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论点
师:《发问的精神》这篇课文都预习过了,基本没有生字。但是,有些词还是要斟酌仔细,比如“初学”、“动机”、“两脚书柜”等等。先来解释“初步”、“动机”的含义。
生1:“初步”是“第一步”。
生2:“初步”是“基础”。
师:我还理解为“开始”。“第一步”与“开始”意思相同,引申之意就是“基础”。
生:“动机”是“根据”的意思。
师:这种理也是对的。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缘由”,甚至说是“动力和契机”。“初步”和“动机”在这里意思都比较接近,都是在强“发向”是我们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前提。没有“发问”的意识以及真正的问题,那么,“思想”、“研究”就缺少明确的方面、目标,可以说是盲目的。好了,其他的词语现在不研究了,因为不影响对文本的理解。但是,并不等于不重视,如“丰盈”、“敏锐”、“潜修静想”、“寻根究底”、“景仰”这些词要查字典作解释,并用这些词造句,连同作文一并交给老师。这很重要,必须要做。
下面我着意再问一个词——“两脚书柜”,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生:不知道。
师:“两脚书柜”,望文生义,就是有两只脚的书柜子。它是指一个人只知向头脑中装各种各样的知识,但是不会思考,不会研究,不会应用。现在这种现象比较严重,我们要改进。今天读《发问的精神》,就是要培养同学们深入探究问题,善于思辨,要大家“能发问”、“勤发问”,绝对不要做“两脚书柜”。下边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前提下,先自己判断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生1: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生2: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生3: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生4: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而开其端。
生5:我觉得还是“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师:5位同学,说出了4种答案。出现多种答案,非常好,说明同学都在思考,各有各的看法。老师赞成最前和最后两位同学的判断。但同学们要注意,概括论点不一定要用文中的原话来表示,这样做太狭隘,用自己理解的话语概括也很好。比如这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概括成“要有发问的精神”,加一个“要有”这样谓语词,表明作者对读者的强烈要求和期望,也表明读者很明确理解了作者,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同学们的答案很有趣。第二、第三两位同学回答错了暂且不论,而第四位同学回答虽然说错了,但他的答案却和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答案一样。你们说是同学的水平高呢?还是人教社的编辑水平凹呢?
生:(大笑)
师: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编辑也好,老师也罢,面对语文课改都可能遇到专业素质缺乏的尴尬。今天我们面临这篇文章论点的争辩,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而且还要研究为什么说这个是对的,为什么说那个是错的,“凭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这个“凭什么”的思维就有“智慧”的体现。同学们不仅要观注结论,而且要跟老师学习“怎样”推断出论点的思维。这是同学们跟老师最要紧的学习内容。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我们要注意这样的问题:
论点,作为个人的思想、主张往往具有明确的、强烈的个人“主张性”。这种个人“主张性”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先看一看“主张”这个词的组成。“主”,有决定的意思;“张”,有扩张的意思。“主”与“张”两字组成“主张”一词,本身就有这样的意思——把个人思索的某种决定、判断向其他人扩张,让更多的人接受。所以,“主张”本身含有论者的要求、愿望、期盼等等意愿性。这种意愿性就是所谓的个人“主张性”。那么,从这个特征看,哪一个有个人“主张性”呢?
生:“要有发问的精神”具有个人“主张性”,作者希望大家接受他的观点,在生活中养成发问的习惯。而“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是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而开其端”没有,“要有发问的精神”是论点。
2.认识论证
生:请问老师,那么“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等这段话是什么呢?起什么作用呢?
师:这就是我们下面要研究的问题了。要研究这段话与“要有发问的精神”两者之间的关系,即“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明白两者之间关系,这也是判断哪一种说法是论点的方法。一般来说,“被解释”的是论点,而具有“解释”功能的则是论点的有关性质。
我们说“思想”与“研究”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人生行为,而这两种行为则是以“发问”这种行作为前提的,所以“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阐明了“发问”与“思想”、“研究”的关系,是“发问”规定了或者说决定了“思想”及“研究”,“发问”在人们的生活是不能或缺的事情。因此说,“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概括了“发问”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乃至意义。这是人的一种生存定律,是规律性的。而“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是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而开其端”则是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进一步的补充解释,这是从结果方面概括说明由“发问”引发的“思想”、“研究”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这就很自然地推导出这样的“决定”——“要有发问的精神”,这是文章的“主意”。“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这句话是“要有发问的精神”这一论点的道理支柱,“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是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而开其端”又是对理论支柱的补充解释。它们合起来共同构成关于为什么“要有发问的精神”这一论点的论证,准确说是“论”,是讲道理。在这样的道理中,既说明“要有发问的精神”是“符合”人们生存需要的,也说明“发问”对人们生存是有“实用”意义的。
接下来再讨论牛顿、瓦特、释加牟尼、孔子几个人的事例。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这几个人事例作用的句子。
生:举出这些人物来,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师:很好。这几个实例证明与前边的讲道理合在一起并同承什么职责呢?
生:……(不解)
师:共同承担对“要有发问的精神”的论证,有理有据,共同构成论证。所谓“论证”=“论” “证”。
生:老师关于“论证”的解释好像与人们常说的“论证”概念不一样,“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师:论证,不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用论据证明论点”仅仅是“论证”的一部分。牛顿、瓦特、释加牟尼、孔子等几人的具体事例是在证明“要有发问的精神”是很有意义的,这仅仅是整个论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易让人信,但不能让人明白其中的缘由。所以,还需要讲道理,那就是讲“发问”与“思想”、“研究”的关系。所谓论证,是论者阐明观点、主张是什么以及自己持论和别人所以接受之理由。理由包括讲事例性的根据和公认的理论性根据,也包括道理性的分析。
3.解析新论证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教师教学用书》是怎样评述“有人也许会说”以后几个段落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反面论证法。
师:这是不对的。为了判明这个问题,先给同学们讲一讲什么是反面论证。
所谓“反面论证”,是指论者论证与自己所持观点相对立的思想、主张、认识或做法等等情况的负面性,这种论证方式就是从反面对自己的观点作辅助性论证,简称之为反面论证。比如前边我们谈及论证新观念时有关“心平好过海”的问题,当我们从正面阐明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于人在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之后,本已完成了论证。但为了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问题,有的论者还会从反面指出“心不平往往过不了海”,再进一步阐述心态不好会给一个人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哥伦布在环球航行过程中,在白天不见太阳、夜间不见星星、罗盘失灵、船员十分沮丧的情况下,冷静地对事情作出判断,他根据时处秋季断定船上空大雁飞行方面定是南方,命令船队跟着天雁航行,果然很快到达陆地,补充给养,修理罗盘,渡过了大海。而麦哲伦在环球航到菲律宾马克坦岛之后,见当地出产黄金与钻石,心生贪念,挑动当地部落争斗,欲在其两败俱伤时将这些丰富资源据为己有。但当地部落民众识破其阴谋,联合向他的船队发起进攻,在混战中,麦哲伦额头中了标枪,死在马克坦岛。他的船队是在损失惨重的情况返回了西班牙。麦哲伦因“心不平”而没有“过海”。
根据方才所讲什么是反面论证,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文章“第一”、“其次”、“再进一步说”三个部分是否是反面论证的问题。
生1:“第一”部分,前一半是正面论述事物在发展变化,显然是强调面对变化要能“发问”。后一半则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如果不发问,就不会有新知识、文明不会有发展。这后一半是反面论证。
生2:“其次”部分,前一半讲不发问,错的、伪的有可能初当作对的、真的。反之,对的、真的反而不见。这是反面论证。而后一半,讲的是经过发问,真的益见其真,对的益见其对,这是正面论证。
生3:“再进一步说”整个这一部分全是正面论证,没有反面论证。
师:那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有人也许会说”之后几个段落是反面论证妥当吗?
生:不妥当,讲得太粗糙了。但是,这一部分是什么论证法呢?
师:这一部分是自诘论证法。关于自诘论法给同学讲解如下:
自诘论证法是论者设身处地站在目标读者、特别是论敌的角度对自己的主张、思想提出诘难和质疑,把别人可能存在的问题想在前头,同时还要主动地给予清晰而明确的回答。预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反对意见,主动地尽早地予以反驳——“可能会有人反驳我说……但对于这样的说法,我想指出的是……”。这是一种超前等待论证思维。
本文作者在这里显示出一种论证机智,他想到可能会有人存在困惑、疑问,所以,用“有人也许会说”这样的假设形式,揣摸人们的心思,主动出击,站在读者、乃至“论敌”的角度提出诘难细问,然后分别从“文明发展”、“知识甄别”、“实践应用”三个层次具体论证了“发问”的必要和“不发问”的负面性。这些论述,仍然是阐明“发问”的“实用”意义。
4.作文
关于《教师教学用书》编者《发问的精神》解读的发问
写作提示:
(1)发“何”问,即思考选择该书哪一点不当解读进行发问。
(2)“何”为何,即该书产生相关的不当解读原因是什么。
(3)如之何,即给编教材的阿叔、阿姨提点希望和要求。
这个模式是一事一议类短评的通用写法。
请同学在动笔前思考一下《发问的精神》有哪些精辟话语可作自己的文章引言、由头。学了就要用。
- 相关推荐
【《发问的精神》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比尾巴》教学实录12-18
翠鸟的教学实录03-13
《纸船》教学实录03-13
《莫高窟》教学实录03-14
《冰灯》教学实录03-24
社戏教学实录03-09
麋鹿教学实录03-13
《家》教学实录03-08
《北京》的教学实录03-08
《称赞》教学实录03-08