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在近现代的发展资料

2023-06-27 好文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赛龙舟在近现代的发展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赛龙舟在近现代的发展资料

  古代的赛龙舟项目在现代就已经有了很不一样的发展,还发展成了夜龙舟项目,挑起小夜灯进行竞赛。龙舟除了竞赛之外,还可以用于游乡之用。近现代龙舟项目的活动发展很丰富。让端午节也越来越红火。

  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

  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又明代皇帝,在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帝等均往观看。又有夜龙舟。

  在浙江武进,过去有夜龙舟,在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四川五通桥从1982年起出现了夜龙舟,在舟上装电灯,配焰火,漂浮河灯,辉煌夺目。浙江少数地方还于水上设堆堆浮焰,让张灯结彩的龙舟从焰中穿过。又有旱龙舟,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船比赛的活动。如《南昌府志》载:“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下人异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义县,过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认为可除邪祟。

  另广东的佛山、东莞、信宜都有旱地划龙舟之俗,实际上是一种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时的旱地龙舟最为壮观。又如《徽州府志》载:“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绪市。”另有把小型旱龙船给小儿做玩具的。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赛龙舟在近现代的发展资料

  龙舟竞赛作为一项水上运动,经历了功利性、纪念性和竞技性三种基本形态。

  功利型的龙舟竞渡,是指起始萌生阶段的龙舟竞渡,从时间上讲,大致在先秦。原始时期的先民,在水上捕捞、渡水劳动,特别是在水患中的逃命、救人和水上争斗中,争相竞渡。

  纪念型的龙舟竞渡,形成于汉魏六朝,延续至今。吴国人周处《风土记》是最早记录端午竞渡的文献,说明三国时,“端午竞渡”已成为风气。而记录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最早文献,是梁代吴均、宗懔和唐代魏征留下的资料。其中魏征在《志》中写道:“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上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驱,梢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自此,端午竞渡这一民俗统一在“纪念屈原”这个具有凝聚力的主题上。

  竞技型龙舟竞渡,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其发展可追溯至1976年举行的香港龙舟邀请赛,此后,龙舟竞赛成为现代体育项目,热潮席卷全球30多个国家。在国际上,龙舟运动基本上是一种竞技型的体育项目。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汨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尔后,湖南省汨罗市便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办国际龙舟节。 龙舟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

  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中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

  汉族的赛龙舟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龙船节”举行,船长约20米,宽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是母船,两边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长者任鼓头,一名男扮女装的小孩任鼓手。比赛时,炮声响处,各水手即按锣鼓节拍划桨前进。

  傣族的赛龙舟在每年傣历6、7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泼水节”举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赛时,由一人敲锣指挥,水手按锣声节奏划桨前进。也有女子参与此项活动。

  苗族的赛龙舟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龙船节”举行,以庆祝赛龙舟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船长约20米,宽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由一长者任鼓头,一名小孩任鼓手。比赛时,炮声响处,各水手即按锣鼓节拍划桨前进。

  关于正式竞渡,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而龙舟则向着标飞快地驰近。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赛龙舟历史悠久,龙舟已成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2009年,铜仁市(今碧江区)被授予“中国传统龙舟之乡”,2011年,铜仁赛龙舟作为传统体育项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舟基地位于大明边城景区(Ming Paradise)内,龙舟基地依托锦江而建,风景如画,不仅展现出锦江景区山水风光的魅力,更将作为展现地方特色龙舟文化的一个载体,以“端午活动体验和端午养生文化等主题活动传承龙舟文化,吸引游客,打造新兴的旅游体验项目。游客可以随时在这里体验端午节的乐趣,参与亲手包粽子、编五彩绳、祭龙、划龙舟、端午泼水节等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的端午活动。

  历年端午节期间,在大明边城景区已举办过多次大型国家级龙舟赛事,例如中华龙舟大赛、中国龙舟公开赛等。此外,每年的铜仁端午节赛龙舟也富有极深的群众基础,每年比赛期间均有来自全国的龙舟爱好者前来大明边城景区观看龙舟赛事。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诗句

  1.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2.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3.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许浑《汴河亭》

  4.两岸垂杨千百尺,荷花深处戏龙舟。——朱有燉《元宫词·合香殿倚翠峰头》

  5.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6.龙舟缥缈摇红影,羯鼓喧哗撼绿漪。——汪元量《瑞鹧鸪·内家雨宿日辉辉》

  7.拽龙舟,过天池。——梅尧臣《观拽龙舟怀裴宋韩李》

  8.于是后宫乘輚辂,登龙舟。——班固《西都赋》

  9.徒棹龙舟何处寻,何不办取屈原生前一枝楫。——白玉蟾《题刘心月》

  10.隋炀弃中国,龙舟巡海涯。——陈陶《续古二十九首》

  11.虎圈久关空兽簿,龙舟稀泛静鱼纶。——吴宽《过西苑》

  12.指顾枯河五十年,龙舟早晚定疏川?——范成大《汴河》

  13.长杨收羽骑,太液泊龙舟。——刘禹锡《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挽歌三首》

  14.吴昌屯虎旅,晋盛骛龙舟。——吕温《岳阳怀古》

  15.曾值东风谒鸾驾,却因南渡看龙舟。——陆游《纵笔·闲经月下白苹洲》

  16.风送龙舟正落潮,山形盘踞郁岧峣。——王绂《二月九日瞻望大驾渡江作》

  17.文鱼在藻承皇泽,来傍龙舟夜吐珠。——顾璘《武皇南巡旧京歌·石壁斜临玄武湖》

  18.番国胡僧青鼠帽,天魔宫女彩龙舟。——刘炳《燕城怀古》

  19.去遵鸾辂,归泛龙舟。——皇甫汸《乐府十二首(嘉靖丙寅作)》

  20.琵琶水殿弹娇娥,龙舟争采夜舒荷。——屈大均《烈皇帝御琴歌》

  21.翠低孤屿柳,香失半汀蘋.凤辇寻佳境,龙舟命近臣。——郑谷《乾符丙申岁奉试春涨曲江池》

  22.只有寒潮围故国,叹龙舟寂寞无寻处。——陈维崧《蘧庵先生五日有鱼酒之饷醉后填词》

  23.江心如许大龙舟,聚集梢郎同驾御。——释可湘《偈颂一百零九首·今朝五月五》

  24.锦缆龙舟隋炀帝,平台复道汉梁王。——杜牧《汴河怀古》

  • 相关推荐

【赛龙舟在近现代的发展资料】相关文章:

从赛龙舟看团队的管理02-24

关于赛龙舟习作范文03-06

评职称的资料02-26

荷花的资料介绍11-19

袁枚资料介绍05-02

关于蝴蝶的资料05-05

关于春天的资料03-01

英语小报读书资料03-02

关于数学小报资料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