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体会:从找寻学习起点开始

2023-08-10 好文

有效课堂教学体会:从找寻学习起点开始1

  今年,我校开展了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师德、优良的师风。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说的都是为师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优良的师德、高尚的师风是搞好教育的灵魂。教师是幼儿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幼儿私下议论的话题。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幼儿的表率。我面对的是一群五六岁的小孩子,我就是他们的榜样。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一切师德要求都是基于教师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表现出来。我乐观向上,每天都带着一份好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带着微笑迎接孩子。看到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孩子在我的带领下玩的很开心,我觉的这就是我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每天我都是以平和的心态、饱满的情绪,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排除追逐名利拈轻怕重心理,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来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有一种爱,叫无私,有一种爱,叫关怀,有一种爱,刻画着伟大的灵魂,有一种爱,歌咏着崇高的品质。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幼儿园的孩子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我有一个7岁的女儿,作为母亲,我倾注了全部的爱心,关怀着她的成长,这种情怀是无私的、投入的。每当女儿在生活中、学习上取得了一些进步,我都会非常高兴,这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以消除一天的劳累。每个孩子都是母亲的.宝贝,工作中我也如同对自己的女儿那样对班里所有的孩子。这使我深深体会到,情系幼儿,像母亲一般热忱地爱每个孩子,这就是你工作的意义。幼儿、快乐、学习进步,你就会喜悦,就能感觉到工作的快乐。

  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除了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上,还需要我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改正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不好习惯,在幼儿心中建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

  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幼儿教育事业,要对幼儿教育事业尽心尽力。选择了事业,我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认真设计每一节课,甚至一个小小的动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接受老师的教育而愿意学习,不断进取。

  2、尊重每一个幼儿。每一幼儿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要与幼儿平等相待,不能把幼儿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把爱传递给幼儿把幼儿看重,幼儿得到老师的尊重,他们才会尊重老师喜欢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

  3、努力进取。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幼儿。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幼儿认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这要求自己不断的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开辟新的教法。

有效课堂教学体会:从找寻学习起点开始2

  案例背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一点”就是所谓的“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它分为学习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积累。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备的多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技能积累。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意义重大。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当中,教师们往往容易出现依据文本的逻辑起点而忽略现实起点导致的低估学生学习起点,以教师为中心来控制课堂导致的高估学生学习起点或者不分学生的学习差异错估学生学习起点这些问题。记得区教研员谈永康老师曾发表一篇文章,大致就讲到自己在上一堂公开课《采蒲台的苇》时,尽管费尽心思进行教学设计,然而因为没有很细致地“备学生”,而发出了“只有他一人穿越了这采蒲台的苇”的叹息。由此足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至关重要却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次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我有幸获得一等奖。归功于前辈们经验的分享,让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熟读成诵,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我十易其稿,而每一次修改,就是以不断审视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学习目标达成之间的距离作为依据的。一次次地重新发现学生,一次次地重新调整设计,一次次地在课堂上真诚对话,目的只有一个:牵着学生的手,一起从他们的起点,走向我们期待的目标。

  案例呈现:

  师:我们一起来写课题,注意“基”的第二个竖稍长;“他”第四笔的竖略高;“的”左窄右宽。

  生:(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师:(出示高尔基图片)高尔基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师:(出示:栽花彩霞脸庞姹紫嫣红休养探望愉快假期)

  生:一组开火车读词语。

  师:谁能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休养和探望?

  生:休养是不是疗养的意思?探望就是看望的意思吧!

  师:是的,有时候我们虽然对一个词不是很熟悉,但是凭借对字面的意思可以试着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意。(板书:找近义词)

  师:高尔基不愧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字耐人寻味。(出示信)让我们一起看看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

  生:默读书信。

  师:信中两次出现了“美好的东西”,第一次出现的“美好的东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理解?

  生:这“美好的东西”就是鲜花。中间有个破折号把他们连起来了。

  师:标点符号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破折号在这里就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板书:借助标点)

  师:读一读,找一找:课文哪个小节在介绍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留下鲜花这美好的东西呢?儿子是怎样留下这美好的东西的?把相关句子用直线划出来。

  生:自主学习第三小节,划线。

  师:交流,出示第三小节,引读填空: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汗水浸透了衣服,他拿毛巾擦擦,继续栽花;口干舌燥时,他倒杯水喝一口,继续栽花;累得腰酸背痛,他——(预设:用拳头给自己锤锤背,再继续栽花)他为什么“顾不上”休息?

  生:因为假期的时间很有限,他想要让鲜花代替自己多陪伴爸爸一段时间。他希望他离开后,爸爸有鲜花陪伴,心情和身体都能好起来。

  师:对,你从这句话的下文找到了一个原因,因为“假期很快过去了”时间很有限。所以要抓紧时间,“顾不上”休息。还有吗?

  生:因为爸爸生病了,如果能闻到花儿芬芳的气味,或许心情会好一些。身体也会好起来。

  师:是啊!你从这句话的上文找到了一个原因,因为他们是来“探望生病的爸爸”的。可见“联系上下文”可以帮助我们我们深入地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板书:联系上下文)

  师:尽管栽花很辛苦,但他一想到自己走后,花儿可以代替自己更长久地陪伴爸爸,为爸爸带来美好的享受,浑身就充满了力量。(引读)如他所愿,(出示)“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有(什么颜色)的(什么花),有(什么颜色)的(什么花),还有(什么颜色)的(什么花)。这么多色彩艳丽的花儿汇集在一起,课文中有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

  生:姹紫嫣红

  师:知道了姹紫嫣红的意思,谁知道“姹”“嫣”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茫然)

  师:这个时候,你们可以翻开字典,查查看,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查字典。明确字意。

  ……

  师:置身美景之中,高尔基久久不愿离开。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理解“说不出”)高尔基是个大作家,最擅长遣词造句,这时候他为什么会有“说不出的高兴”?

  生:说不清楚。

  师:那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时候也感觉有“说不出的高兴”?

  生:有!爸爸给家里买了个新烤箱,妈妈做了很多美味的烤肉给我吃,那时候我有“说不出的高兴”。

  师:联系生活中的相似的感受,你已经理解了这个“说不出的高兴”。在这里就是指发自内心的高兴,特别高兴。

  ……

  案例反思:

  这篇课文是“读课文,理解词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如何交孩子们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是我着力想达成的一个目标。常用的理解词句的方法主要有:找近义词,借助标点,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和联系生活实际。但教育不是告诉孩子答案是什么,而是启发他们的求知,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难成之貌。”在他们的“学习起点”给予引导和鼓励,让他们自己主动努力去获取进步。找寻“学习起点”并非易事,但有法可循。

  1.观察分析,理清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低年级的重点是打好基础,所以识字和书写自然成了教学中的重点。通过学生上交的作业,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差距。识字方面,有些学生阅读面较广,所以识字量很大,生字不教也认识。有些学生识字量很有限,学得比较困难。在写字方面,绝大多数同学在临帖的时候能做到笔画正确,但美观不足。

  基于这些问题,我给他们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课文要熟读成诵,通过反复的朗读来缩小阅读理解和识字量方面的差距。二是临帖要细,一看二写三对比,一个更比一个好。这篇文章中“基”和“他”都是生字,看上去不难,但是书写起来却不容易写好。所以我提示了书写注意的细节,强调了如果在一个生字中出现很多相同的笔画,要注意笔画之间的变化,比如“基”的两竖和几个横,还有平行的笔画要注意高低的错落,比如“他”的竖和竖弯钩,以一个字的教学提示一类字的写法。

  2.采样调查,探寻最近发展区

  当问到学生理解词意的方法时,他们很茫然,说不出什么方法,有些同学能说出“查字典”,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又很少用查字典的方法。事实上,这些理解词意的方法他们在平时的阅读理解中多多少少已经在使用了,只是没有归纳总结。

  所以在今天的课堂上,我联系文本,设计了一些环节:比如检查预习,读词语的时候让他们给两个词找近义词;在“美好的东西——鲜花”这里,让他们关注标点;在理解“顾不上”时,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理解“姹紫嫣红”的时候,虽然知道了词语的大意,但精益求精,让他们查字典明确关键字的含义;在理解“说不出的高兴”时,让他们自己尝试联系生活中相似的感受和精力理解。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的挑战,我们一起总结出理解词意的几种方法,呈现在板书上。经过这样的操练,相信学生对于理解词意的方法掌握得比较扎实了。

  3.灵活预设,应变课堂的生成

  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面对问题的反应也就不一样。这篇课文的一个难点在于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果你给人们留下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这句话的含义。有些聪明的孩子或许明白第二个“美好的东西”的内涵是什么,但有些孩子可能似懂非懂。所以在预设上应该灵活,宽容孩子之间的差距。

  为了让他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特意提前两天让他们为身边的人做一件“自认为美好的事情”,我自己也做了一件我认为美好的事情——布置教室。当我花了周末两天的时间,独自完成整间教室的布置时,虽然很累,但是一想到孩子们惊喜的表情,就觉得很开心,累也值得。结果果然如此!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铺垫,所以在理解第二个“美好的东西”时,有些孩子说出了当他帮妈妈做家务被妈妈表扬很开心,还有同学说帮生病的同学盛饭,感觉自己帮助了别人,别人很开心,自己也很开心。当然有个别学生说的还是具体的一些美好的事物,但当他们听到别人的回答,也会恍然大悟地点头认可。当然,深刻的道理他们说不出来,还需要老师的点拨,才会明白人世间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它不只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美好事物,更包含所有真、善、美的思想、行为和举动。他可以是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句贴心的安慰、一次乐于助人的举动。

  看清孩子的起点,承认孩子的差异,适时恰当的引导,能让他们在思维的试炼中不断地得以进步,一点点靠近学习的目标。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当然,更有效地学习,还是要从找寻学生的学习起点开始。

  • 相关推荐

【有效课堂教学体会:从找寻学习起点开始】相关文章:

找寻真善美作文12-10

找寻那片星海作文08-08

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才能做到有效沟通04-25

找寻那一片新绿作文08-09

开始的开始作文07-28

起点的英文04-26

梦的起点作文03-10

新的起点作文03-14

新起点作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