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了的年味作文

2024-04-11 好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淡了的年味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淡了的年味作文 1

  以前常听大人们提起: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这春节将至,感觉确实如此,都市生活的快节奏、车水马龙、钢筋水泥,特别是过年期间城区里静悄悄的,往常摩肩接踵的人们好像瞬间消失般的搅乱了年的声音、色彩和味道。

  虽然大街小巷都像往年一般张灯结彩,可我却发现,近年来过年的味儿却越来越淡了。似乎过年能让我们高兴的,就只剩下穿穿新衣服,收点压岁钱,玩着手机没有大人的唠叨而已。

  眼下也正是过年时,与以前的过年相比,虽然现在过年物质生活更丰富了,但精神文化却总是像缺少了些什么,似乎那些文人墨客写的过年更热闹,更开心一些。

  而每当到了西方的节日,却受到了人们的'大肆追捧,为什么现在中国人对待自己国家的节日还不如对待国外的节日那么有激情?我猜可能是,在现代人的眼中,过西方人的节日,更显得时尚,更显得潮流。但试图想想,为什么我们自己传统的节日过得越来越平淡?为什么我们会激情似火地追捧西方人的节日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迎来了大年三十。和父母亲早早地坐上归家的车上,透过车窗向外望去,粉饰一新的各家各户都像过年的电影镜头般的一闪而过,而我却像个看客,看着人们面带微笑,心透喜气的和家人一起过年的场景。父母在车上谈笑着,讨论着和亲戚朋友的聚会,讨论着这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讨论着车厢后座里的礼品的分配。他们的脸上充满了喜悦,他们的话题充满了亲近。那一瞬间我好像忽然明白了!年味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感觉淡了,城市离里过年不准燃放烟花鞭炮,电视台里千篇一律的春节联欢晚会,桌上摆放着我们基本天天吃的美食。这些似乎让过年变得不在让人期待,让年越来越感觉平淡。但过年却让中国人那种传统亲情却浓稠了!过年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一根坚实的纽带,让我们炎黄子孙能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延续永久。

  淡了的年味作文 2

  经过了数十天的学习,除夕也悄然而至,“又是一年了。”我不禁感叹万分。过年本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份欣喜渐渐淡了下来。

  又回到了爷爷家,但小区里安静地吓人,除了来往车辆的声音,就再无他声了,一想起昔日的情景,我长叹了一口气。

  记忆中的过年是十分令人欣喜的。每逢回家过年时,耳边无时无刻不响起爆竹的声音,一到爷爷家总会迫不及待地去放爷爷早已为我买好的一盒鞭炮,晚上吃完年夜饭后一家人齐乐融融的在一起看春晚。这似乎已成为一种习俗。大街小巷上都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而现在过的年,早已没了那份滋味。

  听到晚上出去吃年夜饭的消息,更是让我大吃一惊。吃完晚饭后我往四周看了看,早已人满为患,甚至还有等位置的。回家后,一家人则是人手一台手机,都在抢着微信红包,虽然只有几毛钱,但人人都乐意抢上一晩上。天花板上挂的灯笼也没有了。看来时代真的变化了,我心想。

  爷爷看着我闷闷不乐的样子,不禁问我怎么了,我对他说了种种现象,爷爷笑而不语,带我去了里屋。

  一进屋里,两张黑白的老照片映入眼帘,爷爷拿出了两个鲜红的苹果摆在照片前,接着又倒了两杯酒放在旁边,最后烧香,并严肃的向照片鞠了一躬,我也跟着效仿。做完这一切后,爷爷语重心长地说:“这每年过年都要拜一下我的父母这是必不可少的,过年的味道看上去淡了,但真正的年味是在人心啊。

  这时我恍然大悟,年味是在人心里呀!鞭炮的声音渐渐变少是因为会污染环境,出去吃年夜饭是因为方便,而抢红包则是时代变化的表现。所有的.这一切所看到的都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一家人放下工作的劳累聚在一起,过年不是一项仪式,也不是一个义务,而是中国人千年以来精神和信仰的。正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嘛。

  再一看手机,亲朋好友的祝福早已铺满了屏幕,随着电视里新年钟声的响起,窗外响声一片。

  表面上年味是淡了,但存在于全中国人心中的年味却是浓浓的。永不改变。

  淡了的年味作文 3

  其实过年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在过去

  妈妈说她小时候过年可好玩了,因为平常吃不到好东西,于是村里的小孩都盼望着过年,盼望着吃肉、吃饺子、穿新衣服、看烟花,别提有多开心了!

  当姥姥煮饺子时,姥姥的孩子们就坐在旁边看着,眼睛像是被姥姥控制一样一直盯着姥姥。饺子煮好了,全家人坐在一起大口的吃饺子,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守夜便更是欢乐。吃完饭就开始放烟花了------“轰”随着一声巨响,一颗烟花冲上了天空,霎时漆黑的夜空变得一片透亮,大大的红色球状的烟花,把天空染得十分红艳,慢慢地红点四面散开了,人们的惊呼声还未完,另一颗烟花带着啸叫又急急地飞升入夜空,把红色的夜空变成了明亮的绿色、眩丽多彩。

  在现在

  可是现在呢?放假只为了休息,也不盼望春节了,连新衣服、好吃的都构不成诱惑。

  我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说:“打个比方,以前的人平常不吃糖,一到过年突然吃到了糖,所以开心、幸福;而你们呢,舌头一直泡在蜜罐里,早已麻木。你们平常就买新衣服,到了过年自然不显得珍贵了!”

  如今,网络上已经传疯了-----年味真的淡了,可是究竟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是经济进步了,还是人心变了……

  淡了的年味作文 4

  其实总感觉这些年,春节的年味淡了。

  过春节,中国人称之为过大年,可见老百姓对春节之重视,场面之宏大。

  是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声,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老百姓手中有钱了,年味却淡了,让人遗憾。

  从前,过春节时间比较长,从腊月的二十三,俗称小年开始,春节就已经来到,这一天老百姓吃火烧、送灶君,祈求来年的富足。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帖花花。二十九灌壶酒,年三十包饺子等。大年初一到处作揖,即给人拜年,大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五,这是春节最为隆重的时间段。从初六到正月十三,是春节的延续其,人们仍然陶醉在春节的气氛中,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元宵节,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之后春节过完。

  从前,春节是隆重的,刚到腊月,人们就开始“慌春节”,即心中就天天想着春节,腊月二十三之后,开始准备春节的吃的.、用的,无论家境富足和贫寒,都要尽一切可能,让家人吃好、穿好、玩好。

  从前,孩子们期盼春节的到来。现在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儿时渴望春节的到来。为什么那个时侯的孩子都渴望春节的到来?因为那时,物质还不是很丰富,只有到春节才能够吃到好吃的,穿上新衣服。当然,家中的大人也会向孩子许诺,只要努力、听话,春节给你买新衣服、玩具等。

  从前,人们过春节需要鞭炮声助威,需要烟火添彩。现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很多老百姓不再钟情于鞭炮、焰火。没有了鞭炮、焰火,似乎春节也不热闹了。

  现在的年味确是淡了。虽然过春节还要准备,由于物质丰富,手中有钱,随手都可以买来,春节所用物品,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就可以办齐;平时,老百姓的餐桌不缺肉食品,也不需要到春节大吃了;从前,走亲访友才穿新衣服,现在,谁也不再穿旧衣服、补丁衣服,平时穿的衣服和春节没有什么两样;从前娱乐单调,庙会、元宵节是人们娱乐的好地方,好方法,现在,有电影、电视、网络多种娱乐媒体,传统的庙会、元宵节没有了往日的魅力。

  年味的确是淡了。

  淡了的年味作文 5

  这年是越过越没味了.……

  我的家乡在长葛,过去过年时有着浓烈的过年气氛。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侵袭,这种独特的味道也越来越淡了……

  眼下也正是过年时,与以前的过年相比,虽然现在过年物质生活更丰富了,并不是要到过年时才能吃到鱼、肉.穿到新衣.但却总是好像缺少了些什么?似乎曾经过年更热闹,更开心一点.我们似乎更怀念以前的`年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也许是因为物质生活的今天,人们就把过年的精神给忽略了,过年的程序删减了一道又一道。年味也少了一层又一层.

  又可能是因为电子产品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带来无形的隔阂,青年人低头盯着手机玩游戏,抢红包与同龄人交流;中年人低头盯着手机抢红包,偶尔抬头看电视,老年人无人搭腔,沉默不语地看着春晚。

  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最缺少的就是文化创新能力,如果我们能够为我们的春节这样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它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让更多不同的人共同关注。就会拥有更多的趣味,年味也就浓了。

  我思索着那份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气氛,何时能重新出现在年关呢?那份我怀念的年味,那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又怎样才能回归生活?我默默祈祷着……

  淡了的年味作文 6

  还没有过完的春节,本应是爆竹声依旧。但在此时此刻寂静的天宇中,渐淡的竟是新年的味道。大部分人觉得年味少了很多,并没有往年的热闹况景了,着实令人挺寒心的……

  也许是随着我国空气质量状况的下降趋势,中国的人们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人们开始纷纷呼吁减少爆竹燃放,还我健康中国的说法。我们更是随大流似得应和着……

  日子日复一日地重复,好像也没有太明显的变化。除了偶尔响一阵鞭炮和大街上熙熙攘攘提着各色礼品的人们,过春节的痕迹好像再也看不到什么了。

  非常怀念小时候的春节。那时的春节对于儿童来说就是一个非常期盼和向往的非常重大节日。春节要穿一身新衣服,要得到长辈的压岁钱,还可以吃到平时很难吃到的好东西。而且在春节期间,家长对孩子们也特别宽容,任由他们自由自在地玩耍。所以那时的孩子们总是在离春节还有二十多天的时候,就日思夜盼,而春节也像一位含羞的小姑娘慢慢地挪动着脚步,渐渐走近。

  记得那时过春节,除夕晚上,孩子们的情绪达到了兴奋的最高峰,院里的孩子都提个纸糊的红灯笼,里边点着一根蜡烛,在院里游玩欢呼。鞭炮是舍不得整鞭放的,把长长的一鞭拆成一个一个的小炮竹,手里拿着根香这里一响那里一响的慢慢放。说是熬夜,但大多孩子们到后半夜就困得睡着了。

  那时过大年,父母早早地就起来,将炉火升得很旺,然后将屋里收拾干净。家里有一张红色的大圆炕桌,放在用木板搭的通铺上。把春节前用供应票买的各种糕点摆放在大茶盘里。糕点主要有蛋糕(俗称槽子糕)、桃酥、八件、中果、杂拌等。另一个茶盘里放着花生、瓜子、炒大豆和水果糖。一切准备好后,父母先上桌,我们姊妹几个要站在地上说,爸爸过年好!妈妈过年好!父母回答说,过年好,都上来坐吧。我们就争先恐后爬上炕坐在桌边。父母喝得是茶水,一般给我们喝得是红糖水。这时候,我们几个孩子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持烛从小爱吃点心,特别爱吃那时的蛋糕,现在的蛋糕无论哪里做的好像再没有那时的纯正香甜。那时的炒花生也比现在的要香好多,反正现在的任何食物都没有过去那种很香很香的味道了。年味的香甜也就差得越来越远了。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过年串亲戚那是不可或缺的。自从大年初二开始,各家各户都人来人往,相互走动。平时生活都很拮据,难得春节摆摆阔,老亲旧眷,相互瞧一瞧,看一看,以加深亲戚之间情感联络。

  说到过大年,不能不说到喝酒。中国是具有五千年酒文化的国家,历来都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特别是在春节,招待客人必不可缺少酒。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的春节,家里总是要备上几箱白酒。那时候,喝酒的风气很浓。近年来,物质的丰富,也提高了人们的精神修养。人们很少见到那些嗜酒如命的酒疯子了。餐桌上多了一份文明,就少了一份粗鲁。文明的饮酒文化,演绎了精彩的人生。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微信相互拜年,过年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那样热闹了,圣诞节和情人节等这些洋节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对过年已经变得淡了许多,虽然年味渐行渐淡,但是春节依然是中华儿女心中难解的情结,过年依然是中华儿女心中难舍的情谊!新年就快过完了,万象更新,人的精神面貌也应随之焕然一新。在意气风发跨进新一年大门的时候,我们除了要互道新年的祝福外,更要怀揣美好的理想。在这个斑斓多彩的日子里,带着对那些有关年的'喜悦斑驳的记忆、刻骨铭心的瞬间的回味。在儿时的记忆中,小孩子们是最盼望过年的,也许留在记忆中的就是过年对新衣服的渴望。那时候过新年,就意味着可以穿新衣服,每个小伙伴都惦记这过年,比着看谁的衣服新,谁的衣服花,谁的衣服时髦,洋溢在脸上的笑容,是那样的自豪。

  然而,现在的春节,孩子们对新衣服的渴望似乎没有那么强烈了,一年四季都有新衣服相伴,在每一个家庭之中,孩子的衣服都塞满了衣柜。在孩子的心灵之中,过年已经淡化。大年初一,孩子们聚在一起,已经不再显摆自己的新衣服了,而是在争论着看过的动画片、或者玩过的电脑游戏,网络游戏中的新词,不时的从那张小嘴中蹦出,让年事稍高的长辈们不知所云。

  过大年,放鞭炮,是留在儿时心中最为深刻的记忆,特别是新年零点钟声敲响那一刻的鞭炮声,更是让儿时那精神贫乏的世界中留下来更为欢欣激动的印痕。曾记得那时候,除夕夜守岁熬年,就是为了那零点钟声敲响后的鞭炮。

  如今的春节,再也见不到成群结队的孩子拾鞭炮的情景。除夕夜,天幕刚刚黑下来,天幕中就烟花满天飞,电视台上的精神大餐,让孩子们一饱眼福,电脑上那精彩的游戏,让孩子神魂颠倒。除夕守岁,看电视、上网,已经成为孩子们时尚的玩乐,我们的年味就这样渐淡了嘛?

  淡了的年味作文 7

  过年了,每个人会体会到不尽相同的年味——年味是挂灯笼,是燃鞭炮,是贴春联;年味是看春晚,是抢红包,是传微信;年味是故园风情,是童年记忆,是血缘相连……但年味在我们身边变得越来越淡。

  在几年前,过年还是那么的热闹,家家团圆在一起吃年夜饭。到了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忙着贴窗花、贴对联、贴福字、买年货……可到了如今,这些事却有些被人们淡漠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上的购物变得越来越普及了。这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减少了人们大张旗鼓地去购买年货的环节,人们也不愿再大费周章地去亲自购买,这也减少了许多过年的氛围。

  记得以前,我只要回老家,便有不断的鞭炮声入耳,大人孩子总会站在一起看着满天炸出的红屑,听着鞭炮爆炸的'轰鸣声,其乐融融的笑着、跳着,一起享受着美妙的时刻。但现在天气雾霾严重,为了响应保护环境的号召,人们减少了烟花的燃放。少了这些飞舞的红屑,少了这些明亮的火光,这种美好的、快乐的春节再也无法见到。

  还有过年的红包。以前过年时最期待的也是最喜欢的便是等着大人们给我们发红包了。看着大人们笑吟吟地递给我们红包,我们一句祝福的话也听不进去,只想着该如何使用这些压岁钱了。但现在,有了微信、QQ等这些手机软件用来发送电子红包,年味也就变了样,电子红包往往没有真实的红包来得亲切,寓意也更加没有真实的红包那么浓厚。红包,本是人们庆祝春节的习俗,而现在却被电子工具所取代,这样的年更加少了韵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本应是全家人热热闹闹地一起欢度良宵,但到了现代,却丢失了它原本的最淳朴的那种感觉。

  淡了的年味作文 8

  年味淡了。仿佛每个人都在感受着这“淡”下来的年味,不仅是因为“年”一天一天地过去,而且因为就算正在“过年”,这年味也淡得多。这“淡”在什么地方?人们与过去一样,也在放鞭,也在放烟花,也在吃饺子,也在舞狮子,也在穿新衣服,过去在外表上能看得到的,现在也照样看得到。可为什么总感觉“年味”淡了?

  深想,几十年前的过去,我们“过年”,总是感觉那味道浓浓的,那又“浓”在什么地方?过去的“年”,每个孩子可能只能分得到几块糖,而现在各种各样的糖,管你吃,爱吃多少有多少;过去的“年”,鞭炮的种类少得很,而现在那各种各样的鞭炮令人眼花缭乱;过去的“年”,新衣服档次低得多,而现在与那时相较,新衣服都是很上“档次”的;过去的“年”—不用多说,一句话,从表现上看,过去的“年”样样都不如现在的“年”过得阔绰。然而,现在的“年”味道却总觉“淡”得多。为什么?细思量,这“浓”与“淡”,从深层次上说,体现的是文化上的变迁。

  过去,我们过年时,从腊月就开始忙碌,蒸各种各样的面食,什么“元宝”之类五花八门的面食,展现了过年时的食文化;老人们讲的各种各样的除夕故事,表现了中国过年时的`一些禁忌,特别是除夕夜里,不让小孩子们吵闹,甚至说话都要小声点儿,因为外面有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正在听各家各户都说些什么。这有多吓人呀。小孩子们就噤声不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的感觉。过年带上了一种神圣的意味。的确,就连大人们在除夕夜,心理上都变得严肃起来。所谓的年味浓,最重要的是浓在这文化上。这样的过年,在世俗生活中平添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味道。这就是浓浓的年味。这年味,是深层次上的文化之年,其味道当然与现在不同。我们看看现在过年,很多人除夕夜是在外面旅行的,也有人是坐在火车上的,人们早就失去了过去的那种“年味”—不敢大声说话,感觉窗外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在听人们说话,口中说的是什么话,都得非常慎重。那样的禁忌,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与俗世生活不同的感觉,或许那就是神圣的感觉。这就是年味,是世俗的,又超越世俗的。现在过年,就是一个假日,出去旅行,或探亲访友,或者一种别样的游玩、出花的聚会。于是,就再也找不到过去那种浓浓的年味了。

  这是文化的变迁。科学使人们了解了很多东西,也使人们骄傲起来,轻率地就否定了过去的种种禁忌,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在乎。没有哪一天是人们噤声不语的时候,没有哪一刻是人们害怕的时刻,也没有哪个节日是人们深感神圣的节日。所以,年味淡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永远在娱乐,时时在娱乐,年年都娱乐,是不是就是人们心灵深处所愿意的呢?恐怕不见得。否则,许多人为什么会怀念那浓浓的年味呢?

  淡了的年味作文 9

  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节日呢?后来,想了很久,我终于想明白了,传说除夕夜有叫“年”的怪兽,许多人还会整夜不睡,这种习俗叫做守岁。过年的时候,人们总有一种温馨幸福的感觉。

  过年固然好,可是,春节又将至,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我却发现,近年来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似乎过年能让我们高兴高兴的,就只剩下穿穿新衣服,赚点压岁钱了。春节不再是令人人都欣喜若狂的节日,成了给幼年的小孩子们乐一乐,玩一玩的日子。

  过年领着5岁的我的表弟去玩,走在街上,他东瞅瞅,西看看,好像什么都是很新鲜的样子,一会儿要去买氢气球,一会儿又要去游乐场玩,还有广场许多小吃也令小家伙垂涎三尺,吵着嚷着要买这买那。玩一次旋转木马能让他高兴很长时间,买一盒炮来放,能把他吓得躲在我身后不敢露面。看到广场有漂亮的花灯,拉着我的手就往广场跑,要去看花灯。叔叔给了他二十元钱零花,他激动得一蹦三尺高,喊着:“耶,爸爸给我钱了,我有钱了。我们去买好吃的!”可是,相比之下,我这个姐姐就显然成了个陪玩人士。对我来说,氢气球已经不再是我可以玩的东西,去游乐场也只是高兴一小会儿而已,广场的小吃都吃的腻了。陪着我的表弟去玩旋转木马,看到都是一群小孩子,似乎旋转木马也只是童年时代美好的梦了,去看花灯,花灯也只能图个漂亮,去放炮,放炮不过是噼里啪啦响几声罢了。至于我的表弟对二十元零花钱的热情,我就更是没有了,我的`表弟才5岁,没人一次性给过比这二十块的零花钱了,可是对我来说,这二十元零花就很普通了。我的表弟喜欢的东西,对我都没有了吸引力,而对于过年来说,我也没有了从前的那股热乎劲儿。

  眼下也正是过年时,与以前的过年相比,虽然现在过年物质生活更丰富了,但精神文化却总是像缺少了些什么,似乎那些年的过年更热闹,更开心一些,我们似乎更怀念以前的年味儿。以前过年时,总是盼着年关时候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贴对子贴福字,能全家人一起扫屋子,能架起年货来准备点年货,总是盼望着三十晚上能看春晚,能一晚不睡觉守岁,能放包饺子吃饺子,总是盼望着大年初一能和爸爸妈妈领压岁钱花,能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能放鞭炮放烟花。那些年,身为小孩子的我们听到鞭炮声会乱蹦乱跳,穿着新衣服在镜子前照了又照,拿着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舍不得花,最后还是都给了老爸老妈,等到别人家放完炮就跑过去,看看有没有剩余的小炮再捡回来自己放,午饭时看着桌上许多好吃的,流着口水却又舍不得吃,因为一年也难得改善这么几回伙食,生怕吃完了明天吃不上这些好吃的了,过年的时候爸妈总会领着我们一家到摄影馆照许多相片,我总是摆出各种姿势来显摆,妈妈总说我爱臭美。可是到了如今,物质生活好了,即使在平常爸妈也会给买很多漂亮的衣服,亲友也会给足够的零花钱,老虎炮要多少有多少,文娱节目天天有,好吃的随处可见,最不缺的就是食物,而家家都有数码照相机,想什么时候拍照就什么时候拍照。所以,有了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就把精神文化给忽略了,过年的程序删减了一道又一道,过年的氛围也少了一层又一层。

  过年也是一种文化,在如今这种精神文化短缺的时候,或许,追求民俗,一家人围在一个大火炉前讲讲各自的故事,参加参加各地的风俗活动,也能找到一些年的感觉……我思索着,那份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何时能重新出现在年关呢,那份我怀念的年味儿,那种特殊的精神文化……

  淡了的年味作文 10

  除夕、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流传了上千年,人们习惯在这天放鞭炮、吃年夜饭,小孩们还可以收到压岁钱。但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不愿意去庆祝它了,这浓浓的年味也渐渐淡去了。

  在我的记忆里,春节回家的火车票常常在一个月前就会被售完,春运也是人山人海。虽然现在也是这样,但却少了一些味道——他们总在为了今年去谁家过年而吵得不可开交。还有,现在很多人都会给小孩发压岁钱,但大人们总在计较这钱的多少,自己亏了没有,这完全失去了发压岁钱本身的意义。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在除夕晚上放鞭炮了,以往守岁那晚的鞭炮声是“连绵不断”的,我总会被这声音吵得睡不着觉,但我很乐意。可是现在呢,大多数居民区都下了“严禁放鞭炮”的禁令,原本热热闹闹的夜晚变得冷冷清清了。虽然它使环境变好了,但人们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好在年夜饭菜肴的味道还没有变,只是餐桌旁的人少了不少,纵使菜肴再美味,也没有多少人会来捧场。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这些节日很是反感,他们只在乎网络,对过节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他们也许认为过节没有意义,很浪费时间,支持这种说法的人也确实不少。但无论如何,春节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我们理应好好地将它发扬光大,而不是将它随意丢弃。我觉得过年不是一种形式,也不只是一个传统节日,更不是让人们整天睡大觉的时间;它应该是人们放下一年中的事务,回家陪一下父母,好好享受一下团圆,享受一下过年的感觉。

  希望再过几千年,甚至更久,中国人民还可以过春节,希望这年味没有淡去,而是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脑海中,一次再一次洋溢在我们的生活里。

  淡了的年味作文 11

  春节到了,火红的牛年拉开了帷幕。我和爸爸决定去寻找年味。

  年味在夫子庙五彩的花灯中。五彩缤纷的花灯让我们目不暇接,有兔子灯、有南瓜灯、有荷花灯……因为是牛年,所以我最喜爱的`就属金牛灯了。它那双圆圆的眼睛,让我感觉到了一股吉祥的气氛;弯弯的嘴巴,像一个月牙。它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那金灿灿的牛角了,像两个有力的拳头对在一起,真是牛气冲天啊!

  年味在美味的菜肴中。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准备丰盛的晚餐,我家烧了各式各样的菜,有春卷、红烧肉、素什锦……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那美味的素什锦了,里面有菠菜、香菇、豆芽、木耳、青菜和豆腐,素什锦象征着人们对丰富多彩生活的美好期望。

  年味还在一声声祝福中、一串串红灯笼中,一副副对联中……20**年的年味真浓!

  淡了的年味作文 12

  生活越来越好了,而年味反而淡了,这的确就是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话题。过年原本就是最为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此刻却引发很多年轻人集体吐槽,年轻人集体怀旧小时候的过年情节,更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过年回家种种责难与拷问,成为“恐归族”。媒体调查80、90年轻一代对中国年的感情,结果显示年味随着年龄增长热度退减,昔日那个欢天喜地的中国年,已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怀旧。

  现在的年轻人为何打不起过年的精神,对过年越发没有了那种热烈的情趣与兴致?为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享受也越发富足的今天,我们却对传统节日丢失了一种兴致勃勃的情怀?这个问题不只是关乎着大家过年能否开心,更关乎着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谁抢走了我们童年对过年那种眷恋情愫,又是什么让年轻人过年不乐观,反而“压力山大”?

  年味都去哪了,年味为啥淡了?很多理智且颇为成熟的人,会说那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是啊,因为长大了,我们肩头多了责任与使命,更添了烦恼与忧愁,儿时过年那种无忧无虑的天伦之乐,也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消逝在成长之路上。小时候,过年吃顿饺子,有新衣服穿,男孩放鞭炮,女孩头上插朵花,这些今天看来似乎再平凡不过,甚至老土的'过年方式,就足以让过来人大发怀旧之情。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原来只有过年才会操办添置的东西,现在分分钟都能得到。孩子需要的东西家长可以随时去买回来;而成年人买新衣服更不是过年的“专利”,现在只需轻轻点下鼠标就能搞定;原来一年最重要的宴席“年夜饭”也可以在饭店订个套餐,免去油烟之苦……这些种种,让人们对过年没了期待,也迷茫着过年应该要干什么,“年味”慢慢变成了“乏味”。

  一到过年,我们就会在网上发现很多吐槽,大家相互问候这过年还剩下啥,恍若只有对儿时的怀念。过年很累,压力很重。就业、买房、婚嫁,这每一个问题全都是一种现实压力。当下,80后普遍成家立业,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群体“被剩下”,他们在大城市打拼,却难有归宿感,身份与房子是留在这个城市似乎难以逾越的短板,只好以牺牲青春来打拼未来。在80后情何以堪的时候,90后步后尘而来,就业压力与生活压力成为年轻人头顶望尘莫及的两座大山。过年不是不愿意回家,很多人不敢回家,回家的成本足以让人生畏,更可怕的是不知如何面对亲友们那些不知所以然的问候。结婚了么?孩子有了么?在哪工作?收入还行吧?房子买了吗?这每一个问题似乎都量十足,难以招架。在社会压力普遍增加的同时,人们无暇对过年倾以太多的情感,年假顶多是难得休息几天。

  传统节日中民俗文化逐步遗失,这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过年赶大集变成了逛超市,过年燃放鞭炮如今成了一个纠结的话题,庙会文化已经很难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很多小朋友已经说不出过年的来历,我们传统佳节却丢失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我们从串门拜年到用电话拜年和传真拜年,后用电子邮件拜年,再用短信拜年,现在连短信也不用了,用微信;甚至我们连红包都不包了,而改用手机“支付宝红包”。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涣散了、消解了、搞乱了。春节的民俗被一个个地消除,以至于今天我们中国老百姓似乎已经不会过春节了。

  年确实变了,以前的东西只剩下怀念,但是年的味道其实还在。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我们对家的眷恋、对年味的追寻,应该就是所有中国人不变的情怀。

  淡了的年味作文 13

  今天已经是大年二十九(除夕),耳边不断响彻着鞭炮与焰火的声音,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似乎在昭示着新年的到来。

  记得小时候,特别向往过年,学期还没有结束,我们就能闻到年的味道。尤其是大人们,会早早地为我们做一件新衣服,或者到了星期天,跟着妈妈去市场买衣服、鞋子等新年的必备用品。新年穿新衣,新年一切都是新的。虽然还没有到年关,但是新年的.准备会早早地开始。做盐菜,预示着冬天的过来。做年糕,这是我们孩子们充分感受年味的重要的时刻。家门旁边的十几户人家,大家会联合起来,找一个宽敞又避风的地方,围聚在一起,男的烧火、淘米、蒸饭,打年糕,女的帮忙做些小活,摊年糕,理年糕,一家一家地进行,井然有序,有时会一直持续到后半夜。做好年糕,我们就感受到年的临近。

  特别是大年三十的这一天,我印象特别深。到了这一天,会早早地起床,然后跟着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活。包一些蛋饺,做一些肉饼子。到了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我们会尽情地吃,吃了晚饭后,我们被告知,不用干家务活,拿着红包,等待到外面去看人家放爆竹,放焰火。外面的热闹场面一直会延续很长的时间。

  最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临睡前,爸爸总会让我们到各个门的背后去学“鸡、鸭”等的叫声,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反正觉得挺有意思,而且每年的临睡前,这作为一种习惯了。

  而所有的这一切,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随着自己年龄的成长,这一切已成为一种形式。

  现在的过年,很多人还是作为一种负担了。身边也有的朋友,为了不被过年的俗节所累,索性组织家人到外地去旅游,一家人到外地去过节。所谓的过年的意义,也就不再是那么的强烈,过春节也跟过五一节一样了。

  现如今的过年,大家其实都是在渴望着一种亲情的回归,因为借助于过年的这个时刻,亲人们可以聚在一起,叙述亲情,追忆往事。

  年味渐渐淡去,亲情未必淡去。

  淡了的年味作文 14

  从大年初一开始,我就发现这个春节注定不同了。

  早上,当我抵达亲戚家后,几个和我同龄的亲戚也陆陆续续地到来了,随后我们几人便在一个房间内默默地打着电子游戏,没搭上几句话,即使是有人发红包也无动于衷,嘴上说些客套话,眼睛却根本没有离开ipad。吃饭时,也不过狼吞虎咽,吃个半饱便又往房间内跑去。

  离开时,我回头,却发现只有老一辈的在聊天,其余的都捧着手机,低头看着。出去拜年三次,却次次如此。

  至于不去拜年时,我一个人在阳台上默默地补作业,妈妈则在客厅里看电视剧。除了吃饭时,两人也没怎么交谈。

  不得不想到一个问题:春节的年味,为何变淡了?

  我先是想到了电子产品的问题——没有人说话,是因为都在低头看手机;我们急着吃完饭,是因为要去打游戏;妈妈一言不发,是因为在看电视……事实仿佛就是如此,这么简单清晰:都是电子产品惹的祸。

  仔细想想,却又不只是如此。电子产品让人爱不释手是事实,但问题是,根源在于人,而非电子产品,就像你不能光凭一个人用菜刀砍死了另一个人就判断出菜刀是有问题的。实际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比起有血有肉的人,有些人竟然更喜欢电子产品!

  有的人说,现在可以直接用网上聊天来代替拜年的长途跋涉,但我对此不敢苟同。春节最终可能只是亲戚间的拜访,但随着时间流逝,它早已成为了一种形式,进而进化为了节日,最后演化成一种不可动摇的'传统。传统是和信仰同级的,因此改变拜年方式就像让一个道士去寺庙,理由是更近一般荒谬,这无疑会大大使年味变淡。

  但年味淡了,为何我们漠不关心,还是自顾自地看着手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想起从前在新闻上看到的,许多外国人都对中国的文化很感兴趣,但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却不在乎“国粹”、“非遗”,大有“崇洋媚外”的势头。有些人爱说“勿忘国耻”,但这难道不亦是一种国耻?

  淡了的年味作文 15

  响彻云霄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才发现,今天是除夕。

  村庄还是那个村庄,也无非是门上贴了对联,门前点着大柱子香,空气中飘散着饭菜的味道,夹杂着爆竹刺鼻的气味。一样的风景,异样的气氛,乡间小道上,时不时会出现一两个人,脸上却看不出会心的微笑,行色匆匆。生活到底给了他们多大的压力,以至于在这喜庆的日子仍疲惫落寞。祭祖的人依然有的,长者领着晚辈,拎个袋子去了田里,找个避风场所,烧些纸钱,磕个头,放完鞭炮就神色匆匆地走了。土地庙前,往日人声鼎沸、香火袅袅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

  脑海里,幻想的除夕是这样的:老屋里灯光明晃晃,把桌上的食物照得十分诱人。斑驳的石墙上倒贴着一张张“福”字,尽管家里没有富丽堂皇的装饰,却洋溢着喜庆温暖的气氛。一大家子人围着餐桌,有说有笑地聊着,鸡汤冒着腾腾的热气,窗外飘着小小的雪花,浪漫而温馨。如我所想,妈妈依旧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可望着满桌的鸡鸭鱼肉,却没有什么胃口。匆匆吃完饭,也就匆匆散了,都各自活动去了,大人打麻将、打扑克,小孩子捧起手机、玩起电脑,哪还有一家人围着电视开心地看着春晚?

  手机的呼吸灯一闪一闪,“叮咚叮咚”的铃声悄然响起,屏幕上泛着微光,闪动着一条又一条消息,一句又一句祝福。此刻的文字,如同窗外那未消融的积雪,冰凉冰凉,毫无温度,如果,是一条条语音,那亲切的话语应该很温暖吧!团圆饭,也只不过是名义上的了,各自的心都被网络牵走了,瞳孔里五彩斑斓的实像,也只是一些虚拟的页面罢了。

  我感到孤单,感到无助,感到年味随着饭菜的香气飘散而去,越来越淡……记得以前,特别盼望着过年,不知道是什么缘由令我那样兴奋,看着日历被一页页翻过,望着离新年越来越近,能高兴地手舞足蹈。霸占着亲戚给的压岁钱不还给爸妈;老早起床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出去炫耀;捡起掉落的.小鞭炮点燃吓人;捧着饭碗去别人家串门……这一件件小事,我没想过,它们会成为我无法面对的回忆。现在,对这些一点都不感兴趣了。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受,是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我们不以为然?我想,也许是我们长大了,承担的责任多了,要做的事情多了,在生活的压迫下,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封锁内心的纯真,以浮躁的态度去面对浮躁的生活,匆匆忙忙中,许多东西都变了,变得那么不尽人意。看着那些小孩子拿着炸炮满村跑,笑得和烟花一样绚烂,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真让人感到羡慕,也许有一天他们也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吧。

  年味儿,一年又一年,渐渐的,就淡了……

【淡了的年味作文】相关文章:

年味淡作文07-09

淡了的年味作文07-09

年味淡了作文07-18

年味淡了作文[通用]01-28

【实用】淡了的年味作文02-18

年味淡作文[精]02-19

淡去的年味作文07-11

(必备)淡去的年味作文10-31

年味淡作文经典[15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