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成年人的偏见。
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似乎都忘记了自己从青春期走过来的那段经历和体验,只记住了后来“搞对象”,“性生活”,“生孩子”等场景。一见孩子有异性接触,就立即把成年人的印象套在孩子身上,不符合孩子的实际,而且误导了孩子的行为,不仅不被孩子接受,而且可能驱使孩子“弄假成真”。
第二,对科学的无知。家长很少明白,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意思,就是体内一种化学元素即荷尔蒙的增长,使孩子成为一个“性别磁场”,男孩为阳极,女孩为阴极。阴阳磁场的相互吸引,加之荷尔蒙的进一步作用,使孩子体貌发生符合自己性别的变化即出现“第二性征”。男女“第二性征”截然不同,有差别就有吸引。于是,看不见的磁场效应加看得见的外表吸引,使青春期男女孩子有相互接近的欲求,这是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实属自然。只要孩子不能够“退磁”为中性人,这种现象就必然在孩子青春期显示出来。这种科学的道理,亟待向家长讲清楚。
第三,对青春友情的误解。
少男少女在“磁场效应”中自然地进入异性世界,直观地认识异性,并从与异性的交往中认识自己,从而读懂异性,明白自己,并在交往实践中学习性别尊重、性别平等和相宜的性别角色,这比任何的理论教导都有效。如果这种交往与未来的恋爱和婚姻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可视为“早期铺垫”或积极准备。一个人不能等到考试再读书,而是先读书,再考试。恋爱、结婚是人生经历中的重大考试。很难想象,处于自由择偶时代的青年人,在其少男少女时代连异性之间的交往都不曾有过,在二十多岁突然去参加选择“终身伴侣”的考试,如何能够顺利通过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希望将家长们所称的“早恋”改为“早练”,即未来择偶结婚的早期练习。实际上,今天许多青年男女不曾自然而广泛地进行过不带有婚姻目的的结交异性朋友的练习,一交往便去谈婚论嫁,甚至径直将婚姻当做练习本,错了便撕毁重来,代价岂不太昂贵了吗?当今的离婚率日益上升,是否与此有关呢?对前面提到的那位自身婚姻不幸的母亲,也许可以特别反思一下自身的经历呢。
第四,单身母亲的心理依赖。
许多离异的单身母亲,或因丈夫长期不在身边而孤独寂寞的中年女性,把自己的感情孤注一掷地寄托在孩子身上,不知不觉对孩子产生控制甚至“占有”的心理,不能容忍孩子与其同龄伙伴的亲密交往。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地发生在母亲与青春期儿子和父亲与青春期女儿之间。这里有着某种性心理“情结”,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与疏导,将导致父母与儿女双方的性心理扭曲,严重的会造成孩子将来的恋爱挫折和婚姻不幸。这就需要对单亲家庭的家长进行特别的指导、关心和帮助,使他调整心态,去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情趣,不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身上,“放飞孩子的心灵”,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总之,对多年来成年人对少男少女交往所抱有的“早恋”偏见,需要从心理学上去予以澄清。我们找不到更好的词汇去定义这种交往的性质和好处,姑且用“早练”取代“早恋”吧。既然是早期的练习,大人就不必那么紧张,孩子也不必那么肯定其结果。
- 相关推荐
【初中生“早恋”怎么办】相关文章:
早恋的作文09-07
论早恋作文10-18
初中生不想上学怎么办02-29
学生早恋检讨03-10
关于学生早恋的反思03-25
早恋的作文精华[15篇]11-09
写给早恋女儿的一封05-28
防止女儿早恋的一封信(精选6篇)05-28
耳朵进水怎么办12-17
孕妇贫血怎么办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