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文心雕龙·神思》札记范文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文心雕龙·神思》札记 1
形象思维是文艺创作中的普遍规律。在古代浩如烟海的文艺论著中,就有不少著作接触到这个问题,对它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文艺论著《文心雕龙》,就是在这个方面卓有成就的著作。它在《物色》、《申思》等篇对形象思维的一些特点作了论述。特别是《申思》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关于形象思维论述得比较好的一篇。
《文心雕龙·神思》是探讨创作构思问题的。刘耙总结了前人创作经验,意识到文艺创作构思时思维形式的特殊性,因此,他对艺术思维形式的特征进行了论述。当然,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刘腮,不可能用“形象思维”这一科学的术语来表述。但从他的具体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实际上接触了形象思维的一些基本特征。这是刘勰在我国文艺理论史上可贵的贡献。
刘勰在《申思》篇一开始,就引用《庄子·让王篇》“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网之下”一语,赋以新意,说明作家在凝神构思的时候,他的思维是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的,这就是他所说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的意思,也就是说进入文艺创作构思的时候,作家的思维活动范围是很宽广辽远的。这里就接触了艺术思维的一个特点,在文中刘勰对这个特点作了生动的描述: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这里的描述,表现刘韶深刻地认识了形象思维中联想、想象这一特征。我们知道,文艺创作对于现实的反映,不是对现实生活自然主义的复制,也不只是对现实材料的简单取舍、组织,它包含有作家高度创造性的艺术概括,这就要凭借作家的联想、想象。正如列宁所深刻指出的:即使在最简单的概括中,……也有一定成份的想象。作家在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概括时,就更需要想象和联想了。这其中包含了作家对过去生活的忆起,包含了作家的艺术虚构,包含作家对事物的夸张。所以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可以飞回千年以前的时间里或飞越于千百年后的岁月(“思接千载”);他的视野可以在万里广阔的空间翱翔(“视通万里”)。这就说明了刘韶充分认识到形象思维中联想和想象的特点。
不仅如此,刘韶还提出形象思维的联想、想象,总是和具体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所谓“神与物游”就是指艺术思维总是伴随着具体的客观事物形象而言的。也就是说,作者在进行艺术思维的时候,在他的眼前,就会出现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风卷云涌的艺术画面;思想和外物的具体形象在一起,遨游在广阔悠远的空间时间里面。过去有些同志以为“神与物游”是指作家的精神与客观事物融会贯通。这样理解看来还欠准确。其实这里所说的“神与物游”以及《物色》篇所说的“写气图貌,既随物而宛转”中的“物”,都不是指客观原有的事物,而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刘赫的这一论述,说明了他已经对艺术思维最本质的特征—伴随着形象有了很好的认识。作家在构思的时候,总是伴随着事物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鲜明生动的感人的作品。
读《文心雕龙·神思》札记 2
《文心雕龙·神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刘勰通过对古代文学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了许多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方法。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其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强调的“神思”。神思是指文学创作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核心。在刘勰看来,只有具备神思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他指出,“神思”需要依靠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需要借助对于人生、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感悟和体验。同时,他也强调了“神思”的自由性和独立性,即文学创作应该不受拘束,发挥自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读完《文心雕龙·神思》,我深刻认识到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和难度,也对于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认为,文学创作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需要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这些都是神思所具备的。我也深刻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它们不仅仅是艺术的产物,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文心雕龙·神思》是一本深刻的文学著作,它为我们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奥秘和真谛,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读完这本书,我也深刻认识到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和难度,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
- 相关推荐
【读《文心雕龙·神思》札记】相关文章:
《秋游》的教学札记02-18
关于《秋游》教学札记02-17
《丰碑》的教后札记02-28
《斑羚飞渡》读书札记04-28
《乌鸦喝水》教后札记08-31
《要下雨了》优秀教学札记04-26
难忘的启蒙读书札记02-24
《鲁滨孙飘流记》教后札记04-25
《祖国山水多美丽》教学札记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