七次上敬亭山,题目看独坐给人一种孤独感。

  人生在世有多少难忘怀的.事与人,此时李白在这敬亭山独坐,回想过去的世事,有展望未来。我有感:太白七上敬亭山,宜州繁复笑泪情。林深秀出埋皇姑,独居楼中吟悲愤。在这首诗中可以体会到李白对仕途难成,昔日的故人也相继离去,开始深思。

独坐敬亭山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方法:知识抢答式导入,情境创设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巧解图画理解诗意等。

  教学准备:敬亭山文字资料、白纸。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语:

  我们先进行一个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老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杜甫,别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生字的读音。然后看注释理解词句;

  (2)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3)再讲出诗歌的背景,导出“孤独”的诗歌基调。

  2、学生自由读古诗,然后再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的.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1)释题意。

  独坐:单独的坐。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海拔317米。

  连起来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2)抓景物。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分部解读,感悟诗情。

  第一,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议。说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和“孤云”。

  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3、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字里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了,怪不得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4、品。坐着这种孤独的内心境界是通过什么表达的?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蕴。

  5、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第二,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

  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不是矛盾吗?

  2、释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满足的表面原因是景美。

  山上有一峰庵、拥翠亭、云齐阁、翠云庵等亭台楼阁,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古昭亭坊、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广教寺、双塔、怀英亭、龙首亭等。

  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诗人把敬亭山当作朋友。)

  3、感悟。

  既然诗人与敬亭山成为了朋友,那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诗人在敬亭山上会与这个“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的确,大家想的都很对!诗人确实找到了朋友,但老师却认为诗人还是很孤独,你们认为呢?难道不是吗!你们看作者只能在大自然中找朋友,而现实生活中呢,找不到朋友,难道他不孤独吗?!

  4、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是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独坐敬亭山13

  这几个学期都要上古诗的课文,在教材的理解和课后的反思中,时常感觉到古诗词中的这些意象是值得我们去推敲的,很多教材理解的突破口和关键就在这些意象中。

  这个学期开篇第一课就是《古诗词三首》,在备课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去思考了一下《独坐敬亭山》中的意象所承载的含义。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这是理解本诗的一个背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诗中所写的那种“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是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在分析诗句时,通常是把“众鸟、孤云、敬亭山”这三处意象,归为体现了李白孤独的心情的载体。进一步深入理解,很多人(教参)是把“众鸟”和“孤云”的“动”和“敬亭山”的“静”加以比较,以此认为李白写此诗的心情是去“动”入“静”,在孤独之中享受这一份的静”。

  为了理解本诗,很容易就能提取“众鸟、孤云、敬亭山”三个意象。在教学上,用“敬亭山的风景很美,为什么李白开头不写美丽的树木花草,而是选择写了‘众鸟’和‘孤云’?”作为大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两种意象的不同。有学生比较敏锐地说出了两种意象的动静之差,和在数量上与树木花草的比较上多少之差。进而抓住第二行“孤云独去闲”的“孤、独”和诗题中的“独坐”来理解作者的心情比较孤独。应该到这里的理解是很常规的一种理解。

  可是这里的“孤、独”真的.就是写出李白内心的孤独吗?如果是这样,李白为什么用“闲”来形容孤云飘动的形态,悠闲自在地飘动的云即使是孤云也是看不出孤独的。有人理解为“鸟尽云去”之后周围很安静了,体现了李白一个人的孤独。也有人认为这里的“众鸟高飞”和“孤云闲去”是用来反衬李白的孤独,因为“众鸟”和“孤云”不会看李白,更不会和李白“相看两不厌”。

  往深处想,鸟和云甚至连同山,自然是不会看人的,只有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来看。李白选择敬亭山,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这些稍纵即逝的、高高在上的鸟和云,李白是不喜欢的,他看重的是自己的才学和敬亭山的美景一样能得人欣赏,流芳百世。李白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是一股“傲气”,细细品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孤傲”!独坐敬亭山,也不仅仅只是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敬亭山上,而是饱含了一种“独独地认定”在里面。

  在教学中,虽然学生未必能体会到这么深,但是,抓住古诗的意象来理解全诗,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独坐敬亭山14

  一、课前谈话:

  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 李太白 )

  S: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T: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

  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紧张)S齐背。

  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

  S:很爱游玩。

  T: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 (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解题。

  (1)T: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2)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读得很慢)

  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学生比较紧张)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齐读。

  (4)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S: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S: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

  S: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T: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T:请同学们读课题。(S读)

  (5)独:说词语。

  S: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6)再读题。

  三、细读。

  1、找

  T: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找

  2、交流:

  S: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T: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S: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T: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

  S:死气沉沉

  S:清闲

  3、指读。齐读。

  T: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

  T:还有么?

  S:“只有径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没有!

  T:有鸟么?

  S:没有!

  T:还有么?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

  T: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S回答(略)

  T: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谁来读。

  S读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研读。

  1、体会孤独

  T: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孤独)

  T: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S:“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T: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T: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S:再读。

  过渡:

  T: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T: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T: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T: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

  (1)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S写,T巡视。

  (3)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S: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S: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

  T: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T: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五、拓展。

  补充。《秋蒲歌》出示。

  1、自由读,感受李白。

  T: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S读。齐读,指名读。

  2、读。(有思考要求)

  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

  S读。

  3、交流。

  T: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S: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S:发愁的李白。

  S:孤独,哀愁。

  T: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S: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S:你要开朗些……

  S: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T:哪些人会想着他?

  S: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S: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T: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

  T: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T: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15

  在美丽的实验小学,可能会看到拔地而起的大榕树,可能会看到广阔的操场,也可能看见一栋栋教学楼,但谁也没注意到校园的角落有一个世外桃源。

  在这个地方,寂静,寂静还是寂静。偶尔传来一声鸟叫,使这里更富有诗意。

  这里百花争艳,远远地就闻到一股香味儿,那香味儿,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就像是无数的花朵在心里绽放,真可以用“心花怒放”来形容了。那里的花五彩缤纷,红一片、蓝一片、紫一片……看得我……说什么好呢?眼花缭乱?五彩缤纷?总之就是非常漂亮。

  那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景物——亭子。亭子建立在花坛中间,坐在这里面,可以欣赏周围的`景物。亭子里还有一个古典的、优雅的吊灯,虽然看起来比较古老,可是还依然好使,夜里依旧非常明亮,甚至比其他的灯更加明亮,更加耀眼。我常在中午刚起床的这段时间,和朋友一起在这里聊聊天,蛮好的。

  校园里处处都有美景,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独坐敬亭山】相关文章:

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09-28

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敬亭湖作文10-05

独坐黄昏里作文08-03

独坐黄昏里作文04-30

暮色独坐晚风秋作文05-11

报刊亭作文07-28

风波亭作文08-07

东渡亭作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