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年作文

2023-08-11 好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年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舌尖上的年作文1

  中国人过年,美食少不了。诸暨老家的年味很浓,外婆又是一个制作美食的高手,我在舌尖的美味中一年年幸福地长大,现在给大家介绍三种经典的美食。

  在我心中排老三的是蒸蛋卷。外婆家的蒸蛋卷主材就两味,土猪肉和土鸭蛋,备好粽叶、麻绳和小竹棒等工具。乡下的年猪肉是家里猪栏豢养了一年的大肥猪,挑前腿精肉七分加三分肥肉剁成馅。鸭蛋是村边河道里散养的麻鸭生的,青壳,敲开后蛋黄色泽鲜亮,用打蛋器搅拌备着。先在锅里抹一层油,摊出脸盆底这么大厚薄均匀的蛋皮,非常考验功底;再是把剁好的猪肉馅均匀地拨到半张蛋皮上,然后小心地从有肉馅的一端卷过去,形成一个长约一尺的'蛋皮卷;最后用水沥粽叶包裹起来,用三个小竹棒形成支架,用麻绳像裹粽子一样扎结实。

  农村大灶头上的锅很大,把粽叶包整整齐齐地排放到竹蒸架上,锅底加水,盖上木盖子蒸熟。出炉后的蒸蛋卷主要做年三鲜的主材,用香菇、木耳、鲜笋、蒸蛋糕、鲜虾、娃娃菜等垫盘子,然后铺上斜切片的蒸蛋卷,每一片像猫耳朵片一样,有年轮一圈圈的很可爱,尝上一口,纯纯的肉香夹着蛋香,鲜而不腻,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我心中的老二是西施豆腐。这是诸暨的一道名菜,但一百个家庭就会有一百样做法,同一家在不同时间做出来的西施豆腐风味也会有不同。一般的材料有淀粉、豆腐、猪血、鲜肉丁、鲜笋、虾肉、胡萝卜等等,除淀粉外所有的食材都要切成细细的丁备用。外婆说以前的淀粉都是自己做的,自己种的番薯,水磨沉淀过滤,好太阳的时候晒干。放一点油入锅,将鲜肉鲜笋胡萝卜丁等煸炒,然后放入其他食材鸡汤煮沸,加豆腐猪血丁,等锅沸腾了,调入淀粉,边倒边搅,不能停下,直到浓稠并发出朴朴的声音,然后起锅装在大瓷盆里,撒上绿绿的葱花和胡椒粉。一勺捞上来,各种食材组成的可能性都有,吃一口软软的很贴心,嚼一口细细的丁很妥帖,各有千秋的组合不断给你不一样的小惊喜!

  我的最爱是梅干菜扣肉。梅干菜扣肉的主材也是两味,五花肉和梅干菜,附加的有八角、姜片等,上好的五花肉瘦肉和肥肉层次分明,最好带着肋骨,梅干菜对绍兴人的意义相当于小黄鱼对宁波人的意义,清明前后收获的芥菜,腌制成雪菜,在日渐日暖的阳光里晒透,随时备用。

  第一步,把肉切成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肉块,放在加了八角、姜片的清水里去味去油花,捞起后洗净沥干;第二步,大锅油炸,油要多,炸得要透,肉皮面朝下,直至呈金黄色,捞起沥干;第三步,放油汤里煮软,约40分钟起锅,捞起后从肉皮面下刀均匀切成8-10片,但不能切断,从上面看一片片层次分明,整块肉又连在一起;第四步,将肉块放入景德镇的青花陶瓷碗里,肉皮扣抵,上面铺上梅干菜,加冰糖等佐料,一碗碗放在大锅里蒸透,然后放凉备用;第五步,加热后,反扣装盘,梅干菜置底肉在上方呈半圆形。每一片肉呈半月形,看着真让人馋涎欲滴,夹上一片尝一口,油香不腻,又嫩又鲜,好吃极了!

  能够在城市和农村行走的小孩真是幸福的小孩!除了这三个菜,还有很多有趣的做小吃活动,如打年糕、包粽子、做团圆果、包饺子、搓汤圆,未完待续……

舌尖上的年作文2

  我的孩提时代吃过的苦头,大大小小,可谓不少。那是一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那时候除了每天有两顿饭吃之外,别的什么糖果、糕点水果之类,你平时似乎想也不敢想,每年难得吃上几回。即便是吃饭,也是以玉米面和高粱面为主,小麦面只有逢年过节、来了客人才能吃上一顿。因此,想方设法弄点吃的东西,解决一下舌尖上的馋欲,对一个孩子来说,似乎成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而要干这类事情,往往要等到父母不在家的时候。

  只要父母前脚一出门,我们马上就忙活起来。用小锅铲从那小小的猪油罐里刮去薄薄的一层猪油,放在锅里,烧点柴禾,待那丁点猪油化开,便把玉米面饽饽抑或高粱面卷放进去,两面翻烙一下,拿出来,撒点盐巴,立刻狼吞虎咽下去。等到有西瓜的时节,便偷一点家里的小麦,拿去换一两块西瓜解馋。但这类事情只能偶尔为之,否则一旦被父母察觉就要遭受皮肉之苦。

  通常情况下我们这一帮孩子是趁着父母不在家,呼朋引伴,偷偷跑到野外去,取之自然,服务口腹。春天里,我们爬沟溜洼,捋榆钱,掐苜蓿,挖辣辣,掘小蒜,摘蒲公英,但凡能吃的野菜野草,我们统统搞来以解口腹之欲。还记得桐树花开了,我们便爬上高大的梧桐树,摘下花,撕掉花萼,放进嘴里用力吮咂,一丝淡淡的香甜便在嘴里弥漫开来。有时候摘来青杏,但酸得难以下咽,于是便把青杏切成薄片,从家里偷点白糖,和着青杏片煮上一阵,酸酸甜甜的连水带杏一块吃下。

  夏季到了,其时可吃的东西极多,但那个年代粮食极其匮乏,生产队的大田、农家的自留地除了种小麦玉米之类的粮食之外别的什么都不种,只有坡洼地里生产队每年种点向日葵甜瓜西瓜之类的。那时候无论种的什么,生产队都派专人看管。农户家里栽种的.果木树也很少,谁家有的,等到挂果时候看管得也极严。即便如此,我们也有办法搞到手。桑葚、苹果、甜瓜、西瓜,生熟与否无关紧要,只要吃到嘴里能解馋就行。等到小麦半生不熟的时候,我们顺路趁人不注意,钻进麦田里捋上一把青麦穗,找个没人的地方,煨一把火,把麦穗烧一烧,放在手心里一揉,青绿香甜的麦粒就成了我们的美味。

  秋季是我们童年时最为神往的。馋劲一来,我们立马掖把刀刃钻进玉米地或者高粱地,砍下秸秆当甘蔗嚼;掰来嫩玉米棒,摘来青毛豆角,挖来生土豆,煨一堆野火,烧烤着吃。庄稼收获的时候,我们便炒青玉米豆,炒青黄豆,炒好了撒点盐吧,装在衣兜里,一颗一颗地塞进嘴里,那种清香的味道至今让人难以释怀。有时候也搞来个把苹果、梨子之类,但最多的时候是到沟洼里去,摘野生的酸枣、枸杞来解馋。

  只有冬天可怜,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实在没有什么可以解馋,就炒玉米豆或者黄豆,干干的豆子炒熟后硬硬的,嚼得人牙齿发软发酸。偶尔爆米花的小商贩一来,我们便欢呼雀跃,舀上一缸子玉米,拿上几颗糖精粒,排队去爆米花吃。有时候馋得发慌,便缠着有能耐的大孩子,等他们用弹弓打下鸟雀,用泥巴糊了,塞进火堆里,泥巴烤干了,挖出鸟雀,胡乱扒拉几下,吃下肚子。

  在这个不缺吃穿、物质丰富的年代,偶尔地想起童年那些为嘴的往事,倒也历历在目,颇觉亲切。捉笔记之,以为纪念。

舌尖上的年作文3

  在我记忆中,还清晰记得那碗热腾腾、香喷喷,让人吃了就会欲罢不能的——外婆做的海鲜小馄饨。海鲜小馄饨让我的舌尖品尝到了外婆浓浓的温情和爱意!

  记得小时候外婆经常给我做馄饨吃:“啊!真鲜啊!”我赞叹道——

  外婆给我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馄饨,上边飘着绿绿的香菜和葱花,这股味儿一直勾着我的魂,我竟一时间以为这一生非吃这碗馄饨不可。“啊!”我情不自禁又赞叹道——

  我俯下身、低下头,把嘴凑到碗边、眼睛盯着碗里的小馄饨,贪婪地吃着,我把馄饨吃完了,还不够,把馄饨汤都喝得一干二净,一点儿渣也不剩,还不过瘾!

  吃完了,我舔了舔嘴巴,嘴里还留着些许味海鲜儿。

  渐渐的我长大了。长大之后我的脑子里浮出了一个我从小到大都很想知道的问题,并且我也好几次好奇地问了外婆这个问题:这么好吃的馄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外婆听了这话就回答我,可我始终沉浸在那鲜香味里,一句也没听明白,于是啊,外婆就让我一起来跟她做一次馄饨,我高兴地拍起手跳了起来。

  做海鲜馄饨必不可少的是皮和鲜虾,把馅剁成碎沫儿之后,就要腌制了。放入醋、料酒、酱油,把它们都均匀的搅拌在一起。馄饨皮虽然是买的,但选皮这件事儿外婆可是很细心的,一定要选最筋道的,绝不马虎。

  包馄饨了,外婆包的馄饨各个都“结结实实”的,就算到水中也不会散开。而我的呢,下水之前也是“结结实实”的`,下水之后——就像女人画好的妆,经过大雨的“冲刷”、“洗礼”后妆花了!没办法,我只好站在外婆的身旁默默地看着外婆一个一个地包。

  馄饨出锅了,外婆在碗底洒上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的调料。再加入香菜、葱、萝卜块儿,倒入水,装入馄饨。

  外婆端着馄饨出来,热气氤氲上升,她们身穿白色花边连衣裙,如仙女般,但一看她们的小肚子,感觉像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仔细一瞧连馅儿都看得一清二楚,让人的食欲大增。

  我不管馄饨烫不烫口,只管狼吞虎咽地抓紧吃完,生怕有人跟我抢一样。每当这时外婆就会看着我笑眯眯的说:“多吃点、多吃点,吃了快快长——”我也总是笑眯眯用塞满嘴巴的馋相面对慈爱的外婆。

  为了让我能吃到想吃的馄饨,外婆却被雨淋得生了病。外公偷偷告诉我外婆为了买最新鲜、最好的海鲜,要赶去很远的地方,谁知那天下了一场大雨……等外婆买回家,全身都湿透了。

  看着床上躺着的外婆,不知不觉我的眼角有些湿润,一股温暖、湿润的泪水流出眼眶、流下脸颊、大滴大滴地掉落在地上,仿佛溅起朵朵感恩的心花。我一把抱住外婆,把头贴在她胸前,喃喃地说:“外婆,我的好外婆,谢谢你、谢谢你!”

  我忽然明白,外婆在馄饨中包的独一无二的海鲜原料,是外婆对我满满的爱;外婆自己调制的独一无二的调料,是外婆对我浓浓的情;外婆这一碗碗费尽心思的海鲜馄饨,是外婆对我的殷切的期盼。

  外婆的海鲜小馄饨让我的舌尖品尝到了人世间最鲜最美的温情,无论何时、何地,我都铭记外婆最深切的情和爱!

  小作者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感人的的小事,文章充满真情实感,且饱含感恩之心。细节描写生动细腻,特别是吃馄饨时的馋相栩栩如生,让人不禁也对海鲜小馄饨垂涎欲滴。紧扣温情二字,首尾呼应,在娓娓道来中写出了一碗碗馄饨透出的浓浓亲情和温情。

舌尖上的年作文4

  过年时节,每家每户请客都会上一道酱煨蛋,以寄托团团圆圆之意。我们家请客也不例外。

  一大早,我就参与到煮酱煨蛋的任务中。我自告奋勇地去拿蛋,看着那一个个椭圆的浅褐的蛋,它们是那样的柔弱,只要轻轻一碰就会碎掉。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缓缓地移动着,轻轻地放在高压锅里,鸡蛋安全“着陆”,没有发出一点儿被碰撞的声音。我松了口气,继续转移着蛋,仅仅移动三十个蛋,我却花费了整整五分钟。

  爸爸端起锅子,小心地放在水槽里,拧开水龙头,“哗哗哗!”只见水洒在蛋上,整个锅子蒙上了一层轻盈的面纱,每一个蛋都无比灵动,每一个蛋都闪闪发光,每一个蛋都光滑漂亮。水没了上来,淹没了蛋。爸爸把锅子放到灶台上,盖上盖子,开始煮蛋了。“嗡嗡嗡!”锅子发出低鸣声,五分钟后,响声变得刺耳起来。爸爸拔掉安全阀,“呲呲呲呲呲!”蒸汽如同火箭一般冲了出来,竟有一米多高,蒸汽源源不断地冲出来,发出猛虎般震耳欲聋的声音。我捂着耳朵,向后退了几大步才停下来。渐渐的,蒸汽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小,喷出的高度也越来越低,直到过了五分钟,蒸汽才完全消失。爸爸把蛋放到一个盛着冷水的.盆子里。

  该轮到我出场了,我卷起袖子,叫上妈妈和奶奶一起剥蛋。因为鸡蛋放在冷水里,是不用担心烫的。我拿起两个蛋,用其中一个蛋的“头”去撞另一个蛋的“腰”,“啪!”“腰”被撞出了一个窟窿。我把碎蛋壳剥开,把蛋里面的那层卵壳膜剥掉,一切就变得简单得多了,我顺着卵壳膜,在表面一滑,大半个蛋壳就被剥了下来,接下来只要把剩下了的“漏网之鱼”解决就行了。似乎是因为好胜心,我和奶奶妈妈开始比赛谁剥得快。妈妈使用的是“粉身碎骨法”,她把整个蛋壳揉碎,轻轻一剥,就大功告成,只是要把整个蛋壳揉碎花费的时间要久一点,而且“漏网之鱼”比较多;奶奶使用的是“大摇大摆”法,她把七八个蛋放在一个漏空的篮子里,然后用力地摇来摇去,让鸡蛋“自相残杀”,这样虽然效率高一点,但会“伤筋动骨”,这不,有几个鸡蛋的蛋白也破掉了。

  凭着经验,妈妈和奶奶遥遥领先,眼看我和她们的距离越来越大,我化身“捡漏王”,剥蛋只挑那些已经破碎的蛋。最终我获得胜利,虽然作弊,但也满足了我的好胜心;虽然遭到妈妈的抱怨,但我自我安慰道:这也符合蛋的意义嘛,团团圆圆,和家人们一起,开心就好。

  轮到爸爸出场了。爸爸把铁锅里的水烧开,放入剥好的蛋,再放入生抽和老抽。“生抽是为了使蛋变得更加鲜美,老抽是为了调颜色。”爸爸边解说边放入糖、盐和香料,说这样能够色香味俱全。“至少要焖两个小时。”爸爸盖上锅盖,开启小火,推了推我说,“到一旁等着去吧。”

  两个小时到了,盖子被掀起来了,一股浓稠的香味扑鼻而来,每一个酱煨蛋都闪着油亮的红光,静静地躺在锅子里。我飞也似的用勺子舀起一个,不顾烫,也不顾被噎着,就那么送入口中,几口就直接吞下去。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好吃。

舌尖上的年作文5

  现在的一些食品总让人放心不下。孩子的健康可是大事,大人给孩子挑选零食时,可仔细了,既要看牌子,又要看生产日期,还要看配料表,即使这样,心还总是在半空中悬着。而我在童年吃零食时,就不需要这些顾忌了,只需往嘴里肆无忌惮地塞就是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非常匮乏,人们的温饱都成问题,大人当然也舍不得到店里给孩子买些零食。我们这些“馋猫”,就会自力更生,千方百计到野外弄些好吃的,享受享受。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榆树上缀满了簇簇翡翠般的榆钱,洋槐树上挂满了串串白玉般的洋槐花,我们翘首仰望,勾起了肚中的“馋虫”。爬上树去捋榆钱,用带长柄的铁钩去钩洋槐花,把这些大自然赐予的美味唵进嘴里,大口大口地嚼着,粘粘的.,甜甜的,真叫爽!杏花褪去,不久杏树上就冒出枚枚青杏,这也成了我们攫取的目标。这些远未成熟的杏子,咬在嘴里,流酸水,酸倒牙,我们还是大呼过瘾。田间地头,生长着一种茅草,裹在嫩叶里花苞能食用,我们薅出来,剥去嫩叶,露出白白的花苞,填到嘴里,甜丝丝的,也蛮好吃。

  夏季来临,我们把目标瞄向了青麦穗,到田里掐下几穗,把它们放在手掌中,按顺时针不停地揉搓,麦粒和麦芒便分离开来,吹去麦芒,把麦粒放进嘴里嚼起来,香中带甜。碰到桃树,我们就会摘下几个毛桃,放到水里洗一洗,吃起来虽然带些苦味,但是我们还是嚼得有滋有味。我们有时还会窜进高粱地,去打乌米。高粱乌米是指高粱在孕穗时生的一种黑穗病感染后生长成的白色棒状物,在幼嫩时可以食用。我们觅到乌米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喜出望外,掰下来,续进嘴里,吃的那个香劲就甭提了。夏季的乡村,蝉鸣阵阵。夜幕降临了,我们经常持着手电筒,去照“知了猴”。如果运气好的话,能捉好些,放在油锅里炸炸,吃起来香喷喷的,让人吃了这只还想吃下一只。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的零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核桃、梨子、苹果、板栗、地瓜、花生、豇豆等等都成了我们的腹中之物。在柿树上,我们有时会发现熟过头的柿子,里面多汁,而且糖分很高,当地人称为“烘柿”。爬上树,摘下来,从顶部揭下一块皮,用嘴吮吸,真是比蜜还甜。山里的酸枣和山葡萄熟了,我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欢声雀跃地飞到目的地。红色的酸枣酸中带甜,紫色的山葡萄甜中带酸,引得我们垂涎欲滴,竞相采摘。在草丛里,我们经常看见一种绿莹莹的蚂蚱出没,蹦蹦跳跳的,非常惹人喜爱。我们猫下身,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叉开手掌,猛地抓下去,蚂蚱便罩住了。把捉来的蚂蚱埋进灶内带有余温的灰烬里,过个几分钟,就烤熟了,扒出来,吃起来香香的,让人难以忘怀。

  这些乡间美食的香味至今还在我舌尖上打转,让我回味无穷,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仿佛又回到了温馨的童年时代。

舌尖上的年作文6

  小时候,吃的东西少,童年的幸福除了玩,似乎就是吃。 春天里,味蕾被妈妈做的香椿鱼唤醒。从树上摘下几枝紫红色的椿芽,放在 鸡蛋与面粉和成的面糊里拖一下,然后放在平底锅中上油煎,香气马上就满屋萦 绕。出锅后,盛在盘子里,孩子们早就虎视眈眈地等着,出锅一条,就被抢走一 条,然后狼吞虎咽地吃下去。香椿鱼外酥里嫩,吃起来唇齿生香,觉得人间美味 莫过于此。

  夏天,小孩们经常去河里钓鱼逮虾捉泥鳅,回家用油一炸,金黄酥脆,也相 当诱人。在我们老家,夏天还有一项口福,就是“油炸知了猴” 知了猴就是蝉蛹。 油炸知了猴的味道,比小鱼小虾更胜一筹。傍晚小孩子们三三两两出去找它,每 天都能找回来十几只。找寻过程的惊险和刺激,连同第二天美味的诱惑,让每个 孩子都乐此不疲。 从麦熟开始,舌尖上的盛宴就摆开了。先是桑葚,姥爷家院子里有一棵硕大 的桑树,结的是白桑葚,在我们的仰望中,一个个桑葚从翠绿干瘪,逐渐变得洁 白丰润,这时它就成熟了,采摘的时候到了。每天都可以摘一大篮子,自家人敞 开吃也吃不完,经常送给东邻西舍。

  然后是黄杏,还没熟透就经常被我们偷着摘了去,咬一口,能把牙齿酸倒。 后来终于等到成熟了,酸味越来越小,而甜味越来越大。收集杏核是女孩们的乐 趣,一面染成红色,一面染成绿色,玩“抓子”的游戏。 秋天到了,姥爷家门前枣树上的大青枣知道要嫁人了,一个个羞红了脸庞。 仿佛害羞会传染似的.,一日比一日红艳。老家盛产大枣,每家房前屋后都有十几 棵枣树。 于是打枣的日子, 就成了村子里的狂欢节。 大人们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用力往压弯了腰的枝头挥去,枣子“噼里啪啦”应声落下,在地上跳来跳去,滚得 到处都是, 孩子们就一拥而上, 捡起枣子放进小篮。 有些孩子着急, 为了多捡点, 不等枣子落完就冲到树下,于是被枣子砸中脑瓜,但丝毫也顾不得疼,因为开心 和快乐冲淡了一切。 秋天还有大鸭梨吃,甜甜的、水滋滋的,吃一口清爽无比。小时候最常做的 梦,要么是来到一个池塘边,里面有很多很多鱼和虾,可以随便捞。要么来到一 个无人看守的果园,树上大枣、苹果、鸭梨任由自己摘。 那时南方的水果吃得少,橘子、甘蔗只有冬天生病时才能吃得到。第一次吃 香蕉还是妈妈同事给的, 她给我和妹妹一人一只香蕉,我永远忘不了吃第一口时 的感受,可谓又惊又叹,惊的是它的美味,软糯香甜,细腻无比。叹的是以前竟 然没吃过,而且只有一个,吃完了怎么办? 冬天里舌尖上的盛宴, 跟过年杀猪有关。 从春天到冬天, 我们小孩子放学后, 都要去地里挖猪草喂猪,就是为了过年能有猪肉吃。杀了猪,猪头肉、猪肠、猪 肚、猪蹄都是自家吃,姥爷家比较富裕,每年都会留半片猪不卖,腌在盐缸里来 年也不坏。冬天里姥爷经常带我去看戏,每次都会买灌汤包吃,咬一口,先把里 面鲜美的肉汤嘬一口, 然后边看着舞台上青衣花旦的繁艳,边吃着热气腾腾的肉 包子,又感叹,人世间的幸福也莫过于此吧?

【舌尖上的年作文】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07-14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04-07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热】07-18

舌尖上的家作文03-31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03-04

舌尖上的美食作文03-15

舌尖上的味道作文03-09

舌尖上的乡愁作文06-27

舌尖上的滋味作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