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之盟的典故

2024-07-29 好文

  城下之盟的典故:

  绞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在今湖北郧县西北。当时强大的楚国就是它的近邻。据《左传·桓公十二年》载,有一次,楚国侵略绞国,集中兵力攻打绞国国都的南门。绞国人坚决保卫,严守不出。楚军一时倒也攻它不下。“莫敖”(楚国官名)屈瑕说:“绞国人轻率,缺乏计谋,我们可以采取诱骗的办法引诱他们出城。让我们的伙夫去打柴,故意不派士兵保护,他们见了一定会出来抓的。”带兵的将领,依计而行。绞国人果然出来,一下就抓去了30个楚国人。第二天,绞国人更加大胆,争着从北门纷纷出城,追到山里去抓打柴的楚国人。楚军预先在山里设下埋伏,这时就一面堵住北门,一面伏兵齐起,把绞国打得大败。于是强迫绞国订立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指战败国在敌人兵临城下(或大军压境)的严重威胁下被迫订立的屈辱性条约。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楚国攻打宋国(在今河南商丘县)的故事中,也有“城下之盟”这样的话。那时,宋国国都被楚军重重包围。城里的宋国人,既没有吃的粮,也没有烧的柴了,很是恐慌。于是派华元趁黑夜悄悄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营帐,用非常强硬的口气,对子反说:“我们的国君叫我明白告诉你:我们已经到了粮空柴尽的地步了。但是,你们如果以为趁此可以逼迫我们订立‘城下之盟’,把我们置于死地,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子反见华元这么厉害,当即答应撤军,平等谈判,友好结盟。

  城下之盟的典故造句:

  1) 这些将士宁愿战死,也决不为城下之盟。

  2) 以某种较大的让步为钓饵,诱胁中国订立城下之盟。

  3) 落后就要挨打,城下之盟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4) 清朝统治者屈服于外敌压力,屡次签订城下之盟。

  5) 如今敌众我寡,只好签下城下之盟,以减少伤亡。

  6) 战争结束后,失败的国家,也只有签订城下之盟。

  7) 看这等情况谁敢不答应?这跟城下之盟有何区别。

  8) 在这一城下之盟中,天津被增列为通商口岸,该条约虽未规定设立租界,但成为日后英国在天津强划租界的依据。

  9) 别废话,想招揽我就等过几天我心情好了再说,城下之盟老子我可不认。

  10) 殿下,管家真的要议和吗?与金人签订城下之盟!

  11) 随后朕亲率六骑于渭水河畔同颉利签订城下之盟,有人曾经以此骂过朕说朕是昏君,可是当年朕也是迫不得已。

  12) 逼其签订城下之盟,尽占先机,驸马爷棋高一着。

  13) 御驾亲征,直逼越都,最后越皇签下城下之盟,割据五郡大地,武帝命名,安南州。

  14) 耐心等待十数日,意料中的城下之盟终于出现,拿到摁上血手印和敌酋亲笔签名的盟约,飞步赶往海滩,儒者欣喜若狂,“驸马爷,驸马爷,盟约已到手……”。

  15) 可叹澶渊之耻为雪,城下之盟犹在,而此时辽夏两国已有联姻之谊,倘若虎豹豺狼合起手来,再度兵临城下,我大宋实在岌岌可危啊!

  16) 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哉。

  17) 我们两家公司实力相当,既谈合并就要公平,怎能逼我们签下城下之盟,完全受制于他们?

  18) 中国应该利用今天的优势而不是在将来兵临城下之时签定城下之盟。

  • 相关推荐

【城下之盟的典故】相关文章:

看杀卫玠的典故06-19

废寝忘食的典故12-09

闭月羞花的典故03-11

谷雨的典故03-10

围魏救赵的典故03-09

指鹿为马的典故12-18

江郎才尽的典故03-04

得陇望蜀典故03-07

南辕北辙典故03-07

守株待兔的典故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