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曾说:“生使一切人站在一条水平线上,死使卓越的人露出头角来。”很多人生前未必显名,但死后却哀荣日盛,不知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历史上,孔子、屈原、杜甫等人皆是如此。生前备尝冷落漠视滋味,受尽颠沛流离之苦,死后却被奉为文圣人、爱国主义诗人、诗圣等称号,还开发了孔庙、屈子祠、杜甫草堂等旅游景点,供后人凭吊遗迹,瞻仰膜拜,看似得到了应有殊荣,可是究竟又有多少人探寻过他们的内心世界呢?
比如说屈原,他为何不像孔子和杜甫一样活下去,继续为理想执着坚持呢?古人说“千古艰难惟一死”,可屈原为什么还是选择自沉汨罗江呢?
古人对择生还是择死有过很多讨论。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认为关键是要有所价值。他在《屈原列传》中感叹道:“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为之深为遗憾和可惜,但也非常敬佩其以死明志的鲜明态度。这种态度在《渔父》一文的两问两答中非常明显,也正是屈原的内心呈现。
渔父第一问:“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言下之意是,你为何不得好“生”?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认为他遭放逐、不能好“生”的原因在于世间浑浊、不分黑白。渔父第二问:“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言下之意是,你何不随波逐流,又何必独执己见呢?与其孤独、痛苦的“生”,甚或生不如死,不如少一点坚持吧!屈原的回答很坚决:“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耳。”他不愿同流合污,在世俗中度过余生,最后安然择“死”,跳入汨罗江中。既然“生”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既然“生”不能获得世俗的理解与支持,既然“生”不能活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只剩下一条路,就是“死”。
可是,“死”有用吗?答案是没用,却有价值。历史没有因屈原的死而有任何改变,但历史却记住了屈原。原因何在?就在于屈原给了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们一个“死节”的榜样,一如孟子所提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死于气节虽于世事未必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却在道德情操上激励着后人,有着难以估量的精神价值。张浦在《五人墓碑记》中也直言:“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匹夫尚且不惜一死,以明志节,何况忠君爱国的屈大夫呢?
莎士比亚说:“懦夫一生数死,丈夫只死一次。”屈原自沉汨罗江,与其说是对“死”的选择,不如说是用“死”来选择自己决不妥协、战斗到底的生存态度。既然“生”无可斗,“生”无法斗,那么就以“死”来呐喊,唤醒那些随波逐流的人们,警醒那些同流合污的人们。
因为,对于屈原来说,“死”就是一种战斗!今人读屈原,自然会痛骂楚王的昏庸、群小的奸佞,自然也会感慨于屈原的爱国与壮烈。
或许,这场战斗,在屈原一死之时就已然不战而胜了。
- 相关推荐
【死也是一种战斗的作文】相关文章:
残缺也是一种美作文07-20
当小偷也是一种享受作文07-21
离别也是一种享受作文07-21
失败也是一种财富作文07-28
归隐也是一种逃避作文08-01
纯真也是一种美作文07-23
这也是一种乐趣作文09-26
批评也是一种爱作文09-09
放弃也是一种美丽作文12-21
变通也是一种智慧作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